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38章

作者:御炎

这个并州牧,董卓不太想做了,他更想在安全的地方做官。

看完这封信,刘备想了想,觉得董卓这边也是有点意思,于是给他回信。

大体意思就是说想回来可以,但是需要功劳,这一波建功立业的大有人在,没回雒阳的也大有人在,而你原先是袁氏故吏,我是希望你可以避避风头才把你放在并州的,现在回雒阳对你来说不是好事。

如果你实在是觉得并州凶险待不下去了,也不是不行,我可以帮你调职,调任徐州,去做徐州刺史,解决掉徐州目前尚未解决掉的叛乱,然后靠这个功劳再给你调往雒阳,你看如何?

或者说如果你愿意,可以留在并州,朝廷正在规划对并州用兵征战的事情,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以并州牧的身份发起第一轮进攻,建功立业,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

董卓接到刘备的信件之后,做了一番考量,权衡利弊之后,很是纠结。

能在并州立功当然好,他想答应,但是想了想公孙瓒的事情,又觉得心里没底。

袁氏作为曾经的靠山被他放弃掉了,刘备看上去很可靠,但好像又不是那么完全可靠,他不敢确定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刘备会不会和放弃公孙瓒一样放弃他。

当前,董卓在政治上相当的敏感,无法承受更多的政治风险。

所以董卓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弃这个并州牧,选择了第一条路,去徐州,做徐州刺史。

他已经不在乎什么州牧什么刺史了,反正主要是去徐州打仗的,打完仗直接去雒阳,孬好能捞个九卿,以后熬熬资历,混个三公未可知,留在并州,职级更高,危险系数也直线攀升。

眼下,还是求稳比较好。

大半辈子冒险求生存的董卓现在上了年纪,也不再追求刺激,而开始追求稳定了。

而他的这一选择让刘备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没有拒绝董卓,答应了他,让他主动上表请求调职。

建安元年十一月初,雒阳朝廷接到了并州牧董卓的调职请求,经过一番研究,雒阳朝廷——主要是刘备决定答应董卓的请求。

于是他对外宣布,调任董卓出任徐州刺史,专门负责徐州剿贼事宜。

而原徐州牧刘焉则因为剿贼不利、不经请示更换郡国太守、国相等等罪名而直接去职。

看在汉室宗亲的份上不治你的罪,但是你也别做官了,回家抱孩子去吧!

是的,这倒不是刘备没事找事儿给刘焉穿小鞋,实在是刘焉这家伙办事儿不讲规矩,自己露出了太多的问题,只要一抓,立刻就能处理。

从中平六年开始,刘焉就开始跟一群徐州黄巾军打仗了,打了快两年都没有结果,打得徐州没办法安心生产,自个儿的架子还非常离谱,使得徐州很多地方官员与士族豪强都对他很不满。

结果这家伙打黄巾军不行,打土豪倒是有两手。

琅琊国、东海郡、彭城国等几个郡国有不少豪强家族因为和他关系不好、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反而和他对着干,于是被他以通敌的罪名灭族了。

第一次灭族三个家族,第二次灭族六个家族,第三次更狠,直接把彭城国十个规模不等的家族一锅端,理由是泄露军情、通敌。

刘备其实有点好奇这家伙怎么敢就这么跳,雒阳朝廷还在,自己还在,徐州也不是益州那种交通闭塞的地方,徐州可是四战之地。

他吃错药了?

后来刘备才注意到这家伙大规模收拾徐州地方家族的时候,正是雒阳之乱和二袁作乱的时候。

那时候雒阳局势不稳、袁绍袁术满天下闹事,刘焉大概是以为天下将要不稳了,要出问题了,想要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来确保自己的利益,于是在徐州开始排除异己,任人唯亲,不经朝廷允许就撤换了一个国相一个太守。

虽然说州牧的确有这个权力,但是你好歹也要和中央说一下,大家走个流程,给中央一点面子。

结果他完全不在乎,根本不给中央发消息。

此番刘备北伐大胜归来,二袁之乱被平息,雒阳朝廷声威大震,刘焉那边开始慌了。

而此时此刻,地方势力也不和他虚与委蛇了,全面向雒阳朝廷靠拢,很多徐州人都托关系到中央来找刘备说这个事儿。

他们走张昭、张纮的门路,请他们带话,希望中央可以亲自出手,把这个事情解决掉。

要么换个人把黄巾军干掉,要么您大将军亲自来征讨黄巾军,总而言之,请中央帮我们把刘焉这个混蛋弄走,咱们徐州实在是承受不起这个混蛋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了。

徐州地方势力联起手来,给刘备送了一份相当厚重的见面礼,让刘备无法拒绝。

刘备对刘焉是无感的,不管这家伙怎么办事儿,他不熟,只要别闹出事情来,刘备也不想针对他,奈何这家伙搞得实在不像话,把徐州人折腾的够呛,以至于民怨沸腾,本身打黄巾军还不行。

甚至这件事情在朝堂上公布之后,有官员怀疑刘焉有不臣之心,不剿灭黄巾军是有养寇自重的心理,所以建议雒阳朝廷问他的罪。

在朝堂上形成共识之后,刘备也就不手软了,但是也没把事情做绝,说看在汉室宗亲的份上,把他革职,贬为庶民,问罪就暂且不要了。

天子刚刚登基不久,因为这些事情问罪宗亲,难免有点让天下人看笑话的意思,也容易让天下人觉得汉室内部不和,这不是好事。

于是雒阳朝廷很快达成共识,把刘焉的徐州牧职位革掉,爵位啊俸禄啊也全都没了,赤条条一个庶民回家去吧。

董卓的调职也得到了通过,董卓被允许携带五千本部前往徐州就任徐州刺史,并且以前将军的身份专司剿贼,地方国相、太守需要配合董卓,不得造次。

董卓的调职允许通过之后,并州长官的职位空缺。

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要求朝廷委任得力人手出任并州长官、全权负责并州剿匪和恢复并州的事情了。

不过这个并州长官的职位确实是个烫手山芋。

董卓这种老军人都搞不定,随便换个谁过去肯定行不通,各方势力谁也不愿意接下这块烫手山芋,最后的决定权自然而然落到了刘备手上。

刘备思考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破格提拔大将军长史满宠出任并州刺史。

又调任金城郡太守、凉州兵马从事司从事、天威中郎将关羽驻防并州,并担任并州兵马从事司从事,让满宠和关羽打配合。

第六百零七章 恢复郡国兵

对刘备的这一任命建议,朝堂上略有些反对的声音。

自然,这个反对的声音不是针对关羽,关羽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得到朝野的认可的,是有战绩的将领。

这个反对的声音是针对满宠。

反对者认为满宠资历不够,没有什么功劳,还因为暴虐把疑犯拷打致死,这种酷吏出任州刺史,会把并州搞得彻底乱掉的,所以满宠不能出任一州刺史。

但是刘备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认为满宠能力足够担任一州刺史,他的能力甚至不该仅仅局限于一州刺史。

而他的老部下关羽则拥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能够应对并州乱局。

最终,在刘备的坚持下,这个任命被通过了。

这个任命对于刘备来说也是有目的的。

一来他需要自己的部下们尽快锻炼出很强的能力,能够出任更高的职位,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他分担来自全天下的治理压力。

另外,他也有一些想法,打算从实际层面完成古典的东汉帝国的专业转变。

他希望可以将州牧、刺史、郡守等等地方长官传承自秦、西汉时代的军事属性逐渐剥离,完成官员的专业化转变。

他想要把东汉古典帝国这个出将入相的传统给改掉,以建立起纯粹的文官、军事将领队伍,文官就是文官,将领就是将领,各司其职,文官政府不干预军务,军事将领也不参与地方治理。

顺便设立专业的学府,将各项国家职责搞出一条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以求提供更加长远的保障。

这一点,刘备是有信心的。

就好比刺史这个职位,最开始只是六百石的监察职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朝廷对刺史的要求越来越大。

有了需求,那么刺史的权力也就自然而然的随之增长。

发展到东汉后期,刺史很是自然而然的向两千石的地方军政长官靠拢,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且更倾向于军事职位,雒阳朝廷也习惯性的把刺史当作军政长官去用。

所有职位都不是法律上规定的那么简单,总有一些意外或者不意外的事情发生,让一个职位的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一种惯例,哪怕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也能成为大家都遵守的硬性潜规则。

既然这个转变是可以形成的,那么只要刘备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在自己的任命中强调刺史的文官属性和军将的独立属性,那么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关于刺史这一职位的约定俗成也就会达成。

不需要多久,大汉的刺史们都会遵照刘备的意愿,不再插手军事,而大汉的将军们也会遵照刘备的需求,不再牵扯到行政。

时间再长一点,约定俗成就形成了,潜规则就形成了,哪怕没有法律法规,后面的人也会自发的遵守这个规则,稍微触碰一些规则之外的东西,都会心惊胆战,且有人站出来阻碍。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另一边,满宠得知自己被刘备表为并州刺史的消息的时候,很吃惊,很意外,随后便是强烈的激动和感动。

现在的他无比感谢之前决定前来雒阳响应刘备的自己。

于是他亲自向刘备表示感谢。

而刘备则嘱咐了他一些事情。

刘备的意思很简单,满宠此去,刘备希望他更多关注州务的纯粹行政方面,他希望满宠过去是成为一个整顿地方乱象的行政长官,而不是去参与军事任务。

军事任务交给关羽去做就好,而满宠主要协助关羽打理后勤事务,并不要以刺史的身份参与到实际的军事指挥当中。

对于刘备的这一要求,满宠有些奇怪,但并未表示反对,给他职位和信任的是刘备,他要向刘备负责。

而对于满宠的疑惑,刘备也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答。

“在我未来的计划之中,是希望在地方上把军事和政务分开来的,我不希望地方上出现军政一把抓的州牧式的封疆大吏,而是希望军政分开,刺史或者州牧将成为纯粹的行政官员,而非军事将领。”

满宠对此表示理解,认为中平六年到建安元年这一段时间的地方混乱给了刘备一些启发,让刘备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表示自己绝对支持刘备的要求,但是希望关羽可以在政务方面配合他。

他可以成为纯粹的行政官员,但是当他需要军事力量的协助的时候,他希望能够得到关羽的支持,并州乱局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撑,是无法解决的。

对于这一点,刘备表示他不用担心。

“我打算未来恢复郡国兵制度,不同于正规军的郡国兵,并不负责征战,而负责地方的治安维持,正规军由将军指挥,郡国兵则由刺史、太守指挥,一者负责征战,一者负责治安。”

“郡国兵吗?”

满宠疑惑道:“当初郡国兵被废除之后,大汉已经一百多年没有郡国兵了,骤然恢复,恐怕会引起朝野争论,并不容易。”

刘备则摇了摇头。

“我说了,这是只负责治安维持的简单武装人员,我会把他们和征战的军队做出严格区分,包括人数,包括装备训练和职权范围,都会有非常严格细致的要求,不遵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过去郡国兵,一个郡能有三千人甚至是五千人,装备训练一如军队,驻扎在一地,时间一长,几乎成为郡太守和国相的私人军队,所以在中兴之初成为天下豪强反抗光武皇帝施政的主要力量。

关于这些事情,我会做出一些改变,当然了,这一次你刚刚过去,想要完善制度是来不及的,所以我会专门调拨给你一支人马,专门用在行政事务上,让你有足够的权威去办事。”

满宠缓缓点头。

“如果您已经有了想法,那么我便不再多言了,我会竭尽全力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绝不让您失望!”

“伯宁,我相信你。”

刘备伸手握住了满宠的手:“此去并州,万事凶险,有贼匪,有南匈奴,还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凶险,你要事事小心,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绝对不要亲身犯险。”

“多谢君侯关怀。”

满宠很清楚这个机会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如果能够解决掉并州问题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未来回到雒阳出任高官也就不是梦想了。

他不年轻了,而刘备身边还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他必须要考虑到这是不是自己这一辈子仅有的最后一次机会。

所以,他将竭尽全力。

而刘备为了处理并州问题,也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波把关羽调过来,一是考虑到跟随自己很久的老部下的需求,二,也是为了不让一支军队和一名军政长官在同一个地方呆得太久,这是他不能忽视的问题。

所以这一次,刘备把关羽和天威军调过来,又把程普和玄甲军调遣去凉州接替关羽的职位,戍守凉州。

与此同时,他也没忘了老兄弟牵招。

于是刘备签署命令,调任巴郡太守、千牛军中郎将牵招为太原郡守,率领千牛军前往并州戍守作战,配合关羽打团战,另外又把宗族部将刘晟任命为巴郡太守,率领神策军进驻巴蜀之地,接替牵招的位置。

完成这一波轮换之后,刘备才算是做好了并州行动的前提。

一个军应对并州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刘备很信任关羽,也相信他的能力,所以要再安排一个得力部下和关羽打配合。

如此一来,并州问题的解决也就近在眼前了。

第六百零八章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对于刘备的安排,有些部下比较担心。

他们认为靠着两个军解决并州的山匪、南匈奴以及草原上的中部鲜卑势力还是力不从心的。

光一个并州山匪就有差不多十万之众能够作战,只靠两个军两万人出战并州,兵力对比很成问题。

再加上和并州山匪唇齿相依的南匈奴,如果只靠着关羽和牵招两支军队,能维持并州现状就不错了。

但是刘备根本没有指望完全靠军事手段来解决并州问题。

在并州问题上,他觉得校长的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校长讲这句话多少有点搞笑,因为校长并没有威压天下的战斗力,三分军事发挥不了什么效果,反倒是金元攻势更有效果。

结果整出遍地小奉先。

对校长来说,三分军事和七分政治多少有点言不由衷的无奈——若能有足够的力量,直接追上去,用十分军事捶死人家不是更好吗?

恰恰是因为没有,七分政治才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