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611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李元吉苦笑道:“可以我大唐现在的人口,光是经略我大唐现有的各地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再去经略突厥,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啊。”

  人口不足,是现在大唐的硬伤。

  如果大唐现在有三千万人口,甚至再少一点,两千万人口的话,那大唐也能去经略经略突厥。

  可大唐现在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经略大唐各地都够呛,更别提经略突厥了。

  大唐立国之初,之所以定下了给成年男丁发永业田等各种田产的国策,就是因为大唐的人口太少,现有的土地分不完。

  依照历史上记载,大唐一直到了李治时期,长安境内才出现了无田可分,田产捉襟见肘的情况。

  也就是说,大唐想要完全经略突厥,至少也要等到二三十年以后。

  “你是什么意思?放颉利离开?”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问。

  李元吉缓缓摇头道:“放颉利离开肯定不可能,颉利对我大唐造成了那么多伤害,必须将他的脑袋摘下来,以慰我大唐百姓和将士的在天之灵。

  但是突利要是能收服的话,我们还是得尝试收服一下。

  在我大唐的百姓还不足以帮我们经略突厥的时候,我们必须扶持突利帮我们占住突厥的各个地方。”

  李世民愣了一下道:“我还以为你要放过颉利,放过突厥人呢,原来你是这么想的。”

  李元吉摊开手道:“不这么想怎么办,谁让我大唐的丁口少呢。我大唐的丁口要是有西汉顶峰时期那么多的话,我根本不会这么想。

  因为我大唐有足够的人力经略这天下所有的地方。”

第六百八十九章 唐突之战(三十八)

  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

  人口,确实是大唐的硬伤,是怎么补也补不上去的,只能通过漫长的时间去慢慢的恢复。

  “我们还是先想想怎么打赢这场仗吧,毕竟,这场仗要是打不赢的话,我们想再多也是妄想。”

  李世民就像是一位世外高人一样,背负着手,仰着头,幽幽的说着。

  李元吉赞同的点了点头。

  是这个理,大唐唯有打赢这场仗,才有资格想其他的,打不赢,一切都是空想。

  “二哥准备怎么做?准备陪颉利一直等下去吗?虽说等的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可对颉利也同样有利。

  一旦绥州的战事出现了结果,颉利不是打开我大唐的第二道门户,有了新的选择,就是调苏尼失、突利、康苏蜜退回此地。

  无论是哪一种,对我们都没有好处。”

  李元吉感慨着说。

  颉利要是打开了绥州的门户,有了第二道进可攻退可守的门户,那颉利就没必要再在庆州跟大唐死磕,完全可以凭借着绥州兵力雄厚的优势,从绥州南下,或者从绥州转去其他的地方。

  大唐到时候就不得不调遣更多的兵马,跟在颉利屁股后面去打转。

  而颉利麾下几乎全是骑兵,一旦在绥州各地散开了,并且侵入到了大唐的腹地,那么大唐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也必须付出数倍的兵力和时间才能将颉利赶出去。

  那个时候,恐怕三辅之地,以及太原府等各地,已经被颉利祸祸的不成样子了。

  颉利要是没打开绥州的门户,让苏尼失、突利、康苏蜜等人率军退回来,十数万兵马聚集此地,也不是大唐数万兵马能够抗衡的。

  所以该如何抉择,该如何排兵布阵,需要李世民好好的考虑。

  李世民也知道这一战的胜败意味着什么,所以从出了百家堡以后到如今,都没有轻易的下决断。

  不过,大唐如今已经兵临怀安了,已经出现在颉利眼皮子底下了,是继续派兵攻打绥州,还是让绥州的兵马退回来,颉利很快会做出取舍,所以留给大唐的时间不多了。

  李世民也必须尽快的下决断。

  如果不是自己在兵法谋略上不如李世民多亦,李靖、李世勣、苏定方、黄君汉、柴绍等人暂时也没办法赶过来帮忙的话,李元吉也不想给李世民太多压力。

  毕竟,李世民能在被夺去了权柄以后,主动站出来出力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将一切的压力给到李世民头上,让李世民承担更多的责任的话,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我准备主动出击!趁着颉利和突利还没有合兵一处的时候,先将他们其中一个打掉,这样,我们对付剩下的一个的时候,也就容易了。”

  李世民在沉默了一会儿后,目光坚定的道。

  李元吉愣了一下,疑问道:“你的意思是,苏尼失、突利、康苏蜜他们在绥州会无功而返,所以颉利能选的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让苏尼失等人率军退回庆州,跟我们在庆州一决雌雄?”

  李元吉很想知道,李世民是哪来的信心。

  为什么这么笃定苏尼失等人一定会在绥州失利。

  要知道,苏尼失等人率领的兵马可是李神符和殷开山的三倍,苏尼失也不是什么鼠辈。

  李神符和殷开山在守住绥州的同时,想要击溃他们,不太容易。

  不过,李元吉并没有问出心中的疑问。

  李世民既然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了,想来马上就会跟他解释,他不需要多问。

  李世民深沉的点点头道:“不错,庆州是颉利选择的战场,也是我所选择的战场。我回头会下令给十二卫,让他们赶到白马以后,折道去绥州驰援。

  等他们赶到绥州的时候,苏定方、罗士信、道宗他们应该也到了。

  到时候他们可以合兵一处,一起共击苏尼失和突利部。

  我相信,以他们共计十万的兵力,即便是不能全歼苏尼失和突利部,也能将苏尼失和突利部杀的丢盔卸甲。

  只要苏尼失和突利部一败,我们就可以专心的对付颉利了。”

  李元吉震惊的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口口声声的说把战场按在了庆州,可他却要把大唐在庆州、绥州一线的绝大多数兵马调去绥州。

  要在绥州跟苏尼失和突利先一决雌雄。

  看似庆州是主战场,实际上绥州才是主战场。

  因为只要绥州的战事胜了,颉利将无力再南下,能做的就是将所有的怒火宣泄到身在庆州的他们身上。

  这种布置,远比等着颉利将绥州的兵马召回来,在庆州跟他们决一雌雄要好。

  因为这可以打苏尼失和突利一个出其不意,也可以在迷惑颉利的同时,在局外胜了颉利。

  等颉利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局已经定了,能做的就是无能狂怒。

  李元吉不得不承认,在兵法谋略一道,李世民绝对是大家,而且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种看似冒险,实则稳健的谋略,也只有深得兵法要义的人能谋划的出来。

  “你有几成的把握,我们又得承担多大的风险?”

  李元吉盯着李世民问。

  这个谋略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他和李世民必须在苏尼失和突利兵败以后,承担颉利的怒火。

  在十二卫兵马,以及李神符、殷开山、苏定方等人赶不及来援的情况下,他们必须率领着现有的兵马,死死的挡住颉利的攻伐。

  如果他们挡不住,那么不是身死沙场,就是被颉利生擒活捉。

  虽然战事最后还是会以大唐获胜告终,可他、李世民,甚至李建成被颉利生擒活捉了以后,大唐赢了,跟没赢也没区别。

  说不定赢了以后,所要付出的代价比输了还大。

  所以必须预估一下风险,看看值不值得冒险。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道:“六成!”

  李元吉陷入了迟疑,李世民只给了取胜的把握,却没说他们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也就是说,他们要承担的风险很大。

  六成,已经不小了。

  如果在战场上,有四成或者五成的把握,那就可以一战了。

  六成,那就是说只要不出意外的话,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取胜的希望很高。

  至于说是八九成,甚至十成。

  在战场上很少会出现,尤其是十成,几乎没有。

  没有一个人在上了战场以后,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取胜,即便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名将、战神聚在一起,并且在兵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也不敢说自己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取胜。

  所以,六成的把握已经很值得赌了。

  如果说这话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李世勣、苏定方,甚至是李弘基、黄君汉、柴绍的话,那李元吉都会毫不犹豫的去赌。

  可说着话的偏偏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这不仅是在施展谋略,也是在将军,将他的军。

  这是要让他做出取舍。

  在他们兄弟三人都有可能殉国,亦或者被俘的情况下,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来应付这件事情。

  以避免他们兄弟三人真的殉国,或者被俘的情况下,大唐不会被突厥要挟。

  所以,他现在要么让他们兄弟三人中的一个人回去,要么就决定好他殉国,或者被俘以后,他手里的权力由谁来接替。

  李世民看似给了他两个选择,实际上他只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后者。

  因为李世民要留下来指挥大军,他要留下来赋予李世民指挥大军的权力,而他和李世民都不会便宜了李建成。

  所以,他能选的就只有提前挑选好继任者。

  这就是李世民将他的军。

  是阳谋。

  光明正大。

  除非他不在乎李氏的江山。

  李元吉在迟疑了好一会儿后,突然呵呵呵的笑了。

  李世民不解的看向李元吉。

  李元吉笑道:“二哥既然有六成的把握,那就值得一试。”

  李世民目光紧紧的盯着李元吉,没说话,意思不言而喻。

  那就是,你准备怎么选?

  李元吉在李世民的注视下,灿烂的笑道:“现在大唐的皇帝是我们的父亲,他会把皇位传给谁,还轮不到我们来做主。”

  这本就是李渊的权柄,也是李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干嘛要往自己身上揽呢?

  如果他们兄弟三人全部身陷突厥,那么李渊选谁做继承人,让谁继承大统,还不是由李渊说了算,他们就算是有意见,又能怎样?

  何必将这种烦恼往自己身上揽呢?

  说到底,大唐现在是有皇帝的,而且这个皇帝并没有上战场。

  大唐也是有继承人的,离了他们兄弟三人,还有下一代。

  所以李世民给出的选择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给出的选择题不是个问题而尴尬,甚至一点儿多余的反应也没有,只是平静的点了点头道:“看来你真的不惦记父亲那个位置,也没有想过将父亲那个位置据为你这一脉所有。”

  说到此处,李世民由衷的感慨道:“在这一点上,你比我们所有人都强。”

  李元吉分不清楚李世民说这些话是为了缓解尴尬,还是真的在试探,所以只是呵呵的一笑,什么也没说。

第六百九十章 唐突之战(三十九)

  李世民在不知道是真试探,还是假试探以后,开始恢复起了他统帅的本色,开始写起了调兵遣将的文书。

  一份份调十二卫兵马入绥,催促苏定方、罗士信、李道宗等人尽快赶路的文书,被送出了怀安。

  十二卫的将军们收到入绥文书的时候,刚刚赶到白马。

  苏定方、罗士信、李道宗等人收到确切的行军日期的时候,刚刚赶到石州。

  也不知道是碍于帅帐军令的威严,还是知道这一场战事对大唐的重要性,无论是十二卫的将军们,还是苏定方三人,在接到了文书以后,都果断的抛弃了一些沉重的辎重,轻车简从的赶往了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