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590章

作者:烽火重燃

“他们说真,那就是真。”

辛弃疾的语气明显有些失望了,可他也不激动。

是啊,早习惯了!

再多几个人说,又有什么呢?

江逸注视着先祖越发往前的身影,发现他是那般的孤独、寂寥。

一些观众听到这个观点,虽然也很心疼辛弃疾,却不由说道:

“那个观点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啊!”

“我也认同,按道理辛先祖都被贬了那么多次官了,就算有人看他不爽,也早该消气了吧,为什么老抓着他不放?”

“没错,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要是辛弃疾真没做错的话,怎么会那么多皇帝都不重用他呢?”

这个观点很快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怀疑,并浮现在江逸脑海。

江逸懒得理会这些,赶忙跟上先祖的步伐,说道:

“但晚辈和许多后世并不认同!”

“为何?”辛弃疾依然古井无波,抬脚朝前。

江逸一口气道:“那些认为是真的人,无非是以三个观点为支撑!”

“一是弹劾您的问题大多在贪污钱粮上,二是时间跨度长,历经了好几位皇帝,认为并非是某个人刻意针对您,三是即便是宋孝宗也没有重用您!”

“但晚辈认为,之所以只拿钱粮说事,无非就是飞虎军一事和所谓的豪宅上!”

“先说豪宅一事,后世早有专门研究宋史的专家分析过,指出您在带湖边上的庄园,在当时其实并不算特别豪华!”

“而在宋代像您这种级别的地方大员的俸禄是比较高的,并且还有很多其他的合法收入,完全有条件负担得起,因此根本不存在贪财一说!”

“再就是飞虎军一事,宋孝宗并非因此动怒,正因为您得罪过他,倘若真有此事的话,这反而是孝宗可以对付您的好时机,可他并没有借题发挥!”

“这就足以说明,您提供的账目是足够清白的,只是那些所谓的‘好’臣子不愿意去相信,居然能有归正人做到一点油水都不沾!”

“就因为他们不信,他们就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存在!”

“就因为他们心底阴暗,就不相信有人的心底能光明坦荡!”

“后世有一句话说,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就是一种罪!”

“您和岳爷,以及不少爱国志士,在这个时期都是一种清白!”

“但这清白在南宋朝廷这个大染缸里显得格格不入,因此经常饱受针对,这才是为什么他们一直弹劾您的原因!”

“他们找不到别的原因了,因此一直或用贪污钱财,或用滥杀这两大吹毛求疵的借口,实际上各个都站不住脚!”

“至于第二第三点,更是断章取义,荒谬至极!”

第912章 站出来挨打

“第二点的时间跨度长是因为,先祖虽然经常闲居,但也担任过各种官职,江阴签判、多地转运使、多地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宝馍阁待侍、提举佑神观等等!”

“他们之所以喜欢弹劾您,一是因为您为人豪迈倔强,二是和他们格格不入,三是北伐热情,四是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他们看不惯,也不允许您升官做出政绩!”m.

“五是在朝中没有靠山,他们知道只要弹劾您,失败了没有坏处,成功了却可以算是一件业绩,能够在朝廷里刷刷存在感!”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祖您依然可以做到从四品龙图阁待制,虽无吏守,无职掌,但带此职依然可以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江逸义愤填膺,字字千钧:“许多人只看到您饱受弹劾,却不去看,即便在饱受弹劾的情况下,您多次被起用!”

“甚至在您68岁时,朝廷还任命您为枢密都承旨,负责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的功过及其迁补等事,赋予您实权!”

“朝廷种种迹象,皆可以使许多弹劾您的言论不攻自破,只是当时的朝廷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再加上先祖您并无权势,自然也就对那些诬告您的人不了了之,只用起用您的形式来弥补。”

“一是你确有真才实学,二是您虽然做了不少让别人眼红的事情,但德行经得起考验!”

“试想,若您德行真的不佳,那朝廷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用他们所谓的‘归正人’?”

江逸的话响彻古今,震颤在每个听众心里。

辛弃疾脚步停下,再没有往前。

不少观众们也恍然大悟,从刚才被带偏的节奏中缓过神来。

“江神说的对!”

“没错,朝廷本来就不喜欢归正人,要先祖真有问题,那还用他做什么?!”

“好啊,刚才是谁误导我的,站出来挨打,看我不喷死他!”

“楼上,我怀疑你刚才才是喷的最凶的!”

“还是不要被乱带节奏啊,要是听风就是雨很容易像我刚才一样没脑子!”

一些观众既气愤那些有心带节奏的言论,又气愤自己,事实上这样刻意抹黑的言论不堪一击,可看了就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可是这不对啊,不是还有第三点嘛?”

屏幕前,一些别有用心的观众咧开嘴角,打算趁江逸正在主持节目,看不到弹幕,在现代世界疯狂找茬,以阻碍典藏华夏的文化传播。

“就是,宋孝宗可是南宋最拿得出手的一位了,就连他都没有重用辛弃疾,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辛弃疾的问题?”

“总之啊,我站宋孝宗,毕竟江逸再怎么聪明,也不可能比得过人家宋孝宗!”

争议充斥直播间,好似狂风席卷大海,荡起千层浪。

一行行文字凭空出现在江逸脑海,江逸察觉后面无表情,内心可谓毫无波动。

他,早就习惯争议了。

“至于第三点,宋孝宗之所有没有重用先祖,并非是不看重您的才能,否则单凭九议讽君一事,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对您下手。”

江逸踱步在辛弃疾边上,辛弃疾仔细听着他的话,神情看不出什么变化。

“依晚辈拙见,宋孝宗不重用您的因素可能有两个。”

“一是他只看到了您的才华,还没有看到您的忠心,五十骑闯万营的战绩固然辉煌至极,但在此之前,先祖还没有其他能入得了孝宗之眼的军事成绩。”

“就斩义端这件事上来说,可以看出先祖对地势的熟悉,以及个人的勇武过关,作为北方义军代表来南方谈判,可以看出您一定的邦交能力。”

“但在军事上,宋孝宗到底是心怀北伐大志的皇帝,区区一个义端和尚,在他眼中微不足道。”

“可此事仅过一年不到,您就创造了常人压根难以想象的战绩,虽说是一鸣惊人,但站在朝廷的角度而言,他无法确定您是否与金人串通一气,是不是想通过生擒张安国和九议等谏言来获得朝廷的信任,从而获得军政大权,将南宋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江逸说话的语气都十分平缓,可就是这平缓的语气,引发了观众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是啊,我们作为后人,当然知道辛弃疾一生忠国爱民。

但在当时,一个义军的掌书记突然就发挥出这么大的能耐,能从有数万兵力的金人重镇里生擒张安国,谁敢信?

更何况辛弃疾的爷爷还在金朝做官多年,虽然心怀宋室,但当时谁也不知道。

对南宋朝廷来说,他的爷爷也可以算是敌将,又过去这么多年,谁知道他到底是哪边的?

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谁敢一开始就排除他和金人串通这个可能?

江逸话音落下,辛弃疾这会的神色明显变了,紧盯着江逸道:“说,继续说下去!”

“因此,宋孝宗虽然从九议和生擒张安国一事上看到了您的才华,但对您的戒心依然存在。”

“毕竟,哪怕您只是在宋军中当一个小兵,也可能告诉敌人重要的军事行动,所以,在宋高宗任命您为江阴签判这件事上,不久后继位的孝宗也没有马上做出改变。”

“只是在之后,他让您担任一些地方上的要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铲除盗匪等地方事宜。”

“晚辈认为,宋孝宗一是想磨炼您的心性,二是要考验您的忠心,三是看您是否真有那般了不起的军事才华,以此来看是否和金人串通。”

客观来说,这样的考验似乎是必要的,但对辛先祖来说,着实是太难了。

谁能想到,突然间立下大功,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志向发展呢?

可若是不把张安国抓回来,孤身回到南宋,朝廷任用他的几率还能有多大?

毕竟事情都已经谈好了,就等你义军履行诺言了,结果你告诉我你们首领没了,义军散了,就赵构那性格估计连签判都不想给。

在后者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个‘归正人’,那辛弃疾先祖岂不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说,历史往往容易因为一个小人物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张安国算是个什么垃圾,和那些叛将加在一起,也只有被五花大绑的份。

但就是他这么一叛,直接导致辛弃疾开始了这一生,都左右为难的路……

第913章 头铁皇

“倒是我生在局中了。”

辛弃疾叹气道:“我年轻时,也对朝廷对我的任用极为不满,为此心生怨气,自认怀才不遇。”

“当时,我只想着无论做什么,好歹也算是能为百姓和大宋效力,这才接下,这才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尽心竭力的做好,为此一日不敢怠慢。”

“现在看来,朝廷最开始对我的任命,的确有他的考量,要恨,还是得恨那张安国!”

一提到张安国,辛弃疾就火不打一处!

要是义军和朝廷军里应外合来一波,先不说别的,他定然能获得更多的信任,虽说之后那些有私心的人肯定还会排斥他,但那时宋孝宗在位,有他的信任无论如何也会好过点,总不至于一辈子都憋屈。

江逸正色道:“先祖,您确实是怀才不遇。”

“无论朝廷出于怎样的考虑,您怀才不遇乃是后世公认的事情。”

“就算朝廷要考验您的忠心,也没有十几年都不予以重任的。”

“晚辈认为,宋孝宗之所以没有让您北伐的意思,关键在于,您和他,乃至于朝中其他主战派的理念不同。”

江逸徐徐道:“在北伐这件事上,您主张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出击,绝不能草率出兵,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但朝中的主战派都认为,一定要尽快发动战争,最好马上就北伐,可以的话明天就出兵!”

“宋孝宗也是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他也恨不得能够马上就血洗靖康之耻,收服失地,因此在大量速战派的叨叨下,很容易就热血上头。”

“于是,在您二十四岁,还是江阴签判那一年,宋孝宗刚继位第二年就任用老将张浚北伐!”

“在北伐初期一切顺利,但很快宋军将帅不和,在撤退过程中遭遇金军追击,导致了符离大败,最终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闻言,辛弃疾叹气道:“陛下胸有大志,可惜在此事上,着实太急了。”

“是的,孝宗当时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给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诏令!”

从这就可以看出宋孝宗的魄力了,赵构前不久还对他说,北伐的事情等他死了再说,结果孝宗刚登基,皇位都还没捂热就去打赵构的脸了。

欸!

你反对是吧?

行,那朕就绕过你,连带三省和枢密院都瞒着,看你们怎么反对!

就这举措来看,也难怪宋孝宗能理解辛弃疾藏金牌的事情,这两的行事风格简直如出一辙。

要知道赵构当时虽然退位,但还是掌握了核心权力,孝宗虽然看不惯但也没办法,干脆来个先斩后奏。

这波不仅秀翻了赵构的脸,还把当朝丞相史浩给气离职了!

但宋孝宗丝毫不慌。

行,你离职是吧?

朕就罢免了你!

事实上,当时宋军还真有一定的战力,以张浚为帅,以李显宗和邵宏渊二将为主的二路大军,一出手就把一个州给打下来了,但邵宏渊简直是徒有虚名。

李显宗赢了一路之后,他在另一路居然久攻不下,李显宗就派自己那路的降卒去劝降另一路,成功之后,邵宏渊就因为功劳不是他的,开始怀恨在心。

后来,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这个州,李显忠又胖揍了他们一顿,逼得金军不得不出动十万主力过来。

李显宗丝毫不怂和他们陷入苦战,结果邵宏渊这猪队友不仅按兵不动,居然还对部下说:

“打什么打啊,这么热的天,我们摇扇子都还嫌不够凉快,何必在这大太阳底下拼命呢!”

这一说,他的部下马上就没斗志了,硬生生看着李显宗部挨打。

等到了晚上的时候,邵宏渊部里的军统制周宏居然还擂鼓呐喊,说什么金军来打他们了,搞得毫无心理准备的宋军遂不战自溃。

最终,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依然不虚,率部杀敌两千余,可最后还是难阻溃败,只得长叹一句:“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

于是,他只能率部撤退,但还没走出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

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因在符离郡,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最后,逼得宋朝不得不和金人签下‘隆兴和议’,割让了秦州、商州、邓州、唐州、海州和泗州。

邵宏渊因为此战,被降阶官为武义大夫,建康都统制职务依旧。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