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237章

作者:漫客1

  高太监恭敬低头:“奴婢在。”

  “去把赵尚书请来,就说朕有事跟他商议。”

  大太监毕恭毕敬,腰弯的很低。

  “奴婢遵命……”

  说着,这位大太监转身去了。

  皇帝看着高明离去的背影,喃喃低语。

  “胆大包天,离经叛道,怠慢成规,且看你书院的师长,会如何看你……”

第四百三十九章 铁面无私

  甘露殿里,一身绯红官服的赵尚书,向天子行礼之后,得了天子赐座,坐在了皇帝陛下对面。

  年轻的皇帝看着已经不再年轻的户部尚书,颇有些感慨的说道:“赵卿近年来,白发渐多了。”

  赵昌平当年,是朝廷里最年轻的六部侍郎,几乎没有之一,那时候户部尚书刘纪章老迈,整个户部都是他这个四十多岁的侍郎在打理,另一位右侍郎被他压的喘不过来气,几乎成了下属,何等意气风发。

  但是现在,赵昌平也已经五十多岁了。

  虽然这个年纪对于二品大员来说,政治生命还非常漫长,但是赵昌平这种操心的性格,这些年主持户部,的确让他增了不少白发。

  听到皇帝带着些关心的话语,赵昌平微微低头,笑着说道:“臣渐渐老去,陛下也渐渐长成了,看着陛下英姿勃勃,同时愈发沉稳,臣心中开心不已。”

  这句话虽然带了点煽情,但是却是发自真心的话,皇帝到今天登基八年,他初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岁,还是个孩童,赵昌平这一代臣工,可以说是看着他一点一点长起来的。

  皇帝陛下只是感伤了一会儿,很快想起了正事,他对着高明挥了挥手,示意高明把杜怀送回来的文书送到赵尚书手上,高明会意,捧着奏书就送到了赵昌平面前。

  皇帝缓缓说道:“这是朕宫里的宫人,刚从台州府送回来的奏报,里面记述了沈毅跟朝廷的一些要求,赵卿既是户部尚书,又是沈毅的师长,因此朕请赵卿过来商量商量此事。”

  赵昌平站了起来,也是双手接过这份奏书,展开之后,他几乎一目十行,很快把整篇奏书看了一遍,越看他的眉头便皱得越深。

  等到一篇奏书看完,他已经眉头紧锁,这位户部侍郎抬头看向皇帝,沉声道:“陛下,沈毅说要在沿海造船坞,造火器,这笔开销从何而来?户部并未见到这笔账……”

  他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如果是造大船,陛下的内帑似乎也开销不起……”

  听到他这番话,小皇帝的神色立刻变得有些尴尬。

  因为这件事,程序上是有问题的。

  按照朝廷的规矩,朝廷查抄了赃产,应该充入国库,也就是归入户部,即便不归入户部,归入内廷私库,也要跟户部打招呼才对。

  而现在,皇帝让李沈二人南下巡海,就地花销查抄的钱产,中间是跳过户部的。

  这很不符合朝廷的程序。

  皇帝陛下咳嗽了一声,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这个……沈毅离京前,没有跟赵卿说么?”

  赵昌平摇头道:“陛下,臣与沈七虽然私交不错,私下里他也称呼臣为师伯,但是私交不涉及公事,平日里臣也只跟他说一些学问上的事情,与公事无干。”

  “他离京之前,的确到臣家里告别,但是只说奉命南下办差,没有说办什么差事。”

  赵尚书这番话,就有些睁眼说瞎话了,因为他跟沈毅,乃至于整个甘泉书院出身的官员,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同盟。

  很多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

  不过现在,这番话说出来,的确有点铁面无私的感觉,一下子就站在了道德高地。

  小皇帝微微皱眉,他认真想了一会之后,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于是皇帝陛下叹了口气,开口道:“赵卿主持户部,对很多海疆的事情可能不太清楚,近二十年来,沿海倭寇愈发猖獗,杀伤朕之子民不计其数,朕决意清理沿海倭寇,还沿海诸州府百姓一个靖平世界。”

  “沿海贼寇动作迅捷,朕也不得不以快打快,很多事情只能事急从权,赵卿也知道,朕那个堂兄在台州府发现了通倭的王家,因此朕准许他们就地动用赃产,建立抗倭军。”

  王家通倭的事情,在朝廷里闹得沸沸扬扬的,罪证确凿之前,很多文官还上书给王家辩解,这件事情,赵昌平自然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这会儿选择性不知情而已。

  此时此刻,这位户部尚书微微低头道:“原来如此,那臣就没什么问题了。”

  见他没有在这件事情穷追猛打,皇帝陛下也松了口气。

  他毕竟年纪小,对于朝廷的掌控力不可能太足,如果户部真拿这件事情说事,说他胡来,那么他这个皇帝,还真要面对不小的压力。

  毕竟他头上还有个娘,太后娘娘说话,可比他这个皇帝的份量要重。

  皇帝松了口气之后,才猛然回过神来,自己找赵昌平过来问话的原因。

  他心里忍不住暗暗感慨。

  这些朝堂里的重臣,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比如说这位户部尚书,几句话就让自己这个皇帝,陷入到了他的节奏之中。

  皇帝冷静了一会儿之后,整理了一下思绪,才缓缓说道:“赵卿,朕今天找你来是想问你,对于沈毅的要求如何看?”

  赵昌平直接站了起来,对着皇帝拱手,沉声道:“陛下,这种事情想也不用想!”

  “造船是工部的事情,火器是兵部武库司的事情,无论怎么样,都跟他邸报司没有任何干系!”

  “况且,陛下是派晋世子为钦差南下巡海,沈七只是沿途随行,如果是要东西,也应该是晋世子上书跟陛下要东西,跟他沈七有什么干系?”

  赵尚书面色冷峻,沉声道:“这两个要求,一不合理,二不合法,实在是无稽之谈,臣请陛下不要理会……”

  “沈子恒去年才中进士,今年便南下出差事,在此之前,他只是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对于实事一窍不通,臣请陛下下旨申饬于他,如果可以……”

  “臣请把他调回建康,先在邸报司磨练几年,再派出去办事!”

  “对于实事一窍不通……”

  皇帝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然后看向赵昌平,默默的说道:“可是沈毅前不久,在台州府创制了一种新式兵器,然后带着不到二百抗倭军新兵,重创一路倭贼,杀敌近百。”

  他看向赵昌平,问道:“这也叫对实事一窍不通么?”

  赵尚书语气坚定:“陛下,孤证不证,一件事情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侥幸而已。”

  他对皇帝躬身道:“无论如何,火器军械,不能交由地方,如果沿海抗倭需要船炮,可以交由工部兵部督造之后送交地方,决不能按照沈七所说,从工部兵部派人去地方!”

  皇帝摸了摸自己已经有了一些细软胡须的下颌,若有所思:“赵卿怎么对自家后辈如此抵触?”

  “此公事也。”

  赵昌平面色严肃:“与私事无关。”

  “即便是以私论,臣私下里也会给沈七写信,痛斥其非!”

第四百四十章 文武之争

  甘露殿里,赵昌平抬头看着皇帝,正巧小皇帝也在看向这位赵尚书,两个人目光相触,赵昌平飞快低头,避开了皇帝的目光。

  然后,气氛陷入到了一种有些诡异的尴尬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才挥了挥手,开口道:“好了,赵卿的意思,朕明白了,这件事朕会酌情考虑,沈毅是在给朕办事,即便有不到之处,赵卿也不必写信责怪他。”

  赵昌平低头道:“是,臣遵命。”

  他神态恭谨:“陛下,晋世子南下巡海所查抄的赃款赃产,户部是否要入账?”

  “入账……”

  皇帝微微皱眉,然后摇头道:“入账就不必了,朕前些天不是从户部调了几个账房么,他们已经派去南边了,等他们回来,会把账目给户部看的,不过户部看一看也就是了,他们在南边做事也不容易,不必在钱财上太多约束他们。”

  赵昌平毕恭毕敬的低头道:“臣明白了。”

  他起身拱手。

  “陛下没有别的事情,臣便告退了。”

  “嗯。”

  皇帝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赵卿且回罢,朕要自己考量考量。”

  听到皇帝这句话,赵昌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陛下,臣还是觉得,京城衙门的事情,不能够交由地方,否则地方势力壮大,总有一天会影响到朝廷的。”

  这就是央地矛盾。

  这个问题,古已有之,困扰着历代封建王朝。

  就拿沈毅原先的那个世界举例子,汉唐时期,地方上都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比如说汉朝的州牧,军政一体。

  这种模式演进到朝代后期,就会出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晚唐的节度使割据。

  这些本质上都是中央王朝权柄以及实力丢失,导致了枝强干弱的局面。

  后世的朝代,吸收了这种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比较经典的处理方式就是宋朝那种,调集地方精锐充实禁军,导致地方军队战力孱弱,有等于无。

  同时在文化上重文轻武,乃至于重文抑武,一句东华门唱名者方为英雄,彻底把武夫钉在了泥尘里。

  此后一直都没有能够翻身。

  而现在陈国这个世界,因为数百年前也出现过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重文抑武,大陈一统天下之后,重文抑武搞了百多年,终于把军队搞得没了战斗力,在六十年前被蛮子赶到了江南,偏安一隅。

  一直到现在,陈国地方卫所因为军户世袭,战斗力都非常有限,临海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且很多卫所常年吃空饷,实际人数远没有账面上那么多人。

  不过重文抑武搞了几百年了,已经映在了所有人的脑海里,哪怕是武官本人,也觉得自己低文官一等,更不要说是赵昌平这种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文官了。

  小皇帝微微皱眉,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户部尚书,然后缓缓说道:“好了,朕知道了。”

  “不必多说,你退下罢。”

  赵尚书叹了口气,对着皇帝躬身行礼,然后退出了甘露殿。

  这位户部尚书,离开了甘露殿之后,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张开来,他面朝南边,目光有些复杂。

  他是想帮沈毅的。

  他能做的,也就是现在这么多了。

  赵昌平离开之后,皇帝陛下一个人坐在甘露殿的软榻上生闷气。

  他觉得文官势力有些太大了。

  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局面,因为文官势力庞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形成的,现如今朝廷的方方面面,都把持在文官手里,他这个皇帝,也不可能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一不小心,闹到太后娘娘那里去,他说不定还要吃点亏。

  不过皇帝心里,还是有些不太甘心。

  文官势力大,其实对他的皇位没有什么威胁,自古以来只有武夫造反,没听说提笔杆子能造得了反的,可要命就要命在这里。

  这些笔杆子,虽然不会造反,可以放心的拿捏使用,用起来很安全,但是在安全的同时,很多事情他们也做不了。

  比如说给朝廷带来强大的战力。

  一百个笔杆子里,有一个通兵事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小皇帝一个人郁闷了半天,一点批阅奏章的心思都没有了,他扭头看向一旁的高太监,闷声道:“高明,你说,朕应不应该允了沈七的请求?”

  高太监犹豫了一下,然后微微低头道:“陛下,本来这些外廷的事情,奴婢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插嘴的,但是陛下您既然问了,奴婢也就大胆一点,就当是替陛下分忧了……”

  他看着皇帝,低眉道:“奴婢觉得,如果沈毅真有什么私心,便不会跟朝廷提这个要求,他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一趟南下巡海,也是随行晋世子而已,况且这趟差事他们已经办的差不多了,抗倭军渐渐成型,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清理倭寇……”

  “沈毅完全可以回到朝廷里来,做个舒舒服服的邸报司司正,等着从翰林院出来,安安逸逸的做个六品官……”

  皇帝沉默了。

  高明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高太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低声道:“而且,杜怀送回来的奏书,奴婢也看了,杜怀的奏书里,写了他跟沈毅的对话,沈毅说如果陛下不许,他今后再也不会提起此事,老老实实的办完差事回京复命。”

  “绝大多数的文官都会这么做。”

  这位紫衣大太监缓缓说道:“而且,绝大多数的文官,为了自己的前程,都不会向陛下提这种要求,一次都不会。”

  “沈毅能够提这么一次,奴婢想,他已经算是忠心为国的了。”

  “好了……”

  皇帝有些烦躁的挥了挥手:“不要再说了,朕要自己考虑考虑。”

  高太监恭敬低头:“是,奴婢给陛下泡茶去……”

  ……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