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第700章

作者:宅在家里睡大觉

  龙椅上,身披明黄色龙袍的李世民,沉稳地站起身来,徐步走到玉阶前方。

  他轻咳一声,眼神缓缓扫过群臣,稍作停顿后,深吸一口气,庄重宣告:于朱雀大街建造大唐英烈纪念碑之决策。

  李世民的声音沉稳而庄重,穿透清晨微凉的空气,回荡在太极殿的每一个角落。

  他全方位地阐述了纪念碑对于大唐的意义,它不仅能铭记那些为大唐基业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将士,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与牺牲,而且更是能激励世人,弘扬忠勇之风,巩固国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李世民的侃侃而谈,原本寂静无声的朝堂,顿时炸开了锅,顷刻间变得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尤其是朝中未能出征的一众武将,顿时两眼放光,神色激动。

  待到李世民话音一落,武将们呼啦一下全站了出来,对着玉阶上的李世民一躬到底,扯着嗓子大喊:“圣上英明!”接着就是一顿让二凤羞得面红耳赤的猛夸。

  继而,朝堂之上数位重臣亦接连起身,或呈具体施行之建议,或表对圣上深谋远虑之钦佩。一场关乎如何更优施行此计划之热烈讨论遂展开,太极殿内弥漫着前所未有之沉稳与共识,仿若空气中皆洋溢着为国家未来戮力同心之坚定信念。

  在深入探讨中,工部尚书段纶针对纪念碑的建造技术,以及建造材料选择提出了详细的规划。

  他强调,除了选用最上乘的石材保证其历久弥新外,还需引入最新的建筑技艺,确保纪念碑的稳固性与耐久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户部尚书戴胄则从财政角度出发,提出应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纪念碑及其周边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充足,同时鼓励民间捐赠,让这项工程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举,进一步加深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面对各位重臣的积极谏言,李世民深感欣慰。他点头赞许,并指示相关部门立即着手筹备,务必确保工程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大唐的国力与智慧。

  此外,李世民还特别提到,应举办隆重的奠基仪式,邀请英烈家属及各地代表参加,通过仪式强化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这份对英雄的纪念,成为全民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宏伟而又细腻的蓝图,逐渐在众人眼前铺开,这不仅是一座纪念碑的建立,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复兴。

  这场决议,不仅决定了纪念碑的塑造,更是对大唐精神风貌的一次重塑与升华,预示着一个更加团结、强大的国家形象即将屹立于东方。

  正在大家讨论的兴起之时,原本其乐融融、弹冠相庆的大殿内,突然传来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

  “陛下,微臣有异议。”

  李世民听到这个熟悉的嗓音,嘴角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下移,缓缓落到了魏征身上。

  “魏爱卿,有何见教?”

  魏征手持笏板,躬身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大唐如今威震四周蛮夷,百姓们安居乐业,离不开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舍命搏杀,陛下为他们竖立大唐英烈纪念碑,无可厚非。臣身为大唐其中一员,亦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魏征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随即抬起头环顾四周同僚,缓缓道: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素来是武将拼杀在前,文臣治国于后。”

  “武将开疆拓土,文官治国安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故而,臣窃以为,此次纪念碑的建立,不应仅局限于颂扬武功,而应是武治与文教并重,方能彰显我大唐文武双全之国格。”

  魏征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而恳切:

  “臣建议,除却纪念英勇战死的将士,碑文中亦当记载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安定邦国的文臣智者,以及在民生、教育、律法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贤士。”

  “如此,方能使后世知晓,大唐之强盛,非但有赖刀枪,更有赖笔墨;非但有勇士驰骋疆场,更有智者耕耘于庙堂。”

  魏征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一片静默,不少文官更是向魏征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太极殿内的气氛一时变得微妙起来。

  李世民凝视着魏征,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开口道:

  “魏卿所言极是。”

  “大唐之繁荣昌盛,乃文韬武略并施之成效。纪念碑当不仅铭记武将之勇猛,亦须镌刻文臣之功勋。”

  此语一出,满朝文武皆心潮澎湃,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座“直插云霄”的巍巍丰碑。与此同时,他们在心中暗自立下一个决心,从今往后发奋图强,力取将自己的名字铭刻于石碑之上。

  李世民沉思片刻,继续道:

  “文以载道,武以彰功。”

  “此碑于我大唐意义重大,朕决意特设碑文纂修组,由魏爱卿领衔,务使碑文内容周全且深刻,既颂武德,又彰文治,俾后世子孙明悉,大唐之盛世,乃无数文臣武将共同缔造。”

  魏征面色一肃,恭敬道:

  “微臣遵旨。”

  顷刻间,朝堂再次沸腾。

  文臣之中,那些饱学之士眼中更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他们施展才华,留名青史的绝佳机会。

  搞定了魏征这个“刺头”后,李世民长松了一口气,缓缓道:

  “至于石碑的选址督造事宜,则由房相负责,工部与户部尚书,从旁辅佐。”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房玄龄、段纶、戴胄纷纷朝李世民躬身行礼,恭敬道:

  “臣遵旨。”

  殿内的文武大臣们一听,都呆住了,随后一个个懊悔得直跺脚,后悔刚才没有提出好建议,白白错过了大好机会。

  .......

  先更一章,下一章明天再更新。

  祝愿诸位道友五一假期快乐。

第951章 仁安医院

  朝会结束后,一众大臣三三两两地走出了太极殿。同为门下省侍中的王珪,找到了好友房玄龄,旁敲侧击地询问起了纪念碑这一国策的由来。

  与两人相隔不远的文臣武将,纷纷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自家陛下如此英明神武的举动,是不是受了上苍的指引。

  如今房府的“话事人卢氏”,在秦府的“糖衣炮弹”下,早已将秦明当成了自家子侄,更何况是房玄龄这个二当家了。

  故而,当好友王珪问起纪念碑的由来时,房玄龄丝毫没有隐瞒,直言不讳地说:

  这一国策其实是受到了秦府英烈碑的启发,不仅如此,房玄龄更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昨日秦府的祭拜仪式。

  房玄龄言语间尽是对秦明的溢美之词,脸上尽是欣慰之色。

  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时不时地观察周围百官的表情,见一众文武先是若有所思,随后皆是一副点头赞许的模样。

  房玄龄便知道,不少朝臣已经在心底默默感激秦明了。

  旁人不说,只说时任吏部侍郎的殷开山之子--勋国公阴元,以及时任兵部侍郎的蒋国公屈突通之子--屈突寿,其目光流转,若有所思的样子,房玄龄便可看出这两位回府之后,定会给秦明送去一份大礼。

  毕竟若非秦明,他们的祖辈,可能没有机会获得这种流芳百世的机会。

  而一旁的王珪面带微笑,表面附和,大赞秦明的品格高洁,内心却是翻江倒海,如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王珪身为太原王家在长安的话事人,以及杀人灭口的收官之人,心里却清楚。

  秦府祠庙那些人之所以会战死在陇右,其根源所在就是太原王家。

  而另一边,随着房玄龄的有意泄露天机,为秦明在朝臣心中谋取一些“香火情”。

  蓝田郡公府上祠庙有纪念碑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大唐的勋贵圈中传开了。

  不少朝臣无论与秦府之前有无交情,更不论昨日是否送过礼物,然而,在回到府上的第一时间,便让府上管家备上厚礼,送往蓝田县秦府以表谢意。

  ......

  申时,蓝田县秦府。

  身着素色长裙,梳着丸子头的萧嫦曦,此时正襟危坐,她面前的书桌上,摊开着十多本账册。

  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落下斑驳光影,映照在萧嫦曦细致专注的面容上,她的眼中闪烁着冷静而敏锐的光芒,指尖轻轻划过账页,每一次核对都显得异常仔细。

  而书房一角,萧美娘整个人蜷缩在沙发上,翻看着手里的线装书籍。许是看得太过入神,萧美娘时而蹙眉,时而浅笑,仿若深宅大院里不谙世事的待嫁女子。

  ......

  清北书院的会议室内。

  仿照后世打造的长条会议桌上,秦明居中而坐,在他的左右两侧,则是依次坐着医学院各个学科的教学先生,秦府新晋的百里夫人也在其中。

  秦明吃过早饭后,便带着府上一众女子来到了书院。

  他先是将杨梓君、卯兔、徐慧等女送到算学院,然后又将宋慕清送到了儒学院任教,最后秦明带着百里芷和婉儿,来到了医学院。

  秦明环顾四周,微微一笑,缓缓道:

  “今日来此,主要是想与诸位商议两件事。”

  “众所周知,两个月前为了能够让医学院的学子,可以在实践中更快地掌握所学医术,我在平康坊买下来一处宅子,打算改建成医院。”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宅邸已经初步改建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此言一出,会议桌上的众人,纷纷面露激动之色。

  “太好了。”

  刘长庚猛地站起身,双眼放光地望着秦明。

  “山长,咱们什么时候搬过去?”

  孙思邈强压下内心的悸动,斜了自家爱徒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毛毛躁躁。就算有疑问,也要等山长把话说完啊!”

  刘长庚闻言讪讪一笑,连忙朝秦明拱手致歉。

  秦明微笑摆手,和颜悦色地说道:

  “大先生不必拘礼,快请坐。”

  刘长庚转头望向孙思邈,见孙思邈点头示意,刘长庚这才缓缓落座。

  这时,会议室内再次响起了秦明爽朗的嗓音。

  “此次召集诸位来此,就是要与诸位敲定医学院的各项搬迁事宜。”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为即将开业的医院起个正式的名字。”

  众人闻言有些面面相觑。

  孙思邈皱了皱眉头,开口问道:

  “山长,医学院和医院这两个名字,简单易懂且相得益彰,就不用再起名字了吧?”

  在场众人闻言,纷纷望向秦明,他们心中同样有此疑问。

  秦明闻言愣了一下,但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这么叫自然没问题,但是咱们的目标可不止于此啊!”

  秦明目光炯炯,环视围坐的众人,语气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我们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家医院,而是要树立一个典范,一个能够引领整个医疗体系变革的起点。因此,它需要一个名字,一个能够承载我们愿景与使命的名字,一个能够流传千古,激励后世的名字。”

  闻言,众人神色渐趋凝重,似乎被秦明的远见卓识所感染,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会议室内响起低沉而充满敬意的声音,那是妙应真人孙思邈的发言:

  “山长所言极是。医院虽小,却能显大义,名称之中,自当蕴含医者仁心与济世情怀。”

  “依老夫之见,可否命名为‘仁安医院’?‘仁’字寓含儒家之仁爱思想,‘安’则寄托患者平安、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

  “仁安医院……”

  秦明轻声念叨,眼中闪过一抹赞赏。

  “这个名字甚好,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贴近医者本质。就叫‘仁安医院’吧!”

  秦明略作停顿,继续道:

  “自此以后,医学院也正式更名为‘仁安医学院’。”

  话音落下,室内掌声雷动,诸位医者皆面露喜色。

  少顷,待到众人情绪稳定下来。

  秦明随即开始布置具体任务,安排众人着手准备搬迁及后续事宜,确保“仁安医院”能够顺利开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第952章 我等愿随山长一道,弘扬医家学问,造福万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搬迁的具体事项也逐一落实,秦明的目光开始变得长远而深邃。

  他深知想要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建立仁安医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于是,在搬迁的事宜敲定完之后,秦明轻咳了一声,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自古以来,我华夏的医学文化就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医者的天职,以尊重生命、以德为先为行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