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202章

作者:烽火重燃

“哇,我实在是气死了,这皇帝还有人吹千古一帝?”

“不可否认他打了不少胜仗,前期还算可以,但这要是都能吹,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是啊,我们评定千古一帝的标准,可不仅仅是打仗,哪怕五千年来,也只有我政哥才能毫无争议的坐此位!”

“唉,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作为一国之君,却整天想着愚民,这样的时代怎能强盛?”

康熙皱紧眉头,望着亭子外的漫天飞雪,不知道在沉思些什么。

“再就是代数----”

这是一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所以江逸打开了时空之镜。

他对话康熙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改变,更是要给后世的观众们提供一期全面了解大清的教材。

成功很难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必定是需要牢记的。

这便是以史为鉴。

一道金光灿灿的时空之镜被撕裂了开,上面出现了1712年,已经58岁的康熙,以及某稣会士傅圣泽。

康熙见到这么玄奇的一幕,当即看向了时空之镜,甚至还伸出手,想要抚摸一下,却发现落空了。

‘这,不符合科学啊……’

康熙好奇地想着,但表面并没有露出惊异之色。

“陛下,这是在下编写的《阿尔热巴拉(代数)新法》,其中介绍了符号代数……”

傅圣泽给康熙十分仔细地介绍着,但康熙看了会之后,发现自己始终都看不懂。

时空之镜中,响起了康熙的心声。

‘朕都这么厉害了,怎么还能有看不懂的东西?’

‘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傅圣泽小瞧了!’

想到此处,康熙摆了摆手:“可笑!”

“这算是什么新法?”

“传令下去,代数新法绝不可在民间扩散,这不过些可笑的东西!”

画面停滞,江逸正色道:“正是因为这条禁令,导致华夏大地的代数符号,直到1859年开始流传……”

“而那已经是一百五十多年的事情了,早已不再是新法……”

江逸心情有些沉重地叹了口气。

“陛下除了自己不懂之外,还总是会嘲笑别人不懂,如大臣李光地,陛下曾问他可识得老人星,李光地答不出来,陛下则得意笑道:老人星在燕京肯定看不见,若是在闽广,你连南极星都看得到。”

“事实上,闽广是看不到南极星的,李光地在这之后就被降级了。”

“后世的梁公则剖析出了一个结论:陛下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工具……”

科学,一种本该被无比重视的学术,就这样在几百年前就与华夏大地擦肩而过……

“你这不过是站在后世的角度来指责朕,朕身在这个时代,岂能看到那么长远的事情?”

康熙否决道。

“那陛下,可认为自己是千古一帝?”

“那是自然!”

“那为何在对内政策上却无长远的目光?”

江逸毫不犹疑道:“陛下说晚辈论后世,于你不公,那晚辈便于你论古!”

“早在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便有传教士利玛窦踏入中土,还带上了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大西洋琴等物品!”

“当时,明朝礼部将利玛窦圈禁,固守儒家传统礼教的官员,生怕节外生枝,无不表示要将利玛窦驱逐出京!”

“但万历皇帝不仅放了他,还批准西方传教士参与历法改革!”

“当时,欧国家的天文学、数学知识,都已经非常先进,万历皇帝此举更是开启了利用西方科技的先河!”

“尤其是《坤舆万国全图》,这可是个好东西,清朝后期道光被夕阳揍惨了之后,居然都不知道人家的地盘在哪都不知道!”

“而在百年以前,万历皇帝就已经知道了欧的风土人情和宫廷生活!”

江逸十分愤怒的说道。

这就足矣说明当时的清朝是越发展,越倒退。

倒退的时代,无论是哪家皇朝,最终都难免挨打覆灭之局,这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后世当永世不忘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许多观众们都皱起了眉头,发现自己了解的还是有些少。

“奇怪,《明史》不是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嘛,怎么听江神这么说,我觉得万历皇帝还挺牛的?”

“是啊,在封建时代,儒家主流的思想中,万历皇帝就敢于接收这些新事物,光在魄力上就没得说了……”

“那我到底该信谁的呢?”

“楼上,明史清朝人编制的,虽然也是水平较高的典籍,但也难免带点色彩。”

“你想想,以清朝对新事物的那种态度,怎么可能把万历皇帝的所做所为说成是正确的呢?”

直播间的观众们都陷入了犹疑,一时间竟有些看懵了。

璀璨的文明,就是如此烧脑,像糙米,连剖析的资格都没有……

此时,正在做笔记的糙米人早已一脸懵逼,被迫把时间、地点、事件记得清清楚楚……

第301章 康熙和万历皇帝的对比!

“Fuck,华夏哪有那么多要记的东西,什么1583年!”

史密逊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都快疯了。

他不由开始想,自己的祖宗1583年在哪个旮旯头?

面对观众的疑问,江逸误打误撞地给出了答案:“和明史中所提的万历祸国不同,利玛窦就曾在日记中写道:帝国四周的防卫非常好,既有由自然也有由科学所提供的防御。

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

江逸十分严谨地说道:“万历皇帝对科学的重视态度,以及产生的影响,都是可以看到的。”

“他改变了自宋元以来,华夏的算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远落后于欧的现状。”

“在他的主导下,利玛窦开启了西学东渐,华夏的传统算学、天文学知识与欧的数学、天文学知识也因此而再度复兴,并很有可能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启发发展成近代科学!”

“这一系列政策带来的影响都有史可查,但是清朝,却选择了闭塞的愚民之路。”

“一个传教士的言论,不足为信。”

康熙摆手一笑:“后世既有史书典籍,难道没从明史中看到他的功过么?”

“明亡之祸,便是出自万历。”

康熙十分不屑:“大清,岂能步他的后尘?”

“但明史,真的完全可信么?”

江逸正视康熙,反问道。

在明史和利玛窦的言论之间,他更愿意相信没必要吹捧大明的后者,并继续道:“史籍有载,明史足足编撰了一百多年。”

“在刊印之前,陛下,以及之后的雍正、乾隆都看过,有时甚至会亲自修改《明史》,对进呈上来的书稿,提出不同意见,极力掩饰一些东西。”

“但只要从各方典籍综合一下,便不难推断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功被弱化,过则被放大化了。”

康熙不置可否。

江逸仔细地观察着他的神色。

显然,在明史这方面,清朝确实有着自己的算盘,这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会对前朝使用的一种手段,叫抹黑。

见康熙没有多说,江逸继续道:

“在万历十七年,万历‘怠政’之前,《明实录》中的记载是:‘皇上临御十年,纲纪修明,中外奉法,仓库充盈,四夷宾服,足称治安。’”

“史称:万历中兴!”

直播间的观众们一直竖着耳朵听着,外国人更是听得一愣一愣的。

尤其是以外国人对华夏的了解,就好像是在听天书一般。

但这并不妨碍……华夏文明依然是永远的神!

许多国家的观众都忍不住发出弹幕说道:“虽然不是很懂,但我就想直呼一句牛逼!”

“这么有条理的东西,你让我编我都编出来!”

“华夏,真是一个文明璀璨的国度,不知道这个节目是不是真实的?”

“当然是吹的,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还说我是一万年的呢!”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很快接受这些东西,许多人都提出了质疑。

这跟自己国家所学的华夏历史,怎么不一样?

一些华夏观众虽然也不怎么懂,但国家台的节目他们还是信得过的,于是不断地敲打着屏幕:

“想要确认真实性的,可以随时来到我们华夏,当然洋垃圾请滚!”

“没错,我们欢迎想要了解华夏,友好华夏的人,此处排除废鸟……”

如果说,前两期给他们埋下的,只是一颗想要了解华夏的种子。

那么这一期,江逸所展现出来的庞大知识量,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心中的种子发芽。

不少人,已经想要买机票来求证一些事情了。

康熙淡笑道:“你只言中兴,不言怠政,岂不有失偏颇?”

“难道朱翊钧怠政的事情,会是我们瞎编的么?”

对此,江逸并不只用语言表达。

他要让康熙,让现代的观众们,都亲眼看一看----

万历皇帝朱翊钧!

时空之镜的范围在雪亭中又扩大了些。

万历四十八年,弘德殿中!

一个身形消瘦的人正靠在御榻上。

面前,是已经当了八年内阁大学士,才第二次得见朱翊钧的方从哲。

见方从哲到来,朱翊钧看了声旁的司礼监太监一眼:“是该让他知道朕的病情了。”

朱翊钧干瘪,不见一丝血色的脸颊上,挤出了一丝苦笑,把手抬起。

方从哲一路跪行到塌前,当他抬起头来,见到的是一只如柴的右手时,眼泪“哗”的一下迸出!

“陛……陛下怎会消瘦至此啊!!!”

方从哲万万没有想到,再见到朱翊钧时,看到的竟是如此虚弱的他!

“你……你说什么?”

朱翊钧已经听不太清了,很多话,都得由旁边的太监转述。

这一刻,方从哲终于明白,这位在国家急需开源的情况下,为了不让贫苦百姓受苦,宁死也不加征农业税,不顾所有大臣反对也要加征商业税的陛下……

终究,还是病倒了……

方从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外界都以为他们的皇帝在偷懒,在沉迷于酒色。

毕竟,万历皇帝沉迷酒色的程度,是可以在历史上排得上号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年万历皇帝虽然没有上朝,却一直在通过内阁掌控着朝政!

至于后期,一个重病的皇帝,要想不对已经大势渐去的王朝造成坏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但,正因为他贪权,万历一朝,从未产生宦官之乱!

更未出现外戚专权,且没有产生奸臣、权臣!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