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452章

作者:臊眉耷目

  “大将军,依我之见,只要我们巩固边线,不让他们能够近于中原或是徐州半步,时日一长,或许江东与荆州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纵然不会发生变化。但只要扼守于边境,做出随时夺取淮泗之状,则曹操必然心疑,袁绍也定当谨慎,恐未必轻易北上。”

  “自古以来,南船北马,北方士卒之利在于马战,而徐州之地多平原,南军若想北侵,恐不占优势,但北军若要南下渡过长江,却也不占优势……双方彼此互相制衡,只要谨慎以待,想来不会出什么问题。”

  “只等大将军拿下西北控制朝廷之后,曹操、袁绍纵然雄踞于南方,亦不为大将军所惧也。”

  听了鲁肃的陈述,刘俭表示很满意。

  虽然鲁肃的描述在实操上还是有一些浅显和幼稚的方面存在,但是他的整体战略大局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的鲁肃毕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只是一个刚刚准备入仕到自己麾下的年轻人,这样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大局观,就非常不错了。

  刘俭随即对鲁肃和张昭说:

  “两位皆是淮泗之人,对于东南的形势甚是熟悉。”

  “我兄长刘玄德现在在这里没有深厚根基,我想请两位好好的辅佐于吾兄,我翌日会回返河北,然后仔细筹谋子敬所献之战略,将眼光放向朝廷。”

  “但是我若要去往西北,东南这面一定有稳固,才会令我后顾无忧。”

  “二位可能做得到吗?”

  鲁肃和张昭随即一同向刘俭拱手施礼道:“敢不应命!”

  刘俭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一旁的刘备:“兄长,你看这两位大贤可能用之?”

  刘备感慨的向着刘俭长长的做了一揖。

  “备誓死为大将军镇守东南,绝不让袁绍亦或是曹操等越境一步!”

  就这样,张昭和鲁肃二位大贤成为了刘备在东南方坐镇的左膀右臂。

  这两个人被刘备一人用于主持内政,一人用于协助刘备督建军队。

  正如刘俭预先所估计那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鲁肃啊。

  ……

  ……

  而就在刘俭等人在徐州招募人才之时,董卓已经起朝廷的精兵猛将前往关西的凉州,欲使凉州置于自己的治下,他与凉州当地的军阀展开了混战。

  董卓一大把年纪了,他自知时日无多,如今关东一片混乱,又有袁绍和刘俭这样的强敌。

  董卓知道,他这辈子想要将这些强敌尽数剿灭,几乎是没有希望的,而身为一个可以望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来说,现在的董卓很想给自己死后留下一点东西。

  正如当初刘俭所忽悠……不,是所为他设计的一样:凉州以及西域就是董卓让自己名垂青史的良机。

  而董卓如今的威名,还有他手下的军事实力,对于凉州一众军阀来说,确实比较难敌。

  特别是以韩遂和马腾这支叛军来说,董卓的势力突然来到凉州,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董卓想要剿灭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董卓知道,剿灭诸贼最大的难处:就是凉州的人口太少,城池太少,地域纵深太过于广大。

  而且这里比较落后,到处都是黄土高原,叛军来回纵横,很难找到他们的固定位置。

  虽然凉州只是一个州,但是它实际上的占地面积比中原三个州加起来都要大。

  更闹心的是凉州北接草原塞外又有羌族各处叛乱,在这里,十户人中就有八户是对朝廷有敌意的。

  而对于董卓的大军来说,粮草从长安往凉州供应,虽然相对比较近,但还是周转困难。

  这里本地的居民,你想从他们身上搅出一些粮食来也是极难。

  而对于凉州本地的土豪来说,他们也大多不会支持朝廷的军队,因为这里十个土豪中有八个就与叛军有关系。

  当然,他们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而且把粮食藏的好好的,你让董卓一时间到哪儿去挖?

  现在朝廷对待地方的法律,在刘俭和董卓的推动下,是重律法而轻权术。

  但是凉州这个地界相比于中原,更加的轻视于法律,这里的人更加的看重彼此之间的关系纽带,毕竟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中,若是一味的遵从法律,凉州的人口只怕会被藏匿的越来越多,账面上的人口也越来越少,而大部分人的生存也越来越成问题。

  你也别怪吕布和牛辅到了这里玩儿不转,董卓到这里都费了好一般力气才逐渐打开的局面。

  董卓从小就是在凉州长大的,他对于这个地方非常的熟悉,知道一味的在凉州瞎打是并没有什么用的。

  想要让凉州区安定,慢慢的使这里的人都置于他的掌控之下,就必须要采取分化战术,拉拢一批打击一批。

  凉州人本地大多异理性较为浅薄,他们大部分只是为了生存,所以董卓代表朝廷的只要给予一些凉州羌族和豪民足够的利益,就会使他们倾向于董卓,使董卓在凉州站稳脚跟。

  特别是董卓在凉州原本就有一些根基。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俭平定东南徐州的消息传到了董卓耳里,而且听闻刘俭还派人表奏刘备为徐州牧。

  董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愣了许久,方才长叹口气道:狮儿难与争锋!

第五百九十二章 扼杀新苗

  这一次出征,董卓并没有带上他的心腹李儒,毕竟现在的李儒需要在朝中帮助董卓视察朝中的情况。

  虽然天子在进取西凉方面与董卓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但是朝臣中有很多人还是反对的。

  如此,还是让李儒留在朝中,监视朝中的情况,董卓才比较安心。

  但是董卓没有想到的是,朝廷这边没出什么大事,刘俭那面居然又出事儿了。

  这家伙竟然从陶谦手中将徐州拿了过来,而且据说拿的还挺是名正言顺的。

  这件事是李儒派人来通知董卓的。

  董卓不敢怠慢,随即针对此事细细相寻使者。

  刘俭乃是董卓最大的竞争对手,李儒自然也知道,所以针对刘俭在徐州所做的事情,李儒不敢敷衍了事,而是让人仔细弄个清楚之后,才来禀报董卓的。

  董卓听那名使者将事情说完,然后又仔细的思考了好一会,最终方才叹了口气,感慨刘俭的能力实是在自己之上。

  那陶谦也是丹阳郡的名门家族,到头来居然被刘俭和刘备兄弟弄成了这个样子,身败名裂不说,徐州的基业也都成了人家刘氏的了。

  而且据说徐州百姓和当地豪族都对刘俭和刘备万分尊重,非常期望他们能够接掌徐州,反倒是对统治了他们多年的陶谦深恶痛绝。

  这叫什么,这就叫做能力呀?

  是本事!

  若是董卓也有这样的能力,凉州的事情就不会被耽搁到今日。

  董卓承认自己确实有一定的水平,但是跟刘俭比……唉!真是没法比呀。

  这就是董卓最大的优点,他不会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崇高无上的,他能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别人的长短优劣。

  这点就比袁绍要强点。

  “哎,若是老夫能有刘德然这般的手段,凉州之事只怕就不会拖延到今日了。”

  董卓慢悠悠的感慨道。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随董卓来此的侍中刘艾突然说话了。

  “相国,依照属下之愚见,刘俭虽然平定了东南,却不代表相国在西凉的所作所为就输过刘俭。”

  “毕竟徐州和西凉可非相同之地界。”

  “这个地方,比平定三个徐州还要难。”

  “放眼整个大汉朝,也就是相国能够做到在凉州替朝廷布下如此大的局面。”

  “若是换成刘德然来到凉州,却也未必能够比相国做得更好!”

  刘艾的话虽然有些吹捧之嫌,可也并非全无道理,最重要的是,他的话令董卓感到非常的舒服。

  心里好受些了。

  “哎,只是事到如今,刘俭替那刘备索要徐州牧。”

  “依卿看来,此事应当如何是好?老夫是应还是不应?”

  刘艾很是认真的说道:“依属下来看,相国应与刘备徐州牧!”

  “什么?”

  董卓非常不解的看着刘艾:“将徐州许给那刘备,岂不是凭空壮大了刘俭的势力?如此,日后岂非与老夫为患?”

  刘艾很是恭敬的道:“相国,您想,徐州之地乃是与江东接壤,同时临近淮南,相国许给了刘备,那就等同于使刘俭的势力从今往后与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接壤,袁绍和曹操与刘俭终于相毗邻,这对于相国您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董卓听到这儿的时候,精神不由一振。

  “是啊!是啊!让刘俭、袁绍、曹操这些人都相毗邻,原先他们之间就是离得太远了。”

  “如今,若是他们成了邻居,彼此之间互相攻伐,这样一来,对老夫确实最为有利的。”

  刘艾继续道:“而且,相国若是允了刘俭之所请,刘俭也未必就能称心如愿。”

  董卓听到这里,先是一愣。

  随即,他明白过来,恍然地点了点头。

  ……

  ……

  董卓对于刘俭表刘备为徐州牧的事情是同意的,相府东曹很快拟定了任职公文,并交付于尚书台,同时将相府的拟定禀呈于天子。

  按道理来说,相府东曹已经拟定了任职书,按道理来说就应该直接下发了。

  但是尚书台却见禀奏的文书压着,迟迟不正式任命。

  当然,以正常的情况来看,尚书台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

  关键问题,还是在皇帝那边。

  皇帝不愿意。

  刘辩这一次,也不跟任何人商议,他只是让尚书台压着公文,久久不发。

  在刘辩看来,刘俭已经成了抚远大将军了,刘备和刘虞都是州牧使,如今刘俭还不知足,居然要让刘备独掌徐州,这简直就是对自己这个皇帝的蔑视!

  董卓同意了又能怎么样?他皇帝没同意,就不好使!

  总之,这件事皇帝就是压着。

  大长秋吕强,五官中郎将刘表,太仆荀攸,射声校尉马日磾等清流轮番上奏,表奏刘备在东南的功绩,请尚书台尽快走完流程,任命刘备为徐州牧。

  但刘辩就是不吭声。

  他也不说自己不同意,就是应付着。

  行,可以,让他当徐州牧!

  让他慢慢等着去吧。

  刘辩这一次换了套路,他不再针对东南方的事宜上与清流朝臣们做争辩,他只是静观其变,不吭声。

  朕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

  朕就是拖着!

  不得不说,刘辩这招确实非常好使。

  他拖的清流系士人们的心态有点崩了。

  不怕皇帝不讲理,就怕皇帝是块滚刀肉。

  这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滋味,是真难受。

  而且,现在以荀攸,马日磾,刘表等为首的清流士族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

  董卓离开朝堂之后,以王允,杨彪等公卿为首的旧有的朝臣公卿体系,开始向这些新组成的联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毕竟,在董卓进驻朝廷之后,都城内所有的公卿士族都是铁板一块,齐齐的听从以杨彪等为首的三公号令,暗中与董卓作对,就算是不支持他们的,也绝不会另成一股体系,形成相庭抗李之势。

  但是,随着荀攸,马日磾,刘表等人的联盟,朝廷之中,形成了以颍川荀氏和关西马氏为代表的清流系士族构建的势力,与原本的阀阅之门还有董卓的西凉军势力,在朝堂之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董卓对此倒是无所谓,反正都特么的是反对他的!

  一个势力两个势力都是针对他西凉人的。

  但是杨彪,淳于嘉等人有些玻璃心了。

  这不是窝里反吗?

  自成体系?

上一篇:箱子里的大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