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596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怎么?这就开始害怕家中之妻了?看你这没出息的样子……”

“多学学我,我何曾怕过你阿母……”

刘安偷偷推了一下他。

“不是……是阿母来了。”

刘长抬起头来,这才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曹姝,刘长顿时回了她一个憨厚的傻笑。

刘安告辞离开了,曹姝帮着刘长换着衣裳,抱怨道:“安刚成家,你把他留在殿里做什么……你啊,哪里像个要当大父的人?”

刘长只是傻笑着,“不是还有你嘛?我不像,你像就是了。”

“娥那里我可是安抚了很久,你要多去她那里,她这几天都不是很高兴……还有卿,最近可有不少传闻,说勃要前往就国,她也是忧心忡忡的……”

听着熟悉的唠叨,刘长惬意的躺在床榻上。

“姝啊……明年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当大父大母了吧?”

“或许吧。”

“时日过的真快啊……我现在这个年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不打仗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是什么话……身强力壮就得去打仗?”

“身强力壮的时候不去打仗,难道还要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去打嘛?”

“……”

次日,当晁错大声的宣读了新法令的时候,群臣顿时哗然。

原来大家只是编笑话嘲笑晁错,说有人去他那里告状,他会将告状的人都一并抓起来,可如今,晁错还真的就准备这么做。

盗墓贼去盗墓,他居然说被盗墓的人家也有过错。

这是什么道理??

提倡节葬,大家都能理解,可是不节葬就要砍头??

你还是个人嘛??

群臣几乎炸开了,要不是刘长慵懒的坐在上位,打着盹,这些人只怕早就骂开了,可刘长在,他们就只能是保持着敢怒不敢言的模样,尤其是儒家出身的那些人,对儒家来说,孝当然是最重要的,大汉以孝治国,这是儒家唯一能拿出来跟黄老对线的政治优势,儒家的人很重视这些礼仪,尤其是葬礼,每当有人将葬礼办的风风光光的,用最多的陪葬品来安葬家里人,并且自愿守在他陵墓边的时候,总是能得到儒家的重视。

很多人还因此出了名,而且愈演愈烈,在汉朝末期,这甚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成名的手段,就比如某位著名的四世三公。

可晁错直接就将这种行为批判为不孝,沽名钓誉的行为,非但不去奖励,还要去惩罚,这还了得??

晁错在自己臭名昭著的人生履历上又加上了浓厚的一笔。

有大臣愤怒,也有大臣讥笑。

重视这些的不只是贵族,民间的情况更是如此,你这般下令,就等着被天下人所辱骂吧!

刘长直接通过了晁错的上奏,这项法令正式下达。

果然,法令下达之后,就在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迅速引起了大批人的不满,奈何,晁错早就料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在各地增派人手,让他们严格的监督,并且告知他们,但凡有对此政不满的人,就要被抓起来问罪。

典型的历王行为,道路以目简直就是最好的形容。

而这种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太学,太学里的儒生彻底炸开了,他们并不惧怕晁错,有的人写文章来批判,有的人则是直接准备去堵晁错的府邸,有人则是拉着众人要去皇宫……浮丘伯很是担心,多次出面干涉,却也压不住儒生心里的怒火,终于,晁错的府邸还是引起了儒生们的围攻,这些儒生们很快就被廷尉带走。

晁错则是借口太学闹事的问题,直接上书《正言论》,名正言顺的通过,设立了对太学的一系列管理办法。

在这一刻,晁错的恶名达到了顶点,从庙堂到乡野,没有人不厌恶他,乡野里关于他的童谣是一个接着一个,游侠们则是纷纷以他为目标……他几乎成为了第二个郭开。

这项法令颁发的第一天,墓葬就开始得到了严格的控制,当然,也有不愿意的,多地都发生了百姓与官吏发生冲突被抓起来的情况,儒生们则是积极宣传,认为这些人是真正的孝子,因为孝顺而与官吏冲突,不肯让父母受难,是要全力去营救的,在这种事情上,晁错其实并没有什么助手,因为就是与儒家关系不好的黄老,在这种时候也不敢站在他这边。

各地都出现了频繁的波动,不少人被抓了起来,更是有各地的官员上书,请求废除这样的法令。

群臣的奏章更是如雪花般飞向了刘长。

而刘长,对此不屑一顾,他此刻正在韩信的府邸里。

韩信正在书写着什么,刘长吃着果子,就坐在他的身边,侧着头观看,他光是吃就算了,还发出很大的声音。

韩信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竖子吃个东西都能这么招人烦。

“师父?你写完了??”

“还没有……你是上我这里来避难了?”

“避难??”

“呵,群臣都开始跟我上书了,这可是头一次,可见你将他们都逼成了什么……”

“啊??他们居然还敢跟师父上书?他们都说了什么?”

“说有小人蛊惑圣君,让我诛杀小人,为天子正名。”

刘长一脸讥笑,“这些沽名钓誉的也配让我来避难?一个个说的大义凌然的,实际上都是怕坏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从前都是通过这样孝顺的方式来获得名望的,若是我不认可这样的孝行,那对他们的名望就会造成损害……有些犬入的,自己不敢站出来,就去教唆太学生,还在地方上造势,想要让我妥协……”

“儒家这群人,恨不得让天下都遵守他们那一套礼法,当初我阿父逝世的时候,他们非要让我兄长守孝五年,让我们守孝三年……还说全天下都要守孝,食肆全部关门,天下人都待在家里默哀一年……这不是放屁吗?这么搞,天下都要给亡了……那些朝臣正在给我办事的时候,家里出了丧事,我让他们回去处置,处置好了继续办事,他们就开始指责此人不孝……”

“民间的百姓,有的吃不起饭了还要举办隆重的葬礼,就是不愿意背负不孝的骂名……这些人的礼法是吃人的,非要拿活人的饭去喂死人,喂了就是孝顺,可喂完后呢,他们要吃什么?这些儒生才不理会呢!”

“权贵就更不用说,恨不得将所有的家当都带下去,那一车车的黄金,衣裳,孤本的书籍……当初我大哥逝世的时候,我那个犹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弄了整整十辆车的黄金,三百多件华服,还有很多强弩,宝剑……我仲父逝世的时候,那些他所供养的儒生们更是上书郢客,说不能差与齐王,弄了更多的黄金,珠宝,书籍,华服,强弩,宝剑,长矛……恨不得将楚国的家当都给丢进去!!!而其余大儒们居然还说孝哉贤哉!要是我仲父知道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就这么跟着他被埋葬,不用于国事,他不打断这些儒生的腿?!”

“我总算是知道阿父当初为什么要往他们帽子里撒尿了!”

“要是我,我直接往他们头上拉矢!”

韩信沉默了许久,看来这竖子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刘长冷笑着,“这些人说地方的百姓这般反对,那般反对,我亲自去了长安外头转了几圈,百姓可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重视那虚名,有不少穷苦百姓都松了口气,终于不必打肿脸来装孝顺了,他们连饭菜都吃不上了,难道要他们卖了自己去搞葬礼吗?!甚至他们还敢围攻晁错的府邸,堂堂大汉三公……”

韩信眯了眯双眼,“你要对儒家动手?”

“我当初扶持儒家,不是为了让他们兴盛后来反对朕的!”

“听话,他们才是能跟黄老争锋的显学,若是不听话……呵呵呵,我就让他们知道始皇帝可以做的,大汉皇帝也能做……”

韩信笑了起来,“其实吧,始皇帝那会,抓的大多都是方士……”

“这我就不管了。”

韩信没有再理会这些人,他开口说道:“孔雀和百乘正式开战了……我已经下令将大量淘汰下来的军械运到了西庭国……就看刘启自己怎么去办这件事了,我还准备了一支骑兵,以柴武为首,让他们做好准备,朝着身毒出发……必要的时候,我会进行干涉……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国内越是混乱,对大汉越是有利,你不要总是看着那些朝贡的东西……这一次,我会让整个身毒都来跟你朝贡……我要将大汉的军队驻扎再身毒,让他们来承担消耗……”

韩信眯起了双眼,言语里充满了自信。

刘长也不再去想那些烦人的家伙们,笑着说道:“如此甚好!老师尽管去做,若是做不成,只管给……”

“嗯??”

“老师当然是能做成的!”

“老师……我只是觉得啊,柴武这个人年纪大了,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怕是不容易啊,要不您换个得力之将?”

“你是说周亚夫?”

“不,我是说我自己!”

“我带着两千人过去,保准将孔雀王抓过来献给您!!”

韩信沉默了半晌,骂道:“我要那孔雀王有什么用?!你身为一国之君,岂能亲自出征?!”

……

太学内,浮丘伯皱着眉头,他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不拄拐杖基本都走不动路,此刻,他看着面前这些来请愿的大儒们,忧心忡忡,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他的弟子。

“诸位……太学乃是钻研学问的地方,不适合参与这些事情。”

“我非但不会领着你们上书,我还要阻止你们上书!”

众人听到浮丘伯这么说,顿时就有些急了。

“您是如今儒家之领袖,天子轻信奸臣,要治孝顺之人的罪,要鼓励不孝的行为,这简直是天下最为荒谬的事情了,您若是不去阻止,谁又能做到呢?”

浮丘伯摇着头,“儒家重视孝行,可孝行不只是事死,真心的孝敬父母,让他们吃上好吃的,让他们穿上暖和的衣裳,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端着药亲自服侍,这就可以被称为孝子了,又何以用这些不切实际的礼来证明呢?”

此话一出,儒生们顿时哗然。

“非儒宗,实小人也!!!”

有人大声叫骂道。

第617章 采苓

“你在说什么?!”

在那儒生开口之后,当即就有人发出了一声暴呵。

众人转过头,就看到一个老者颤颤巍巍的朝着他们的方向跑了过来,没错,是跑着过来的,这老头年纪也不小,不过并没有像浮丘伯那样拄拐杖,很难想象,他这个年纪的人居然能以这般速度狂奔而来,而他所冲锋的方向,正是刚刚训斥浮丘伯的那人所在的方向。

这人大家都认识,他是浮丘伯的得意门生。

浮丘伯教导弟子的本事显然是不如他老师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教导弟子的本事也不如他的弟子。

而这位弟子,指的就是这位怒气冲冲的申培。

申培公是浮丘伯所有弟子里最为有名的那一个,这位的学问造诣是浮丘伯诸多弟子里最高的那一个,他跟着浮丘伯学诗,并且独自开创了儒家的鲁诗派……这位的弟子目前超过了千余人,浩浩荡荡的,不知多少人听闻他的名声,不远千里的来跟他求学,而他这千余弟子里,有的在后来当上了三公,有的独自开创了门派,有的当了郡守,最次的都是知名的学者。

武帝时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太守孔安国等等都是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里光是当大夫和郎的就有百余人……

他目前在太学的地位同样很高,虽然他在浮丘伯面前唯唯诺诺的,可在其他人面前,那也是一个不容侵犯的儒家大佬了。

可那位训斥浮丘伯的人并不惧怕申培,哪怕是在对方迅速冲向自己的时候,依旧是怒目而视,不曾有半点的退却。

申培迅速冲到了对方的面前,伸出手就要掐住他的脖颈,而对方的弟子迅速出来挡在了中间,申培的弟子们也迅速出列,双方对峙。

这位训斥浮丘伯的人,同样也不是无名之辈。

他叫萧奋,汉初的《礼》,来自于高堂伯,而高堂伯将礼传授给了萧奋,萧奋就是这一代的《礼》派领袖。

浮丘伯是个《诗》派,两人的派系是不同的。

而作为礼派,萧奋他们是最注重这些礼法的,尤其是他们的师礼,家礼,朝礼等等,葬礼同样也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当时的守孝三年,发丧一年,丁忧守灵等等都是他们的功劳,而在他们的口中,这些东西都是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他们说过去的国君们都是如此,将他们所拟定的礼的根源追溯到了尧舜禹的时代,认为在那个时候,礼就已经得到了施行……他们甚至将追溯放在了周礼之前。

这也给后来的礼派分裂留下了隐患,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在如今,他们还是齐心协力的,一个劲的追求礼,大概是当初叔孙通用礼敲开了大汉的门,给儒家留下了生存的希望,故而使得这一派越发的膨胀,认为若是没有他们的礼,儒家是不可能存活到如今,同时,他们还是骂叔孙通骂的最狠的那一个学派,他们认为叔孙通虽然给皇帝讲礼,可他的行为不符合礼法,说他编造典故,奉承皇帝,多次改投门庭,服侍多个君王,没有做臣子的节操,不能称为有礼。

萧奋的老师高堂伯和浮丘伯的关系还不错,有过书信往来,也曾一同辩论过,萧奋也是在他老师的举荐下,才来到太学担任老师。

申培看起来极为愤怒,他骂道:“你若是想要寻死,何故要拉上这么多人呢?”

“我的老师好心想要救你,你居然还敢羞辱他!连你的老师都不敢这么无礼,你治的是什么礼?!”

萧奋抬起头来,不屑的回答道:“子曰:复礼!我所说的,是天下的根本,大汉以孝治理天下,如今却要惩罚孝子,鼓励天下人行不孝之事,这是违背礼法的行为,有奸臣如晁错,按着礼法应该夷灭他的三族!浮丘伯作为大家,在这种礼崩乐坏的时候,不想着上书劝谏君王,却要效仿那叔孙通,奉承献媚,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公然无视根本,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小人之所为吗?”

不少儒生不由得点着头,都赞同萧奋的言论。

申培勃然大怒,下意识的就要拔剑。

浮丘伯却开口了,“申培生……不要动手。”

他并没有因为辱骂而愤怒,他只是平静的看着众人,说道:“礼自然是重要的,圣人通过礼法来让天下人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去做的,用礼来约束自己,让自己能摒弃缺点,恪守本心……这是礼的本质,礼并非是用来求名的,在要他人遵守礼法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要先遵守礼,并且达到一种境界呢?圣人也说了,先要吃饱饭,才能知道礼,当今庙堂提倡节葬,这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

“自各国战乱,到了如今,贫苦者依旧不少,要引导百姓们去守礼,让他们做个孝顺的人,这没有任何的问题,可是,得先让他们吃饱饭啊……非要逼得家破人亡才是礼吗?礼有很多种,忠君是礼,安民是礼,仁爱是礼,何以用无谓繁杂的仪式来进行限制呢?你的老师高堂公在跟我通信的时候,就曾说起当今的情况……他说过去很多地方,百姓家里吃不上饭,在家中老人年长之后,就送他们去野外等死……实在乃不孝之大举,如今天下富裕,百姓们能让家里双亲吃上肉……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礼吗?”

“你们不曾经历过那段时日……”

“浮丘伯善辩!”

“浮丘伯善辩!!”

萧奋看到周围的几个大儒和后生们有些动摇,就忍不住大声叫了起来,直接打断了浮丘伯的话,他大声叫着,转身就走,大概有三十余人都跟上了他,一同离开,浮丘伯激动的拄着拐杖,朝着他们的方向伸出手,哆哆嗦嗦的朝着他们挣扎着追赶,“我的话还不曾说完……勿要冲动!你们有性命之危啊……有性命之危啊……不可啊!!”

申培猛地拦住了浮丘伯,双手死死抓住老师的手臂,神色冷酷。

“老师……算了……想要寻死的人,您又如何拦得住他们呢?”

“不成,我得去将他们劝回来……他们还都年轻……”

申培只是紧紧的拉着老师,不让他走,浮丘伯不安的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无力的长叹了一声。

“老师,您不知道,这几个人,完全就是凭借着守孝得到名声,才进入太学的……他还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跟很多大臣结交,为他们扬名……晁错的法令,直接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当然是不干的……这类的人,死不足惜!!!”

听到申培的话,浮丘伯的眼里却满是悲伤。

“我管教不力……管教不力啊……”

浮丘伯的言论很快就在太学内被传的沸沸扬扬的,而这言论,当然是经过了某人的润笔。

“自各国战乱,到了如今,过去饥饿的时候,我们都是将家里的双亲送去野外等死的,如今能喂他们吃个饭,已经非常孝顺了,这就是最大的礼了!”

“啊??浮丘伯真的是如此说的??”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