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474章

作者:臊眉耷目

  待许攸走远了之后,袁绍颇有些愤怒的看向了蒯越。

  “异度啊,咱们商议事情就商议事情,大家各抒己见,这倒也没什么,为什么要出言相轻呢?”

  “许子远乃我昔日挚友,也是我的臂膀之人,你如此说他,却是将吾的颜面放在何地?”

  蒯越听到袁绍责备于他,似乎是颇不服气。

  “袁公,你可莫要被许攸的这些招数给迷惑了,他不过是理屈词穷,无力反驳,故作此态……”

  “够了。”

  袁绍突然重重的一拍桌案,很是愤怒的对蒯越说道,人都已经离开了,你居然还在此处恶言重伤。

  “如此,岂有贤士之德,岂能为荆楚贤士表率?”

  袁绍说到这的时候,似乎颇为气愤。

  “今日败兴,诸事可不必再议,尔等都回去,关中之事,袁某自做考量。”

  袁绍都如此说了,其他的人又能够多说什么呢?

  于是众人纷纷起身向着袁绍拜辞。

  蒯越似乎想要继续说什么,却见袁绍不耐烦的向他摆了摆手,不让他继续再说了。

  蒯越见状,心中不由一阵委屈。

  同时,他心中对于许攸的仇恨就更加的深了。

  蒯越心里暗自想到,许攸这厮不除,日后必然是荆州的大患!

  这人着实是太过自私,贪婪过甚,完全不顾大局。

  偏偏他又是袁绍在荆州立足的重臣。

  蒯越的猜测确实是正确的。

  许攸今日之举,不过是欲擒故纵而已。

  诸人散帐之后,袁绍随即亲自前往去见许攸。

  显然,许攸在袁绍心中的位置还是非常重的,见许攸受了委屈,袁绍随即前往其府邸安慰他。

  许攸倒是也没有客气,当着袁绍的面将蒯越以及南郡诸族的谋士一顿分析,将他们说的一无是处。

  最后许攸极力向袁绍谏言,让他火速出兵前往关中,赶在刘俭前一步之前进入长安,如此就可以平定天下的局势了。

  其实袁绍已经是下了决心,按照蒯越的说法,谋定而后动,但是现在又架不住许攸给他一顿洗脑。

  这下子,袁绍的心又有点开始活泛了。

  许攸的意思是,什么事都要争个先,一旦刘俭以汉室宗亲的地位和他被刘宏在临终前任命为辅臣的身份进入长安,那袁绍再想要进入长安主持朝政,这理由就不充分了。

  到时候袁氏集团就会陷于被动。

  而且刘俭现在的实力确实是越来越强,声望也是越来越高,如果坐视刘俭入驻关中而不行动,到头来,袁氏集团早晚会被河北所席卷吞并。

  袁绍听了许攸的话,深觉有理,于是他在与许攸分别之后,又回去自行思虑此事。

  袁绍这个人真的是心事很重。

  这点小事,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连续几天下来,因为睡不好觉,袁绍的眼圈都是黑的,精神萎靡。

  也就是在这个让他左右摇摆不定的时刻,从西面传来了一件使袁绍整个人都精神焕发的好消息。

  同时也坚定了他的决心!

  刘焉死了!

  这些年来,刘焉与袁遗一直在益州进行着权力的争夺,刘焉仰仗的是东州士,而袁遗更多的是仰仗益州本地的阀阅与望族。

  双方之间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止,由于刘焉和袁遗都比较保守,再加上川蜀本地的望族也一直都是呈现见风始舵的态度,再加上益州边陲之地,利益纠结较多,双方一直争斗没有分出胜负,这也导致益州方面一直抽不出力量支持袁氏集团在东州的争霸。

  但是现在刘焉死了,而刘焉的那几个儿子在袁绍看来就是废物。

  而且蜀中的人也都是望风使舵的人,刘焉死了,那么就代表支持刘氏的人在蜀中人数大减。

  大部分原先倾向于刘焉的政治势力也开始向着袁家一方倾斜。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袁绍非常高兴,这件事情可以使袁氏的影响力遍布于长江的中下游。

  趁着这个机会,他应当迅速火速入主关中,借机来扩大袁氏的影响,壮大声势。

  益州的大好局面给了袁绍极高的信心。

  于是在第二日,袁绍又将所有人都召集到了他的议事厅中。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儿宣布,要求蔡瑁、黄祖等人立刻在荆州聚集兵马,并筹备粮草,他要立刻率兵进驻关中,前往长安。

  另外,袁绍派人前往江东去见曹操,让曹操那面派兵援助自己,一同支持他北上的事业。

  蒯越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差点没急昏过去,他急忙又去见袁绍,向袁绍诉说这当中的利弊。

  但很显然,袁绍似乎并不领情。

  他心意已决,无论如何都要抢先进入关中。

  南阳郡和汝南拥有大量的人口,是天下第一、第二大郡,再加上荆州、豫州等地的望族支持,以及从北方拥入荆州大量的士族和黎庶人口,袁绍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打入关中。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关中方面的探子又给袁绍带来一个令他惊喜的消息。

  在凉州的董卓军队似乎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董卓的军队在凉州与马腾和韩遂等凉州叛贼一直交锋,虽然董卓仍一直呈现上风,但是就在不久之前,董卓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导致他根本连起身都不能起身,平日里只能躺在床榻之上。

  一开始,朝廷的中央军还尽力隐瞒着此事,但是,天下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西凉方面的各路叛军都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中央军的主帅重病不能起身,执行方面自然就出现了问题。

  董卓下面的几部将领,没有人可以完全的统筹全局,所有的军队失去了总指挥与协调性,于是就都是按兵不动。

  董卓军按兵不动,将士们没有指挥权,三军将士们的目标不明,而在这个时候,西凉叛军却开向董卓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吕布和牛辅指挥三军将士稳定局势,但是却形成不了有效的反击。

  这是因为张济和胡轸等人对于吕布和牛辅的指挥并不服气,双方在军权指挥上面产生了冲突。

  内部既然不平稳,那对外就更没有办法做到上下一致了。

  西凉叛军借着这个机会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连续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董卓军的本部本来已经稳固了,凉州东部的广大地域本已经趋于稳定,各路叛军已经都被驱逐到了凉州西部或者凉州北部。

  但是现在凉州各部叛军首领在发现了战机之后,纷纷组织反扑,导致中央军不能够继续稳固已经打下的基本盘,只能够收缩战略空间,向着汉阳郡的治所冀县集中。

  前线战略失败,后方的关中叛乱又四处兴起,这就导致了整个关中以及凉州呈现出了一种进退两难之势。

  对于朝廷来说,现在真的是一个最危急的时刻。

  在这种时候,袁绍若是不出兵进入关中,那又应该等待何时呢?

  针对这种种有利的局势,袁绍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抢在其他所有人之前,先一步进入长安。

第六百一十六章 皇帝急了问太监

  关中的情况,自然不可能只有袁绍一个人知道,刘俭那面自然也是知道的消息。

  刘俭在这知道这件事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就是迅速找到了负责校事府的贾诩,让他增派人手往荆州,随时查探袁绍的动向。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刘俭提前知会,贾诩早就有预判性的都做到位了。

  他将目前有关天下各处主要的信息都告知了刘俭,而且个中的情报都非常的详细,甚至包括董卓在凉州与马腾和韩遂交战的细节,校事府方面也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的回报。

  很显然,贾诩在这方面确实很有能力和潜力。

  不过,他也向刘俭提出了他的一个意见。

  就是目前校事府的进步虽然很大,但精英人员还是太少,河北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培养人才,但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管理上的精英人才实在太少,贾诩身边可以指挥调度的高级别人员捉襟见肘。

  针对贾诩提出的这个问题,刘俭也早就有了解决方案。

  在组建校事府之前,刘俭曾让他的同门国渊组织了一支实力强劲的侦查部门。

  这支部门的人员虽然不像是校事府一样承担那么多的责任,比如说刺杀潜伏等事,但在情报刺探上,国渊所率领的这支队伍的人实力和素质确实很高。

  于是,刘俭决定让国渊的这支队伍加入到贾诩的校事府中,增强校事府的整体人员实力和素质。

  现在,相比于关中,刘俭更加注重袁绍目前的动作。

  益州刘焉的死,一定会促使袁绍有所动作,就看他的动作是向北还是向西了。

  因为贾诩往益州也派遣了不少校士驻扎在益州本土,定时向回传消息。

  “刘焉既然已经死了,那益州那面的形势必然全部会倾向于袁遗,刘焉那几个儿子无论是在声望还是能力上都远不及其父。”

  “指望他们在益州能够翻起什么风浪来,只怕是不可能的,现在就盼着他们不要被袁家在益州彻底的剿灭,能够留下一点残局的势力。”

  “这样一来,也方便日后我与他们接洽。”

  贾诩惋惜的道:“如此,也就只能看天命了。”

  “大将军,袁绍在荆州调集各郡的兵马,筹备军械,同时还暗中调集民夫骡马,还将各郡仓廪中的粮食向南郡集中,很显然,就是要有大规模的行动。”

  “依照老夫推断,袁绍原先也是想抱着后发制人的态度,让大将军先行进入关中,但是现在,他改变了主意。”

  “咱们也应该赶紧行动了。”

  刘俭言道:“这次的事情重大,你也随同我一起去,另外荀彧也随我前往,荆州那边你要随时盯住,看着袁绍那边有什么后续动作正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贾诩问道:“大将军,那咱们何时出发?”

  “袁绍行动之后,咱们就兴兵。”

  贾诩捋着自己的胡须,奇道:“大将军,只是不知咱们的军械,粮草,还有士兵可曾都准备妥当?”

  “自然是在各处准备着,只是声势并没有闹得那么大。”

  “各郡都在按着我的指示,暗中将原先的储备粮向着河内的方向集结,现在三河那面反叛闹得最凶,朱儁有重病在床不能起身,韩浩抵挡不住叛军,屡次向我们发出求援。”

  “所以这个时候向三河集中一些兵力和粮草,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警觉,而且我采用的是化整为零的手段。”

  “这些事情,早在我徐州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了,田丰和沮授替我筹办的,你尽管放心。”

  贾诩听完之后,不由感慨:“大将军果然是多谋之人!”

  ……

  ……

  几日之后,荆州方面的消息果然迅速传到了河北。

  正是如同贾诩所预料的那样,袁绍驱赶大军终于北上,通过武关,直奔雒阳而走。

  由于司州的阀阅和关中的顶级豪富都已经与袁绍达成了政治共识,所以这些人倒是都非常欢迎袁绍抵达司州。

  袁绍代表的是旧有公卿与旧有阀约体制的利益,他和他的手下是维护这个天下旧有的传统制度的。

  那些老牌儿的阀阅以及老牌儿的豪族,现在因为新政而损失了不少,并让出了过多的政治利益。

  他们很想将所有的体制改到新政之前,还是原先的大汉王朝,所有的资源还是供给他们分配。

  袁绍所代表的群体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在司州和关中这种老牌阀阅汇集的地方,袁绍还是比较受支持的。

  援军方面,蔡瑁、黄祖、孙坚等人兵分三路,直接北上,先行抢攻入了司州,兵锋直指雒阳。

  同时,袁绍还派人上奏朝廷,说是目前司州与关中的叛乱实在太多,他身为汉臣,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他此番兴兵是为了解决国家危难,并不为了其他。

  但这些话也不过是骗一骗那些不懂政治的普通黎庶百姓而已,换成像以刘辩为首的一群朝堂政治老手,那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董卓在西凉生了大病,他的将士被韩遂、马腾等凉州叛军反攻,退缩到了冀县,这件事儿本来就让刘辩够头疼的了。

  现在袁绍突然发兵,再次进入了司州,可以说是让刘辩措手不及。

  按照道理来说,袁绍确实有能够能力扑灭司州本地的各项叛乱。

  但是扑灭了司州本地的叛乱,他会不会继续撤走呢?

  雒阳本来就是贵族豪门原先所聚集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要地。

  此处更是天下的正中心。

上一篇:箱子里的大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