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他一边专注于磨练技巧,一边有空也会对身边一些老资格官员咨询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生活小贴士,从他们那儿汲取营养,为此受益匪浅。
他很快便意识到,每一个能在繁重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的官员,都是他值得讨教的前辈。
哪怕是一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中年官吏,在说起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时,也能给出非常精准巧妙的建议。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原本他还不屑一顾,可现在,他算是明白了。
不久之后,韩宁和韩小蝶就都感到了满足,不会为一连五天见不到夫君而感到空虚寂寞冷了。
如此,在尚书台观政的第三个月,刘备找到了社畜和生活的平衡,很好的调整了自己的身体状态,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都被他玩转了。
眼见于此,卢植非常高兴,认为刘备已经体会到了社畜工作的真谛,给予表扬,称赞刘备是一个优秀的社畜,未来一定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大汉王朝一名光荣的尚书。
然后继续九九六零零七,为了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和权贵老爷们的福祉奉献青春热血以及头发。
刘备表示一定会遵照师尊的要求,努力为大汉王朝奉献自己。
就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刘备迎来了光和三年的年末。
第三十章 可以吃瓜的尚书台
这一年的十二月,大汉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刘宏自从光和元年因为误会导致原配宋皇后去世之后,时隔三年,终于再次立后。
光和三年十二月初五,皇帝刘宏立贵人何氏为皇后。
未来的短命倒霉皇帝刘辩的生母何皇后闪亮登场。
刘宏前任宋皇后死去之后,宋氏外戚烟消云散,大汉经过了几年没有外戚的日子。
而如今,随着新一任皇后的确立,何进何苗这对兄弟也将闪亮登场。
早在何氏刚刚进入宫廷服侍刘宏的时候,就因为姿色上佳讨刘宏的欢心。
刘宏很高兴,就提拔她的娘家人,何氏的兄弟因此得到提拔,比如何进就被拜为郎中,随后迁虎贲中郎将,任颍川太守。
到了如今,何氏被立为皇后,刘宏立马送上升职大礼包,拜何进为侍中,让他回到雒阳担任将作大匠,又提拔何进的弟弟何苗担任郎中,预备之后提拔。
外戚何氏家族粉墨登场,登上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
二者这对于刘备来说就太熟悉了。
何进,何苗,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将军,两人在刘宏死后和何皇后一起执掌了大汉帝国的最高权力,但是却因为一系列的骚操作而导致自身的覆灭和东汉王朝的最终崩塌。
不可谓不是神一般的操作高手。
对于这一对【卧龙凤雏】,刘备表示一定要敬而远之,尽量别和他们搭上关系,否则天雷滚滚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误伤。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汉王朝,尤其是东汉时代,外戚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因为东汉皇帝普遍短命,汉安帝以后汉桓帝以前的诸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小皇帝乃至于幼儿皇帝,死的早,留下的孩子也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实权逐步转移到了皇帝的母亲手里,进而转移到了太后娘家人的手里。
东汉外戚邓氏、梁氏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外戚家族,掌握重权,将东汉中期的政治搅和的乌烟瘴气黑幕横行。
可以说从汉和帝往后一直到汉桓帝刘志时期,这段时间之中,主导东汉皇权的实际权力者就是外戚,而不是连十岁都活不过的皇帝。
一直到汉桓帝刘志登基,情况发生了转变。
刘志不甘心做梁氏外戚的傀儡,但是手上有没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夺回皇权,思来想去,他选择了宦官作为自己的政治盟友,以共同对抗外戚,夺回皇权。
是的,政治盟友。
东汉时代,还是皇帝社会早期,人们普遍对于皇帝的存在没有过于明确的认知和敬畏,加上东汉多年幼皇帝,被外戚操纵来操纵去,早就没了皇帝专政所必须的神秘、威严色彩。
大家都知道你皇帝是个什么货色,尤其是那些小娃娃皇帝,一天尿几次床都不是秘密,一点隐私都没有。
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娃娃,值得尊重吗?值得敬畏吗?有资格号令我们吗?
这种情况下,汉和帝往后,在外戚们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和皇权发生了事实上的分离。
简而言之,在东汉中后期,皇帝不再是皇权的天然必须的掌控者,只要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取得一个名分之后,谁都能操纵皇帝,掌握皇权。
哪怕是一群宦官。
皇权是个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没有人会否认它的存在,然而皇帝并不会因为皇帝这个身份就轻易的掌握皇权。
至高无上的皇权只会归属于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而不会归属于一个失败的皇帝。
作为一个掌握不了皇权的皇帝,刘志并没有什么政治资本能够获得有分量的政治盟友,他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宦官。
说起东汉宦官,在东汉早期还不是很有分量,真正意义上宦官的第一次闪亮登场,还要算在汉和帝刘肇消灭窦氏外戚夺回皇权的事件当中为刘肇出了大力气的宦官郑众。
也是从此时开始,东汉皇帝开始意识到了宦官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宦官的力量以对抗外戚,东汉的宦官开始扩大编制,甚至可以读书识字。
也是从汉和帝开始,宦官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因为汉和帝往后的东汉皇帝基本上都是小孩子,根本轮不到他们成年产生权力意识并且使用宦官这把利剑就已经死了,外戚得以继续专政了好些年。
然后汉桓帝刘志登基了。
从汉和帝开始的准备一直到刘志时期终于发挥了效用,刘志活到了成年,产生了权力意识,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于是就看中了宦官。
他画大饼给宦官们,换来对梁氏外戚同样非常不满的五大宦官的协助,双方合力,干掉了梁氏外戚,大获成功。
随后,刘志封五大宦官为侯,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政治回报,事实上和宦官们共享皇权。
对于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虽然都是皇权的屏障,但是相对于没有男人能力的宦官们,还是有男人能力的外戚们更加危险,更有篡权夺位的可能。
所以宦官天然的比外戚值得信任。
由此,刘志和宦官们共享皇权,在任期内还依靠宦官们开启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消灭完外戚之后,又对士人展开打击,大振皇权。
刘志病死之后,窦氏外戚试图重振外戚雄风。
他们还联合士人试图趁汉灵帝刘宏刚刚登基年纪不大、还没有明确权力意识且没有来得及和宦官产生情感联系的时候一举铲除宦官,继续外戚专政。
结果没成想宦官棋高一着,预判了他的预判,以宇宙级别的速度获得了刘宏的好感和信任,再次干掉了窦氏外戚。
不仅如此,他们还驱使着信任宦官的刘宏开始了第二次也是极为严厉的党锢之祸,把原本十分嚣张的士人也给打得屁滚尿流。
宦官集团的政治势力大为振奋,借由刘宏的平庸无能和信任,进一步强化自身,乃至于到了可以代持皇权、自发诏令并且选择外戚的程度。
是的,因为尚书台靠近皇宫,事务繁多,消息灵通,所以是个天然的吃瓜好去处,刘备在尚书台混迹几个月的时间里,吃到了不少瓜。
比如刘宏宠幸宫女的瓜。
比如变态宦官强迫宫女与之结为夫妇的瓜。
还有皇宫里一些嫔妃秘密求子的小道消息之类的。
而他吃到的本年度最大的瓜,就是皇帝刘宏的何氏外戚和宦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何皇后本南阳郡普通豪强家之女,之所以能够进宫并且被皇帝刘宏看中,据说全靠宦官们的推动和支持,所以说何氏外戚能够登台,与宦官的支持是离不开的。
甚至可以说这一任外戚的政治底色就是宦官势力的延伸。
可以充当政治盟友的外戚被宦官收编这件事情对士人们不是好消息,这意味着宦官、外戚和皇权再一次实现了三位一体高度统一,能够借着大义名分暴捶士人了。
士人在外朝势单力孤,没有帮手,很容易被接近完全体的至高皇权揍的找不到北。
所以士人们普遍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整个尚书台内部颇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最关注的根本就不是何氏外戚。
他在尚书台的观政期将于明年正式结束,根据内幕消息,刘备已经被内定为尚书台官员,具体官职是在卢植主掌的民曹中担任令史。
主要的职责是抄誊文书。
这种职位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也没什么实际上的门槛,只要识文断字就能做。
但是这一职位的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可以留在尚书台,留在帝国中央的权力枢纽,在这里感受权力的运行法则,积攒执掌权力的经验,并且扩充以后能用得着的人脉关系。
卢植在提携弟子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当初刘备在雒阳跟着他学习的时候,卢植尚且没有让刘备认识太多人,因为感觉刘备的学识还不够,关门教育刘备,对刘备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精英式的教育。
之后刘备返回涿县,卢植也没有让刘备空下来,师徒两人书信往来,卢植书信传教,并让家族长辈监督,让刘备继续专心学业,不可荒废。
于是刘备的学业大有所成。
这一回,刘备是来正儿八经的做官的,也是正儿八经要准备和卢植一起师徒同心的,不管从什么方面考虑,卢植都要把刘备拉入自己的人际往来圈子里。
所以这段时间卢植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刘备去参加士人们的聚会,介绍一些很有名望的士人朋友给刘备认识,并且给刘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对刘备来说是重要的平台。
之前在雒阳跟随卢植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备只认识了和卢植关系很近的大儒蔡邕。
而这一次,刘备在卢植的介绍下,相继认识了大儒马日磾、杨彪、韩说等人。
这就不仅仅涉及到古文学派的内部关系了,一些今文学派的大佬也位列其中。
第三十一章 辩经达人刘玄德
需要明确的是,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在东汉并不是两个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
双方有着明确的利益冲突,但是矛盾并没有激烈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至少当前时间点上,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间的冲突还没有西汉末年的冲突那样明确,双方的争执还没有演化到近现代政党的地步,并不是明确的政治利益联合体。
双方都没有各自的明确的公认的正式领袖,也没有统一的行事纲领,更没有明确的组织层级和晋升途径,只是一盘散沙。
这与东汉以来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融合有一定的关系。
而且即使是近现代政党,那也不是绝对的敌对,那也是遍地小奉先,各派成员之间为了利益反复横跳也是家常便饭。
所以卢植和著名今文学派阀阅家族——弘农杨氏出身的有名士人杨彪之间也有一份私人关系在里头。
这并不奇怪。
而对于刘备来说,这就很方便了。
这些人要么就是出身今文学派的高门大户,家族中有家传儒门典籍,地位很高,要么就是古文学派出身,师出名门,学通五经,没有家传典籍但是靠着学霸光环闻名于世。
可以说每一个都是当世大佬。
在这些人眼里,刘备如果没有卢植弟子的身份,那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作为卢植的弟子、尚书台的官员,再加上汉室宗亲的身份,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刘备勤学好问勤勤恳恳,做人也没什么问题,那么毫无疑问,他的成就不会低于他的本家、现在名满天下的八俊之一的刘表。
一旦出名了,有人追捧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会给刘备极大的加成,乃至于现在的皇室都有可能青睐刘备,给他特殊的待遇。
所以这些人都没有轻视边地平民出身的刘备,对他还是有着一定的礼遇,就连阀阅家族出身的杨彪也是如此。
当然,主要还是看刘备自己有没有本事。
他不是高门大户出身,没有人帮他义务吹捧,他若想得到吹捧且有人帮他扬名,就必须要拿出真才实学来。
刘备算是运气顶顶好的,能得到卢植的承认,成为他真正的入室弟子,衣钵传人,被他带着进行政治社交活动,不知让多少人羡慕。
刘备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卢植的承认和提携带着他一路向上,为他打通了跨越阶级的道路,使得他得以跨越自己依靠本身能力所能达到的巅峰成就,突破了豪强地主的天花板,成为了士人。
并且通过政治联姻,成功进入了统治阶级。
否则以他自身的能力,再怎么造,那也要等黄巾之乱以后的机缘巧合才有机会跨越阶层。
卢植的提携让他在此之前就获得了这个机会。
作为士人,若要打响名声,最好的方式除了出身,就是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发扬光大,并且在士人们举行的经文辩论聚会上用自己的学问驳倒对手,这样就能逐渐打响名声了。
辩经越是牛逼,名声越响,则机会就越多。
刘备跟随卢植主要学习的科目是《左氏春秋》和《古文尚书》。
又因为他学习的速度很快,不仅学了《左氏春秋》,还学了死对头一般的《公羊春秋》。
至于尚书,卢植本身学的主要是《古文尚书》,后来也博采众长,学习今文尚书,刘备就跟着卢植学了几种不同注解的尚书。
然后对《周官礼》,卢植也有一些研究,也传授给了刘备,增加刘备的知识储备。
这对于刘备来说是相当优秀的精英教育,很多东西都是卢植为刘备整编过后传授给刘备的,刘备省去了大量寻找注解和不同的时间,直接学习最精华的部分。
这一点,刘备很感激卢植。
当然了,不是学到了今文经就算是成功了,对于有门路的古文经师来说,想要学到今文经不是难事,难在“官方认证”。
私学盛行的如今,诸多阀阅家族掌控着五经十四家法的“官方认可颁布权”,你就算是学到了今文经,没有相对应的阀阅家族的“官方认可”,学了也等于没学。
上一篇:从神话三国开始征服万界
下一篇:这个书生会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