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526章

作者:携剑远行

殿下正因为要用江州之兵,才会把江州之地的官职授予本地豪强。以江州之兵来征讨广州等地。

这是在下一点点浅见。”

观察着刘益守脸色的变化,黄法氍知道自己赌对了。

“朝廷要建立江州都督府,你可以在里面遥领一个行军司马的职务,并以此为基础招兵买马。

这个而江州都督的职务,就是为你准备的。但首先,你要帮我整合江州的兵马才会给你。

先回去等消息,中枢的任命文书,很快就会送到你手中的。”

黄法氍也不知道自己是说错了什么,刘益守的态度变得有些冷淡。但他感觉自己好像没有说错话,只得讪讪退下,心怀忐忑的回到了家乡。

“主公这是不满意?”

黄法氍走后,在书房里把自己当吉祥物的阳休之一脸疑惑问道。

“不,我这是很满意。但适当的敲打还是必要的,不能让舔狗认为我们是在求着他们啊。”

刘益守轻叹一声,带着阳休之走出书房,来到城外大营。

只见湓城外营地内处处灯火,一副忙碌景象。胡僧祐很靠谱,哪怕没有打仗,也号召士卒们把营垒修好,一丝不苟的日夜赶工。

其实看出刘益守战略意图的人并不只是黄法氍,胡僧祐就心领神会,打算把湓城外的大营修建城靠江靠渡口,具有粮仓功能的永久性营垒。

为将来出征湘州萧绎与江州南部豪酋做准备。

“主公,将士们正枕戈待旦,随时可以出击!”

胡僧祐看到刘益守来了,连忙上来殷勤的问候。

说实话,他也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刘益守不趁着萧纶“立足未稳”的时候强攻鄱阳县,这与当初的计划并不一样。

可刘益守却是在弄明白了江州本地的特殊情况后,才决定不贸然出兵的。这样容易让本地豪酋以恶意的态度去看待官军的行动。

“不错,保持下去不要松懈,很快便会有大战的!”

刘益守拍了拍胡僧祐肩膀上尘土鼓励道。

“主公,你看这营地灯火,衬托满天星斗,何其壮阔。主公何不赋诗一首以壮军威?曹孟德出征时便有《短歌行》《龟虽寿》等诗传唱千古,以主公之才,比那曹孟德也不逞多让吧?”

阳休之很是积极的拍马说道。

“嗯,曹孟德虽然比不了,但此情此景却甚为难得。”

刘益守微微点头说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江州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很是矫情的吟诵了一首“古诗词”。

刘益守的很多“名篇”都在建康流传,但也因为“格律不齐,不知所谓”,所以难登大雅之堂,常被有心人惜之怜之。

受到刘益守的影响,格律不整的“诗”在南梁民间大行其道,这些人自称是“文坛吴王派”,这种长短句的格式,又被称为“吴王体”。

其中领头鼓噪之人便是阳休之。

“好啊,真是好啊,太好了!”

写诗作诗是胡僧祐生平最爱,可他却是典型的“人菜瘾大”,所作诗句愣是没有一句能流传下来,倒是很多变成了笑料。

然而对于品鉴诗词,他却只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

“好!主公这首诗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尽显好男儿平乱镇远的慷慨报国之志。只有主公这样有情怀有抱负之人,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篇。”

阳休之秉持着“只要我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的理念,在那里自顾自的硬吹尬吹,搞得刘益守十分无奈。

抄个纳兰性德的词装个逼而已,没必要这么捧吧?

他摆了摆手,嘱咐了胡僧祐一番后,便意兴阑珊的返回湓城。阳休之小心翼翼跟在后面,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说错话了。

其实阳休之也没做错什么,不过是刘益守心中略有些感慨而已。

权力啊权力,这玩意是多么的美好。

当你大权在握的时候,挖鼻孔的姿势都会成为成功的秘诀之一。人世间的庸俗与势利莫过于此。

所以世人常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男人无权,狗都不如!

而刘益守只觉得他们吵闹。

……

某个权势熏天的梁国驸马爷一直都知道,自己从未动手杀人,却是如羊姜所说的那样,死在他手里的人何止一万。

这次是内战是为了剪除藩王,所以刘益守对于亲自领兵上阵实在是没什么太大的兴趣。

在他的约束下,朝廷派出的官军一直屯兵湓城,在江边渡口建立仓储,囤积粮草,却一直没有南下讨伐萧纶。

主要是还是想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解决问题。

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

作为掌控了中枢的大佬,刘益守的办法是兵马未到,朝廷的政令先行:

派人传令到江州各郡,将现有的大江州一分为二,鄱阳湖以北的仍然叫江州,并包括鄱阳县在内,治所在湓城。

而鄱阳湖以南的豫章、巴山、临川三郡合并为洪州,治所在豫章城。

分别建立江州都督府与洪州都督府,以统辖本地驻军。

江州分块治理势在必行,因为湓城与豫章本身就是两种政治地理生态,一个是长江重镇,一个是管理南面豪酋的治所。

历史上萧衍虽然没办这事,杨坚后来还是给办了。刘益守此举也算是“顺应天理人心”。

不过刘益守是不可能放过萧纶的。

于是“统一战线”的玩法被他熟练的拿来使用,江州本地豪酋已经有人投靠,并愿意听从其驱使。而孤立无援的萧纶,没有一位本地豪酋出来响应他。

其实除了余孝顷与黄法氍二人以外的本地豪酋不做声,这些人的想法也很好理解:既然萧纶打着的旗号是“抗拒推恩令”,那跟他们这些本地的吃瓜党有什么关系呢?

朝廷的推恩砍不到他们头上,萧纶的反推恩令,也无法让他们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显然坐在一旁看戏才是聪明人的选择啊!

要是被殃及池鱼就不好了!

不得不说,萧纶领兵或许还有点能力,但政治头脑却跟门外汉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不如!他在奔袭鄱阳县的时候只考虑了事出突然,却完全不考虑政治后果。

在余孝顷和黄法氍回到驻地后,他们便立刻召集乡民举起义旗,共同声讨萧纶。

余孝顷与黄法氍分别领着当地豪酋的私军,打着的“为国除害”的旗号在所在地新吴和新建起兵,响应朝廷号召,并名义上服从刘益守所率朝廷官军的节制。

投桃报李,刘益守任命余孝顷为洪州都督府司马,任命黄法氍为江州都督府司马,让他们配合朝廷作战。这两部兵马,合并称为“征南军”。

私下里,余孝顷部被称为征南军豫章部,黄法氍部被称为征南军巴山部,简称豫章军和巴山军。

听说本地豪强响应刘益守,朝廷指挥的战兵一下子多了好几万,吓得萧纶再也不敢在鄱阳湖稳坐钓鱼台了。

鄱阳县的城楼签押房内,一身戎装,身材魁梧的萧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走来走去。

刘益守还未动手,形势居然就急转直下,是萧纶没有料到的。

余孝顷率部从新吴县(在豫章城西面不远)出兵,沿着水路朝东北进发(正东面被大山堵住了),截断豫章城与北面的联系。

巴山郡的黄法氍,则是带兵攻克豫章城南面的新淦(清江),堵住了豫章城通往南面的道路。

如今豫章城只剩下一条通往通往东北的小路,沿路泥沼众多,不方便大部队行军,最终目的地便是鄱阳县!

也就是说,萧纶若是要回撤到豫章城,则必须要走这条路,而且还必须抛弃辎重,轻装上阵!否则带着辎重寸步难行。

这有点“围三缺一”的意思,而且还是下流无耻版的围三缺一。

“你不是我妹夫么?上次都放过我了,为何这次苦苦相逼呢?要不是靠着我们萧氏,你能有今日之嚣张么?”

萧纶愤怒的拔出佩剑,劈砍桌椅,痛骂刘益守白眼狼。

不过签押房内只有他一人在这里无能狂怒,出了房间,他还必须得装出一副无事发生的模样。要不然麾下将校看到他气急败坏的发脾气,只怕夜里将其锁拿送到湓城,也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正当他发脾气发累了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穿着盔甲的年轻人,身形特别熟悉,带着一大帮军士冲入了签押房内,然后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

“阿坚!你想做什么?”

萧纶一脸惊怒的看着那个得意洋洋的年轻人,居然是自己的嫡长子萧坚!虽然这个儿子平日里庸俗浅薄,无知无能,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今日何以带兵哗变?

萧纶有种X了狗的感觉,一时间生无可恋。

天可怜见,他大半辈子都是昏昏碌碌的渡过,坏事都做尽了。但这次他反对推恩,却真的是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

最大受益人,就是将会继承王位的萧坚。

可如今萧坚却带着一批不想跟着萧纶一起死的军士哗变,控制了城头,扣押了萧纶!

这是何等的悲哀。

“父亲,吴王只是要执行推恩,只要父亲去服个软,我们家照样可以荣华富贵不缺。父亲又何必倔强呢?

不仅我同意了,弟弟们也同意了。”

萧坚一脸笑容的说道,一点都不认为背叛老爹算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父亲是真的慈,但儿子是不是孝,那就要两说了。

萧纶猛然间发现,上一代的悲剧,似乎遗传一般的传到了自己这一代。萧衍在的时候,是子女们不断闹事甚至背叛,到了萧纶这里,一切如故。

甚至算得上“家学渊源”了。

“糊涂啊!你们糊涂啊!与虎谋皮,杀父求饶,难道连倾覆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都不明白吗?”

手脚都被人捆住了的萧纶对着萧坚叫嚣道。

“父亲,孩儿不知道那些。孩儿只知道你要是不死,我们就得死了,原谅孩儿不孝啊。”

萧坚撇撇嘴,对身边的军士使了个眼色。萧纶失魂落魄的被身边将校带了下去。

很快,就有人拿着个小木盒过来,递到萧坚面前,里面装着还热乎着的人头,他爹萧纶的。

可能这位自以为长于兵事的藩王做梦也没料到,自己会死在嫡长子手里,都轮不到刘益守去亲自动手。

“马上送去湓城,跟吴王请降!让吴王派兵来接管鄱阳县,然后那些豪酋们赶紧的退出豫章郡,我们就可以回豫章城了。”

萧坚十分笃定,只要他们退回豫章城,那么刘益守一定会当做无事发生。

毕竟,萧纶都已经死了啊,大家都是亲戚,难道你还想造大飞机?

江州的变乱因为萧纶而起,却以这样一种荒谬的方式而暂时告一段落。不由得令世人感慨叹息。

虽然萧纶是如此耻辱的离开了人世,然而江州的变革,却才刚刚开始。

第546章 逆取顺守

鄱阳县发生兵变,萧纶之子萧坚、萧确等人合谋,认为刘益守屯兵湓城不动,而豫章周边豪酋四起,齐声讨伐萧纶,乃是刘益守借刀杀人之计。

如果江州豪酋出兵攻打鄱阳县,然后“一不小心”把他们这些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都给宰了,估计法不责众之下,刘益守的板子也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会拿那些人怎么样的。

而萧纶居然一直幻想着跟刘益守讨价还价,他才是愚不可及之人。为今之计,只有大义灭亲,将萧纶的人头送到湓城,然后宣布豫章王一脉愿意接受推恩!

如此祸事方可消弭于无形,刘益守再也没有借口收拾他们了。

大家各自退兵,等着朝廷将豫章郡封地一分为三即可。虽然这也是倒了血霉,但好歹不必送死了不是么?

于是众人合谋兵变,然后顺利的干掉了萧纶,并派人将首级送到湓城向刘益守请降。

两日之后,当萧坚派出的使者将萧纶的首级送到刘益守面前的时候,府衙内自刘益守以下,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萧纶居然已经落魄到了这样的地步,连儿子都压不住了!

堂堂藩王,萧衍的儿子,居然被自己的子嗣们合谋起来宰了。

不出意料,萧坚给刘益守的书信也说得很清楚,或者叫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千错万错,都是萧纶的错!反对推恩令的是萧纶,起兵造反的也是萧纶,跟他们这些宗室三代子弟完全没有关系!

他们劝过了,但是萧纶不听!

一边是孝道,一边是忠诚,他们只能选择大义灭亲,以全对国家的忠义!

所以请吴王收到信后不要顾虑,派兵来接管鄱阳县即可。他们会带兵回豫章城,等待朝廷的重新分封,绝对双手双脚支持推恩令!

“千错万错都是父亲的错,真是父辞子笑啊。”刘益守看完信,感慨叹息道。

大概萧纶做梦也没料到自己会被儿子割了脑袋。然而当年他在广陵(扬州)的时候,还不是找了个跟萧衍长得异常相像的老头,然后让那人穿上天子的衣服,拿着棍棒痛殴对方!

当时大概萧纶心里也是盼着萧衍快点死吧!

如今他的子嗣,把萧纶当年“未竟之事业”做完了,这算是一饮一啄,还是有样学样?

刘益守都有点同情萧纶了。哪怕他也没想过放过萧纶,但如此窝囊和羞耻的死法,还是让刘益守感觉不值得。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