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352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将军不厌恶郭某?”

  刘俭奇道:“我为何要厌恶你呢?”

  “今日得将军召见,郭某却依旧忍不住,宿醉而来,难道将军心中对我不生厌恶?”

  刘俭很是认真地道:“怎么说呢,宿醉对身体不好,而且总是喝酒,会影响人际关系,虽然男人喝点酒没什么毛病,但若是第二天有事,确实最好还是不要喝的好。”

  郭嘉的眼睛顿时睁大了:“将军就说这些?”

  “那我还要说什么?……哦,对了,来人啊,去厨房给先生熬点醒酒汤。”

  “没了?”郭嘉瞪着眼睛。

  刘俭笑道:“那还能怎么样?我还能打你一顿不成?走吧!进厅中说话。”

  少时,两人分宾主而坐。

  刘俭命人端上醒酒汤,为郭嘉醒酒。

  郭嘉一边喝着碗里的汤,一边感慨道:“久闻冠军侯乃是至仁至善的君子!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也。”

  刘俭哈哈大笑道:“我不过是让人给先生熬了点醒酒汤,就至仁至善了?”

  郭嘉摇了摇头,道:“不!不是这碗汤,而是郭某跟随将军手下之人,根据一路上行至雒阳,所观所感而知。”

  “将军为了郭某,当真是煞费苦心,虽然将军嘴上不说,但郭某并非眼盲者,将军为郭某所做的一切,郭某皆看在眼中了。”

  刘俭慢悠悠地端起茶盏,奇道:“那我倒是想听听先生的高见,我到底都为先生做了些什么?”

第四百六十四章 主从之试

  虽然郭嘉在历史上是有盛名的,但刘俭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他不会因为一个人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声,就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奇才的,现在的刘俭,已经过了这种因为名声而辨识人才的阶段了。

  史书是人写的,人是会夸张性叙事的,特别东汉末年还是一个以过份夸赞,过份标榜为主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很多留名青史的人,或许本身的才能并不能担负其盛名。

  而有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或许也因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而不能扬名于世,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埋没。

  所以,对于郭嘉的考验还是有必要的。

  而很显然,郭嘉能够看透自己这一路上安排的良苦用心,就说明他在自己这里的第一道考验过了。

  郭嘉一扬脖,将醒酒汤一饮而尽。

  他站起身,对着刘俭施礼:“郭某久闻君侯大名,如雷贯耳,特别是将军的仁义之名,可谓天下少有。”

  “今番与将军相识,实乃幸事。”

  “将军手下之人,不在鲁阳就近之地等我,而是特意在颍川阳翟附近等候,此便是仁义之举。”

  “因为郭某刚刚绝于袁绍,将军之人若就近相招,若为袁绍知晓,恐危机我的性命,以将军的身份,能对我如此着想,难道不是仁义吗?”

  刘俭没说话,只是认真的继续听着。

  郭嘉继续道:“不但如此,而且这一路来雒阳,将军手下之人也都是异常的小心,既不快速行军,同时也不延误,所有行事之风都恍若平常,这样的斥候哨探,足可位列天下顶尖之流。”

  “但是,若是没有一位好的主公,一位能看懂局势善于用人,善于治军的主公,也是不可能组建出这样的斥候队伍的,真可谓是有霸者之风。”

  “另外,将军将郭某大老远的从阳翟请到雒阳,这一路上却不予以我好酒食,亦未让郭某住好的住所,行路也都是比较隐秘的,进了雒阳之后,亦不让我进入馆驿,甚至在今日之前,将军都不摆出任何欢迎的正式迎接我……”

  刘俭笑道:“奉孝这是在挑我的不是了?”

  “不敢!在郭某看来,这并非将军不爱才,反倒是因为将军太爱才了。”

  “郭某与将军未曾见过面之前,将军也不确定郭某到底会不会留在这里辅佐将军。”

  “一旦将郭某在将军这里的事情宣扬得过大,若郭某不能留在将军身边而返回阳翟,事情一旦传开,则对郭某日后的前途不利。”

  “将军如此低调行事,可算是给郭某留了后路啊。”

  “一个有霸者之风的人,却能如此心胸宽广的为旁人考虑退路,如此行径,难道将军还不是仁义之人吗?”

  刘俭颇感欣慰。

  看来郭嘉虽然年轻,但是他却能在平日微小的细节中品出一个人的本领和人性。

  对于这一点,刘俭很是满意。

  “仁义二字,多少有些虚大了,毕竟你是文若推荐给我的英才,若是你我之间彼此瞅不对眼,我也不能因为你来见过我的事,而耽误了你才是。”

  “你虽不能为我所用,但毕竟也是我大汉的英杰!我不能用的人,也当需为大汉储才才是。”

  郭嘉闻言,肃然起敬。

  且不管刘俭此言是真是假,但是他能当着郭嘉的面把这话说出来,这就说明,他确实是想这样办的。

  “奉孝既是出身颍川人杰地灵之地,想来定是善于治经者,不知奉孝可随同名师治经典乎?”

  郭嘉直了直身子,道:“虽从名师,却未治学,只是长于读著,精研数家。”

  刘俭点了点头:“不知奉孝平日里喜欢读些什么书?”

  郭嘉恭敬做礼而应,清了清嗓子,便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嘉六岁启蒙以来,先考以《孝经》、《论语》。”

  “后长辈督促嘉习《诗经》《礼记》。”

  “年方十四,得了一场大病,身体羸弱,故暂歇六艺弓马剑术,长习《捭阖十四篇》《国策》。”

  “后以重金求得《三略》《六韬》《孙子》诸著。”

  “及冠前三载,曾研读《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等古书,可惜托亲所得之书,皆残缺有所不全,遗漏颇多……且嘉性子又轻佻,读书常不求甚解,仅略知其意而已,惭愧!惭愧!”

  刘俭点了点头,道:“听奉孝之意,似是长于军略筹划,非儒人也?如此可否与我筹谋一二?”

  郭嘉言道:“嘉虽长于颍川,然年少学浅,不敢当有筹划之赞,然将军既有言,嘉虽不才,安敢拂将军之趣邪!”

  便听刘俭惋惜道:“自先帝执政黄巾时起,汉室有衰弱之相,天下汹汹,纷扰不息,各地黄巾齐呼‘天补均平’,蜂拥反叛,董卓以凉州军长身份把持朝政,似袁氏诸兄弟,亦各连接起事,称霸一方,不尊王命,我虽有志平定天下,兴复汉室,还百姓昌隆,怎奈独臂难支,至今无有所成,当此时节,应以何计邪?”

  适才郭嘉将自己之所擅读之书报于刘俭,皆是长于军计,那刘俭便以军略实势相询。

  郭嘉的嘴角微挑,出言掷地有声:“我有一法,可使五年之内,天下安定,不知君侯肯愿遵从否?”

  刘俭道:“请讲。”

  郭嘉慢悠悠地道:“今天下大乱,纠其根本,盖因先帝用人不明,先帝在时,设立党锢,卖官鬻爵,用人不贤,亲信宦官,使贤能远遁江湖,宵小争相亲近,故使汉室式微,忠臣皆不得为之所用,这天下焉能不乱也?”

  说到这,郭嘉偷眼观察刘俭的面色。

  虽然今日在场的人只有郭嘉和刘俭二人,但郭嘉早就听说过,先帝刘宏乃是刘俭的恩主,当年正是先帝刘宏一手将刘俭抬进了宗室,同时又委任他州牧之职,可以说刘俭能有今日,全靠的是先帝。

  而且民间传闻,刘俭在雒阳的两大挚友,一个是袁基,另外一个就是先帝刘宏。

  郭嘉今日且当着刘俭的面,陈述几句先帝刘宏的弊事,且看刘俭作何反应。

  他若是当场勃然大怒,将自己驱逐出去,就说明其人也和袁绍一样,不过是小人之量,恐不能成大事也。

  当初郭嘉面对袁绍之时,也曾以让袁绍屈膝于董卓和刘俭的方式,来考验袁绍。

  今时今日,他故技重施。

  刘俭轻叹口气:“先帝执政,有得有失,不能一概而论也……继续。”

  刘俭如此表现,让郭嘉心中颇为惊讶。

  自己适才说了一通刘宏的不是,他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带过了?

  不应该啊!对待一手提携自己的先帝,身为汉室宗亲,他不应该是一力拥护的吗?

  难道此人果然是胸襟广阔,处事不论私情?

  郭嘉的眼睛轻轻抽动了两下,但随即立刻调整回了状态。

  “将军若要平定天下,安抚朝局,这首当其中之事,就是联袁抗董!”

  “联袁抗董?为何?”

  郭嘉郑重道:“将军贵为皇叔,领先帝遗命,可谓宗亲之首,袁绍坐领汝颍诸贤,有仲氏家族之声望引领诸贤,天下衣冠巨室无不倾慕,若是平定天下,汉室宗亲和衣冠巨室,必要倾力合作,方能使天下安泰,百姓安居。”

  “自光武中兴后数载,天下运转之道皆仰仗此理,方能运转至今,然先帝却为了一己之私,党锢诸贤,打破了这个平衡,致使天下骚乱,而如今董卓这西凉虎狼,却挤身朝堂之中,扰乱天下,颠倒乾坤,依照嘉看来,这个天下的祸端,有一半就在此人身上。特别是此人所推崇的新政,实乃是乱天下之本!将军当与袁绍合力剿灭董卓,拥立天子,废除新政,如此方可使天下归于安定。”

  刘俭挑了挑眉毛:“废除新政?”

  “若是废除了新政,那这个天下当以何政何策何国法而治之?”

  郭嘉郑重道:“恢复旧制,延续先代先贤所留的贤政,用以治民,则百姓可安,祸乱可平。”

  刘俭闻言道:“原来在先生心中一直崇尚的还是用我大汉朝的旧制之政,是吗?”

  郭嘉道:“旧政又有何不好呢?昔日汉朝安泰,百姓安居,民生富庶,四海清平,不都是因为旧时之政吗?”

  刘俭听了郭嘉的言论,半晌没有说话。

  而郭嘉并没有任何表示,他只是说完之后,半眯着双眼,静等着刘俭对他的发落。

  其实刘俭是这个大汉朝执行新政执行最卖力的人,这一点郭嘉非常清楚。

  但是他今天就是要用这番话来试探刘俭一下。

  看看他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圣贤。

第四百六十五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忧?

  你说刘俭听了郭嘉的话不生气吗?

  他当然生气了,而且说实话,他心中气的不行。

  郭嘉若是说别的事也就算了,但他偏偏要说新政的事儿。

  新政表面上看,是董卓提出来的,用来扬他这个相国的威名,打压望族的。

  但实际上,新政是刘俭的努力成果,是作为改革这个世界、改革这个朝代弊端的第一项武器,而且新政的内容并不只是包含科举和税收土地政策,后续还有许多的改革措施!

  新政承载了刘俭想要实现自己心愿,让中土民族早一点强盛起来,屹立于世界之巅的迫切愿望。

  这是一项可能需要数代人不断努力的重大伟业。

  但是现在却遭到了郭嘉无情的抨击。

  毫无疑问,新政首先触及的就是以汝南袁氏为首的望族门阀的利益,这一点,刘俭心中早就清楚,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被荀彧推荐到自己这里来的郭嘉,居然也和汝南袁氏一个鼻孔的出气,都来抨击新政。

  他甚至愚蠢的说出了要让自己和袁绍联合,并恢复旧日体制的蠢话。

  刘俭觉得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

  刘俭的涵养虽然很好,但是此刻他也恨不得狠狠的给郭嘉两个耳刮子,然后骂他几句,一脚给他踹出厅堂。

  但是刘俭还是忍住了。

  并不是他脾气有多么的好,而是在他前世的时候,因为吃过发急脾气的亏,受过几次教训,同时又受过很多人的教诲,所以他有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习惯。

  那就是无论有什么事儿都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下结论。

  而且就算是结论不好,能不当着外人的面儿轻易发脾气就不要发脾气。

  要发脾气,也等确认了对方确实是值得你发脾气的人,再发。

  想到这儿,刘俭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只是这么一会,他的情绪就稳定多了。

  随后,他颇为玩味的看向了郭嘉,心中暗自揣摩了起来。

  这个在历史上还算是有点名声的浪子,说话倒是挺直率的。

  虽然他说的话并不中听,但是他至少敢当着自己的面直说,毫无疑问,这也算是一样本事了。

  当着河北之主的面儿信口雌黄,这也是一种胆量。

  难怪他在历史上会被曹操依仗为军事智囊……

  等一等。

  一说到曹操,刘俭的脑海中猛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虽然他并没有见到过曹操与郭嘉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历史上的曹操和郭嘉在搭档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间隙的。

  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在某些角度而言,所做的事情未必比自己现在做的要差。

  曹操做的事虽然最终没有起到效果,但是依照刘俭的认知,曹操许多行为也是在相对的抑制最高阶层的世家阀阅。

上一篇:箱子里的大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