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596章

作者:烽火重燃

若这般想的话,结合当时主战派占优势的背景下,也有可能他们是真心想要起用辛弃疾,最大程度的激烈各方主战派。

只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导致辛弃疾重病了都没人知道,这才出现了任命到达之后,辛弃疾没法赴任的尴尬局面。

给了希望,又让他在垂死前一点点绝望……

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的望着北伐进行,自己却只能躺死在病榻上。

至于朝廷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江逸想,可能还得对话韩侂胄或其他人才能知道,但韩侂胄这家伙说实话完全没有对话的必要。

于是,便将这个想法抛诸脑后。

可恨的是,《宋史》在这件事上,居然还讥讽辛弃疾久不得志,为规取功名而晚节不保,不仅未体谅他暮年未伸壮志的处境,还添上强烈的政治和个人主义色彩。

作为二十五史之一,《宋史》由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的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编撰者中也不乏前宋文人。

可想而知,当时的文人对辛弃疾有多大的恶意!

再加上作为效忠元朝的中原文人,迎合元朝统治者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涉及原则,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几个硬骨头。

都说文人何苦为难文人,各行何苦为难同行,但事实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因此,我们的辛先祖何止是在生前郁郁不得志,就连死后,也有人想让他不得安宁,恨不得把他从坟里拖出来再弹劾几顿。

脑海中的思绪万千,在现实不过转瞬之间。

江逸快速回过神来,听辛弃疾说道:“北伐之事我亦知晓,可恨我垂垂老矣,身体每况愈下,已无力再为百姓再做些什么。”

江逸并未接这话茬,他打算刻意绕开这个伤心话题,只说道:“在这期间,飞虎军分戍信阳、武昌。”

“嘉定十年(1217年)前后,飞虎军开始在信阳及周边地区,多次进行规模作战。”

“后来,孟珙也在嘉定十五年,创立飞虎营,朝廷下旨湖之南安抚司起发潭州飞虎马步军二千人,前往御敌。”

“飞虎军在寿昌立下了不少功劳,成功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但在第二年的时候,寿昌知军朱索想请飞虎军和家属永久屯驻在寿昌,差点引起兵变,最后不得不取消。”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飞虎军在当时有多吃香,他们到哪就能保哪一方的平安,在那个朝廷越发溃散的时代,飞虎军已经承担起了更多重要的使命。

辛弃疾听到这些话,内心颇为欣喜,之后的飞虎军虽和他没多大关系,但这个军号可是他创立的,飞虎军的威名也是由他打出来的,作为开拓者,辛弃疾完成了属于他的历史使命。

并且,这个使命还为南宋抗金抗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早在辛弃疾壮年的时候,当时的飞虎军就已经被金人畏称为“虎儿军”!

飞虎军从那时起,就代表了地方军队的上等战力,之后还逐渐由地方军队发展成国家军队,戍守的地区包括湖之南、广之西、湖之北、江之西等,几乎是南宋一半的地区!

早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象征的就是战力、纪律、精神!

若没有这样的功绩和威慑力,之后那些将领怎么可能还会沿用飞虎这个军号,任凭一个两三千人数的军队派生出其他军队?

“绍定二年时,寿昌的飞虎军被陆续抽往西省收捕峒寇,寿昌军还自行招募士兵,创招飞虎军,永久屯驻,以“御前飞虎军寿昌军驻札”为号。此即

寿昌飞虎军!”

可想而知,飞虎军当时在各地打出的威名!

“飞虎军先后历经大战,光后世典籍可查的就有六次,其中一次失败,一次先败后胜。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镇守一方的任务。”

“史称:盗贼不起,蛮猺帖息,一路赖之以安!”

“在对外战绩上,飞虎军对金、蒙各有两次,可谓胜负各半,对当时的南宋来说已经算是极好。”

“他们不过两三千的规模,根本算不上是军队主力,但是,一旦战争爆发,许多人都会想到征调飞虎军去战斗!”

江逸说到这,就不打算再继续说飞虎军了。

这些虽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飞虎军的实力,但同时,也表明南宋的正规军越来越不堪重用,朝廷越来越无兵可用的现象……

象征这个朝代,终将灭亡。

可怜的飞虎将士,早已成为南宋在军事上,最终的牺牲品。

第923章 被骗了

辛弃疾皱起眉头,看起来果然没有表面那般开心。

他一步步走向江逸,到和他仅有半米的距离停下,腰像是挺直过头,已经累到不行般,微微弯下,语气带着难以言表的苦涩:

“一个国家到那般地步,已经……要亡了?”

听着,还是带着些难以置信,又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

对于这些爱国者来说,这就相当于自己的效忠的国家毁灭了,心底所有的期盼,都会在这个瞬间崩塌。

要说还有什么是能够支撑他们的,就是百姓了。

江逸注视着辛弃疾的眼神,如此想着。

经过之前的多次对话,他似乎很容易就能看穿一个人的情绪,但有很多东西,他情愿,他看不破。

先祖的眼神实在是太复杂了,复杂到哪怕他不去想,都会忍不住心酸。

他顿了顿,脑海中思绪万千,最终,还是缓缓点头:“是……”

“那,百姓如何?”

“宋朝之后,由元人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此大宋归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从此,中原百姓被视作第三等人,甚至排在色目人之下,我们变得和奴隶一样,可以随意买卖,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没有任何的尊严。”

“如果元人把我们的百姓给杀了,只需要赔一头驴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百姓杀了元人,那就成了诛灭全家的大罪。”

“我们的百姓不能再拥有武器,甚至于切菜的菜刀都要是几个人共用一把,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中原百姓大多不能入朝为官,即使做官,无论朝廷或者地方,正职一定是元人担任,副职才能由我们的百姓担任。”

“至于掌握军事的重要职位,就更不会让我们的百姓担任了……”

像是有泰山般的巨石从天上坠落,重重地砸在辛弃疾胸口!

他肉眼可见的苍老许多,愤恨和痛苦之意再也掩饰不住,任凭大雨如何冲刷,眼角滑落的足有珍珠般大的泪,依然流淌在他的脸颊。

他哭了,他第一次,在后世面前彻底忍不住哭了!

他像是疯了一样,怒极反笑,脚步连连后退,不小心左脚绊了右脚,快要摔倒时江逸立即要去扶他,却被他抬手打断:

“不要扶我!”

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他立即稳住身形,笑意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愤怒!

他抬起头,紧握起拳,咔嚓的骨裂声从拳骨中传出,穿透着滂沱大雨,直入每一个观众耳畔。

“这该死的朝廷!”

“为什么……为什么?”

他彷徨地望天,颤抖着指天骂朝!

“为什么天生我辛弃疾,却为何不能再为大宋朝生一个刘裕!”

“我自幼习武修文,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文武,率领宋军收复失地,救出在北地受苦受难的百姓,可为何这天不给我机会!”

辛弃疾猛地平视江逸,双眸带着彷徨和不甘道:“后生,后生!”

“你可知道,先祖年少时就两度燕山,看的不仅仅是地形,还有家国百姓之苦,他们身陷敌国毫无尊严,每天都活在压榨与绝望之中!”

“可是,北地的百姓何其的无辜,大宋的百姓何其无辜!先是被金人压榨,后是被元人压榨,难道百姓生来就活该命贱吗?”

江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知道,这会,他的回答并不重要。

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只需要让他发泄出胸中所有的不平!

“我的诚意怎就不够明显?”

“耿京死了,我不顾危险潜入金营抓回叛徒,还带回了上万义军归于南宋,使他们成为北伐的抗金力量!”

“这些,朝廷哪怕只是查一查,都能够看出我的忠心,可是他们没有,不,他们查了!”

“可他们就是不信我啊,你可知道,当我回到朝廷,本以为马上就可以再带领义军和朝廷军,一同再杀回北地时,有多兴奋?!”

他双手紧紧搭在江逸的肩膀上,手指不断发力,江逸感到肩膀传来微微的剧痛,但并没有挣脱的意思。

“可我最后等到的,居然是宋高宗封的一个江阴签判!!!”

他彻底崩溃了,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绝望的?!

“我恨!”

“若早知如此,我就不该率领那些义军回来,就应该在北地建立新的主营,再收拢更多的义军,和金人鱼死网破!”

“也总比在这昏暗无能的朝廷,做一个个区区签判要好!”

“可是……”

辛弃疾绝望的摇了摇头,松开江逸,脚步好像不受控制的往后退去,带着哭腔和愤恨,嘶吼道:

“可是我不能让义军兄弟们枉死,我不能!!!”

“义军已经和朝廷达成了协议,若当时再不返宋,必定会引起朝廷猜忌,使仅有上万的义军成为孤军,再不会得到朝廷的支持!”

“张安国被抓,金人为了安抚其他降将的心,必定会对义军斩尽杀绝,恨不得生吞活剥,此时,若不返宋,军队将彻底沦为金人的掌中鱼肉!”

“那时,朝廷不会承认他们,金人会砍下他们的人头,他们将沦为北地的孤魂野鬼,没人会记得他们的存在!”

“可是……我等何辜,只是想要报国而已!”

“高宗,为什么就不愿意给我们机会……”

辛弃疾脑海,浮现出赵构的模样。

他南归之时,是见过赵构的……

“他当时,说得是多么的好听,什么,一定会善待义军,会和义军一同北上,什么,朝廷从来没有放弃北地的百姓,只是苦于时机未到……”

“我……我居然真信了……”

他嘴角惨笑着,眼眶充满血丝:“义军,被骗了,被骗得好惨……”

他像是没有了多说话的力气,只一个劲的,摇着头。

江逸和观众们心底仿佛压上了一座山,最终这火,又直指赵构。

他们终于明白,原来,哪怕在义军已经发展到上万的情况下,赵构,也从未真正想过北伐。

他享受惯了偏安一隅的逍遥和惬意,享受惯了用钱用地去换取和平的日子,哪里还有抗金的意志。

只是义军既然已经去和他说了,他不得不同意收下而已。

这一次,可没有人在前期跟他说要迎回二圣,可没有人,再功高盖主……

可他,又是如何做的?

第924章 一年的火气

退一万步说,就算朝廷真的担心辛弃疾是假意归宋,也大可以查、试探。

封一个从八品签判,能查和试探出个什么东西?

江逸原本以为,朝廷可能是真的担心这些。

但现在,他想,自己实在是太高估南宋的朝廷,高估赵构了。

赵构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他就是收了义军之后,对辛弃疾过河拆桥!

否则,偌大一个朝廷,要试探一个人的忠心何需大动干戈,随便调动一些势力要查和试探完全轻而易举。

可惜,他们并没有。

他们从始至终,不仅把辛弃疾当成外人和牺牲品,更是连让他证明是自己人的机会,都没有给过。

哪怕,他带上万义军投诚,哪怕,他掏心掏肺的呈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哪怕他极尽政治智慧的,在朝廷已经为岳飞平反的情况下,也依然只字不提!

朝廷依旧,只把他当成了一个工具!

想要北伐时,就给点小恩小惠。

不想北伐时,就放在一边让他在地方打打工,给朝廷做点业绩,做出之后,感觉有点好的苗头了,行,就任由文官弹劾他!

也不用去查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凡是弹劾你辛弃疾的,朝廷都准!

至于是不是冤枉,那重要么?

你不过是一个朝廷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的人,与其朝廷因为冤枉你,损失了威信,还伤了那些在朝文官的心,还不如将错就错呢。

毕竟,你辛弃疾算是个什么东西?

没了你,大宋朝廷难道就不行了?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