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147章

作者:大罗罗

第339章 黄宗羲的打脸自由!

整个南京应天府城都轰动了!

在大清康熙十二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下午。

大清朝的万乘之尊,蒙古人的恩赫阿木古朗汗,八旗上三旗的主子,砍头不死的麻颜圣主,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竟然亲自出宫,驾临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只为见江南大儒黄宗羲一面!

这已经不是求贤若渴,已经不是礼贤下士,而是真的有求于黄宗羲这个的应该被千刀万剐的无耻书生了。

和之前骑着高头大马入南京时的排场不同,这回康熙皇帝是坐着轿子,在全副天子仪仗的护卫下出了紫禁城,亲临秦淮河的。之所以不骑马而要坐轿,并不是因为天冷,而是因为感到屈辱,没脸见人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康熙皇帝在康熙十七年正月,曾经装了一把礼贤下士,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黄宗羲、顾炎武这些明朝遗留下来的大儒,也被底下的官员举荐成了“博学鸿儒”,他俩和其他一部分“鸿儒”都保持了底线,没去当康熙皇帝的官。

不过即便去了也没什么大官可以当,一大把年纪的还要被康熙这个毛头小子亲试学问,少不得还要屁股撅得老高给不少人磕头请安。即便把头都磕到家了,也就授个什么“检讨”啊,“编修”啊……拿点俸禄还不够在北京开销的。

而且也不赏八旗奴才的身份,所以到了北京都不给住内城——租房都不行,只能在外城祖上三旗包衣奴才的房子住。轿子、车子肯定也买不起,上朝还得自己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跟后世去北京打工的北漂差不多。

就这点待遇,还得撅着屁股磕头高喊皇恩浩荡!

而康熙皇帝就这么扔出几个骨头,便得了好几十儒家大V,赚足了脸面。

当然了,也狠狠地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

可是现在呢?

黄宗羲一来南京就是乌衣巷的豪宅,里面什么都有,花多少钱都是康熙掏腰包,就这样还不肯好好磕头,还直接砸一本反书出来!

而且康熙还得打落了牙齿喝血吞……还得亲自上门去请教!

这就是黄宗羲在抽康熙的麻脸!一个巴掌打在左边脸蛋上,啪啪的响。可康熙还得自己把右脸送上去请黄大儒再打一下。

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啊!

坐在轿子里的康熙都感到脸颊上火辣辣的疼啊!

但是……作为掉过脑袋的人,康熙现在还怕丢脸吗?

他现在急于找到一条维持三分局面,让大清王朝在这场三分之战中不会迅速崩盘的路线。

其实康熙早就知道八旗天兵不大行了,所以之前就用了奴门大开招儿。可是建阳水之战和三江口镇之战的结果表明,奴门大开的办法根本不能奏效。

哪怕是最强的包衣奴才军,在遭遇用糖药武器装备起来的吴军时,也只有被压着打的命。

现在八旗不行了,包衣奴才不行了,绿营兵当然也不行了……摆在康熙皇帝面前的还能依靠的力量,也就只剩下汉人士绅了。

只是现在的汉人士绅能靠得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支持朱三太子起家的不就是潮州、广府的宗族大户吗?这帮人其实也是士绅!

所以康熙皇帝现在顾不得“脸疼”,也得在大年三十这天来乌衣巷一趟。

哪怕来了也不见得能找到出路,他也得先摆正自己的态度。

……

黄宗羲这回还算是给面子,他虽然抛出本《明夷待访录》打了康熙皇帝的脸,但性命还是要的。

所以在康熙皇帝从轿子里面笑吟吟地钻出来后,黄宗羲、黄百家两父子已经领着一群乌衣巷黄府的下人出来跪迎了。

跪,还是要马马虎虎跪一下的,不过屁股就不撅了。

而康熙皇帝也真是“落难”了,看到黄宗羲带着儿子出门相迎,还给自己下跪,已经有点受宠若惊了。没等人家磕响头,就赶紧上前去扶了黄老夫子一把,还用汉话说:“老先生年纪那么大了,又是大儒,以后见着朕就不需要下跪了。”

黄宗羲闻言则是一声叹息,道:“若是摄政王和先帝能有您这样的气度,天下之事何至于如此啊!”

开始打脸了!

黄宗羲说摄政王多尔衮也就算了,可他还把顺治捎上了。

当着康熙的面说顺治的坏话,这可真是作死啊!

康熙的麻颜一沉,一言不发……必须得忍!

黄宗羲看康熙挺能忍的,就笑着一指敞开的大门,“皇上,里边请,老夫慢慢同您说摄政王和先帝的失策。正是他们的失策,才让皇上您这么圣明的君王面临现在的危局。不把这事儿说清楚,皇上是找不到出路的。”

也就是说,黄宗羲还要继续打脸……

“好好,朕就是来请教的。”康熙还得笑脸相迎,现在秦淮河对岸的江南贡院前都是看热闹的。

康熙要是当着他们的面发怒,让人把黄宗羲杀了,那江南之战就不用打了。

于是打脸的和被打脸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手拉着手走进了乌衣巷的黄宅。

黄宅里面,早就让“黄马褂”们仔仔细细搜过了,康熙向黄宗羲“请教”的地方也已经预备好了。不在黄家大堂上,而在后院的书斋内。

书斋内的火炉烧得暖暖的,正中间摆着一张铺了黄缎子坐垫的圈椅,这是康熙坐的。

圈椅前面有一个绣墩,这是给黄宗羲预备的。

至于其他人,就都得在边上站着了。

黄宗羲和康熙分头落座后,就接着之前的话题说下去了。

“摄政王和先帝说穿了就既瞧不起夏民,又不愿意为夏君,还要时时刻刻防着华夏再起,恨不能打碎了华夏的脊梁,从根子上挖了华夏再起的希望……皇上,我说的对吧?”

“啪啪啪……”

麻脸生疼啊!

“大胆!”

“好你个黄宗羲……”

熊赐履、黄植生已经嚷嚷起来了,两人都是一副恨不能扑上去咬黄宗羲的模样。

黄宗羲则笑着一指两人,“就是这样的奴才,摄政王和先帝其实也不放心的……因为这两个奴才其实什么都知道,他们对大清也许是忠的,但他们还不蠢,他们是在装傻充愣啊!

这奴才不仅要忠,而且还要真蠢。又忠又蠢,用起来才能放心,这样大清就能万万年了!我说的对吧?”

康熙沉着脸,一言不发。

黄宗羲笑道:“其实大清是不可能一统万万年的,大清甚至都没有一统……台湾还有郑延平,潮州还有朱天王、邱辉等人。虽然只有那么一丁点地方,但终究还有一口气。如果摄政王和先帝不是存了当夷狄之独夫的心思,而是大大方方的做华夏之君。明朝的这一口气早就断了,天下早就一统了。

其实大清刚来的时候,东南之人并没有当你们是夷狄啊!你们自己不说,东南之人怎么知道?用顾炎武的话,这明亡清兴,本来就是国家兴亡,你们尽管当华夏之君就是了,可你们非得搞出个天下兴亡。摄政王和先帝以为这样就能万万年了,殊不知他们这么一弄,这大清的皇帝就是独夫了,不仅是对汉人而言是独夫,对满人、蒙古人而言,他们也是独夫啊!

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万万年,他们把那么多满人从老家迁到北京,让这些满人不事生产,还让他们年年月月的征战。先不说战死多少,光是得天花就死了许多吧?要不然也轮不到皇上您当大清之主了。这样的独夫,怎么可能万万年呢?如果这样独夫最后一统天下,打断的不仅是华夏的脊梁,还将有满洲的脊梁……脊梁都断了,又岂能长久?

其实垂拱而治,当个华夏之君,开个华夏之朝,这大清稳稳的也能有二三百年家国基业,何苦要这样折腾人呢?”

第340章 饮鸩止渴之计

黄宗羲能写出《明夷待访录》,当然能看出大清皇帝们的心思了。

包括多尔衮、顺治、康熙在内,他们都把自己置于了“独夫”的地位,把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置于天下,甚至包括满人的利益之上。

他们不放心的不仅仅是下面的汉人,也包括帮他们打天下的八旗天兵。要不然他们为什么把天兵圈在北京城内?为什么不把圈占的土地分给他们自己去经营呢?当年在关外的时候,八旗兵不都有自己的庄子,不上番服役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经营田庄。

这种寓兵于农的办法不也养出了天下无敌的精兵?挺好的制度,为什么要改革?

为什么把八旗兵圈养在北京“二环内”?多尔衮、顺治他们图什么呢?

难道北京“二环内”养出的兵特别能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二环内”要能出精兵猛士,大清国早就没了。崇祯皇帝的锦衣亲军大多都住“二环内”,他们屁用都没有。

可多尔衮、顺治偏偏要这么干!

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不放心吗?

汉人不放心,旗人他们也不放心……把兵养在外面,容易被入八分王公控制。把兵养在北京城内,这些兵就没了养活自己的手段,一饭一衣,都得靠朝廷供养,用着当然就比较放心了。

实际上,多尔衮、顺治就是把八旗兵当成了自己的军事奴隶,而且还要他们世世代代为奴。哪怕知道这样的奴隶兵很难保持战斗力,甚至人口数量都很难保持增长,他们都要坚决执行下去。

另外,由于多尔衮、顺治又将自己置于夷狄之独夫的位置上,将一场国家兴亡变成了天下兴亡,因此激起了汉人的激烈反抗,以至于战争从顺治初年一直延续至今。

而满清的独夫皇帝为了压服南方沿海地区的汉人的反抗,甚至采取了沿海迁界这种极端的措施,将原本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全都变成了界外荒地——也许这个举措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斩断东南汉人的海洋经济,避免他们从海上汲取财富、知识和力量。

但也因此极大地减少了两广汉人下南洋谋生的数量,从而造成了两广的人口压力无法释放,只好疯狂内卷,最后卷出一个太平天国……

“梨洲先生,”康熙皇帝沉着麻脸发问,“如果朕愿意当华夏之君,现在还来得及吗?”

黄宗羲笑道:“皇上是明君,难道还不知道来得及来不及吗?皇上想当魏孝文,可是吴三桂和朱和墭都有气吞万里之雄!”

当年多尔衮定鼎北京时要当华夏之君也就当了,顺治在亲政之后如果想要移风易俗,难度已经很大了。但当时满清的外部环境还算稳定,只要顺治能够说服八旗贵族和他一起改,华夏之君大概也能当上。

但康熙现在却是难了!

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清失其鹿的苗头,而且出现了两个堪比刘裕的华夏之君。

魏孝文帝当年要遇到两个刘裕一样的汉人君主和他打,他的改革也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等不到成功就被打死了!

另外,康熙为了和吴三桂、朱和墭打仗,被迫奴门大开,而那些新入伙的奴才,可都是为了当奴才的利益来的。康熙能一转身不给人家当奴才吗?

康熙皇帝的麻颜上出现了一团忧国忧民的愁容,“梨洲先生,您以为大清的路在何方?”

黄宗羲笑道:“皇上应该已经知道大清路在何方了吧?要不然皇上也不会开这个南京英雄会,也不会把江宁府变成南京应天府……”

康熙点点头,看着黄宗羲,“朕要当华夏之君,但必须先打败即将进犯江南的朱逆三太子和三太孙!而要打败这两个逆贼,朕就要编练新军、添置火器,还有白糖炼制新式火药。”

“白糖还能炼火药?”黄宗羲愣了一下。

“能!”康熙想到这事儿就窝火,“吴、朱二逆就靠这个把八旗天兵打败的!”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完全是吴三桂、朱和墭的糖药多厉害,也有康熙习惯性防汉的锅。因为他一直牢牢地把炼制糖药的秘密捏在内务府的包衣奴才火器营中,以防汉人学会后用来对付八旗兵……

可问题是准备打八旗兵的汉人都会炼糖药,这糖药就他们搞出来的!

而一心想当大清奴才的汉军、绿营、包衣们却因为康熙的保密而不会制作糖药,结果他们的火力严重不足……康熙这到底是替谁在保密啊?

现在想想这事儿,实在也是蠢死了!

康熙叹了口气,又道:“梨洲先生,朕和你明说了……朕来江南,就是为了银子,就是为了白糖。有了这两样东西,朕才能再练一支新军出来。”

他的语气忽然严厉了起来,“如果朕不能好好的拿到想要的,那可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不客气?”黄宗羲哼了一声,“又想抢?又想屠杀?”他摇了摇头,“果然是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

你又打脸!

康熙那张麻脸真是给“打惨”了,但他还是得忍!

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想撕掉伪装,纵兵放抢。而且银子好抢,白糖不大容易抢。江南百姓的厨房里没有多少白糖,这玩意儿得去产糖的乡村地区寻找。而且在抢劫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浙江的白糖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浙江的白糖产业给康熙自己抢没了,那他以后再要搞白糖,就只能买广东、福建的高价糖了。

而因为白糖的军用价值被发掘了出来,这种本来就挺昂贵的食品,最近长得可厉害了!

一斤“特别白”在南京市面上的批发价都要超过二百文了!

寻常百姓都吃不起了!

如果浙江的糖业再给毁了,白糖还得涨……到时候朱和墭、郑经不得赚翻了?

“梨洲先生,”康熙皇帝冷着麻脸,“朕也不想那么干!你要有什么良方,不妨直说了吧。”

黄宗羲突然叹了口气,反问康熙道:“皇上看过《明夷待访录》了吗?”

“看了!”

“觉得如何?”

康熙说:“还差一点意思!”

黄宗羲点点头,道:“皇上圣明,原君、原臣、原法……还差一个原儒啊!

君是独夫,臣是奴才,法是维护独夫和奴才的恶法。可是天下的儒生又做了什么呢?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原儒,才算圆满。”

黄宗羲叹了口气:“可惜老夫不是原儒,浙江、江苏的士绅也不是原儒。即便曾有一些近乎原儒,现在也没有了。都叫你们给杀光了!杀怕了!

现在还在苟延残喘的士绅,都是缺乏武德而且无耻懦弱之辈……也包括老夫!所以银子和糖还是可以商量着来的,只要皇上您肯交一点权给下面的士绅,让他们可以在这乱世之中,继续厚颜无耻地苟活下去。”

“梨洲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康熙的兴趣终于起来了。

黄宗羲笑道:“您可以用兴办团练之权,向那些远离必守之地的士绅们换取白银、白糖……要不这次江南的英雄会,咱们就讨论一下这事儿?”

康熙皇帝冷笑几声:“好,好,好一条饮鸩止渴之计啊!”

黄宗羲道:“多放点糖,鸩酒也许就不苦了。”

第341章 康熙新政,东南咨议会!

康熙十三年,大年初一。

一大清早,岳乐、卓布泰、明珠、冯溥、李霨、王辅臣、图海、熊赐履、额楚、麻勒吉、杜立德等大学士、议政大臣,还有两江地方上的一二把手,全都齐集武英殿南书房,等着给麻颜圣主康熙爷恭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