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867章

作者:烽火重燃

江逸和现代观众们注意到,虽然这些人的意识都在面临崩溃,大多在发着牢骚,却没有一个人……

说过要投降元人!

他们只是,想回家啊……

或许,他们心里有投降的打算,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人站到左边。

有骨子里贱,见人就想跪的,自然就有骨子刚强,容不得自己叛国的。

虽然张全那些人最初也是抱着报效国家的心思来,但张全作为将军都不坚定,手底下的士兵就算有心又能怎样?

违抗命令?

那张将军的刀,杀不了元人,还杀不了你一个手底下的士兵么?

但尹玉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他站在右边挺胸抬头,目光如炬,月光照耀在他坚毅的脸庞上,看不出一丝彷徨。

众人注视着他,大多坐到了地上,一边休养,一边思考。

片刻后。

“唉……”

一阵叹息声响起,一个中年人站了起来,手里,拽紧了刚才松下的刀。

“我还是不想叛国,我不想我的子孙都背上叛国之后的罪名。”

男人站到了尹玉边上。

“回不去就回不去吧,反正投降也不一定好过,与其背一辈子骂名,不如和敌人拼了,为子孙后代搏一搏。”

又一人拿起武器,站起身。

“儿子,你的老爹可不是叛国贼。”

紧跟着又一人,站起身来!

“拼吧,不拼还能怎样,就是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嘈,老子特么不回去了!”

继而,一群人站了起来!

他们的脚步齐齐走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尹玉的右边!

“尹将军,带我们去打吧!”众人沉声道。

尹玉目光闪烁,走回到刀边上,“砰”的一声将刀从地面上拔起,说道:

“同生……共死!”

尹玉重新组织兵力,率领这五百人,在深夜来临之时朝元军敌营杀去。

史载,这一股小部队,到第二天早晨……全部战死。

不知,当夜的他们,是否归故里?

第1412章 古代版神豪

“我们来到人世所做的一切,并非是要肩比神明。”

五百多人的落幕浮现眼前,战争的残酷只有体会过它的人才真正明白。

江逸说道:“但总是有人,在做着与神明无异的事情,不管是几百年前的古代,还是之后的未来,华夏从来不缺守土保国的战士。”

“这一战,先祖大败,所有战线无一胜绩……”

江逸虽然不忍,但为了在对话时把关键信息透露,让观众们能够更清楚地明了观众之心,又不得不把这些说出来。

“可恨那张全,若非他临阵脱逃,我军断不至于有此大败,身为主帅,我竟未能看出张全之性,更是失职,如我这般的罪过,早已罪不容诛。”

文天祥对江逸直言不讳没有显露出任何不悦。

江逸说道:“是啊,如果张全能够施以援手,宋军必能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毕竟,这些可都是先祖倾尽家财,招募到的五万军啊……”

“卧槽,文天祥先祖这么有钱的吗?”

一提到钱,观众们立马就来了兴趣了。

自己家庭别说倾尽家财了,就是全家产乘以几倍,都未必能养得起十个孩子!

文天祥倾尽家财,竟然能招募到这么多人?

这难道就是古代版的富得流油?

“不是说文天祥家落寞过吗,最开始还请的起先生教他,后来请不起了,他父亲就自己教了嘛,这样的家庭能请得起那么多人?”

“我现在总算是知道勤王军哪里来的钱粮了,但这也太夸张了,什么家庭啊这是!”

有了解文天祥的观众嘿嘿一笑:“先祖家只是暂时落寞,又不是一辈子落寞,他的家底说出来吓死你们。”

“而且就算落寞了,那也比当时大多家庭好很多。”

“当然了,光靠先祖一家肯定是养不起那么多人的,也有其他人支持!”

……

“倾尽家财的,何止我一人?”

文天祥摇了摇头,身体日渐消瘦的他有些站不动了,踉跄地坐到了草堆上,说:“当年起兵勤王时的两大难题,便是兵源和粮饷。”

“朝廷不过发了一个诏书,给了我一个提刑的头衔。”

江逸听到这里也是纳闷,宋朝后期崩得太离谱了,一个最富有的国家居然连让人勤王都只是给两个字的头衔,这谁还会想着去勤王啊。

“寻找义士,筹集粮饷,都要我一人想办法,”

文天祥说道:“我只能向江之西各地发出檄文,要求各地聚集兵马和粮草,准备入卫京师,并发布求贤令,希望可以得到民间志士的帮助,征集到更多的起兵方略。”

文天祥叹息道:“我毕竟是一个未曾打过仗的文臣,这些事,又岂能不博采众长。”

“当年,赣城里有位叫陈继周的老者,他曾历任州县官二十八年,在当地甚有威望,我便亲自到他府上拜访求教。”

回忆起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文天祥双眼发光,希望后世也能有人记得这些义士,他文天祥,只是这万千人中的一个代表,而非全部。

“陈老先生详细地提出了起兵方案,彼此他身体多病,举步维艰,却毅然和儿子一起发动赣城豪杰,跋山涉水,就连山区里的义士……也都发动了起来。”

文天祥说着,忽然见到时空之镜上,出现了一个拄拐的老人。

旁边,一个青年搀扶着老人,一步步往一座高山上爬去。

“父亲,让儿子去就好了,郎中说了您不宜多动。”

老人步伐踉跄,青年心疼不已地说。

老人摇头:“你到底年轻,尚无底蕴,如今国难当头,我世代为大宋命官,岂能不为国效力。”

“老夫,已是老朽了,此时不为国家出力,还得等到何时,唉……”

“只是战乱不止,不知道又将有多少青年才俊死于战场,若是老夫再年轻十年就好了,也不至于只能干看他们上阵杀敌……”

“老先生……”

文天祥面露敬意,嘴角呢喃。

“除了他之外,还有我的邻居、朋友刘沐等人,他们都去发动了邻群,乃至于湖之南,广之东的义士。”

“年轻的书生王炎午,纵因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又逢病危,暂不能参加义军,仍来求见我,对如何提高众人士气,加强士兵的军事训练等等,都提出了十分精辟之见解。”

文天祥很自然地说出了那些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已经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就在他以为,后世并没有记载这些人的时候,江逸忽然说:

“先祖,您说的这些人,后世的典籍之中,都有记载。”

“他们虽然不为大众所知,但华夏之典籍,五千年之文明,早已将他记载在了青史之中永存。”

“后世,只需要打开您的词条,或是翻开记载了您的那一页,都会出现他们的名字。”

“当真?!”文天祥泪花闪烁。

江逸郑重点头:“当真!”

“哈哈哈,哈哈哈……”

文天祥流着泪笑了:“老先生,挚友们,你们听到了么,后世,未曾将你们遗忘……”

“先祖就是这样的聚集出了五万多人,虽然其中有不少人帮忙,但更多人的,还是因为您的威望才得以前来。”

江逸只手一挥,时空之镜上,出现了一个幻灯片,上面清楚地勾勒出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和名字。

那是文天祥的亲戚、挚友、同乡,也有许多原来他并不认识的义士和将领,乃至于文人,地方臣子等等。

这些人再国家危难之时,毅然挺身而出,追随文天祥起兵抗元。

文天祥再见到那些人的相貌,嘴唇猛颤,喉咙“呜”的一下发出哽咽声,在元军的威逼利诱之下,一滴泪也没有流过的他,在这一夜却再绷不住。

“他们……他们,都战死了啊……”

文天祥看着那些人,一个劲地喊着他们的名字。

这些天来他们经常出现在他的梦里,喊着他的字,叫着他的名,有好多人都在梦里喊着好疼啊,想要让他去帮他们止止血,可是,可是……

可是每当他想要跑过去帮忙的时候,都会在梦中惊醒!

他奋力起身,想要冲进去抱抱他们,这一刻他多想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是可以拥抱的,可他如何不知,这只是一道虚影。

但他,还是忍不住了!

第1413章 要多少给多少!

“5万人的新军组成之后,先祖面临最大的就是吃穿问题。”

江逸谨言道,前面的事情是体现不出来文天祥先祖家里的底蕴的,但这件事,虽然也少不了其他义商的帮衬,但归根结底,还是先祖底蕴足。

想到这里,江逸在心里忍不住又把大宋朝廷骂了几遍。

那么多钱都被霍霍光了,等到朝廷有难来个勤王诏,什么都不想给还想人家勤王,享受是自己享受,苦都留给别人,这样的朝代怎么可能不亡?

“五万多人的吃穿都得由您解决,穷人可以为了保家卫国去打仗,但不管再怎么有报国之心,也不可能拿得出钱和粮食。”

“许多富人,能不和外人狼狈为奸就不错了,又能指望多少人出钱粮?”

江逸说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在富人面前,他还是严谨地加上了许多两个字。

原因无它,江逸始终记得,当年华夏的第一代空军与敌死战的画面,他们都是真正的世家子弟。

也是因为他们,才在江逸心里,刷新了对部分世家子弟的看法。

不管是在,还是在现实世界,固有的情节和大众固有的眼光,都认为世家大多吸血不吐骨头,世家子弟大多纨绔。

但在那个没有雄鹰能保卫天空的时代,恰恰是那么一群来自世家的雏鸟,毅然扑腾翅膀,用自己的生命撞向了敌人的钢铁洪流,九死无悔,无问西东。

这一幕震撼了无数的华夏人,人们这才知道,并非所有的富人都没有家国情义。

虽然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但这个世界上哪怕只有还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就不能盖棺定论,一棒子骂死一遍。

否则,这让那些义商,情何以堪?

江逸说出了接下来的史实,这段史实,同样可以刷新一部分人对富人的看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祖毅然遣散歌女,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家财作为军费,以此来号召商人帮助义军,解决义军军费不足的问题!”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上,文天祥站在母亲和兄弟们面前,说道:

“不管怎样,都要保下这个国家,元人打进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文家世代为官,享受着百姓们的爱护,现在也是时候回馈百姓了。”

“你父亲自小便教你嫉恶如仇,如今你已长大成人,但凡所做之事,有利国家,无愧于民,母亲,支持你。”

年迈的母亲坐在主位上招了招手,一群仆从把箱子搬了出来。

“里面是我这些年存下来的一些家底,本打算死后留给你们,但如今国难当头,我一老妪做不了什么,只能把这些,都给义军。”

老母看着文天祥,缺了好几颗的牙齿咧开嘴笑了:“我们,没有白教你。”

“我也攒了不少家底,全都交给你。”

文天祥的兄弟们接连说道,都让人把自己准备好的箱子抬了出来。

他们一起把家产清理了一下,观众们一看,好家伙,不是田契就是房契,剩下的全是文家内眷的首饰。

“我的天啊,这就是文家的财力吗?”

“牛啊,我都不敢想,要是先祖接受了元人的招降,他这辈子会过的多风光。”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