满唐红 第553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李元吉点了一下头,任由牛进达离开了昭德殿。

  在牛进达走后,李元吉立马冲殿外吩咐,“速去都亭驿,让驿长动用八百里加急,传李靖和安兴贵即刻赶到长安城觐见,不得有半分延误。”

  都亭驿就是总管天下所有驿站的总衙门。

  在大唐的历史上一共有三处,一处在大唐的龙兴之地太原,一处在长安,还有一处在洛阳。

  只不过,洛阳的那一处都亭驿现在还不存在。

  因为那是在李治迁都洛阳以后才修建的。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大型装‘伯夷’现场

  如今李治生都没生出来呢,更别提什么迁都,建都亭驿了。

  李元吉之所以如此着急忙慌的召李靖和安兴贵觐见,也是决定采纳李世民的建议,派李靖去偷家。

  历史上这种在双方大战期间,派人去偷家的例子数不胜数。

  而且在对外战事中,尤其是宋以前的对外战事中,这种战术的成功率极高。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霍去病偷匈奴人老家的战役,以及李靖抄突厥人老窝的战役。

  霍去病和李靖也借此一举封神,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也成了中华历史上少有的战神。

  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并且已经化成了一冢的枯骨,但李靖还活着,而且还没有在征讨突厥的战事中大放异彩,更没凭借着偷家的战术一举封神。

  所以在突厥倾巢而出,且内部空虚的情况下,不派李靖去偷家,简直是浪费天赐良机。

  只不过,历史上,李靖是在贞观三年、贞观四年平灭的突厥,凭借着三千精骑抄了颉利的老窝,如今才是武德七年。

  中间差了五年多呢。

  为了避免出现什么意外,也为了斩获一些功勋,逼突厥人退兵,李元吉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叫上安兴贵配合李靖。

  在对付突厥人这种事情上,安兴贵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专家。

  因为他起家的地方,以及他镇守的地方,就挨着突厥人,常年受突厥人来犯,跟突厥人打交到的次数甚至比汉人还多。

  所以有他帮忙,有他指路的话,李靖偷起家来也会容易一些。

  其实这种偷家的战术,李元吉也想的出来,只不过他之前总是顾及着大唐内部的局势,总是把目光局限在大唐内部,所以忽略了可以用这种战术给突厥人一个打击,逼突厥人退兵。

  此外,他对李靖另有重任,想让李靖防备着李艺,所以也没往这方面想。

  如今被李世民揭开了挡住眼睛的叶子,他目光一下子就开朗了,念头一下子也活络了起来。

  ……

  在吩咐人去召了李靖和安兴贵以后,李元吉乘车到了九龙潭山脚下的长安杏庐。

  李靖马上要被抽调出来,赶往突厥人的王庭去偷家了,他的重任就需要找人接替。

  原本苏定方是最合适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但他要配合着殷开山和罗士信荡平都畿道的不臣,还要率军去驰援李孝恭,抽不开身,也不可代替,所以只能另觅人选。

  李元吉思来想去,觉得柴绍是最合适的。

  别看柴绍已经废了,但脑袋没丢,人也没傻,排兵布阵之类的事情他依然能应付得来,由他带着已经被招抚的六个秦王府统军府的将士去防备李艺的话,即便是不能打赢,也能牢牢的将李艺的脚步挡在莫州、易州以外(莫北是幽州,易东也是幽州)。

  只不过,现在想见柴绍很难,想让柴绍领兵去出征更难,所以必须迂回一下。

  李元吉赶到长安杏庐的时候,刚好赶上杏庐内的厨房放饭,所以杏庐内外人山人海的,有不少人端着个饭碗,蹲在杏庐门外在吃饭,时不时的还会跟守门的老鱼头交流一下‘感情’。

  数十人依着墙角蹲成一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的场面很壮观。

  老鱼头身为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说话的声音要多大有多大,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其他人在附和老鱼头,跟老鱼头吹牛的同时,一点一点的扒着饭。

  一些闷头大吃特吃的人,在抢在所有人前面吃完饭以后,一边舔着碗,一边听老鱼头等人吹牛。

  听到瘙痒处,还会放下碗,咧开一张大嘴跟着其他人傻笑。

  “我跟你们说,当日秦王府的玄甲打过来的时候,那是要多凶残有多凶残,三五个人在他们面前一晃就没了。

  十几个人挡不住他们两下就被他们砍翻在地,几百个人一拥而上,依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关键的时候,我将杏庐里用来犁地的牛全赶了出去,点着了它们的尾巴,让他们冲向了玄甲,这才挡住了玄甲们的攻势,为所有人赢得了一丝逃命的机会。”

  老鱼头抱着一个比脑袋还大的碗,蹲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一边扒拉着饭,一边唾沫横飞的讲着自己的丰功伟绩。

  那搅碎的汤饼渣顺着他的唾沫一起往出飞。

  周遭的人一个个听的是抓耳挠腮的,恨不得穿越到两个多月前,以身代之。

  有人在老鱼头说完话以后,默默的来了一句,“你效仿的是田单的故智?”

  老鱼头愣了一下,“谁是田单?”

  说话的人默默地闭上了嘴,再也没说半句话。

  老鱼头也没在意,继续讲起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元吉坐在马车中,透过车帘的缝隙,看着蹲坐在一众老汉当中,一脸郁闷的马三宝,有些好笑的开口道:“田单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官拜相国,封安平君。昔日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的时候,连战连捷,齐国丢城失地。

  田单率族人退守即墨,在危难之际,以上千头牛为卒,在牛角上绑上利刃,在牛尾上绑上浸油的芦苇,点燃了牛尾,以火牛为阵,击溃了燕军。

  自那以后,这种以火牛为卒的作战方式被称之为火牛阵。”

  “谁啊?!”

  老鱼头正讲的兴起呢,正被所有人吹捧的飘飘然呢,猛然有人开口打断了他的话,这让他很不高兴,循声一看,是一架没见过的马车,也没有任何表明身份的东西,忍不住仰起脖子大喝。

  有人跟老鱼头交情好,忍不住开口帮腔,“就你懂的多?你当我们不知道火牛阵?我们只是不想提。”

  李元吉哭笑不得的摇摇头,还真是标准的关中人啊,帮亲不帮理,脾气倔也就算了,嘴还贼硬。

  李元吉吩咐人掀开了马车的帘子,露出了他那张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的脸,一下子就将场子给镇住了。

  老鱼头原本还想放狠话来着,甚至还想动用一下他身为长安杏庐门子的特权,但看到了家主的脸,果断的闭上了嘴。

  其他人有见过李元吉的,有没见过李元吉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认出李元吉的身份。

  因为在大唐,红头发、尖鼻子、眼窝很深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年轻的,且一下子能镇住老鱼头的,唯有大名鼎鼎的齐王李元吉。

  所以他们在李元吉露面了以后,一个个都不说话了,只是神情拘谨的蹲坐在地上,有人出于好奇,下意识的伸长脖子瞧了瞧,也有人缩了缩脖子,将脑袋埋进了胸膛里。

  “你真没出息……”

  面对将脑袋埋进胸膛里的同伴,有人鄙夷的说了一句。

  当即,同伴就不答应了,瓮声瓮气的来了一句,“你有出息,你走出去正大光明的看。”

  “看就看!”

  马三宝将手里的碗塞给了身边的人,缓缓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主动凑到了李元吉面前。

  “臣马三宝,参见齐王殿下!”

  “狗日的!狗日的是马三宝!”

  “那个马三宝?”

  “还能是那个马三宝,跟随着公主殿下征战多年的新兴县男马三宝。”

  “狗日的真能藏。”

  “……”

  在一众马三宝的同伴大呼小叫式的窃窃私语中,李元吉笑着点了一下头道:“他们似乎并不知道你的身份?”

  马三宝缓缓的起身笑道:“自从长安杏庐的名声传扬出去以后,南来的北往的病人很多,不认识我的也多。”

  李元吉疑问道:“我三姊不是陪着你吗?他们不认识你,难道还不认识我三姊?”

  李秀宁作为皇家唯一的嫡女,下一任帝王的同胞血亲,外加上女将军的身份,走到哪里都受人关注,也受人敬仰。

  所以有李秀宁在的地方,李秀宁身边人的身份也藏不住。

  马三宝哭笑不得的道:“殿下在我醒后就没有再陪着我了,近几日迷上了医术,跟孙先生进山采药去了,已经去了七八日了。”

  李元吉恍然大悟道:“所以你身边的人都是近几日来的,还是从远处来的,其他人知道你的身份,没告诉他们?”

  马三宝有些好笑的点点头。

  这种事情虽然有点恶趣味,但别人在跟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突然知道他的身份以后,所流露出的那种惊讶,那种难以置信,又让他觉得很爽。

  不仅如此,其他知道他身份的人也是一样,可以在事后美美的装一波。

  所以其他知道他身份的人都在默默的陪着他演戏。

  所有的群演当中,也就老鱼头不拿他的身份当回事,因为老鱼头可是齐王府的人,还是那种依附在齐王府门下的家仆,是齐王府的自己人,不怕得罪他。

  再加上老鱼头如今身份特殊,有孙思邈等一众杏林大佬们罩着,什么郡王啊、国公啊、县公啊、国侯啊,见过不少,一个小小的县男还不至于让他卑躬屈膝。

  几个被演了的人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对身边的人怒目相向。

  心里直骂‘长安城里没好人,就知道欺负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穷百姓’。

第六百一十六章 这头虎……我打过!

  “殿下,您怎么来了?”

  老鱼头在李元吉和马三宝说话的时候凑上前,有些尴尬的拱拱手问。

  他在大家的吹捧下有些飘了,以至于装到李元吉头上了,所以就尴尬了。

  李元吉笑着点点头道:“看来你在玄甲军来犯期间,做了不少事啊,怎么没见舍正报上来呢?”

  老鱼头强挤出了一个笑容,干巴巴的道:“老仆那些功绩,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李元吉笑道:“那也得报上来,不然我都不知道你有如此功绩。”

  老鱼头干笑着应付了一句,没敢再多话。

  李元吉也没有揪着这件事不放,毕竟,吹牛是一些人的天性,一时半刻是改不过来的,再加上吹牛又不犯法,也不会真的伤害到谁,也没什么可计较的。

  “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啊。”

  李元吉冲马三宝感叹了一句,然后招呼老鱼头带他和马三宝到长安杏庐内找个地方坐下说话。

  老鱼头头前带路,马三宝陪伴在侧,在一众端着碗或仰或缩着脖子的老汉们的注视下,李元吉进了长安杏庐。

  比起初建的时候,长安杏庐似乎有进行了一次扩充,所以占地面积极大,里面的人也多。

  有各式各样的病人,也有大小不一的药童,以及一些匆匆赶路的杏林高手们。

  相比起太医署一众太医的清闲,以及各个药铺坐堂大夫们的不闲也不忙,长安行路的杏林高手们就显得很忙。

  一个个走路急匆匆的,似乎有什么在背后追着赶着似的。

  “他们每天都这么忙吗?”

  李元吉在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杏林高手在跌倒了以后爬起身继续赶路以后,忍不住叫住老鱼头问。

  老鱼头点了一下头,又摇了一下头道:“忙是忙,也不算太忙。”

  李元吉狐疑的看着老鱼头。

  老鱼头解释道:“之前长安发生动荡的时候,那才叫忙呢。先生们忙的脚不沾地,几天几宿的不合眼,一些先生在给病人诊脉的时候就睡过去了,还有一些先生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昏过去了。

  现在虽然忙,但远没有那个时间忙。”

  李元吉微微皱眉道:“不是又新开了一家长安杏庐吗?那边没有帮着分担一些压力?”

  老鱼头苦笑道:“那边也忙啊,也忙的脚不沾地。也得亏有那边帮忙分担,不然这里的先生就累死了。”

  李元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看来广设杏庐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

  老鱼头张了张嘴,却没说话。

  在他看来,广设杏庐自然是好事,可还是解决不了这里先生忙碌的问题。

  因为这里的先生,全都是杏林高手,而且涉及各科,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医术十分高超。

  但凡是在这里诊过病的,治过病的,都对这里推崇备至,所以再开多少杏庐,也挡不住病人们往这里涌。

  只是这种事,他没资格说,也没资格提建议。

  他就是一个依附在齐王府门下的仆属,没资格给齐王府的主人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