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画凌烟
在回成都之前,李衡在江州见了李福和董宏,还有许久没见的杨宗。
“白帝山之战已经在江陵和江州之间传开,那些商人都知道了。”董宏感慨起来,“他们身为吴国商人,不但没有半分恼怒,还非常开心。”
“商人重利而轻义,这很正常。”
“既然如此,我们还要大量扶持商人吗?”董宏犹豫了一下,突然问道。
看得出,他很担心。
“不瞒郎君,我心中也有这样的疑惑。”李福脸上也露出一丝忧虑,“自郎君在京师设立太府寺,先后对吴国和魏国输出纸张、新盐、青花瓷,朝廷确实有了丰厚的收入,但益州民间的商人也在快速崛起,起初只有数十、上百,不以为然,但随著商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商人会不会出现重利而轻义呢?”
“我们的商人也是人,只要牵涉到大量的利益交换,都会出现重利而轻义。”李衡淡然说道,“如果你们听到有人骂那些商人重利轻义,这个人有可能和子陵一样,是一位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忠义之辈,但大多数却不过是心胸狭隘之徒,他们之所以骂,并非他们自己有大义,而是因为获利的不是他们。”
李福和董宏对视一眼,被李衡的说法震惊到了。
“子陵,我问你,何为大义?”
“丞相说过,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所以我认为大义乃是正道。”
“那何为正道?”
“利天下乃正道也。”
“既然如此,我们广兴商贸,增收国库,使百姓有余粮,让前线有军资,这是不是正道?”
“这……这是正道,我只是担心有些商人会……”
“我们不能因为有一部分商人会以自己的小利而出卖国家,就停止向前,既然那是正道,我们就应该沿著这条路走下去,这条路一定非常艰难,可是人生的哪一条不艰难呢?”
犹豫了片刻,董宏说道:“郎君,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虽然我心中有万般的疑惑,但我还是选择坚定地相信你,伱交给我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会认真地去完成他。”
“我能遇到子陵,乃人生之幸也!”
“当然还有我。”李福站起来,对李衡拜道,“李尚书追随丞相克关中,复陇右,使国库充裕,逼退吴贼,保住大汉基业,在下起初不过是看中了郎君造纸的买卖,但现在却被郎君的大才以及大义所折服,此后郎君有任何事,但请吩咐便是!”
李衡站起来,对李福回了一个礼,说道:“若没有李公在江州主持大局,江州兵马现在尚不知在何处,现在我还需要李公帮我做一件事,还请李公务必答应我。”
“不知何事,李尚书但且吩咐便是。”
“我打算在江州设立一个江州大学堂,第一批水师军官都必须进入江州大学堂静修,以杨文辉为主教,每一个军官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卒业,考试三次不合格,剥夺军官职位和待遇。”
“这些军官不仅仅要学习如何打仗,还要学习工匠的知识,这些工匠的知识,京师大学堂已经汇编成各类书籍,我会派人送过来。”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衡的目光落到杨宗身上:“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将来面临战场突发情况的时候,军官从上到下,都要懂得如何尽快调动工兵营,及时做好修补和防御。”
杨宗点了点头,说道:“下官明白,就像郎君前面在关中以壕沟、土堆圈地,又以砖墙快速抢筑城池来赢得战争一样。”
“没错,是这样的。”
“行军打仗,不仅仅只是带著一群人往前冲,例如将来我们要攻克江陵城,剑指江北,兵临襄阳,我们都需要大量的工兵营。”
“郎君放心,我立刻著手开始设立江州大学堂。”李福激动地说道,“有我在,我一定一律从严!”
“那就有劳诸位了。”李衡抱了抱拳,“陛下召我回京,我不能久留,就此别过。”
“郎君!”杨宗道。
“何事?”
“不瞒郎君说,下官已经训练水师半年有余,但从未真正打过仗,在下听闻之前的白帝山之战后,心中越发没有底。”
李衡拍了拍杨宗的肩膀,说道:“何必急于一时,我已有安排,你尽力去做。”
“喏。”
十二月二十日,李衡赶回成都。
此次回成都,与之前已经全然不同。
尚未进京,刘禅便带著人出城相迎。
不仅仅刘禅对李衡一顿夸赞,连往日那些不看好李衡的官员也开始称赞李衡。
最后,刘禅很客气地邀请李衡与他同车入京,并抵达皇宫议政。
“这是丞相写给朕的奏疏。”刘禅递给李衡。
“这是丞相与陛下的议政,臣不方便观阅。”
“是说你的,看吧。”
李衡打开奏疏仔细看起来,看到一半,怔了怔,但还是坚持看完。
看完后才对刘禅道:“陛下,臣恐怕难以担任大将军一职!”
“济安此话怎讲?”
“臣并不通晓军事。”
“但陈仓之战,你有大功,陇右天水之战,也有大功,白帝山之战,你也有大功。”刘禅用一种天真无邪的眼神看著李衡,“这是众所周知的,你跟朕说你不通晓军事?”
“臣……”
“你是认为丞相看走眼了?”
“不不,丞相智慧非凡,只是……”
“那就成了,你这算是答应了!”刘禅大笑起来,“就这么定了。”
“臣……”
“你放心,朕懂的,朕会像太祖高皇帝拜韩信那样拜你的。”
“不不不,臣不是那个意思!”
“不管你是不是那个意思,朕都要那样做,自从你献策之后,丞相对你百般看好!朕也是,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朕和丞相你的一片厚望!”
“臣的意思是,臣的功劳还不足以升任大将军,朝中会有人不服。”
“先主离去之际,托孤丞相,朝中也有许多人不服。”刘禅感慨道,“但丞相却毅然决然接过了重任,难道一定要所有人都服了,才能担任吗?”
李衡这才站起来,行礼道:“臣何德何能,承蒙陛下和丞相信任,委以重任,必赴汤蹈火!”
他这话倒是有一大半是真的。
自从开始在季汉崭露头角,诸葛亮对自己不曾吝啬,该给的奖赏都给足,该肯定的都肯定,绝不会有半分动摇。
刘禅也是如此。
什么最可贵?
信任!
信任比黄金更加珍贵!
大将军这个官职非常高,高到李衡看到诸葛亮的奏疏后都吓了一大跳。
他绝对没有想到丞相这一次会让他做大将军。
东汉时期,大将军在三公之下。
但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还在三公之上。
不过这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官职的实权,是在变化的。
例如李衡现在担任的大将军,并没有历史上曹爽大将军的权力大。
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还在!
就算大将军再大,有诸葛亮在,都不可能大于诸葛亮。
所以,这是一个权力大大受到限制的大将军。
但刘禅又答应了大将军和丞相一样能开府,说明该给的权力确实都给了。
要知道,这一部分权力,原本是诸葛亮的,而诸葛亮主动让了出来。
李衡非常清楚诸葛亮授予他这个官职的真正目的:拿荆州!
李衡这一年多以来,在成都遇到了不少阻力,诸葛亮虽然在关中,但都非常清楚。
现在曹魏与吴国结盟,虽说第一次魏吴结盟的进攻被击破,但不代表后面没有。
随著汉军在陇右和关中进一步站稳脚跟,三国局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地步,三方的矛盾更加激烈。
诸葛亮要坐镇关中,把控大局,现在季汉内部需要一个新的强权人物,快速开辟第二战场。
这个人就是李衡!
李衡眼神变得有些深邃,他看了刘禅一眼,突然说道:“陛下,谯周如何处理的呢?”
“卿是大理,现在又是大将军,朕准许你开大将军府,谯周案的所有涉案人员,交由卿处理便是,朕就不插手此事了。”
可以说,君臣到这一步,才终于第一次达到默契。
李衡新任大将军,他需要立威,更需要试探刘禅对他这个大将军的权力能给多少。
现在看来,是完全给!
刘禅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回答得很干脆。
“臣领旨。”
从皇宫出来后,李衡回到家中。
他吃了老爹给他炖的羊肉,然后叹了口气说道:“父亲,您说儿这一年多在京师做的事情,怎么样?”
“怎么突然这么问了?”
“就是想问问。”
“那当然是非常好,至少我去后宫给嫔妃问诊的时候,内侍和宫女都听说过你的事,民间也都认为你做的太府寺很好,京师今年的粮食明显比去年充足,粮价跌了,是真的跌了!”
“那儿接下来如果要杀很多人,也是好的吗?”
“你要杀谁?”李如寄吓了一大跳。
“很多人,您不认识。”
“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为了……”李衡犹豫一下,才说道,“为了尽早结束战争。”
第209章 大将军的真实目的终于暴露了
“如果是杀我,我肯定会很害怕,甚至憎恨杀我的人,无论他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李如寄说道,“如果你跟我说你为了尽早结束战争而杀人,那我肯定是坚持你的,所以伱不必问对错了,因为没有对错。”
这家伙突然之间这么正经了,李衡颇有几分不习惯。
李衡当然知晓其中道理,可是并非知晓道理,就能去做,就能做好,就能风轻云淡。
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份最单纯的信任。
李如寄的信任,与刘禅和诸葛亮的信任是不一样的。
李如寄是信任是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刘禅和诸葛亮则是对李衡能力的信任。
“好了,我吃饱了,这炖羊肉比之前的更好吃了。”
当天天黑之前,李衡去拜访了蒋琬,蒋琬顺道著就把董允叫了过来。
“蒋公、董公,我才德浅薄,自从来到成都,二位帮助过我许多,我铭记于心。”
董允快人快语道:“你不必担心你升任大将军,我有不服之心,这件事是丞相决定的,其实丞相早在半年前就想做此决定。丞相原本还打算给你一段时间做更多事,以此宽服上下,但当今之世,形势再一次变幻莫测,我们与孙权十几年的联盟关系,他却贸然打破了这种平衡,现在我们内部的改变,已经到了不得不立刻执行的地步了。”
平时话不多的蒋琬也说道:“我对兵事所知甚少,这方面不能帮助你,大将军职位权重,所牵涉甚广,你现在即将担任这个官职,却有无数双眼睛盯著你,务必要慎重。”
“多谢二位!”
既然蒋琬和董允都表态了,李衡就完全放心了。
蒋琬所说的慎重,并非让李衡不要得罪旧势力,而是让他在得罪人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不要让问题极端化。
否则他这个大将军是做不久的。
数日之后,刘禅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公开拜了李衡这个大将军。
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致的赞同声。
比想像中的顺利,至少看起来很顺利。
建兴十四年的最后几天,李衡呈递了大将军府的一批文职名单,刘禅一律都通过了。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三国:我,曹家长子,大汉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