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53章

作者:大罗罗

于老爷子点点头笑道:“看来圣上已经盘算好了,我和九千岁多虑了。”

庞太监也道:“难也明白了……五月初一万民团的事情就包在难身上了!”

第589章 大公皇帝,天下有贼!

五月初一,南京紫禁城,大朝会。

在刚刚完成修缮,已经变得焕然一新的皇极门外,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召集过这样规模的御门听政了!

按照朱元璋传下的祖制,在他之后的大明天子都应该和他一样是精力充沛的工作狂,每天天不亮就得到皇极门这边上朝听政,除了过年放几天假,就得天天上早班,而且还得从鸡叫干到鬼叫,996和他老人家为大明皇帝们规定的工作日程表相比,简直不要太清闲。

可惜整个大明朝估计也就出过四个这样的工作狂,除了他和朱棣,应该就只有建文帝和崇祯帝这两个亡国之君了。

而朱和墭的精力虽然也很充沛,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力气,但他是个公私分明的皇上,不能只顾着大家而忘了小家。所以他人在南京的时候,一般只工作四个时辰,每天早锻炼和早饭之后,就骑着车和自己的老婆们一起出门,先送大部分老婆们去玄武门内的皇庄围楼,然后自己再和苍井一块儿骑车去文华楼或是武英楼上班——这两楼当中都设有朱和墭的实验室,实验室的日常都是由苍井负责管理的。

而朱和墭一个月中有二十八天就在文华楼或武英楼中办公,每天就是开开小会,听听报告,批批奏折,做做实验,到点儿就骑车下班。

剩下的两天,也就是初一、十五这两天,就是上早班开大朝会的日子。

参加大朝会的人就比较多了,大学士院、咨议会、翰林院、丞相府、军师府,还有下面的六部九卿等等衙署的主要官员和咨议官、院士,全部到齐。大朝会一般从辰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时二刻结束。

然后当官的各自回衙门去吃午饭,朱和墭也会提前下班,去忙活自己的事儿了……

而今儿就是个大家伙上早班开大会的初一日。

不过这个初一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

因为对整个大明天下而言,今天就是最重要的一天!

赶来参加大朝会的官员、院士和咨议官们,早在两天前就已经收到了《大明约法》的草案文本了。

而今天发行的《儒门日报》、《金陵辰报》、《江南时报》、《岭南报》、《潮府报》、《南洋报》、《江北日报》等主要报纸,也会全文刊登《大明约法》草案文本。

所以到今天中午的时候,大明国中上点层次的人,就都知道有《大明约法》这回事儿了!

而已经研究了两天《大明约法》的这些官员、院士和咨议官们,这会儿也等不及朱和墭出现,就已经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了。

“这皇家要公私分明……这怎么个分明法?天下都是他们家的,他们怎么分公私?”

“没看见《大明约法》上怎么说吗?天下是天下人的,皇位才是他们家的,所以皇家不能都靠俸禄养着,也不能从国库里面随便往外头掏钱,得有自己的营生……”

“不妥不妥,皇家的买卖都是以德服人……他们做了,别人哪儿还敢做?这是与民争利啊!”

“可如果不让皇家与民争利,那么皇家的花销怎么来?明王、天王可都是身强体壮的好男儿,天王已经有了十五个儿子了!而明王也有了七个儿子……而且他们的儿子都挺好养活的,很少夭折,照这么养下去,过百也是早晚的。那么多儿子都封王爷养起来?这不跟前明一样了吗?以后人越来越多,怎么养得起?”

“怎么能和前朝一样?本朝爵位是代降的,一世为亲王,二世就是郡王,三世就是国公,四世就是侯爷……到七世就是个男爵,再往下就是白丁了。而且这还是嫡长才有的代降,其他儿子一撸到底!”

“那皇家更得置产业了?要不然天家的子孙后代们怎么办?”

“还真难办,圈养起来不好,放出去置产营商似乎也不妥……”

朱和墭的大朝会上还真是有一点说话自由的,除了“政治不正确”的话不能说。其他的但说无妨,绝不会因言获罪,也没有打屁股的廷杖,最多就是开缺回籍吃老米去……当然了,只要不胡搅蛮缠,也别总是违反议政的规矩,一般也不会被开掉的。

“啪啪啪……”

这帮人正闹哄哄议论的时候,就听见三声刺耳的净鞭声响起,然后就是洪亮的大嗓门:“明王、天王驾到!”

底下正议论纷纷的官员们赶紧按照班次站好,看见朱和墭和他老爹两个人穿着朝服,笑呵呵的并肩从皇极门内出来,就赶紧行揖拜大礼,然后山呼万岁。

朱和墭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已经让人喊了多年的“万岁”了。不过每次听见底下人的欢呼,还是能让他的情绪高涨。

“平身,平身!哈哈哈……”朱和墭今儿的心情似乎特别的好,刚一开口就哈哈大笑起来了。

底下人都挺起腰杆,然后抬头看着他。就见他穿着一身大红团龙袍,坐在御座上面,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题本,脸上的笑容都快炸开来了。

看见群臣都已经直起身子,朱和墭就笑道:“今天的朝会之前,孤先宣布一件大喜之事……孤家与父王在广东起兵反清至今,已经八年有余,天下三分也已经在握了。虽然孤与父王起兵反清乃是为了驱除清妖,建立天下为公之世,而非为了一家一姓之江山。但是孤也架不住诸卿一次次的劝进,现在连上天都不停降下祥瑞,看来孤家登基称帝的时候已经到了。这既民意又是天意,孤家只能顺天应人,当这个皇帝了。

不过在孤家登基称帝之前,还有两桩大事儿要解决,一是《大明约法》的事儿……以往历朝历代,除了汉高帝先有约法三章之外,都是先王而后法的。孤这回也打算学一学汉高帝,虽有天命,但也要与民约法,而后再登大宝!

约法的草案各位应该已经看过了,有异议的,应该也已经准备好折子了,待会儿递上来,孤家会一一作答。

孤家会告诉你们,孤家为什么要经营产业,皇家又为什么要与民争利!还会和你们说明白,孤家乃是君子争利,有所争而有所不争……而且这利,有时候是越争越多的!

朕虽然有私,也要争利,但朕还是一个大公皇帝!朕的年号就是大公,今年就是大明大公元年!”

朱和墭说到这里,语气已经放沉:“而第二桩大事……则是咱们这天下又出了大贼,出了要窃天下,卖天下的大贼了!”

他这话一说,底下人马上就紧张起来了——这个朱皇帝要抓的贼,不是我们当中的一人吧?

大家伙正紧张的时候,朱和墭已经揭开谜底了,他嗯咳一声,然后大声宣布道:“这天下大贼就是吴应熊!朕刚刚得到诸葛丞相的密报,吴应熊刚刚背信弃义,发兵突袭了我大明平西大将军吴应麒的老营西安城……如今我大明将士正在辽东、朝鲜、淮河沿岸、漠南草原等处与清妖血战,眼看着就要克复北京,尽灭清妖,可他却称我不备,倒戈降清,袭我城池,杀我将士。此等就是天下之贼!所以朕将先征江汉,待得胜之后,再回南京,祭拜天地祖宗,正式登基!”

第590章 武昌!暗儒出世!

武昌,湖北巡抚衙门。

在大周湖北巡抚方光琛的书房之内,一大群人正围坐在方大巡抚周围,个个都在唉声叹气。而方大巡抚则端坐不动,目光死死盯着书桌上从左到右摆开的三本谕旨,脸色铁青。

一个大臣同时收到一个皇帝的三本谕旨虽然少见,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方光琛现在却同时受到了三个皇帝的三本谕旨!

中间一本是周天子吴应熊的廷寄。

吴应熊在廷寄中告诉方光琛自己已经和吴国贵的信使联系上了。吴国贵正率领从奇尔泊战场上逃出来的精兵三万余人,日夜兼程地赶回西安。而且吴应麒、马宝、吴世琮、刘玄初等人因为率领骑兵殿后,皆不知所踪,多半已经没有了。所以吴应熊觉得自己可以顺利的将吴国贵麾下的三万大军收入囊中……这一把真是赢麻了!

另外,吴应熊还在信中告诉方光琛,他已经遣使去找康熙和谈了,准备以割让关中地盘为代价,继续维持和大清的同盟,共同抗击强明。

最后,吴应熊还要求方光琛严加防范东面的明军!如果明军真的来攻,也务必死守武昌、汉阳两城。

靠右摆着的一本谕旨则是大清康熙皇帝的廷寄。

康熙皇帝在廷寄中告诉方光琛自己在奇尔泊——脑包山一战中大获全胜,已经击毙了伪元皇帝布尔尼,还缴获了象征蒙古汗位苏鲁锭长枪和九遊黑纛,而且他还在库库和屯召集漠北、漠南、东道和漠西蒙古各部首领开库尔台大会,推选新一任蒙古大汗。

康熙估计自己肯定会选上,到时候他可就是蒙古大汗兼大清皇帝了!

另外,康熙还在谕旨中提醒方光琛,吴周兄弟相争,而且又一再背信弃义,早就已经失掉人心!

康熙还很好心的请方光琛早做打算,还表示只要方光琛在必要之时,愿意举武昌城或是汉阳城反正归清,大清不仅会不计前嫌,还会让他继续当湖北巡抚,另外还会给他封侯!

虽然康熙没说一定会对吴应熊下手,但是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最后,康熙还要求方光琛支持武昌、汉口、汉阳三地的儒宗子弟对抗儒门的伪儒……

而靠左一本谕旨,则是刚刚在南京宣布接受官民拥戴,并且将在七月初一正式登基的朱和墭让人送来的中旨。

在这份中旨中,已经以皇帝自居的朱和墭告诉方光琛,自己将会亲率水陆大军三十万讨伐吴周!还要求方光琛反正归顺,以保阖家富贵。

同时受到三本谕旨当然不至于让方光琛的脸色如此难看……真正让他脸色铁青的原因,是朱和墭和康熙发出的那两道谕旨不知怎么回事儿就出现在了他在湖北巡抚衙门内的书房之中。

方光琛的湖北巡抚衙门那可是整个武昌城中戒备最为森严的地方,现在居然就被康熙和朱和墭的细作随便进出,而且还直入府中的书房……这进来的如果不是信使而是刺客,那他方大巡抚的项上人头现在是不是已经给放着盒子里面往北京城或是南京城送了?

想到这里,方光琛就把目光从书桌上的三本谕旨上挪开,转向屋子里面的九个方家子侄。

吴应熊对方光琛非常信任,不仅让他以大学士之尊坐镇武昌,管辖大周人口最多也是最核心的地盘,而且还让方光琛的九个子侄随行,让方光琛的子侄也在武昌、汉阳、汉口任职,帮着方光琛牢牢掌控地方。

可是现在,本该被方家子侄们牢牢掌握的地方,却出现了这样大的疏漏!

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不寻常啊!

方光琛的目光从他的九个子侄脸上轻轻扫过,每个人都被他看得有点心里发毛。但谁也不敢吭声,屋子里面静悄悄的,都能听见人们急促的呼吸声了。

突然,方光琛的侄子方学英开口道:“伯父,这两年儒宗、儒门在武昌城内疯了一样的发展,到处都是他们的明学暗堂,隔三岔五的就要斗上一场……甚至武昌军中也有不少人学了儒!”

方光琛的儿子方学诗也恨恨地道:“没错,这两伙人虽然自称为儒,但是所作所为根本就有辱斯文!

在汉口商埠那边,儒宗的人整天拎着棍棒招摇,还向汉口的商人收什么‘教化钱’,这个教化居然还要收钱!

而儒门也好不到哪儿去,这帮人天天拎着个剑在汉口横行,动不动就要斩人!时不时的就和儒宗子弟火并,火并的时候还丢手榴锤伤人,搞得汉口的商人看到他们就怕!

他们虽然不收什么‘教化钱’,但是会强迫商人子弟去他们开办的学堂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

方光琛的儿子方学潜道:“大人,这次的事情一定是他们搞出来的……这两伙人名为儒者,其实都是反贼,武昌府衙和汉阳府衙的捕快都从两个儒家宗门的堂口搜到过反经!”

方光琛的侄子,汉阳知府方学范也咬着牙说:“伯父,您不知道啊,那些伪儒居然说这个反经是四书六经之一,也是至圣先师那里传下来的……这可真是大逆不道啊!”

《反经》是个好东西啊!

被朱和墭的儒门搞去以后,马上就用来训练子弟了……现在是儒家宗门“两家争鸣”的时代了。既然是“两家争鸣”,那么儒宗有了《反经》,儒门当然也要有了。

而且这个《反经》是从圣公担任首领的儒宗传出来的,所以一些儒门子弟就以为是至圣先师家的“绝学”……当年可是百家争鸣,儒家为什么可以笑到最后?

靠《四书五经》上的学问肯定不行啊!要行的话,为什么连佛教都对付不了?

所以当年一定是有《反经》这样的斗争之经的。

而且据说孔子身高九尺,力大无穷,射箭砍人都是当世一绝,手下还有七十二英雄和三千壮士……这风格明显和后世的酸儒不一样啊!

所以这个《反经》就被传成了“四书六经”之一,而且还有了什么“儒家暗堂”和“儒家执剑人”之类的传闻。

传到后来,儒宗、儒门都被传成了“暗儒出世”!

总之,这个儒门、儒宗在“造反”的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致,还都把自己包装成了什么“暗堂”和“执剑人”……

而在湖北这边,因为缺少“周儒”去抵抗儒门、儒宗,而且吴应熊又一直在明清之间摇摆,所以两个儒家宗门就都在湖北投了“重兵”,都想把对方挤出去!

方光琛听完子侄说起这事儿,这气儿就不打一处来。他可是正儿八经的儒生,没听说过什么“暗儒”和“反经”的。考科举的时候也不考造反啊!现在怎么就出现这种大逆不道的东西了?

而且经过方光琛的研究,《反经》里面的东西看着都像是白莲教的货色!如果不是有朱和墭、康熙、圣公孔毓圻背书,他都怀疑这伙人是白莲教徒了。

他这儿正琢磨着要不要发兵镇压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然后就是他的一个师爷在大喊:“阁老,阁老,出大事了,儒家反了!儒家造反了……”

第591章 武昌,原儒崛起!

慌里慌张冲进书房来向方光琛报告“儒家反了”的是个四十来岁的湖南书生,姓孙名凯元,长得浓眉大眼,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他在清朝那边中过秀才,还算有点文采。

这孙师爷是在方光琛跟随吴三桂到达湖南后投入方的门下的,方光琛看他有点学问,就保举了他一个县丞。可是这家伙手黑心大,一边嫌县丞官小,一边又使劲儿捞银子。结果被上官弹劾免了职,还给下了大狱。幸好遇上吴应熊登基大赦天下才给放出来,出来后又不甘心回家吃老米,所以就厚着脸皮到了方光琛那里再求官。

不过这回方光琛没再保举他,而是把他留在身边当了个师爷。

“说什么混账话呢?”方光琛狠狠瞪了这个乱说话的师爷一眼,“儒家怎么可能造反?至圣先师所传之学是教人造反的?”

“不是有反经……”

方光琛火更大了,怒吼道:“那是伪经!”

方光琛的儿子方学范看见老子憋了一肚子火都要往这个乱说话的孙师爷头上撒,赶紧插话问道:“孙师爷,到底是哪家反了?是儒门反了,还是儒宗反了?”

“都反了!”孙师爷跺了跺脚,“儒门、儒宗都是一丘之貉,全都不是好儒……刚才江夏县的人来报,说武昌城内的两儒弟子正在湖北贡院外面集中,全都持着棍棒刀剑,还有人携带火枪,他们人数很多,人山人海的足有五千人,分成两拨,正在对峙!还有,还有……”

方光琛的脸都黑了,“还有什么?”

“还有人在贡院附近散发传贴,说大明已经跟咱开战了,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眼看着就要杀到武昌城下了……”

方光琛吼了一声:“这是妖言惑众!”

“大人!”方学潜大声道,“不能由着他们再闹下去……现在武昌城内只有您的三千抚标,如果不马上弹压这些造反的伪儒,等明军真的到了,那就坏大事了。”

方光琛一想也对,虽然这两伙伪儒并不都是朱和墭那边的。但也不能看着他们火并啊,万一朱和墭的儒门弟子赢了呢?到时候武昌九门之中只有一个被他们夺走,这武昌城也就别守了。

想到这里,方光琛一咬牙一跺脚,“快快,快点齐三千精兵,随老夫去弹压伪儒!”

“大人,”方学潜马上提醒道,“拉不出三千人啊!”

“不是说有三千抚标吗?”方光琛看着儿子。

“大人,我们还有五昌九门要守,城内还有楚王府和楚望台要守,还有巡抚衙门要守……现在能拉出一千人就不错了。”

“才一千……”

方光琛听见这个数目就是一阵晕眩,这也太少了吧?

不过他现在也没什么办法,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武昌被两个儒家宗门打得稀烂吧?

“一千就一千……老夫才不信他们能聚集五千人呢!”方光琛一咬牙,“一定是江夏县的人不会数数,数多了!

老夫有一千人足够收拾他们了,老夫倒要看看那些伪儒敢不敢和老夫的抚标对着干!”

……

锣声响亮,马蹄得得。随着“肃静、回避”的声音四下响起。大周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湖北巡抚方光琛率领的一千大兵,就浩浩荡荡的在武昌的街头穿过。武昌的街面上早就没了行人,沿街商铺都已经关了大门,上了门板,只有一些不安的目光从一扇扇虚掩的窗户后面射出来。

方光琛和儿子方学潜相错半个马身,在大群亲兵的簇拥下。威风凛凛的跟着方光琛的仪仗,往湖北贡院而去。

湖北贡院位于武昌北门武胜门内,附近有蛇山、江夏县衙、江夏县学,算是武昌城内的一处险要。如果湖北贡院这一带被儒门弟子控制了,那么守着武胜门的一百多周兵也很有可能被他们拿下。到时候武昌城防就开了一个大口子,明军的先头部队一到,武昌就会马上丢失。

所以方光琛也明知道自己手头兵力不够,也来不及从汉阳、汉口和武昌县(樊口要塞)调兵,只好硬着头皮来弹压。

可当他带着一千大兵走到湖北贡院附近的时候,就已经有点怂了。

因为他在湖北贡院前的广场上看到的场面实在有点出乎他想象了。

偌大的广场上,这会儿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恐怕真的有五六千人了。而且这五六千人也不是乱哄哄的挤成一团,而是分成了大小两阵。虽然也没多严整,但是看着也还过得去,比起一般的团练恐怕还强一些呢!

大阵是清一色的蓝衣红巾(帕巾),腰带上悬着长剑铁锤,显然是儒门子弟。他们的人数大约有三千多,还高举着刺有“反清复明”字样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