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641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仲父……骑,射,驭,剑,自幼勤学不辍,不曾荒废。”

刘勃解释道:“我儒家门生也是知武事的……”

刘濞却没有听他的解释,认真的说道:“削藩的事情,你应该是知道了,晁错这是准备让我们交出全部权力,去给他们当傀儡。”

刘勃没有说话。

“我知道……安是支持晁错的。”

刘勃还是没有说话。

刘濞笑着说道:“你别看这些朝臣们说的有头有尾的,扯什么外王势大,危害庙堂之类的,他们自己,也没几个是好东西……他们为什么想让我们交出权力?因为他们可以得到这些权力……你说地方该由贤明的大臣来治理,这是正确的,我麾下也有不少大臣,可是吧,总得有人来看着他们,为他们之首吧?我们好歹是治理自家之地,做不出竭泽而渔的事情,可他们呢?各个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为自己谋取好处,真让这些人代替我们在地方上做主,那才是最要命的……”

“他们为了政绩可以不顾地方百姓的死活,也可以不在乎地方的利益,反正这里只是他们一个跳板,不是他们的家……你真的觉得让他们来接手是最合适的吗?你在太学学习了这么久,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是看出来了吧。”

“口口声声的仁义道德,忠君为国,可实际上呢?这些年我在燕国,都不知杀了多少这种口头上的贤臣……他们的宗族在地方上,做的事情可是天怒人怨的!他们的一个家仆,都敢抢占千亩土地,戏杀民妇,就这类的东西还配代替我们来治理地方吗?!”

“我知道你素来敬重你的兄长,但是如今是关系天下的大事,你不只是太子之胞弟,你还是大汉的代王,你要想好了,到底该怎么去选!”

“还有,你不只是有哥哥,你还有两个弟弟,你的弟弟都还年幼,需要你来为他们选择,你现在的选择,不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所以,不要那么急,我还等得起!”

刘濞咬着牙,右手持着剑柄,“朝中这些狗东西,我们真正办事的时候在后方享福,不干正事,如今有成果了却想着来摘果实,要我去给这些狗入的当泥偶?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真逼急了我,非要与晁错见血不可!!!”

第660章 不仁之政

“诸位爱卿,如今晁错提议削藩,逼迫甚紧,寡人束手无策,为之奈何啊?”

在大夏国驻皇宫城外第三家卫亭内,刘赐认真的询问了自己麾下的文武大臣。

董仲舒沉默了片刻,随即回答道:“大王……我们夏国大概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这是为何啊?”

“晁错要限制诸侯王的兵权,财权之类的,可这些我们都没有……他想限制也限制不了啊。”

刘赐恍然大悟,顿时不再担心。

“对啊,我麾下连个一个甲士都没有,还怕他限制我的兵权不成?!董卿妙计啊!”

夏侯赐也急忙帮腔道:“董相英明!”

董仲舒有些无奈,他又开口说道:“大王完全不必理会削藩的事情,长安内的诸王里,只有代王是有资格参与其中的……不过,大王倒是应该关心另外一件事。”

“哦?什么事?”

“皇陵。”

“大王难道不知道?昨日的朝议,晁错改了口风,没有提及削藩的事情,反而是提议陛下翻修安陵,维护长陵,以及诸多宗室大王之陵……大王身为外王,何不参与进来呢?”

刘赐有些茫然的看着董仲舒,“修皇陵?我就不明白了,阿父不是一直都提倡节葬吗?为什么又对陵墓如此上心呢?安陵和长陵简直就是天天都在翻修,不断的扩设城池,长陵的人口都有几十万了吧,安陵更是过分,比河西国的王城还要繁华……看着压根就不像是陵墓,阿父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董仲舒笑了起来,“大王,这可是大汉第一策。”

“大王久居长安,不知其中原委……在地方上,不只是有农夫,商贾,匠人,士人,彻侯,还有一类人。”

“这类人称为豪,他们没有什么官职,却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们欺凌底层的百姓,抗拒官员的治理,他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将百姓变成自己的佃户,为非作歹,把持地方,一旦减少对他们的压制,他们就会迅速架空官员,让庙堂的命令达不到基层……因此,当初有大臣想出了办法,就是通过让他们守皇陵的方式,让他们搬离地方,拿走他们的土地和家产,让他们在陌生的地方成为农夫……失去所有的影响力。”

“陛下常年翻修皇陵,并非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压制这些豪强。”

刘赐恍然大悟,随即又问道:“何以如此麻烦呢?为什么不直接下令诛杀,将他们杀个干净?”

“大王啊,直接下令诛杀,那不符合律法,大汉以仁义来治国,自然不能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啊,这些人是杀不干净的,在地方上的权势可能超过您的想象……最初,地方上的豪族多是各国宗室,在秦国的时候,这些人纠结了各自的力量,随即发动了叛变,如项羽这些人,就是六国之豪族,高皇帝取天下,就用了陵邑之策,将这些六国豪强叫来守皇陵……让他们离开自己的故乡,拿走了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无法再作恶。”

“而如今的豪族,却大多都跟开国大臣,以及如今各地的彻侯有着关系。”

“例如汝阴各地的豪强大族,大王或许不知,那里的豪族,大多姓夏侯……他们可都是阿赐的亲戚们呢,或许阿赐都不认识他们,可他们就是凭借着汝阴侯的威望,四处积累财富,横行霸道,成为了一方豪强,嗯,豪族称不上,赐才是豪族,他们只是豪强……有的豪强甚至只是豪族家的家奴而已……先前邯郸有一豪强,因为偷开矿的事情被斩首,而他竟然只是王恬启从前的随从……在告老还乡后,就借用王公的名望,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最后都开始盯上了铁矿……”

夏侯赐大惊,天天说诛豪族,到头来,豪族居然是我自己??

看到夏侯赐惊惧的眼神,董仲舒笑着安慰道:“赐,你不必担心,你是彻侯之家,名门豪族,不在迁徙名单之中……记得将来继位后按时缴纳酎金就好,说起来,其实这些年庙堂对君侯们的打击也很严厉,陛下外出的这两年,因为酎金失侯的就有三十余人吧……不过对君侯就不能采取对豪强的做法了。”

董仲舒自嘲道:“说起来,我也是豪强之子了……有耕地,有钱财……不过我阿父为人宽厚,从不曾做出欺辱他人的事情。”

刘赐听明白了,他摸着小下巴,“那为什么非要用皇陵的名头来办事呢?用这些人来充实夏国多好啊……”

“大王,若是用其他名头,群臣定然反对……毕竟,地方上那些都是自家亲戚,每年的孝敬不提,有了他们,宗族的势力才能更加庞大,可若是皇陵,那就没办法了,陛下要孝敬高皇帝,谁敢阻拦??而太子要孝敬陛下,谁又敢阻拦呢?这就是大汉的修皇陵……”

刘赐只是觉得心疼,“为什么这陵墓不在我夏国呢?”

董仲舒认真的说道:“所以我才让您去参与这件事啊……您虽然年幼,没有什么实力,整日就瞎闹,连晁错都懒得对付,谁也看不上,但是您毕竟是诸侯王,陛下的亲生儿子……如今削藩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倒是个机会,晁错肯定是要大办特办的,如果能以此为夏国谋取利益,那不是很好吗?”

“可皇陵跟我根本挨不着啊?难道还要我上奏让大父腾个位置吗?把他老人家挖出来,埋到夏国去??这不合适吧?”

董仲舒脸色一黑,“这当然不合适……不过,这些年里,庙堂一直往关中迁徙百姓,关中百姓实在太多了,粮食本来就不能自足,要是再次大规模的迁徙,那怕是要出大问题……或许晁错也在为了这件事而头疼呢,如果我们想办法,让大王也能修陵呢?皇陵要修,这各地的王陵就不能修了吗?”

“说的有理啊,但是先前只是修皇陵,若是王陵,他们会同意吗?”

“那就要看晁公了……我也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刘赐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不管了!我们就这么办!夏国目前只有三座城池,一万七千多百姓,这连个乡都不如呢!若是能修陵城,怎么也能弄个十来万人吧?还都是些优质人才,干了!!”

刘赐说着,忽然看向了一旁的夏侯赐,“你觉得呢?”

夏侯赐抿了抿嘴,不太放心的询问道:“晁错不会连带着我给一起办了吧?”

“这你放心吧,他搞豪强,群臣明面上都得高声支持,没有人可以在大汉公然支持豪强,哪怕是三公也不行,可他要是办你这样的豪族,明天他就得病死,哪怕是三公也不行……”

“那还是当豪族好啊。”

“不,是当三公最好。”

刘赐跟他阿父一样,是个说做就做的性格,在董仲舒提议之后,他即刻开始思索着拜见晁错的事情,首先就是要如何见到晁错了,晁错是不会见他的,别看晁错整日在庙堂里被人揍什么的,可人家是大汉三公,不是谁都能去见的,外王也不行……晁错对刘赐向来都是保持着无视的态度,想要见到晁错,还需要有个能够引起晁错重视的人来引见。

董仲舒虽然洋洋洒洒的说出了自己的谋划,可对办成这件事还是没有多大信心的。

晁错太自负,太张狂,就算刘赐愿意支持他削藩,只怕他也不屑于理会。

看到刘赐瞬间上头,董仲舒只好将其中的困难都点破。

“晁错此人,难以相处,大王想要见到他,跟他商谈这件事都会很困难,他压根就不会理会,而且他向来敌视藩王……”

刘赐却拍着自己的胸口,“哈哈哈,这点事,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你放心吧,寡人自幼聪慧,难道连这点事都办不了吗?今日就让你看看寡人的能耐!”

……

“阿父!!!”

门口忽然传来一声惊呼,刘长都是一愣,侧头看去,就看到刘赐满脸委屈的站在了一旁。

刘长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到最后,只是长叹了一声。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而很快,刘赐就见到了晁错。

晁错跪坐在刘长的面前,有些狐疑的看着一旁的夏王,我拼死拼活的忙着收拾豪强的事情,您将我叫过来就是为了听这个小家伙胡说八道??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我每次办事的时候,总是有人来拖我的后腿呢?

“错,怎么不说话了?在想什么呢?”

“臣无碍,只是想到陛下为了国事整日操劳,勤勉不休,心中有些感慨而已……”

“好,赐,你继续跟他说,这件事,朕不插手,错,你自己看着办。”

刘长再次选择了中立,晁错也不敢当着刘长的面给刘赐甩脸色,只好摆出了一个相对温柔的脸,“大王找臣是要做什么事情呢?”

“修王陵,我想要修建王陵……关中是不是人满了?反正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迁徙到其他地方呢?皇陵是陵,王陵也是啊,如果能修王陵,那四地的诸侯国不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迁徙豪强了吗?以后无论开发什么地方,都有充足的理由……”

刘赐结结巴巴的复述了一遍董仲舒的话,到最后,他还提醒了一下,“我知道您削藩,我其实是很支持您的,夏国愿意带头执行您的政策的……”

虽然稚嫩,却已经有点那个味道了。

晁错微微皱眉,沉默无言。

刘赐看到他不说话,又看向了阿父,刘长却只是笑呵呵的看着他,同样不说话。

董仲舒也没有说错,刘邦的长陵不适合再迁徙人口了,接下来只能是迁到河西国去,源源不断的迁河西,直到河西也挤不下……如果能将他们迁徙到各种不同的地方上去,倒是能缓解很大的压力,就比如说,将南越的豪强迁徙到河西,跟将南越的豪强迁徙到滇国,哪个更省力呢?大汉可不是要谋杀豪强,要护送他们,要给吃的给喝的,到了地方还要让他们能定居下来。

如果由诸侯国来承担一部分,倒也不是坏事。

况且,晁错坚信,今年就能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拿走他们手中的权力,收回庙堂,到时候诸侯国的发展再快也没事。

可是,想要在修建皇陵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修王陵,压力肯定会非常巨大。

群臣并没有众人所想的那么支持迁徙,他们只是不敢明说,暗地里都在想办法,早在刘盈时期,他们就曾上奏过,希望刘盈能结束这样的不仁政策,他们以迁徙害死了很多老人为由,想要道德绑架刘盈这位吃赤诚君子,然后他们就被曹参给杀掉了。

曹参一连杀掉了联名上书的十七个人,直接让他们变得极为乖巧,开始全力歌颂这项制度。

到刘长的时期,他们又开始寻找门路,只是刘长不是刘盈,他比曹参还要凶残,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的机会,说都不敢说,直接全力支持。

在历史上,这些人终于等来了“仁义好儒”的皇帝刘奭,这位宽厚仁义的君王,终于察觉到了这些豪强们的不容易,不再行陵邑制,当真是体恤民情……然后,就没然后了,豪强盛行,大量兼并土地,民间矛盾极为尖锐,最后葬送了整个西汉帝国,至于后头的那个汉,怎么说呢,那就是个世家豪族们所拥立起来的王朝,想让他们自己打击自己是不太可能的,尽管前期的几代皇帝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想过修补,可根出了问题,修建枝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东汉帝国根部的腐烂不只是摧毁了帝国,甚至是掀起了世家大族的狂潮,险些带走整个华夏,这些人醉生梦死,高人一等,说着什么魏晋狂士,说着什么衣冠南渡,一群夹着尾巴逃跑的狗东西使得华夏遭受了数百年的黑暗时期,直到隋唐,华夏再次爬起身来,遍体鳞伤,伤口上依旧有蛆虫蠕动,呵,望族呵。

可这些,在大汉是不存在的,至少在如今的大汉是不存在的,对大豪族,大汉有酎金失侯,时不时就要干掉一批君侯们,对于小豪强,大汉有陵邑制度,将他们当作韭菜来收割。

晁错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他只是说自己要回去想一想。

刘赐有些失望,在晁错离开之后,他不知所措的看向了刘长。

“阿父……他会听我的吗?”

“哈哈哈,如果我说会,你出去就会说这是我的意思,逼迫他们同意,对吧?”

刘赐的脸顿时就垮了,“阿父何以这般揣测我呢?那就是他不会听了?”

“这件事你找错了人……你找晁错做什么?”

“那我要去找谁?”

“你大哥。”

看着蹦蹦跳跳离开了厚德殿的刘赐,吕禄不由得感慨道:“都长大了啊,连赐都开始为政事而走动了。”

“所以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长大了,就该做点事,积累下经验,反正有我兜底,也不怕做错。”

刘长忽然问道:“老师他们到了哪里?怎么还不曾回来呢?”

“大概是到了西庭国,要处置的事情较多,故而无法迅速回来,怕是还要等候许久……我倒是觉得,太尉最好还是不要太快回来,他和张不疑一旦回来,庙堂里的变化就太多了,而且太尉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出大事……”

“这就是你的短见了,师父参与这种事干什么?张不疑就更不会在意了……只有晁错才将这件事当作是自己毕生的抱负呢!”

在短短几日内,晁错就举起了屠刀,而他第一个下手的目标就是豪强泛滥的梁国。

刹那间,天堂般的梁国成为了炼狱,官吏们四处抓人,凶残的官吏闯进一个又一个豪华的府邸里,将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人拖了出来,那些人恍若死狗,甲士与家丁们发生流血冲突,规模愈发庞大,甲士们四处巡逻,就连楼船军都开始上岸,街头上都是豪强们的哭泣声,沿路已经有人开始启程,他们哭着求饶,在官吏的鞭打下,绝望的踏上了道路,不少人因为反对而被戴上了枷锁,有点因为猛烈反对而被斩首……

四处都有人在逃亡,百姓吓得躲在家里,瑟瑟发抖。

连都城都变得格外混乱,这个豪强的温床只是在几天后就成为了豪强的屠宰场,豪强们十室九空,晁错的力度很大,他做事的风格跟前辈们都不同,他完全不看这些人在民间的名誉,像从前,所迁徙的都是豪强,豪强并非是说有钱人,只有名声坏的才被叫豪强,而其他的只是纯粹的富户而已,晁错是豪强连带着富户全部端,这样极端的行为迅速引起了大量的反对,晁错仿佛就在等着他们反对,迅速将反对者抓捕。

他上奏刘长,请求他将这些反对者处死,并且禁止他们的后人担任官职。

刘濞却勃然大怒,对晁错更加的愤恨。

你要对付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分心去对付豪强呢?难道在你的眼里,乃公跟那些豪强是一样的吗??你就这么轻视我??

这种前所未有的打击,让群臣格外不满。

长安看起来愈发的平静,却仿佛又在酝酿着什么。

而在此刻,太尉的前锋部队过了河西国。

第661章 太尉还朝

烈日高照,酷热无比,连带着空气似乎都沸腾了起来,远远的看,连地面都因为酷热而晃动了起来,闪烁着模糊的光芒。

甲士们早已是满身大汗,那汗水不断的流着,尽管他们已经卸了甲,却依旧是湿漉漉的,双眼都因为汗水而变得酸痛,不敢睁眼,按着军令,其实他们是不能卸甲的,哪怕是这般恶劣的气候下,但是太尉还是下令允许他们卸甲,轻装出行,主要是这里的酷热与中原不同,早些时日,这里明明还是散发着刺骨的寒意,可到了此刻,就已经酷热难当了。

这般赶路,这些精锐的甲士们不知要死掉多少个,而韩信不愿意让这些人有太多的损失。

这些甲士们,乃是韩信特意从各地所挑选的精锐,此番回去,都是要在各地承担重任的,若是无端的死在赶路途中,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们已经来到了西庭国,刘祥和周勃已经告辞离阵,韩信甚至都没有抬起头来看上他们一眼。

堂堂一国诸侯对着韩信行大礼,都没能得到他的回礼。

当然,刘祥是不敢因此而怨恨的。

这次出征,刘祥和刘卬两人都跟在刘长的身边参与了战事,这是他们两人初次上阵杀人,冲阵,刘卬那竖子还受了伤,手臂上中了箭,不过,两人都算是经过了剑与火的历练,刘祥拉弓射箭,斩获四首,刘卬更甚一筹,披甲冲锋,手刃十六,俘虏有七,刘长都很意外,称他为“我家乳虎”,刘卬在出了西庭国后就归国了,刘祥此刻也归了国。

两人蜕变了不少,战争果真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