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776章

作者:烽火重燃

“粮食今天就能收购”

范仲淹见好就收,毕竟,该让人家赚点还是要给的,否则下次就没人来杭城做生意了,杀鸡取卵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富商们心底暗暗松了口气,打算粮食一卖掉就走。

却不想,范仲淹突然说道:“但是各位,你们既然来了,何不在杭城多玩几天?”

这羊毛啊,咱小范老子还没薅干净呢,这就想走?

富商们心底猛地“咯噔”一声,冒出了一阵极为不祥的预感。

第1237章 富豪收割机

“范知府,我们是真的有事。”

“是的啊知府,家中妻儿还等着我回去,我下次再来杭城与您叙旧如何?”

“我家中亦有急事,还望知府能让我走。”

一众富商都打起了退堂鼓,现在杭城百姓闹饥荒,唯一可以发粮食财的路子也没了,再在这待下去一点油水都没有。

还不如现在赶紧卖了粮食走人,看看有没有别的能捞的。

但他们想走,小范老子可不答应,他微笑着说道:“诸位难道是瞧不起本官?”

“本官无非想亲自带诸位游一游杭城,看一看我杭城之风土人情,如此薄面尚且不给,莫非是觉得本官不值一提,不配与尔等同游?”

“哪里哪里,万万没有的事!”

富豪们一下子慌了,这事要这么说可就大了,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得罪一个知府啊。

“范知府,我们愿意与您同游!”

“能和您同游是我们的荣幸!”

“我这就修书回去给妻儿,让他们再等我几天。”

富豪们纷纷表态,范仲淹点点头。

接下来,就发生了一系列让观众们捧腹大笑的场面。

富豪收割机范老板已上线。

“王老板,你看此地用来修庙宇如何?”

“陈老板,你看这地方是否需要修缮一下?”

“刘老板,你家酒楼应该再往上盖个几层啊。”

范仲淹带着一众老板东走西窜,好吃好喝地供着,富商们想走走不掉,想拒绝又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更何况还在别人的地盘上。

于是,范仲淹这一波操作下来,杭城成功完成了一波古代版的“招商引资”,富豪们纷纷开始在杭城投资,协助范仲淹大兴土木。

既然是大兴土木,那就需要人手啊,而且还不用我当地财政出多少钱,也压榨不到百姓身上。

这样一来,杭城的灾民不仅有了粮食,还有了工作,还收割了一波富豪。

灾民们一看,哎呀,虽然闹饥荒,但是有饭吃了啊,而且比平时还多许多可以赚钱的工作,那还有什么心情去闹事,还需要往外地逃荒吗?

不存在的啊!

就业那可是千古难题,尤其是灾难时期的就业,这简直就是福音好吧,于是各个都铆足了劲,巴不得再多盖点东西。

就这样,范仲淹使得杭城百姓“日无虑数万人”。

等到灾荒过后,杭城不仅有了优秀的基础建设,百姓们手里也有钱了,消费能力自然跟着提升。

既然有了市场和消费力,那还怕别地的富豪不来投资?

就这样,杭城一场灾荒过去,非但没有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失和死亡,反而更加成为南方一带的风水宝地,产业越发兴盛,百姓生活富足。

范仲淹此举也是为了敲打一下这些富豪。

这个时候带着三倍卖粮的心来的,几乎可以说各个是奸商。

行,既然你们这些奸商来了,那我就好好宰宰你们,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发这种灾难财。

不过,范仲淹这招也是点到为止,该敲打的敲打到位之后,这些富商在杭城也算是了有了一些产业,随着杭城民生的复苏,那富商们也跟着赚钱了。

这也是他另一个高明之处,毕竟,要是真把这些商人敲得死去活来,让他们一点甜头都吃不到,那以后谁还敢来这发展?

要知道,这天下无商不奸,真正的好商人能有几个,重要的是看如何管控。

范仲淹就教育他们道:“心正亦能赚钱,在杭城,你们只要遵纪守法,不哄抬物价,照样能有钱赚,但若谁想在本官的眼皮底下为祸百姓,就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富商们这会都能赚钱了,又见识了范仲淹的神鬼手段,那自然对小范老子是言听必从,我不走邪魔歪道也能赚大钱,那又何必触你范知府的眉头呢?

就这样,杭城经济开始突飞猛进。

也正是因为范仲淹这样的做法,在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时,大宋又遇到了河朔饥荒。

范仲淹在青州,成功地复刻在了杭城抗荒的策略,既平抑粮价,又帮助青州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

这就是范仲淹的远见,他故技重施,但富商们就是乐意跟着,为何?

因为跟着你,能赚到钱。

要是在杭城时,范仲淹让那些富商一个个都血本无归,那么在青州时,还会有哪个富商愿意出钱出粮?

观众们怔怔地看着典藏华夏,他们越发觉得,华夏文明实在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光是范仲淹这一波操作,就够许多人学习的了。

“卧槽,兄弟们,范仲淹是真牛逼啊!”

“我得收回我对文人的偏见,小范老子太厉害了!”

“大宋运气是真好,可惜皇帝不咋滴,否则难免又是一个汉唐盛世!”

“唉,大宋可是最有希望超越汉唐的一个朝代了,毕竟他们钱多啊,可惜了,大宋的皇帝一个个都走错了路!”

“还好有范仲淹这样的人,让大宋好歹不算是一无是处。”

观众们惋惜的同时,更加佩服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臣武将。

话分两头,就在许多观众为之欢喜的同时,学生们可就惨了。

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的手机里突然传来震动。

家长和孩子们点进去一看,原来是班主任临时加了一份作业。

“各位家长,请马上通知孩子们,这个周末,学校临时加了一份作业,要求是让大家看看最新期的典藏华夏,让孩子们剖析范仲淹在赈灾时实行的各大举措的好处和坏处,并让孩子们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八百字。”

一个妈妈看完消息后,对正在一旁全神贯注看典藏华夏的女儿笑着说:

“宝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上初中的女儿满脸警惕地扭头,狐疑地看着妈妈,觉得大事不妙,妈妈不会要整什么幺蛾子吧?

“坏消息。”

先听坏的,再听好的,那最后心情就是好的。

先听好的,再听坏的,那最后心情就是坏的。

哼哼,这招我可早就知道了。

“老师要你写一篇八百字的典藏华夏观后感哦。”

“啊?!!”

第1238章 好消息和坏消息

“啊什么,你别瞪妈妈呀,又不是妈妈让你写。”

“可是妈妈你笑得很过分哎。”

女孩盯着强忍住笑,脸憋得通红,到最后实在憋不住哈哈大笑的妈妈,鼓起脸吐槽道。

算了,还好还有个好消息,这周末也不是一直倒霉。

女孩一边在心里安慰自己,一边问:“那好消息是啥?”

女孩妈妈捂着嘴,强行让自己能够忍住后,一本正经地说:“好消息就是,通过这次的总结,你肯定能够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还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以后写作文也能有个好素材,万一国考就用上了呢?”

“你想想,到时候万一范仲淹的事迹对题了,那你岂不是思如泉涌、独树一帜,阅卷老师看你这么博学多才,肯定眼前一亮啊。”

女孩的脸瞬间黑成了煤炭,妈妈居然管这叫好消息?

果然,人类的悲欢不尽相同……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和女孩类似的情形,许多正在读书的孩子,从美好周末的幻境中脱离出来,心态炸裂。

“啊,典藏华夏,我到底是该喜欢看你,还是该讨厌看你啊!”

“呜呜呜,老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作文……”

“唉,我可真会又爱又恨啊,上次靠这些素材拿了五十多分,现在好了,又来了一波素材。”

一波弹幕很快充斥了直播间,学生们现在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江逸了,节目是个好节目,就是有点费脑子啊。

殊不知,这会难受的,可不仅仅是国内的观众。

糙米台里,道格命令所有台长也得写观后感,目的就是吸取范仲淹治理饥荒的经验,事实上许多糙米人很喜欢这样做。

他们没有历史,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十分有限,但华夏却是一本活生生的五千年史书,他们从中吸取了许多智慧和教训。

包括废鸟和泡菜,只不过泡菜是其中最不要脸的,学着学着就以为是自己的了,更可怕的是人家还真在一本正经地发扬我们的文化。

这不,泡菜台的一众台长这会已经开始奋笔疾书了,甚至不需要别人下命令。

“我们的,都是我们泡菜的!”

“我们的范仲淹先祖真是太牛逼了,我们一定要把他的智慧发扬光大!”

“话说我也姓范,我会不会是范仲淹先祖的后代?”

泡菜观众们一本正经地交流起来,废鸟观众默默地看着,图了个小热闹,心想华夏观众肯定又得被惹急了。

观众们自然忍不了,在弹幕中和泡菜人疯狂对线。

范仲淹看着时空之镜里的自己,瞬间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壮年时代,他笑着说道:“没想到后世还能记得老夫这点小事。”

“先祖您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饥荒还是水患,到了您的手里都不是问题。”

是不是以为范仲淹只是治理饥荒厉害?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城在北宋时的饥荒,苏城在北宋时的水患,这两拨大灾的治理,都离不开范仲淹的身影。

“范先祖还治理了水患?他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吗?”

“当然有了,我是他永远打不到的男人!”

“难道就我在害怕会再多个八百字出来吗,可别又让我们总结范先祖治理水患的经验啊,那可就凉凉了兄弟们。”

“卧槽,你这么一说也是,我突然后背有点发凉!”

学生们的心都跟着紧揪起来,这哪里是在看文化节目啊,简直像是在等待阎王爷的审判。

如何让观众们对一个节目失去兴趣?

答案是:让他们写观后感。

所幸,这是学校的强制性任务,现在就算学生们再怎么不想看,也还得看。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退了出去,打算等哪个同学写好了,借过来借鉴借鉴。

“那都是景祐元年(1034年)的事情了。”

范仲淹回忆道:“当年苏城连续下了数月的雨,江湖泛滥,积水无法退散,致使许多良田不得不被废弃,当时百姓们,可是颗粒无收啊。”

一想到这些灾祸,范仲淹眉头皱成了倒八字:“老夫到那里出任知府时,百姓们已经饿了许久了,大水一来,粮食就很难储存,当时的百姓们苦啊,不少百姓还不幸死在了洪水中,有的更是饿死,尸体泡在了水里腐烂发臭。”

“再那般下去,必会染上疾病,老夫初到时,也倍感棘手。”

江逸仔细注意着范仲淹的表情,从他的神色中不难猜出,当年那场水患的严重程度。

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写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五月下旬。

睦州初夏的阳光照射进一座府邸,范仲淹坐在主位上,拿着一份朝廷调令面露沉思:

“好端端的,为何要将本官调任苏城?”

“范知府,这莫非不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