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219章

作者:御炎

这不是正规职位,只是刘备的私人幕僚,在刘备还能统御益州军事的时候,还是有活儿干的,但是一旦刘备没了掌管益州军事的权力,这个职位还有没有就不好说了。

说白了,这就是个临时工。

但是因为刘备本身的致命吸引力,这个临时工的职位也吸引了非常多的益州人士主动前来巴郡拜见刘备,希望得到刘备的任用。

他们相信能够为刘备建立功业或者展露出才能的话,刘备就算不再兼管益州军事,也一定会为他们谋取一些出路,比他们在蜀地打转一定要好得多。

多一条门路,难道不好吗?

万一被刘备看中了呢?

这批人里面,颇有几个刘备眼熟的名字。

比如巴郡临江人甘宁,因为仰慕刘备的军功和威望,主动前来拜见刘备,表达了投效之意。

比如巴郡安汉人、原雒阳太仓令赵韪,刘备入蜀平叛的时间点上,他正好觉得雒阳混乱,不想继续呆下去,于是选择辞官回乡,听闻刘备正在召集幕府成员,于是毛遂自荐。

还有广汉郡绵竹县人秦宓,他很有才学,广汉郡守多次征召他担任官职,他都不愿意,这一次听说刘备在巴郡召集幕府成员,因为仰慕刘备的军功和威望,主动往奔巴郡,想要投效刘备。

秦宓来时,劝说他的友人、广汉郡郪县人王商一同来投效刘备,王商也很仰慕刘备的军功和威望,于是前来投效刘备。

又有蜀郡人张任,因为仰慕刘备的军功和威望,主动来投效刘备,表示自己有勇武,但是出身寒微,希望刘备能够任用他。

这些人是有点代表性的。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三十多个有文治武功才能的益州人,与刘备交谈并且展露出才能之后,都被刘备纳入了骠骑将军幕府之中,成为他的私人部下。

在任期间,他们的一切工资福利等等,都是刘备个人给予,不拿雒阳朝廷的俸禄,也不听雒阳朝廷的调令,他们只有一个直属上级——骠骑将军刘备。

收下他们,除了和益州本地人进行第一次相处、磨合之外,刘备也是想着从中挑选出合适作为正式部下的人选,以便未来在益州的大变局中得到一部分益州本地人的支持。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垂垂老矣的小老头来到了宕渠县城,前来拜见刘备。

这个小老头叫做董扶。

在雒阳没能成功忽悠到益州牧的董扶,骤然听闻益州在黄巾之乱以后紧接着发生賨人叛乱,很担忧,但是紧随其后又听说骠骑将军刘备被任命为都督,监管益州军事,心下顿时有了计较。

于是董扶不顾大将军何进的挽留,执意辞官,离开了繁华的雒阳,拖着衰老的身体回到了益州。

进入汉中之后,他听闻刘备成功平定賨人叛乱,并且在巴郡募兵,又开骠骑将军幕府,招募益州人士协助他管理益州军事,顿时大喜过望。

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他拖着八十多岁的身体翻山越岭直抵巴郡,前往宕渠县拜见刘备。

董扶在益州和雒阳都是有名声的,刘备听过他的名声,知道他是个有名的谶纬学家、望气术士,为大将军何进所举荐,刘宏都接见过他,询问他一些谶纬和天象上的事情。

刘备于是谨慎的接待了董扶。

刘备本以为董扶作为一个老者,讲话应该是九曲十八弯的,虽然不知道他有什么想法,但是耐着性子听他讲,总能听出他要说些什么。

但是刘备没想到的是,董扶居然开门见山。

“京师将有大乱,会流血,局势会很不稳定,将军如果可以留在益州,静观时局变化,一定可以抓住有利良机,实现将军的志向。”

刘备对董扶这开门见山的言语感到非常惊讶。

“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京师怎么会有流血的大乱呢?”

董扶神秘兮兮的从谶纬学说的角度给刘备讲解了一下天象和气的流转,说了一些刘备无论如何都听不懂的谶纬学方面的专业术语,最后得出京师会发生交兵、流血事件的结论。

他认为京师一定会不稳,而刘备一定要留在益州,这样才会安然度过劫难。

刘备不相信这老头子望天象就能看出这么多事情,他更倾向于这老头子是通过经验分析出来的这件事情。

于是刘备笑了笑。

“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我朝开国以来甚重谶纬学说,但是董公,我本人并不相信谶纬之说,我更倾向于认为您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而非谶纬之学。”

董扶略有些惊异的看着刘备。

“谶纬之学乃天下显学,自光武皇帝中兴大汉以来,就没有人是不相信的,将军作为朝廷委任的一方州牧,居然不相信谶纬之学?”

“天下兴亡,乃自然之理,兴与亡的缘由,都已经被前人记录在史书之中了,翻阅史书,就能看到兴亡之道。”

刘备笑着摇了摇头,缓缓道:“当我们发现前人犯过的错误被今人纠正了,便知道兴盛要来到了,当我们发现今人依然在犯前人的错误的时候,便知道灭亡将要来临了,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事情,又为什么需要通过观察天象来得出结论呢?”

董扶眨了眨眼睛,上下打量了刘备一番,摇了摇头,颇为感叹。

“将军一言,胜过谶纬之说千万啊。”

“不过是有所感慨罢了。”

刘备叹了口气道:“今人总是会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祸乱的根源,我读史书,经常能看到这一类的内容,对此十分感慨。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人不能彻底纠正前人的错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明知将要灭亡,却不做任何改变,但是我知道,兴盛和灭亡,是有征兆的。

董公,我听说,天子要在雒阳招募新兵练新军,且并不归属于北军、虎贲军、羽林军等军队的编制,是有这件事情吧?”

董扶点了点头。

“确有此事,只是我没想到将军也知道,将军很关注雒阳吗?”

“那么大的事情,想不知道也很难啊。”

刘备摇头苦笑道:“雒阳本来就有军队,大汉军队都是天子之兵,既然如此,天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练新军呢?无非是天子认为雒阳的军队不再可信,所以才要编练新军。

进一步思考就能想到,雒阳的军队都在大将军何进的统领之下,稳如泰山,现在天子要练新军,肯定是在怀疑大将军何进。

那么天子为什么要怀疑大将军何进呢?大将军难道不忠诚、要造反吗?那为什么没有任何的消息呢?想到这里,正常的官员都会怀疑天子有了废长立幼的心思。

他们会怀疑天子针对大将军就是为废长立幼,官员们就会这样设想,天子如果不能作出明确的态度,这样的设想就会成真。

如此,围绕着废长立幼的国储之争,新军和大将军何进之间必然出现争斗,一旦出现争斗,发生流血事件,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第四百零四章 天子战败的可能性也就是存在的

刘备一席话说完,把董扶弄沉默了。

一段时间之后,董扶颤颤巍巍站起身子,要向刘备行礼。

刘备赶快扶住了董扶。

“您是长者,面见天子都不用行礼,更何况是我?您这样做是不符合礼节的,该由我来行礼才对,不是吗?”

“面对有学识、见解的人,想要行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与年龄无关。”

董扶摇了摇头,缓缓道:“将军远在千里之外,却能一眼看穿雒阳局势,这种眼光,让我再与将军讨论谶纬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

所以谶纬之学可以放在一边了,那么,将军,天子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已经要付诸行动了,流血是必然的,将军有什么打算吗?”

董扶打开天窗说亮话了,刘备也不打算隐瞒什么。

“天下的确将要出现不稳的趋势,但是我认为这种不稳是可以控制的,我并不希望这种不稳最终全面爆发,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情,我希望这种不稳可以成为大治的开端,而不是大乱的开端。”

董扶抿了抿嘴唇,皱了皱眉头。

“将军难道想要回到雒阳去稳定局势吗?这样的事情过于危险了,将军在雒阳的根基并不深厚,贸然前往,很难有好的结果。”

“我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具体该怎么做,我还没有想好,我正在做规划,我不能眼睁睁看着雒阳就真的流血了。”

“将军……”

董扶思考了一会儿,缓缓道:“将军或许不相信,但是我还是要说,前些时日我观望天象,惊讶地发现益州分野有天子气,这是极不寻常的事情,联想到如今将军正在益州,我……将军……”

董扶没有把话说完,而是留下了非常吸引人的空白,似乎是希望刘备就此展开话题。

但是董扶没想到刘备没有就此展开话题,刘备抬眼看着董扶,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董公,这样的话我并不建议您到处去说,风险太大了。”

“我当然明白,这不是能公之于众的消息。”

董扶低声道:“但是这样的情况我确实观察到了,我知道将军不相信这种事情,但是益州,的确是适合成就大业的好地方,当年高祖就是从汉中出发,以益州为根本,争夺天下。

当今的雒阳,贪官污吏横行,遍地都是罪人,只会为了门户私计做可耻的事情,丝毫不考虑天下人的安危,以至于烽烟四起,遍地狼藉,这正是要出大事的征兆,将军看得清,为何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何为正确的判断呢?”

刘备叹息道:“以董公的建议,是要我留在益州,静观局势变动,可一旦局势变动,就是决出最后胜者的时候,无论胜者是不是天子,胜者都将掌控雒阳,手握大义名分,号令天下。

自古,惟名与器不可与人,手握大义名分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名正言顺的,没有大义名分的人,想要抵抗都是造反,会沦为贼。

自古以来,民心所向,只会向着大义名分,而不是乱贼,欲成大事之人,怎可为贼?而把大义名分拱手让人?”

董扶深吸一口气,缓缓消化着刘备话语里的意思。

以他这八十多年生命的阅历来看,刘备这话里的意思,好像并不简单,刘备这话里话外好像都在表述着他有着天下之志。

董扶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当今天下已经有了四个州牧,将军为凉州牧,另外还有徐州牧,青州牧,和豫州牧,州牧权重,不可轻易与人,朝廷委任州牧,本就是向天下人表示朝廷已经无力平定叛乱,需要仰赖地方之力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凉州其实并不奇怪,天下人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朝廷还有志于天下,就不该策立剩下的三个州牧,如今天下烽烟四起,反旗遍地翻滚,朝廷的威信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当前这种情况下,天子如果能以新军掌控雒阳,肃清不臣,或许还能挽回局面,但是当天子募兵开始,天子战败的可能性也就是存在的,一旦天子战败了,朝廷的威信就一落千丈了。

届时,州牧们不会善罢甘休,失去朝廷威信震慑的不臣之人也会蠢蠢欲动,他们都会拥兵自重,获胜之人掌控雒阳不假,却要面对天下的蠢蠢欲动,成败只在一念之间,这太危险了,将军难道想做那个人吗?”

刘备听后,沉思了一阵,然后笑了笑。

“这不是天子还有获胜的可能吗?”

董扶想了想,摇了摇头,笑了。

“天子募兵,组建新军,能依靠的人比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和宦官有关系的,我离开雒阳之前,甚至听到风声,说天子要把新军统帅交给一个宦官,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

再者说了,天子获胜,废长立幼,这让天下臣子怎么看待天子?本来天子就是小宗入大宗,现在又要废长立幼,这是完全罔顾伦理纲常的事情,这会让天下人对天子产生恶感,天子能获胜吗?”

董扶这话说出来,刘备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蹇硕”这两个字。

的确,把军队交给宦官统领,确实是刘宏能干出来的事情。

而历史上能干出这样的事情的皇帝也不多,刘宏算一个,宋徽宗算一个。

这两都是大名鼎鼎的反面教材,遗毒深远,名声很臭。

不过刘备还真不认为刘宏建立的新军就不能打仗,他只是选择稍微少一点而已。

与之相比,刘备还是觉得目前的雒阳局势更加重要一点。

刘备离开雒阳之后,雒阳朝廷的整个局势和天下的整个局势并没有朝着稳定的方向前进,而是进一步恶化了。

刘备离开之前,今古文之争尚且还是主流,雒阳的争斗姑且还只是雒阳的争斗,没有超出权力争斗的范畴。

但是随着河东危机的爆发和最终苟且的结局,一切都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前进了。

河东危机的爆发和最终那个苟且的结局对于雒阳朝廷的威信打击是巨大的。

张燕成功的翻身操作给天下野心家以巨大的刺激,尽管雒阳朝廷在凉州之战中打出了威风,但是这阵子威风已经支撑不住了。

接下来黄巾起义的二次爆发就是天下不稳的明证。

各路贪官污吏和只顾着门户私计的“群贤”根本不会全心全意的帮着雒阳朝廷稳固天下,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逼得雒阳朝廷不得不派遣州牧用以稳定天下。

而与此同时,在天下不稳的同时,雒阳朝廷内部也随着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了剧变,朝政局势从勉强平衡走向了崩毁。

是的,雒阳朝廷内部原先宦官集团、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三足鼎立的稳定局势随着河东危机的爆发而彻底崩毁了,无法继续维持了。

其中很值得注意的,是今文学派已经走向了倾颓。

第四百零五章 东汉末年4.0版本

伴随着杨赐的死与皇甫嵩的死,今文学派的军事爪牙被斩断,政治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几乎无法主导朝政走向。

在这几年的政治斗争中,他们几乎出局了。

他们面对古文学派全力的冲刺,表现的非常拉跨,就和在河东战场上的汉军一样。

现在今文学派最后的希望黄琬正在担任豫州牧,除非他能在豫州牧的任上做出成绩,并且成功返回朝廷出任三公的职位,这样才有可能重新拉起今文学派的力量。

否则,就算杨彪随着守孝期的结束而返回朝廷,也不能挽回今文学派的颓势。

古文学派已经占据了优势,并且反过来对今文学派的势力展开了压制,这种压制甚至是比较有成效的。

除此之外,宦官集团的日子也不好过。

河东危机之前,宦官集团以大将军何进、骠骑将军张温和卫将军何苗为爪牙,成功构建了雒阳城内外的军事权力护城河,并且通过东园争抢司法权力,通过尚书台争抢行政权力,隐隐有主宰一切的趋势。

可是河东危机打破了这个趋势。

河东危机结束之后,局势大变,张温丢掉了职位,何进与何苗因为某些原因与宦官渐行渐远,渐渐有了无法继续合作下去的趋势,宦官集团在雒阳的军事权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几乎不能维持。

他们费尽心力构筑的军事护城河,垮塌了。

河东危机事件中,最后的胜利者,貌似是古文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