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449章

作者:携剑远行

历史上无数例子都可以证明,当一个人念头不能通达的时候,他是做不好任何事的。高欢状态不佳,麾下文臣武将人人都看在眼里,却又无法将那些事说出来。

事关世子,多嚼舌根就是嫌自己命太长!

折了窦泰还好说,毕竟是个“外人”。可高澄瞎了一只眼,高欢都无法为儿子报仇,这让他隐隐威信扫地。

反对的人很多,却并未打消高欢报复的念头。他悄悄写信给镇守晋州的段荣父子,希望段荣父子可以到邺城来跟他商议出兵梁国的事情。

至于晋州的防务,高欢则交给了高岳,让高岳和厍狄干前往晋州驻守。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领导人,其实若是真的想办成一件事,手段还是很多的。

把反对自己的人调走,那剩下的,不就是支持自己的人了么?对于这一点,高欢看得很通透。

但是信送到壶关城之后,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高欢却根本没有等到回信,好似石沉大海一般。

这天,正当他打算再派人去壶关城询问一下段氏父子的建议时,段韶单枪匹马的从壶关城赶到邺城,还带来了段荣的亲笔信。

霸府的书房里,段韶小心翼翼的坐在桌案对面,看着高欢阅读自己带来的信件,心中盘算要如何开口才好。

来之前段荣有过预判,前景不容乐观。

“你父的意思,本王明白了。”

高欢叹了口气,将信纸放下,眼神复杂的看着段韶。

“高王有什么差遣,可以直接跟末将说,末将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段韶拱手说道。

高欢微微点头,不置可否,心中还在盘算要怎么处断。

段荣在信中说,一鼓作气灭掉尔朱荣,乃是国之大计,不可因怒兴兵,南下报复。这一战就算是赢了,意义也不大,反而将精兵牵制到了江淮一线,得不偿失。

尔朱荣始终都是心腹大患,只要稍微放松,他就可能卷土重来。

因此段荣坚决反对高欢对梁国用兵,特别是打着为高澄和窦泰报仇的旗号去报复,更加得不偿失。

不过段荣在信中还是话锋一转,说如果高欢想报复的话,小股精兵秘密潜入,一击而走,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他把段韶派到邺城,任凭高欢随意差遣。

看完信,高欢不由得佩服段荣处事的老辣,坏话他说了,好事他做了,横竖挑不出毛病来。将来若是兵败南方,那可不是他段荣的问题。

连段荣都极力反对高欢带兵南下,这让他不由得一阵犹豫。如果一个人反对,那可能是那个人眼光不好,但现在这么多人反对,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孝先,此事你如何看待?”

高欢沉声问道。

段韶不说话,似乎很难抉择,一副纠结的模样。

“近日邺城中流言纷纷,说什么灭高者刘,还说刘益守是鸩鸟,一定要除之而后快。”高欢叹了口气,他不知道这些流言是怎么来的,但听起来有鼻子有眼,确实让人心里很不爽。

像是在催促他快点出兵南下一样。

“高王,以末将之见,此番出兵南下,十有八九要败。”

憋了半天,段韶憋出这样一句话来,让高欢愣住了。他完全没料到,平日里“乖巧听话”的段韶,居然这么不给他面子!

“你出发来邺城之前,你父是怎么交待的?”

高欢面色不虞的问道。其实段韶的话根本不过分,但是却远远低于高欢的期待值。

所以让他很不爽!

“父亲交待,一切听从高王差遣,不得阳奉阴违。”

段韶如实回答道。

那你还怼老子一句?

高欢生气的反问道:“既然如此,那你还说出兵南下必败?”

“回高王,听从高王差遣,是本分。如实禀告高王军情,亦是本分。高王就是再问十次百次,末将的回答也是今年不宜南下作战。”

段韶拱手对高欢说道。

好吧,这是个老实孩子。听段韶这么说,高欢也是没脾气了。

他叹息摇头道:“有时候,打仗不光是为了打,甚至完全不是为了胜负。这个道理,现在你还不明白,唉。”

高欢心中有种不被世界理解的痛。

作为一个领袖,他是要带队伍的。高澄是世子,窦泰是连襟,都是亲近圈子里的人物。既然这些人都是他的亲信,那么高欢就不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要不然,手下谁还会把你当回事呢?出兵为高澄报仇,这是政治问题不是军事问题!

“即使我命你领兵南下,你依然认为不该出兵,对么?”

高欢看着段韶的眼睛问道,面色异常严肃。

段韶犹豫了几秒钟,最后还是拱手说道:“回高王,确实如此。”

这下搞得高欢真对段韶服气了。

“你先去邺城内的府邸里歇着吧,不要回晋州,我有事随时叫你。”

高欢摆了摆手,没由来的一阵疲惫。

“那末将告退。”

段韶小心翼翼的行礼,随即退出书房。

高欢低着头沉思,心中非常担忧嫡长子高澄的状况。

如今盛夏已至,高欢早已解除了高澄的圈禁,不过这位世子也确实稍微收敛了一点,起码没有再发生类似与苦主发生冲突的事情。

现在高澄有事没事就派人盯着邺城城内的元氏女,不过暂时还没什么动静,似乎在等待机会。

他大概是开了窍,感觉一般人家的妇人玩起来也没什么意思。现在魏国还是名义上元氏的天下,可能高澄认为银辱元氏的妇人会满足他内心的某些空虚,所以近期也有些小动作。

高欢对此洞若观火,丝毫不干涉,甚至让人觉得是在借机试探某些不可说之事。

“刘桃枝,你去把世子叫到我这来。”高欢对门外守候的苍头刘桃枝说道。

在北魏,苍头泛指给主将牵马的奴仆,乃是亲信中的亲信。高欢看刘桃枝是个实诚人,就把他留在身边随叫随到。

刘桃枝也对高欢忠心耿耿,帮高欢干过很多脏活累活。

不一会,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高澄一身狼狈的来到霸府书房,高欢让他换了身干净的衣服,父子二人对坐喝酒。

看到高欢一直不说话,高澄小心翼翼的问道:“父亲叫孩儿来此,有什么教诲呢?”

“这次,我打算派兵南下悬瓠等地,由段韶领兵。你有什么要说的么?”

高欢微笑问道,只是这笑容看起来有些勉强。

“太好了父亲,请务必让孩儿同行!”

高澄激动说道,一把抓住高欢的袖口,那张脸都显出一种变态的扭曲。

“嗯,你能不惧艰险,为父心中甚为安慰。对于此战,你有什么想法么?”

高欢不动声色的问道。

高澄一愣,他还真没想过此战要如何。

“父亲,上次出兵损兵折将,南人气焰嚣张。若是不能打熄这股嚣张气焰,我军将来若是与梁军对垒,恐怕气势上就先输了。”

高澄有急智,脱口而出便找了个合适的理由。

高欢依旧是微笑点头,不置可否,似乎等着高澄继续说。

“呃,三军不可夺气,这个理由父亲觉得还不够么?”

高澄有些沉不住气的问道。

高欢脸上有失望一闪而过,随即毫不在意的笑道:“没事,最近安心读书吧。你这一目之仇,为父会为你报的。”

“谢过父亲!”

高澄大喜,直接给高欢跪下磕了三个头。由于外面下大雨,高澄今日就在霸府里住下,不回他的“秘密基地”了。

等他走后,高欢一直看着窗外的大雨出神,面色数次变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第471章 高王的决意

这段时间,邺城的政局又有大动作。元修以皇帝的名义,提拔了一批北魏旧臣进入中枢,高欢对此欣然允诺,对外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

他的姿态做得很足,让人无可指责。

毕竟,高欢一直都是在鼓吹自己是北魏正统的捍卫者,要是皇帝提拔亲信上位你明着阻拦,那岂不是坐实了在当曹魏的司马懿?

但是高欢的政治段位,明显比元修高了好几个档次,马上就光明正大的出台了对抗措施。

高欢以大丞相的名义,在尚书府旗下,新建纠察司,提拔河北世家中的子弟加入,并让嫡长子高澄担任司曹。这个机构专门用来纠察百官,若是发现有横行不法的行为,一律革职。

丞相下令新建机构纠察百官,肃正风气,这很合理吧?身为皇帝却不想肃正朝堂风气,整顿吏治,我看你就是昏君,还是赶紧把你废掉比较好吧?

元修想不出任何一个可以阻止高欢的办法。这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他输得无话可说。

在高欢的授意下,高澄上任第一把火,就把元修提拔的那些亲信刷下去一大半!这些人毕竟都是北魏旧臣,身家没几个清白的。只要稍微查一下,绝对能查出一大堆问题。

元修眼睁睁看着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才笼络上的亲信,就这样十不存一,心中别提多憋屈难受。可是高欢大权在握,在没有合适机会的前提下,他不服也得憋着!

高欢给了元修当头一棒,元修不敢把高欢怎么样,倒是把亲自操刀的高澄给记恨上了。元修满腔的政治抱负被高欢一盆冷水给泼灭了,他便再次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下半身。

既然不能好好当皇帝,那就开始摆烂摆起来吧。

邺城里同族的元氏妹子那么多,总有适合自己的一款吧?上半身既然不能快活,那就让下半身好好快活,弥补一下吧。

当然了,高欢根本懒得搭理元修这种上蹿下跳的家伙,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高欢听从了段韶的建议,准备秘密派遣一支精骑,奔袭寿阳,在寿阳周边大肆破坏!一旦偷袭得手,那么立刻撤回北方,抛弃所有携带物品离开。

若是偷袭战果不多,也可以给高澄和高欢的众多手下一个交代。

高欢觉得这个建议不错,既不会耽误歼灭尔朱荣的大事,投入也不会很多。至于要如何得手,其实段韶也说得很明白。

冬天一到,长江以北的河道多半都会结冰。骑兵过河如履平地,有什么关系呢?到时候只要昼伏夜出,避开梁军的耳目直奔寿阳即可。

寿阳是刘益守的老巢,在那里大肆破坏,就算不能进城,也够刘某人喝一壶的。高欢为了支持段韶的军事行动,一切辅助工作都是亲自督办,避开了孙腾等人。

这天,高欢正在书房里跟段韶商议出兵的相关事宜,忽然有信使从晋州来,并送上了高岳的亲笔信。

在信中,高岳告知了高欢一个“奇怪”的消息:贺拔岳的人马,正在河东的某个地方修筑城池!

河东原本被尔朱荣控制,但是控制程度很是薄弱,因为当地世家大族势力极为强大,延绵数百年不倒,根深蒂固。尔朱荣麾下没有治理的人才,在当地的统治形同虚设。

高欢派兵将河东的尔朱荣军赶走后,同样因为投鼠忌器,不敢对当地大族怎么样,毕竟,尔朱荣的兵马还在晋阳一带活动。

如今,关中贺拔岳出兵在河东建城,这个事情吧,说大不大,一座城而已,还是新修的那种只有军事功能的城池,其实能做的很有限。

可这件事说小也不小,不可等闲视之。在没有弄明白对方的战略意图之前,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问题的核心之在于:这座城是修在什么地方?

高欢麾下,亦是有河东出身的人,于是高欢下令,有熟悉河东事务者,可来霸府献策,商讨大事。

贺拔岳大军在河道修城的事情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一时间邺城朝堂内外便已经是街知巷闻。然而,去找高欢献策的人,说得都是不明所以。

古代没有卫星、没有飞机,山川地理是一门很大也很深奥的学问。哪怕是官府的地图,也只会标注出城池,最多有河流。

那些隘口之类的,地图上根本看不出来。

高岳等人并不熟悉河东地理,到了那边之后,也只是发现韦孝宽带着人在修城,但是那个地方,并不是在平阳城的控制之中!

他们也不知道贺拔岳到底想干什么。贸然出兵,若是敌军举国来攻,反杀到平阳怎么办?

高岳办事求稳,他亦是想知道高欢的真实想法,在得到确定的命令之后,才会决定要如何去处置这件事。

决不会傻乎乎的出兵。

正在高欢困惑于关中贺拔岳的举动,一筹莫展的时候。霸府之中抄写文书的一个记室,跑到高欢这边献策。

书房里,高欢眯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十多岁的青年,自己居然不记得对方叫什么名字!

但是他可以确定的是,霸府中抄写文书的地方,绝对是藏龙卧虎。崔季舒就是从那边出来的,所以高欢也不敢贸然小看此人。

“伱叫什么名字?”

高欢沉声问道。

“在下唐邕,字道和,晋阳人士,熟悉河东地理。”

唐邕不卑不亢的对高欢行了一礼。

“嗯,你说说看,关中那边的人到河东修城,到底怎么回事?”

高欢十分公式化的问道,这个问题他在之前已经问过很多次,老实说,早已经麻了。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