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寡欢太叔
“臣若是再任大都督府,恐与皇明祖训不合。臣思来想去,故不敢奉诏。其中缘由,请皇爷恕罪。”
说完,常升的额头,碰到冰冷的地面。
马皇后打起了圆场,“皇上,瞧给孩子吓得。多少年的事了,你还记在心里。伯仁人都不在了,你还提这事儿。我看呐,伯仁说的也不错。大明朝的江山,有他的一份功劳。一个大都督府,确实够不上。”
朱元璋死死的盯着趴在地上的常升,良久才跟着笑道,“成,是咱没想着皇明祖训。起来吧,赐座。”
第157章 三王归一
坤宁宫中,压抑的气氛,终于是缓解了些。常升也松了一口气,都端正的坐在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
这样的场景,在以前他每天不知道要看到过多少次。
那时候,还没建国。他对朱元璋的称呼,一直都是叔父。常遇春出去打仗了,带着常茂一块儿去。而他和常森,就留在了朱元璋身边。
那时候,他与徐增寿一道,整天帮着朱元璋种地。
虽有些拘束,却也不似如今。“君臣”两个字,重重的压在常升身上。再到他袭了开国公,常升就更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他的稍一个不注意,就很可能给常家,带来灭顶之灾。
但是,常升也有着自己的心思。
他的心里,只认朱元璋、朱标、朱雄英这祖孙三代。自从朱雄英没了,他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朱允熥身上。
他没想过,当时只有四岁的孩子,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
更多的是,常升想通过自己方式,来护佑朱允熥。然后,以嫡孙的身份,成为储君。地位,得是自己争取来的,这才是最稳固的。
“常升啊。”
“皇爷,臣在呢,您说话。”常升故作镇静,实际上他知道,朱元璋这是要问他什么。
这个皇爷,最喜欢做的,就是试探。
朱元璋表情丝毫不变,右手轻抬,又放在桌子上。食指和中指两根手指,不断的敲击桌面。声音不大,每一下却都直击常升的内心。
面前的常升,脸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这大都督府,你是不去了,咱准你,那你也给咱推荐一个。”
“那时候选定你,咱也是想了很久的。说心里话,咱一开始没想是你。可想了几天,除了你,却没有别的人更合适了。你也帮着咱好好的想想,想一个人出来。不然啊,这人还是你。”
常升深吸一口气,“秦王殿下。”
朱元璋敲击桌面的手指陡然停住,原本已经高高抬起的食指,轻轻的落在桌子上,没有一丁点的声音。
“说下去。”
常升解释道,“皇爷,大都督府本皇家亲军,拱卫京城,又有天下诸营调动之责。非德高望重、能征善战者,不能担任。秦王殿下,武德丰沛,又为诸王之首。统领天子亲军,正当合适。”
这时候,朱元璋深深皱眉,他当然知道,这就是朱允熥的意思。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朱允熥会搬出秦王。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嘴上重复一遍,“秦王...”
选了秦王,不仅解了常家之急,还让大都督府有了着落。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开此先例。再往后,藩王们可就离不开京城了。一举一动,都将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不难去想,原先,大都督府可统天下诸营。可唯独藩王治下,有名义却无实权调动。
这一切的根源,都要来源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因此,无论是兵部或是大都督府,名义上可调动藩王治下,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因此,有大臣统领的大都督府,在朱元璋驾崩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如此一来,无论朱允炆做的对与不对,都给了朱棣带兵进京,“清君侧,靖国难”很好的由头。更为主要的是,兵部或是大都督府,根本无权也不敢去查问藩王的边兵。
而如果两者相换,在边的是武将,而大都督是藩王。
那么,藩王和边将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制约。没有大都督府和兵部,边将无权用兵。而大都督府和兵部,又不能绕开皇帝,去给边将下令。
待常升走了,朱元璋才放松下来。他的脑子里,全是朱允熥的这一法子。
“妹子,咱们这孙子,好手段。”
马皇后不以为意,“我觉得挺好,大老远的,你让儿子们都跑过去干啥。都留在京城,一家人想见就能见了。也不至于,临死的时候,自己的儿子都见不着一面。”
朱元璋苦笑道,“你咋这么想,你孙子可是否了咱定下的东西。”
“咋是我孙子,难道不是你孙子。你想想,熥儿做的,可不比你差。反正我看呐,挺好的。”
马皇后十分聪慧,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道道来。
虽然,她并不十分理解,为什么朱允熥如此防范他的叔叔们。但有一点,马皇后看的十分透彻。那就是,大臣限制不了藩王,但藩王能限制大臣。
如果上目闭塞,远在边角的藩王起了歹心,很容易趁此作乱。
想了许久,朱元璋依然叹气,“这么一来,老二、老三、老四他们,可都得回来了。整个边防,都得换人。”
说着说着,朱元璋反倒是笑了出来,“嘿,不愧是咱孙子。到了这儿,还真给咱,吃了颗定心丸了。咱怕呀,自家人斗来斗去的。现在可好,想斗也斗不成了。”
言罢,朱元璋站起来,“去,就照这么办。把旨意,各抄几份,在外藩王,都给送去。”
“再有,常升有功,授指挥佥事,从二品,赐昭勇将军。秦王、晋王,为左右都督,燕王为都督同知。”
再想了想,朱元璋继续说道,“西安大营、宣大大营、北平大营,全都划归大都督府。旨到即行,任何人不得延误,否则以抗旨论处!”
第158章 李成桂臣服
“您这边请。”
礼部侍郎张添,带着李成桂的派来的使者,往永安宫方向过去。从使者到京城,直至今天觐见,前前后后,一共有了近十天。
这十天,使者度日如年。
高丽(朝鲜),蓝玉大军突然的停而不发。在高丽(朝鲜)的所有明军,都停在了开京以北约摸五十里处。距离开京最近的,也足足近四十里。
李成桂心急如焚,几次去找朱棣,后者却说蓝玉才是主帅。
找到蓝玉时,又给推到了大明朝廷。蓝玉只说出一句话,“没兵部的旨意,不敢冒进。你若是能求来旨意,十日便可踏平高丽。”
走上御阶时,高丽(朝鲜)使者,突然的感受到一阵压抑。
在感慨大明国力强盛的同时,又不得不思考着,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使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他没有与大明谈条件的资格。唯一能做的,就是求来旨意,让蓝玉进军。
“大人,咱们走慢些。”
张添放慢脚步,竖起耳朵,去听使者说的什么。
“敢问大人,大明皇帝陛下,今日心情如何。下官到京城数日,迟迟不得召见。今日,可算是能进宫。就又怕下官今日觐见,说错了话,惹得皇帝陛下龙颜大怒。”
张添摇一摇头,“召见你的,不是陛下。”
使者一愣,皱眉问道,“那可是太子殿下?”
张添再摇一摇头,“也不是太子,本官是得了吴王之命,传你觐见的。到了永安宫,你好自为之吧。”
虽然张添也觉得奇怪,但旨意明着就是这么写的。
前十多年时,朱元璋也是这样的旨意,把朝中更多的事情,都扔给了朱标。而十多年后,同样的旨意,这次换成了朱允熥。
“当初那帮早早站队的,恐怕都在弹冠相庆了。”
站在永安宫门口时,张添抬头看一眼里头的光景,微微叹气,“您请进吧,吴王不比太子,他更似陛下。你说话时,注意着些分寸。”
进屋时,使者战战兢兢。几步的路程,也都是摸着柱子过来。
“臣参见吴王殿下,”
朱允熥恰好抬头,与使者目光撞在一起,不由笑道,“来了,那儿有个墩子,自个儿抽过来坐吧。若是坐不惯,那儿还有一张梨花椅。”
“坐的惯,坐的惯。”高丽(朝鲜)使臣,迅速的把墩子抽过来,放在自己的屁股底下。
如此小心谨慎,倒把朱允熥给惹笑了,“一路上,来的可还顺畅?孤听说,李成桂在高丽,过得可不是那么太平。大军压在全州,全然不出。”
使者脸色一变,听着朱允熥的意思,多少有些兴师问罪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是,李成桂一直想着,让明军打进开京城。而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蓝玉突然的按兵不动,打乱了李成桂全部的计划。高丽(朝鲜)得到了很好的喘息,他们打不过蓝玉,便将矛头,对准了李成桂。
几次交锋下来,李成桂丝毫占不到便宜。而且,最为主要的,李成桂后勤补给,远远不及高丽王朝。
“孤没别的意思,就是问一问,李成桂打算何时进军。如今高丽,与蒙古、女真,沆瀣一气,侵扰大明。而大明,与蒙古,又是世仇。高丽选错了路,李成桂总不能也跟着选错吧。”
朱允熥笑了笑,“李成桂口口声声说,要和大明站在一条船上。可大明上了船,这桨总不能也让大明来摇吧。”
几句话,说的使者心惊肉跳。
看似平平无常的几句话,却是绵里藏针。稍不留神,说错了话,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使者擦了擦额头上汗,要说出的话,卡在嗓子眼。他不敢说,生怕惹怒了朱允熥。却又不得不说,这关系到李成桂的生死存亡。
原本,在驿馆时,想出的应对说辞,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顶用。
“嗯?”朱允熥又笑着反问道,“怎么,没想好?既然没想好怎么说,就回去驿馆,什么时候想好了,什么时候过来说。没事,孤有的是时间。”
说完,朱允熥拂一拂袖,“来人,送客了。”
话音刚落,使者就跪在地上,说话带着哭腔,“吴王殿下!我家大人,始终追随大明,不敢有异心,请殿下明察!”
朱允熥咬住牙,怒道,“不敢有异心?孤看,他李成桂,全是异心!他的手段,就别在大明面前显摆了。想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高丽不傻,大明也不蠢。”
“反倒是李成桂,自以为聪明,觉着自己能瞒天过海了。实际上,就他心里那些小九九,还想瞒住皇爷爷。”
语毕,又突然的加重,“一个小小的高丽,即便再加上李成桂,大明还不放在眼里。蒙古铁骑如何,高丽弓兵又如何。皇爷爷英明神武,岂能怕了你们这些小喽喽!”
“迟迟不动,李成桂这是欺我大明无人?还是说,就没把皇爷爷放在眼里呢。”
使者趴在地上,头碰在地砖,全身发抖,“殿下恕罪,我家大人,绝不敢欺骗大明,更不敢于大明皇帝陛下不敬。我家大人迟迟不进军,是因为...”
“因为什么!”朱允熥又跟了一句。
使者全身都软了,“因为,我家大人在等皇帝陛下的旨意!没有旨意,我家大人,也不敢擅自动兵。”
朱允熥把眼睛眯成一条缝,轻启眼皮,冷漠的觑了一眼对方。那般居高临下的姿态,不由得让使者,生出一丝臣服之心来。
“当真?”
“小的句句属实,不敢有丝毫的欺瞒殿下。我家主人说了,打或不打,全凭大明一道旨意。我家主人,旨到即行,”
良久,朱允熥才把整个屁股,都放到凳子上,淡淡的说了一句,“来人,赐座,看茶。”
一杯茶放在眼前,使者却不敢动。双手抖动,杯盖不停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不停的偷看朱允熥,见朱允熥也在笑着看他。
“旨意到了,李成桂就打了?”
使者放下茶杯,又跪下,“我家大人,他始终是大明的臣子。既然是臣,那就没有不奉旨的道理。请殿下放心,旨到即行。”
朱允熥笑了,他知道,这一场博弈,他是胜利者。
该得到的,他已经从李成桂的使者这里得到了。这里的对话,会一字不落的,传到李成桂的耳朵里。至于李成桂是怎么想的,朱允熥并不在意。
他知道,李成桂除了完全的臣服大明,别无他选。
“成,孤信你一次。你等着,孤去皇爷爷那儿,给你讨一道旨意。但你要记得,若是旨意到了,李成桂还是不动。那就与蓝玉说的一样,只需十天,大明便可荡平高丽!”
第159章 笼中雀
从永安宫出来时,朱允熥贪婪的猛吸一口气。空气中,淡淡的花香,确实沁人心脾。坐在花园里,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如此美景,朱允熥无暇去管。他脚下的步子,迈的很快。
想的不差的话,使者刚出宫门,就要派人给李成桂送去信了。都说兵贵神速,总在高丽(朝鲜)耗着,于国同样不利。因此,朱允熥要最快的和朱元璋请来旨意。
刚走上几步,朱允熥就放慢步子,心中无奈,“侄儿见过二叔。”
自打上次之后,朱允熥就几乎没见过他的这位二叔了。不仅如此,他还听说,他的二叔跑到景仁宫告状去了。
见到朱允熥,朱樉倒是眉开眼笑,“嘿,我说呢,今儿出宫时,有算命的说我今儿有喜事,要遇到贵人。先前我还纳闷呢,能是什么贵人。”
“二叔说的哪里话,侄儿怎么就成贵人了。”朱允熥只得苦笑。
听朱樉这么一说,他也就知道,朱元璋的旨意发出去了。三位藩王,各有所用,又合一进了大都督府。
所谓人尽其才,虽说朱樉暴戾,甚至在西安激起民变。但朱樉带兵打仗的本事,可不比朱棣要差。有时候,朱允熥就在想。即便自己的父亲不在了,但如果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两人在一个,朱棣还敢靖难吗。
虽是假设,但也足以说明另外两位塞王的统兵之才。
“你这是去哪儿,得了空没,去二叔府上。二叔知道,你爱吃肉。尤其啊,爱吃这羊肉。二叔让人,特地从西安给你带来羊肉。走,去二叔家里,咱们尝尝鲜。”
若不提及旁的,朱樉对他的这个侄儿,可是真心实意的。
上一篇: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下一篇:大唐:八岁熊孩子,气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