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我立下大功,难道不能受赏?皇帝不给,我就不能要?我不是人臣?那他刘玄德的所作所为,又哪里像是人臣了?!”
牵招“哼”了一声。
“陛下登基称帝,乃是天下人心所系,吾等共同之心愿,而且陛下乃汉室宗亲,登基称帝名正言顺,而你,你也是汉室宗亲吗?”
公孙度大怒。
“这难道可以相提并论吗?!”
“谈什么相提并论的话,还有意义吗?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去了雒阳见到陛下再说吧!”
牵招一挥手,冷声道:“押下去!押赴雒阳!”
“唯!”
牵招身边的卫士立刻上前将公孙度解除装备,五花大绑,捆成粽子,塞住嘴巴,然后把他的家人族人也一并抓起来,一个不剩,一网打尽。
公孙度虽然绝望而又痛苦,但是也有点好奇,不知道他们打算怎么把自己送到雒阳。
难道跨越辽泽把自己送走?
然后公孙度就看到了那十几艘停在海岸边的大海船,然后他就知道了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输掉的。
千防万防,百密一疏,他们一堆大脑加在一起,愣是没有意识到汉军可以通过海路发起进攻。
这倒也难怪,两汉四百多年,从海上发动的军事战争只有寥寥数次,还多是发生在汉武帝时代,距今已经二百余年,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的战争是发生在陆地之上。
在汉人的潜意识中,似乎从来就不认为从海上发动进攻是一件正确的、值得戒备的事情,所以他们自动忽略了汉军可能从海上发动进攻的可能。
而且这个船只的规模和样式,也是公孙度从未见到过的,他所见到过的那种海船,虽然也很大,但是和这种汉军使用的海船,相差的还是太大了。
不过这个时候再怎么好奇、再怎么后悔也没用了,他注定会成为阶下之囚,失去一切,乃至于在刘备的面前失去生命。
偶然间,他也产生了那么一丝丝后悔的情绪,他想着,如果他没有那么嚣张地问刘备要这要那,刘备会不会放过他、不用兵解决他呢?
这种假设确实可以存在,但是却永远也不会出现了。
第八百三十五章 快,真的很重要
牵招顺利攻取了襄平县城,解决了公孙氏的拥趸,杀了不少人。
然后在秦悦、孙招的帮助下整合了城内剩下的军兵,恩威并施,很快收编了这些群龙无首的士兵,得到两千多可以使用的兵马,然后进一步控制了襄平城。
下一步,牵招截断了周边所有的粮秣运输,尤其是针对前方辽阳县的粮秣运输。
他将所有的粮食重新集中在了襄平县,再整顿兵马,一边戒备高句丽国和扶余国那边的动向,一边通过密探的渠道联系辽阳县军中的己方人员,也就是那三名校尉。
牵招希望他们可以将军队里属于公孙度的死忠铲除掉,然后成功控制辽阳县的军队,不要让军队产生什么混乱,让他可以顺利控制辽东军的主体,并且尽可能的收编他们,而不是将他们全部杀死。
牵招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让他们传授足够的经验给汉军,使得汉军可以轻松应对高句丽的军队和扶余国的军队,横扫辽东。
以有心算无心,这样的事情并不困难。
密探们快速行动,赶在粮食运输中断的消息抵达之前来到了辽阳县军营,把相关的消息告知了军队里的三名校尉——张正、韩遵、朱乾。
要么怎么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呢?
快,真的很重要。
因为张正、韩遵和朱乾三人得知这件事情的时间,其实也就快了一个时辰,就那么一个时辰,被三人妥善的利用好了,改变了整个局面,打掉了阳仪和柳毅等人唯一一次可以反攻的机会。
三人分工合作,分别找到了柳毅、阳仪,还有另一名公孙度的“死忠”——他的儿子,公孙康。
然后,执行了斩首战术。
以有心算无心,柳毅和阳仪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杀死了。
公孙康比较机灵,或许说是朱乾的操作有点鲁莽,以至于公孙康有了防备,朱乾暴起发难的时候,公孙康格挡了第一次,不过第二次他就没有格挡住了,朱乾力大,公孙康年轻,战刀脱手,被朱乾一刀杀死。
柳毅、阳仪和公孙康死后,张正、韩遵和朱乾三人算是完全占了上风,立刻带着各自的兵马吞并了已死三人的兵马,把死忠的亲卫全部杀死,剩下的大头兵糊里糊涂的就改换了阵营,然后,就是大开城门,恭迎牵招入城。
于是,牵招再度成功的拿下了一座城池和公孙度剩下的精锐兵马。
一套连环拳打下来,牵招没有费多少力气,也没有损失多少兵马,就把公孙度花了好几年时间练出来的一万劲旅给吞并了,期间也就杀掉了不到一千的公孙氏死忠,也逃散了一些人,但还是有八千多人整体被牵招收编。
牵招于是带着一万多人展开行动,留下一部分人马在辽阳县等待大军,自己带着剩下的主力回到了襄平县,继续监视高句丽国和扶余国的行动。
因为这一系列的行动实在是太快,从进攻襄平开始,整体也不过是花了三天时间,所以当牵招胜利返回襄平县的时候,得知高句丽人和扶余人还没有展开什么异常的军事行动,他们仍然在调集兵马,在靠近辽东郡边境的地方集结。
牵招平定襄平县之后,自然也接管了辽东郡的全部权力,同时也派人去了玄菟郡和乐浪郡,让玄菟郡守和乐浪郡守认清时局,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乖乖接受朝廷的指挥,如此还能算戴罪立功,不至于被惩处。
对于整个辽东三郡的官吏,牵招也是展开了甄别,对于和公孙度走得太近的人,一概不能饶恕,全部抓起来调查,就算不杀死,也不能让他们继续任职了,而对于其他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慑于公孙氏武力而不得不服从的人,多少还是愿意原谅的。
他很快下达了安抚令,宣布辽东三郡的权力被中央朝廷接管,除了公孙氏的余孽,其他人等一概无罪,可以被原谅,于是很短的时间内就安抚了人心。
随后,牵招找来郡内本地官员,还有投降的辽东军兵将,向他们咨询关于高句丽和扶余的事情,希望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讯息。
而根据本地人的告知,牵招得知高句丽人和扶余人都算是比较野蛮的存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侵犯辽东郡,然后多次遭到官府的还击,多次失败偶尔也能获得胜利,掳掠官民。
而在这其中,扶余人比较愿意靠近汉帝国,态度相对温和一些,比较好说话,更加仰慕汉帝国的文化与武力,比较怂,比较好拿捏,所以常常被辽东郡地方官员拿捏住了用来办事,叛逆程度比较低,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
而高句丽人则更加疏远汉帝国,态度相对恶劣一些,比起扶余人更愿意“沐浴王化”的情况来说,高句丽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的那一套,并且对汉帝国边境的侵犯次数要多于扶余国,所以地方上的人都是更加厌恶高句丽,而觉得扶余相对还行。
自然了,也就是相对的,真要说大家有什么不同,显然也不至于,扶余国也好,高句丽国也好,东沃沮之类的部族也好,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多次和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展开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大家打来打去,就那么过去了将近一百年。
而现在,因为过去几年公孙度的大展神威,多次挫败高句丽人和扶余人,使得高句丽人和扶余人恐惧公孙度的武力,于是表示愿意臣服,愿意听从公孙度的指挥去打其他人,所以换来了公孙度的宽容,允许他们存在。
事实上,公孙度也没有那个实力真的吞并扶余国和高句丽国,他多次和身边人叹息说自己的实力不足,如果自己的实力足够,应该是可以吞并掉这两个国家,然后扩大势力,真正成为辽东之王的,可惜,就是实力不足。
这也是高句丽国和扶余国可以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说,高句丽国和扶余国现在都已经知道了汉军将要去讨伐他们的事情,并且有了战争准备,想要突袭是无法获得成功了,而且大军主力也还没到,当前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固守等待大军主力。
高句丽国和扶余国受到公孙度时代辽东军队的打击,对于辽东军队的恐惧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消失,只要公孙度被抓起来的消息没有传过去,那么他们一定不敢轻举妄动,一定会继续等待公孙度的命令。
而这段时间就是牵招最宝贵的时间。
牵招理清了思路,了解了当地的情况,遂没有做出任何的举动,只是继续征集粮草,加强储备,然后又派人乘船回去让夏侯惇运送更多的粮秣来,自己就在襄平城内继续了解辽东地方的这些小国和部落联盟的存在与历史。
三天的时间里,牵招差不多理清楚了辽东地方这些高句丽人、扶余人和其他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得知了这些人的存在历史,心中有数。
刘备交给他的任务是彻底荡平这里全部的外部势力,将所有外族人全部解决掉,一扫而空,并且继续向东探索,直到大海之滨。
不单单是高句丽国和扶余国,还有更南边的东沃沮的势力,以及传说中的三韩势力,他们都需要被解决掉,继而恢复当年汉武帝所设置的汉四郡。
除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之外,还有真番郡,临屯郡。
这是一次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要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很大的军功,不过刘备明显是要毕其功于一役,此战之后,辽东地方恐怕就再也没什么仗能打了,到时候大军留在这里的意义也不大了,那以后可以去什么地方呢?
牵招想啊想啊,思维一下子就跳跃到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
也不怪他,根据了解,这里的国家也好,部落联盟也好,都挺原始的,经济能力,文化能力,还有军事能力,都是全方位被汉帝国碾压的,只要大军齐备,正儿八经的发动进攻,就能轻松消灭这些小国和部落联盟。
接下来的治理肯定轮不到军队获取什么功勋,那么这一仗打完之后,整个东北军区又该何去何从呢?
牵招还年轻,他不觉得自己现在去雒阳当官是什么很好的选择,他还是比较喜欢带兵,比较喜欢打仗,想要建立功勋。
但是没有敌人了,这可如何是好?
大战当前,牵招居然为自己的前途而陷入了沉思。
三天之后,东北军区主力军队的先锋军抵达了辽阳县,继而迅速抵达了襄平县。
而紧随其后的主力军队也在之后五日陆续抵达了辽阳县,负责统领主力部队行军的牵招的副手马腾很好的执行了牵招交给他的任务。
大军接连领取补给之后,继续南下抵达襄平县,在襄平县集合、休整,吃几顿热饭,恢复一下体力。
这期间,高句丽的军队和扶余人的军队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的架势,倒是不断派哨骑试图靠近襄平县一带打探消息,但是很快就被汉军游骑驱逐、杀死了。
虽然汉军有这样的行为,但是高句丽人和扶余人更加恐慌,依然不敢主动出击,二王逐渐焦虑,甚至想着是不是要派人主动去襄平县看看?
主要从当初他们共同的敌人鲜卑人和乌桓人被刘备消灭掉开始,他们就知道汉军的武德充沛,对于汉军多少怀有一些畏惧。
后面公孙度能在最开始的脆弱期挺过来,也是因为刘备留下的威望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公孙度明明没多少军队,扶余人和高句丽人依然不敢行动。
现在公孙度消息不明,派去的哨骑还被骑兵杀死,二王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担忧不已,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另一边,大军抵达之后,牵招心下大定,虽然豹骑军和骁骑军还没有抵达,但是手握将近四万人的军队,牵招觉得自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于是他开始安排作战目标,给部将们分配任务,准备兵分两路,分别拿下高句丽和扶余。
不过还没等他来得及进行军事行动,骁骑军和豹骑军已经迫不及待的赶来了。
他们充分发挥了骑兵军的优势,一人双马的标配行动模式之下,两万人的骑兵精锐风驰电掣一般的越过冀州进入幽州,再从幽州进入大草原,从大草原上一个大拐弯进入了辽东郡,速度之快让牵招瞠目结舌,觉得夏侯渊和庞德是不是开挂了。
跟我抢功劳,你们就真的那么开心吗?
牵招颇有些哭笑不得,但是他们确实已经赶到了,红着眼睛,怀着对军功的渴望而赶来了。
没办法,牵招只能给他们分配任务。
夏侯渊统领一支人马主动进攻扶余人的军队,庞德统领一支人马主动进攻高句丽人的军队,消灭他们的军队主力之后,火速向二国王城发动进攻,攻破其王城,覆灭其统治集团,将他们彻底埋葬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之中。
夏侯渊和庞德领命之后,火速出击了,牵招则以主帅的身份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祈祷高句丽人和扶余人不要太不堪一击,多少要展现一点战斗民族的气势,好让这场仗有点说头,自己也能充分展现一下强大的战术组织能力。
不过牵招的美梦还是没能实现,因为高句丽人和扶余人在精锐汉军面前,实在是有点不够看,一轮冲击都没能扛住,整个就被汉军铁骑给碾碎了,碾的碎碎的,捡起来想要粘住都粘不住的那种,实在是有点惨。
说到底,这个结果也不能完全怪高句丽人和扶余人不给力,还是骁骑军和豹骑军太强悍了。
骁骑军、豹骑军和虎骑军是汉军早期最早成军的三支部队,最早跟着刘备摸爬滚打成为全军骨干的那帮子人大部分都在这三个军里。
同时,他们也是汉军改组之后响当当的王牌主力军,全军都是剽悍的骑士,骑术优秀,还有各种新式装备的加成,冲锋起来不说毁天灭地,那也是毁天灭地。
第八百三十六章 我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没有
这些年来,刘备虽然不断从这三个军里面抽调一些老资格军士加入其他新兵军担任军官或者教官,但是这三个军的战斗力还是独一档的存在。
三个骑兵军正式成军建制前后,他们追随刘备在凉州战场和河北战场以及幽州战场上多次取得辉煌的胜利,干碎了鲜卑人和乌桓人,把剩下的都给吓跑了。
而鲜卑人和乌桓人还在的时候,辽东这块,他们是绝对的扛把子。
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实在是不够看的,一轮冲锋算是给他们面子的。
高句丽王伊夷模和扶余王尉仇台在狼狈的败逃之中纷纷陨命,没有坚持到返回王城,就被汉军骑兵在路上给追到了,然后杀死了。
本来汉军还是想俘虏他们的,但是没想到这两人运气都不好,乱军之中,愣是没能活下来。
他们死后,汉军骑兵追到了他们的王城,按照牵招的命令,把他们的上层全给抓了起来,然后全给杀了,一大家子整整齐齐,一起奔了地府见阎王去了。
王城毁灭、王族覆灭,连官员都被一锅端了之后,扶余国和高句丽国刚刚成型的文明也算是彻底毁灭了,这两个国家也算是完蛋了。
他们的文明和统治的象征就是王城,以及王城里的人,王城和王城里的人都毁掉了之后,他们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文化积累被汉军一把火付之一炬,两座王城被汉军摧毁,这两个国家的灭亡就是再也无法逆转的事实。
至于那些还在逃窜的部众们,已经没什么值得在意的了,反正迟早会死,或者被抓住,失去文明传承能力的他们,也已经没有了复国的可能。
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就是抓俘虏,就是大扫荡,以及对这两个国家周边地区的一些部族的清扫。
战争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但是最主要的敌人已经被毁灭了,从开战到王城覆灭,从国家存在到国家实质性灭亡,前后不过四五天的功夫。
汉帝国的强悍国力与周边地区国家之间,已经产生了比银河间距还要广阔的差距,与此相比,牛郎织女见一面都没有那么难。
但是更搞笑的是,夏侯渊和庞德纷纷觉得他们没有打过瘾,敌人太弱了,一个冲击就完蛋了,感觉不是在战斗,而是在砍瓜切菜、抓猪猡,虽然一时很快活很热血,但是这种感觉消失的也很快,缺少打了大胜仗的成就感。
这就给牵招气得脸发绿。
你们还不满意了?
我都没正儿八经上战场杀人,你们还好意思在我面前说你们没过瘾?
你们的嘴巴怎么能说出那么冰冷的话语来的?
不过不满归不满,仗还是要继续打下去,高句丽国和扶余国被覆灭之后,汉军除了一支骑兵继续向东探索之外,大部分主力都在牵招的命令下转向,开始向南进发。
南边,是东沃沮人的聚居地,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再南边一点,就是三韩与一些其他不知道族属的半游猎半农耕民族的活动范围,而他们也无一例外,都将成为汉军的战利品。
夏侯渊和庞德因为没有打过瘾,所以很快就继续带兵南下了。
骑兵军风驰电掣一般的速度实在是恐怖,而且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担忧——
第三帝国建立之后,高桥马鞍和马蹄铁已经被刘备全面推广开来,战马马蹄受损严重这个事情已经不再是严重的问题了。
古中国骑兵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及时引进和大规模使用马蹄铁,以至于骑兵强盛的时代总是因为马蹄磨损的原因而使得战马折损率过高,从而消耗太多的资金和军事资源,以至于不能及时扩大战果。
就好比汉武帝一场漠北决战,报废战马超过三成,历年来多次骑兵决战,战马折损率居高不下,虽然说饲养战马百万,但是漠北决战这样的战斗,真经不起他们几次打。
庞大的骑兵损失是汉军无法进一步扩充骑兵规模和战果的重要原因。
实在是太费钱了。
而刘备这边,早先是为了确保不会有其他敌人同步掌握马蹄铁而刻意隐藏,也为此承担了较大的战马损失率,一场大规模高强度骑兵作战打下来,战马折损率也会超过三成。
等自己成为最强的势力、且周边也没有什么强悍敌人的时候,刘备便给所有骑兵列装了高桥马鞍和马蹄铁,瞬间使汉军骑兵的战斗力暴涨,战马折损率也大大下降。
高桥马鞍等非常适用于马上作战的马上装备被使用之后,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不需要经过过去那般严苛且漫长的训练就能成功做出高难度的马上战术动作,且作战手段也一下子扩展了很多。
上一篇:从神话三国开始征服万界
下一篇:这个书生会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