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770章

作者:烽火重燃

唉,所以这就导致整个大宋时期,武将的地位都很尴尬,导致明明富有四海的朝廷,宁愿赔和送给别人钱,也生不出来把敌人干掉的骨气。

他们前期,不是怕敌人,而是怕自家武将。

中期和后期,又怕敌人,又怕武将,可想而知有多矛盾。

宋朝,一个最有资本干大事的皇朝,汉武帝要是在这个时期,他能把整片陆地都给统一了。

毕竟即便是在重文轻武的情况下都能出不少名将,要是真到了汉武帝手里,那可真是要钱有钱,要将有将,不把全世界都给干废?

唉,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个宋朝,是有实力宁可赔。

一个清朝,是有些许实力赔到完全没实力,赔到不得不一直赔。

也正因此,宋朝那些有骨气的臣子,都活得很憋屈。

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

他很不喜欢朝廷的软弱做法,于是,写下了一首《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时空之镜里的王安石长叹息诵道: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唉,大宋啊大宋,你何时能生出骨气,不让王昭君的遗憾重演呢?”

高山之上,夕阳西下,余晖照耀在王安石脸上,映射出他那三十几岁,就已满是抬头纹的脸庞。

他背负双手,极目远眺,孤单落寞,他只能借此来表达对朝廷软弱的不满。

范仲淹听出了诗词中的意思,整个人不由跟着低落起来:“到那个时期,大宋还是十分软弱么?”

“唉,是的。”江逸点头,“大宋就是这样软来软去,结果把敌人给养肥了,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出现了——靖康之耻。”

“你说什么?”

范仲淹的眼神骤然一变,焦急地冲到江逸面前,双手抓住他的肩膀问道:

“何为靖康之耻?!”

第1226章 迁都好啊

“靖康之耻指的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北宋?不是大宋吗?”

范仲淹以为江逸是记错了,他多希望江逸记错了!

自古以来,一旦中原被入侵都会生灵涂炭,百姓会面临无数次的烧杀抢掠,范仲淹难以接受在大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

江逸不得不打破他这个幻想:“先祖您所处的时代本为大宋,但北宋被灭亡了,后朝廷中心迁都南下,由赵构建立南宋。”

“从此,大宋在华夏历史上,分为南北。”

“混账,混账啊!朝廷怎能如此昏庸无能,就没有人能提枪上马,敢与贼人一战吗?!”

范仲淹紧握拳头,气得浑身颤抖:“大宋怎么会沦落到那般地步!”

江逸发现,范仲淹第一时间怨恨的,居然不是灭了北宋的金人,而是怨恨朝廷的昏庸无能。

他心中猜出了范仲淹的想法,但光他知道还不够,观众们也需要知道!

江逸问道:“先祖,您为何先怨朝廷,而不怨金人呢?”

“就是啊,小范老子为什么不痛恨金人啊,金人可是把北宋给灭了!”

“没错,这对范仲淹应该算是亡国之恨了,可是他居然第一时间痛恨朝廷哎,会不会主次不分了?”

“就是就是,难道弱就能成为别人打自己的理由了吗,难道弱就一定要挨打吗?”

“楼上,你是典藏华夏白看了,还是因为忘记先辈们受过的苦了?弱后就要挨打是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要记住的事情!”

观众们在弹幕里激烈地交流着,一部分人觉得,我弱后,你就应该保护我,你就应该讲人道主义,怎么能欺负我呢?

一部分觉得,弱后没有挨打,那只是因为别人今天不想打你,于国于家都得先自强,而后敌人才会尊重和敬畏我们!

这两股观点在弹幕里形成了两极分化。

许多已经跪久了的观众主张道:“我们应该找一个牛逼的大老哥,不然要是糙米发火要欺负我们了怎么办?”

“是啊,我经常幻想能够去到糙米,在那里我直接就是发达国家的儿女了哈哈!”

“我真是佩服范仲淹啊,都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恨自己这边,瞧瞧啊,这就是所谓的先祖之心!”

五十万们疯狂地带了节奏,气得正义的观众怒不可遏。

还没等他们回应,范仲淹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朝廷要是强横,金人又岂能打进来?!”

“朝廷要是不采取对外给岁币的制度,不养虎为患,金人又岂能打进来?!”

范仲淹羞愤至极:“泱泱大宋,岂无男儿敢战辽夏,可是朝廷愚昧啊,他们不打,他们非要养敌人!”

“真宗时期,他们宁愿和辽人签订澶【chán】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也不愿意和辽人决一死战!”

“唉……”

一想到这点,江逸也不由跟着叹气。

也不知道为什么,宋朝在赵匡胤之后,皇帝好像骨子里就很怕事,要知道当时辽军也是可以被干掉的啊。

但是宋真宗不打啊,他畏敌如虎,敌人在现实中远没有在他心里那般强大,可就是他这心里的敌人,硬生生让大宋每年平白无故又得多给钱。

江逸只手一挥,时空之镜上出现了宋真宗赵恒。

“启奏陛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已亲率大军深入我大宋境内!”

宋廷之上,宋真宗紧急召开了会议,一位白发老臣着急万分:

“敌将萧挞凛已经攻破遂城,生俘大将王先知,正在猛攻定州,且俘虏我们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我军凭守坚城,战事刻不容缓啊,还请陛下早做定夺!”

“这可大事不好,辽军这是要直入我中原腹地,冲我们都城而来啊。”

“是啊,必须早做打算,否则朝廷必危。”

一众臣子哗然,瞬间整个朝野为之震动。

宋真宗身子微微往龙椅后靠了些,神色略显张皇,极力控制着内心的恐惧,强行镇定道:“朕意迁都,诸位爱卿意下如何?”仟韆仦哾

“迁都?迁都好,迁都好啊!”

宋朝的参知政事王钦若一下子就明白了宋真宗的意思,他也不想打仗,怎么可能打得过呢,辽人实在是太厉害了。

“陛下,微臣建议,迁都升州!”作为江南人的王钦若心想江南道。

作为蜀人的陈尧叟发表了不同意见:“陛下,微臣主张迁都益州!”

“陛下,微臣支持迁都升州!”

“微臣认为还是益州好!”

一众大臣纷纷站队表态,宋真宗见状,心中暗喜,看来迁都才是民心所想,如此甚好,甚好。

观众们看得心中一阵作呕。

“老天爷啊,宋朝从宋真宗开始就这样了吗?”

“丢人啊,丢死人了,宋朝支棱起来啊,怎么越有钱越怕死呢!”

“我真想把这满朝文武打一顿,他们就没点血性吗,才被打了几座城池就想着迁都了,中原就那么不堪吗?”

范仲淹握紧拳头,他恨极了这种局面,可这就是宋朝大部分皇帝的现状,他们畏敌如虎,畏敌如虎啊!

就在这时,大宋宰相寇准站到大殿之中,虎视诸多大臣驳斥道:

“谁替陛下出这种计策,其罪可处死!”

“如今陛下神武,将领大臣团结协作,若是陛下大驾亲征,敌寇自然会逃走。若敌兵不逃,则我宋军可出奇兵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使敌兵疲惫,用以逸待劳之势取得胜利!”

“陛下怎能放弃宗庙社稷跑到遥远的楚、蜀之地,到时所在之处人心离散,敌寇乘机长驱直入,敢问诸位,国家还能保住吗?””

“到时候,你们有谁能够保住我们大宋的江山社稷!”

文武百官顿时一言不发,宋真宗听到这话,内心默默地叹了口气:唉……

看来,朕是非亲征不可了,你这寇准,怎就不明白朕的意思,何必跟辽人打得死去活来,先迁都,然后再给点岁币不就完了嘛!

第1227章 陛下“威武”

宋真宗的心声响彻在时空之镜,瞬间无数的观众握起拳头。

“麻的,气死了,气死了!”

“啊,老天爷啊,我犯了什么错,居然让我看到这么恶心的皇帝!”

“不是说宋真宗在位期间鼓励农业生产,促成了咸平之治嘛,实现了宋辽百年间和平嘛,怎么这里跟个昏君似的!”

“楼上,那是宋真宗在位初期,至于百年和平嘛,那是用澶渊之盟换来的,你给人家那么多钱,人家当然不会杀鸡取卵了,巴不得你多生点蛋呢!”

观众们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发现宋史就不能看,怎么越看越觉得软弱呢。

画面一转。

宋真宗不得不听从寇准的建议,亲自来到了澶州南城,可他还没过黄河呢,就看到辽人兵势正旺,赶忙停下了脚步。

“陛下,辽人来势汹汹,我们应该暂停此处,待观察清楚形势之后再作定夺!”

“陛下,您可千万不能再往前了,若是龙体有伤如何了得!”

大臣们纷纷劝道,他们可不想跟着宋真宗死在这里,本来迁都大家都能好好过,谁知道碰上这么个刚正的宰相。

宋真宗意动,他本来就没有战心,当下更加犹豫,正要做下决定。

寇准立马请求道:“陛下,您要是不过黄河,军心民心将会更加恐慌!”

“到时军心一散,军民得知陛下隔岸观火,必定会失去战心,到时还没等我们撤离,敌军就已经追上来把我们扑灭了!”

“寇相此言差矣,你没看到敌人来势汹汹吗,难道你非要让陛下身临险境才行吗?你究竟意欲何为!”

“寇相居心叵测啊,岂不知陛下乃九五之尊?!”

一些怕死的臣子慌忙指责起了寇准。

这里,就充分说明了团队的重要性。

把这里换成始皇帝和白起,或者汉武帝和霍去病,或者李世民和李靖,直接把来犯之敌都给杀穿了。

退一万步,就算把他们身边的都换成文臣,始皇帝身边是李斯,汉武帝身边是主父偃,李世民身边是房玄龄,都不会有怕敌人的想法。

要知道,这会他们手上是有兵的啊。

但到了宋真宗这,却是截然相反,许多人反而指责起了寇准,宋真宗也予以默许,面露不悦的。

所幸,还好有寇准这么块硬骨头在,他力排众议,坚决道:

“陛下,若是战争可以靠威势取胜的话,那敌人早就破城了,守军又岂能坚持到我们过来?”

“况且,王超现在正率领劲兵屯驻中山,扼守着咽喉之地,李继隆、石保吉又分别设大阵扼住了敌人的两边,四方将军统帅前来救援的天天到达,我们为何迟疑不前进呢,这是多好的战机!”

但寇准不怕,其他人怕!

他们纷纷摇头,不加掩饰地露出自己软弱的一面。

寇准据理力争,无论如何也不肯退让,导致宋真宗也拿不定主意。

唉,江逸越想越气。

寇准都把话说得这么清楚了,皇帝和臣子还这么摇摆,可想而知他们这时得有多怂。

敌人和困难可怕么?

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了应对困难的勇气!

往往一个困难可以有很多解决的办法,但许多人一看到困难就望而却步,或是搁置着说没事,以“没事”二字来掩饰内心的怯弱,导致困难累积在了一起,逐渐堆积成了一座山。

等到那个时候,再说:啊,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苍天不公啊,为什么别人可以过的那么好,而我生活还一团乱麻!

然后,生命里充满了抱怨和颓废,情绪再影响到周围的气,让自己的周身满是怨气,福气又怎会来?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