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请留步 第582章

作者:携剑远行

张保洛拱手行礼退下后,稍稍松了口气。他真害怕高欢一怒之下急行军南下奇雒城,那可就糟了。事实上,奇雒城虽然是梁军第二道防线的核心,却又不是一座孤城。

奇雒城东面不远,便是汝阳郡(河南周口市)。按照水运的路线,他们南下第一站,必须先攻克汝阳城才行。

梁军又不是木头,又不是萧衍那个时代呆板挨打的方镇体系,你出手难道人家就这么看着你出拳不还手么?

对此张保洛非常担心,因为如今活跃在梁军里面的人,其实跟他们一样都是北人,以刘益守为首的主战派在掌权。

这批人都是喜欢野战不喜欢被动守城的。

张保洛虽然不完全赞同段韶的消极看法,但他也认为,跟梁国打起来,战争规模是不可能小的!光看河南这地方平坦河流又众多就知道,孤军深入是要出大事的!

“对了!”

张保洛身后传来高欢的声音,他又不得不折返回去询问道:“高王有何吩咐?”

“去周边抓壮丁运送粮草,这一战不打到淮河,不能停下来。河南之地,能抓多少人服徭役就抓多少人。到时候专门派人去抓人,去搜刮粮草就地补给。”

高欢冷着脸说道。

“高王,淮河的话,那可是……”

张保洛有句话不知道要怎么讲。

他很怀疑高欢不识地理,不知道淮河在哪里。五万人看起来很多,但在对手有防备的情况下,想打到淮河那真是痴人说梦啊!

打到淮河,那便意味着,奇雒城所在的南颍川郡,悬瓠所在的汝南郡,还有梁国已经占据了好几十年的东豫州新蔡郡(苞信),以及东北面的汝阳郡、南顿郡,高欢都要拿到手!

这起码是五个郡,还没把长社城所在的颍川郡算在内。要把这五个面积比较大的郡都拿回来,等于是把两国边界恢复到六镇之乱以前。

张保洛都搞不懂高欢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很多话,他这个身份不方便去说,要不然就得跟段韶一个下场。

“事情既然做了,那就不要做一半,索性一口气解决河南的梁军吧。其他的事情,你不必过问了。”

高欢在空荡荡的府库前矗立良久,很害怕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次要一口气将梁军侵占河南的问题解决了。

他认为,此前高岳已经失了人心,哪怕现在有所建树,也不过是回到了原点罢了,只能弥补高岳惨败造成的威望损失而已。

如此劳师动众,却只能混个“将功补过”,高欢显然是不开心的,特别是看到长社城如此惨状之后,心里更是难受。

可若是能得到了五个郡的土地,那便有足够的财货来犒赏三军。劫掠草原的经验给了高欢启发,如果解决不了内部矛盾,那么对外扩张后将蛋糕做大,便有了足够的改革空间,来实施自己的想法。

新夺得五个郡,足够打发那些因为改革不满的老兄弟们了。这样一来,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也不算是耽误时间。

“喏!末将必定全力以赴。”

张保洛拱手退下,他再也不想主动过来打听高欢的想法了。

河南之地大部分村落的百姓都被梁军派人给转移到建康与两淮等地了。如今就算能找到,那也是后来私下里迁居过来的,其实没多少人。

高欢对本地民情不甚了解,真是想得太多了。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张保洛这个夹在中间的,最是难受不过。

……

《水经注》记载:(汝)河自西东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

说的是汝河像一根藤从西北到东南绕了大半个汝南城,汝南城就像一棵悬在藤上的瓠子。汝南郡的汝南城,便有了悬瓠之名。

如今故地重游,刘益守看着北门城墙上的砖石,若有所思,矗立良久。

“主公是在考虑什么事情呢?”

许久不见的于谨拱手询问道。

已经是吴王的刘益守今非昔比,不怒自威气场逼人。哪怕他不板着脸,也让人不敢生出轻佻无状之心。哪怕是于谨,也不敢僭越。

“这砖头,很硬啊。当初那些锐卒,是怎么徒手上城墙的呢?”

刘益守百思不得其解,自言自语道。

当初是他带兵奇袭上蔡,攻陷这里的。但负责指挥攻城,处理诸多细节的另有其人。

那个被他带兵突袭,而在睡梦中被揪起来的汝南刺史辛纂,恐怕也跟刘益守现在一个想法。

他今日才刚刚来到悬瓠城,而于谨、独孤信、赵贵三人,却已经等了几天了。

“给吴王展示一下,说不定吴王一高兴,就赏你们当个偏将呢。”

于谨对身边的亲兵哈哈大笑说道。

亲兵大喜,连忙找来一根铁镐,随便在墙上敲了几个坑,以此为支撑点,健步如飞的上到了城头,看得刘益守一愣一愣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啊。”

刘益守感慨说道。

他是团队老大,怎么玩政治,怎么带兵打仗,怎么治理国家,他是懂的,甚至可以说很精通。但是诸如徒手登城墙这样的“精细活”,他就不明所以了。

很多他认为十分困难,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别人那里,不过是寻常而已,或许并不比谋一份差事要难。

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情,哪个时代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必要看不起贱业,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

无论是在战场上决定大军生死存亡的主帅,还是能够徒手登城墙的亲兵,本质上都只是一份职业而已。

城门口这一幕,让刘益守十分感慨,暗暗告诫自己要摆平心态,不可有骄惰之心。

“这便入城吧,高欢来势汹汹,五万兵马在手,不从我们这里讨到便宜,那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刘益守叹了口气,说实话,这一趟他有点不想来,却又不得不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同时摆平于谨、独孤信、赵贵三人,除了他刘某以外。

“主公,刚才那几下,其实末将也可以的。”

入悬瓠城后,斛律羡趁人不注意,凑到刘益守身边低声说道,似乎有表现的欲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当年项羽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时,身边仅有二十八骑,还能斩汉将杀汉军百人,可谓是骁勇异常。”

刘益守拍了拍斛律羡的肩膀继续说道:“可是,他是西楚霸王啊,杀一两个汉将便洋洋得意,足以见得他至死也没明白自己败在何处。

将来你是要统帅千军万马的人,跟一个亲兵比徒手登城墙,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赢了如何,输了又如何?”

刘益守对斛律羡挤了挤眼睛调笑道。

“主公教训得是,教训得是……”

斛律羡吓得满头大汗,再也不敢上前聒噪了。

踏马的,不比不知道,自己实操才知道阳休之拍马屁的功夫简直登峰造极。斛律羡此刻才明白刘益守在城门口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确实是至理名言。

要是比射箭,他肯定为军中翘楚,但其他的事情可就未必了。刘益守可不比那些庸主,想拍他马屁,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斛律羡就没见过谁比阳休之还厉害,换着花样拍马却不翻车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一项顶尖的“技能”了,旁人是学不来的。

第602章 新生代崛起

邺城刚刚下过一场雨,郊外清新的空气中透着些许寒意。高洋麾下亲军百保鲜卑,正在此地扩招,准备由原来的五百人,扩编到两千人。

百保鲜卑的选拔很严格,除非是极为出色的武夫,否则并不会从民间招募,而是直接在军中筛选以一当百者进入,待遇异常丰厚。远超一般精兵。

此时此刻,在百保鲜卑中担任都督的成休宁,正在给参加考核者做示范。

五大三粗的成休宁,深吸一口气,朝着面前碗口粗的木棍挥拳。

只一拳,便将这根木棍打成两段!那些一旁观摩的参与考核者,全都暗暗咋舌,不敢相信居然有如此力大无穷者。

“能做到这样的,第一关就算是过了。”

成休宁目光从人群中扫过,众人不敢与之对视,纷纷低下头,只有少数人跃跃欲试,希望能够上前比划比划。

“世子,考核这便开始吧,百保鲜卑宁缺毋滥,能招募一百那便招一百,能招募一千那便招一千。”

成休宁拱手对一旁观看的高洋说道,丝毫不避讳高洋身边的段韶。

“嗯,可以,开始吧。孝先觉得如何?”

高洋询问段韶道。

“勇力是士卒的基础,选兵者,自然是孔武有力者优先,这一点世子的要求没有任何问题。”

段韶很是谦逊的说道。

高洋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对成休宁道:“开始吧,你把关,本世子就不看了。”

“请世子放心!属下一定把事情办妥!”

成休宁很是恭敬的说道。

他是高洋的心腹,可不是高欢的心腹,成休宁这双眼睛就暗搓搓的盯着高欢啥时候咽气呢!

如今高欢身边的亲信与高洋身边的亲信,已经是两个圈子的人了,彼此间根本不重叠。

高洋身边亲信当中希望高欢早点死的不在少数,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高欢跟他们非亲非故的,高欢死了他们必定上位,有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

与眼高于顶,轻佻无形的高澄不同,高洋虽然年轻,但说话很有分量,说过的话全部都能兑现,所以很得亲信死忠之心。

至于高欢……他们又不被高欢赏识,讨好高欢有毛用啊!

“孝先,你随我来,本世子有事情想请教一下。”

高洋不动声色的对段韶说道,至于百保鲜卑的选拔,那不过是个幌子罢了。高洋对这种太过于细节的事情没有很大兴趣,成休宁之类的人物就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好了。

“世子这边请。”

段韶会意,指了指不远处的凉亭说道。

二人来到凉亭内落座,高洋屏退左右,眼睛死死盯着段韶道:“孝先(段韶表字),你给我交个底,这次高王南下,是不是很凶险。如果不是那样,你应该也不会因为苦劝而丢兵权吧?”

高洋开门见山的询问道。

“唉,此事当真是一言难尽。那刘益守的厉害,只有与之打过交道的人才懂,三言两语是说不明白的。

末将以为,若这次南面是刘益守亲自指挥,只怕……高王想平安返回邺城已经很难了。”

段韶叹息说道,对此番高欢南下完全不抱有信心。以段韶对高欢的了解,这次不把河南之地打穿,对方是不会班师回朝的。

从高欢把上次出击草原的精锐全都留在邺城就能看出来,这位“高丞相”,是打算动真格的。

而且话说回来,河南之地不可守,只能二选一。

要么直接大军一路杀穿打到淮河,以淮河为界。

要么就维持边界,以荥阳为据点按兵不动。

打一半又不能固守,到时候无论是进攻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都会很难受,不得不在河南之地配置重兵,互相防范。

“情况真的糟糕到这样的地步了么?”

高洋手里拿着一枚白玉扳指在反复的把玩,面沉如水不苟言笑问道。

年纪虽轻,却带着无形的压迫感。

“回世子,确实如此。我们的根基,始终都是在河北啊。如今的河南,已经不是我们的地盘了,在那边大军亦是无法就地补给。而且河南河流众多,梁军水军有优势,还有那神秘的火器相助,只怕是……唉,末将浅见,看不出胜机在哪里。”

段韶叹了口气,他现在已经不能向高欢进言了,现在跟高洋说一下看法,也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不顶什么X用。

看到高洋在沉思,段韶接着说道:“末将之前跟高王说,此番非十万人不可,并非是危言耸听。河南之地没有大山阻隔,战线宽阔,且河道纵横交错,很需要有兵力能够固守后方,交替掩护进击。

这与士卒是否精锐无关,纯粹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前半句。

哪怕麾下部众是精锐,孤军深入也是很危险的。高王此番只带五万人南下,兵力太单薄了。”

不明所以的人,当然会对段韶“危言耸听”一般的话不屑一顾,但若是看过刘益守前世的那本史书便知道其中深浅。

道理当然可以不懂,不过范例却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存在即合理。

高澄攻长社,领兵二十万人。

侯景为河南都督,领兵南下,部众十万。

慕容绍宗南下河南攻侯景,领十万精兵。

萧衍命萧渊明支援侯景抵御东魏,领兵十万。

南北朝中后期,为什么这些人不约而同的,都将带兵出征河南的人数定在了十万,甚至是超过十万呢?

因为河南这地方,无论你手里有无精兵先不说,但军队数量少了是真不行!就是陈庆之北伐,也是刻意的避开了这一区域,直接走的睢水一路杀到了荥阳。

他那是只求最快抵达洛阳,根本不考虑稳固战线的问题。

段韶直接指出高欢这次出征的最大问题:带的兵少了,准备也不充分!

“这么说来,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

高洋轻声询问道:“还请孝先教我。”

段韶就知道对方会这么问,高洋虽然年轻,但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他也早就看出高欢此番南下种种不利。请段韶来私聊,也不会是来听段韶指出问题在哪里的。

这跟刘益守前世一般无二,老板私下找你,一副低姿态的模样,肯定是为了听你有什么主意,而不是让你对公司各项事务指指点点的。

上一篇: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