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05章

作者:寂寞剑客

府上人口也只有一个老妻,一个花甲老仆,就仨。

“老爷,贡院街被堵住了。”老仆隔帘禀道,“只能绕道了。”

高弘图闻言撩起牛车布帘,果然看见贡院街一直堵到了锁淮桥这边,看这架势,估计是从锁淮桥一直堵到南宫内务府。

看到这,高弘图就开始揪自己胡子。

可惜啊,真是可惜,卖债的银子不入户部太仓库。

“绕道!”高弘图刷的将布帘放下,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高弘图很清楚,今天这一天都不可能有好心情。

……

崇祯父子三人此时的心情却是极好。

尤其对朱慈烺来说,真是双喜临门。

崇祯不喜欢搞排场,所以朱慈烺的大婚也得以以最快的速度走完了全部的流程,昨天晚上就已经娶太子妃过门。

想起昨晚的合卺礼,朱慈烺就想笑。

当时他真是以上法场的心情揭开的太子妃红盖头。

只不过,上天却给了他丰厚的馈赠,新娘子竟然出奇的美丽。

“父皇,你看你看,皇兄又在傻笑。”朱慈炯笑道,“一上午就没停过,至于么,娶个媳妇至于把你乐成这傻样?”

“三弟,你还年幼。”朱慈烺笑着说。

“等再过两年,你也娶了王妃就懂了。”

“嘁,我才不娶王妃。”朱慈炯很不屑。

小男孩都这样,一个个的都以娶妻为耻。

旁边的崇祯也是无语,心说旁边还有个尝过肉味的老家伙呢。

不过话说回来,给朱慈烺选一个太子妃问题不大,但是他自己找后妃就很麻烦,逛青楼都不能轻易逛青楼。

暂时只能憋着。

父子三人正说话之间,马鸣騄匆匆进来。

马鸣騄这一阵真忙坏了,人都瘦了一圈。

没有上任之前,马鸣騄还担心内务府没有事情做。

可是等到真的走马上任,他才发现事情真不是一般的多。

先是抓捕韩赞周的参随以及上千个爪牙,然后追索财物,再然后核算返还税银,还要尽可能的确保中间不出现差错。

好不容易返还完了税银,又要准备发卖债券的事。

债券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准备起来却异常的繁锁。

首先是准备印刷债券的纸张,必须得是上等麻皮纸。

找到纸坊之后,还得找刻匠,而且得是擅长微雕的刻匠。

然后是印刷坊,找好印刷坊还得找颜料,还得调和颜料。

得亏有国子监的两千多学生外加奉诏勤王的几千个士子,马鸣騄有充足的人手,同时这些士子对于纸张笔墨及雕刻等事也极为熟悉,同窗之间一说,立刻就知道哪有好纸,哪里有最好的印刷坊,哪里又有水准最高的微雕匠。

累个半死,总算把差事办成了。

马鸣騄道:“圣上,印刷坊已经把债券送过来了。”

“债券已经送到了?走,瞧瞧去。”崇祯欣然起身。

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外间,只见大厅里放了两个箱子。

顾杲和吴应箕守在旁边,看到崇祯过来,赶紧打开箱子。

马鸣騄从箱子里边拿起一叠债券,分别递给崇祯父子三人。

崇祯接过债券摩挲了下,顿时感到一等莫名的亲切,这就是纸币啊。

好吧,崇祯让马鸣騄印的其实就是纸币,只不过是借了债券的名头。

如果仅仅只是债券,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让账房登记姓名籍贯,然后再出具一张收据就可以,根本就不会有伪造债券这种事情。

因为债券伪造了也没用,必须本人兑付。

印刷纸币就要麻烦得多,纸张得用最好的。

印刷的油墨得特殊调制,还得有水印和密字。

所以,崇祯完全是用印刷纸币的标准在印刷债券。

不管将来是否发行纸币,先把印纸币的技术储备起来。

当然,眼下肯定不具备发行纸币的条件,毕竟大明宝钞都还在流通,而且缙绅商贾觉得拿来擦屁股都娴硌得慌,简直毫无价值可言。

崇祯让马鸣騄印的债券不同于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本质上还是一张票据,但是马鸣騄印的债券至少样式上已经跟后世的纸币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百元大钞略大些,略厚些。

债券正面以及背面都有精美的彩色图案。

这些图案里边藏着密字,还盖了崇祯的宝玺。

正面中间写了大写的“十年期国债壹万两整”字样。

背面中间则用阿拉伯数字写了10年期国债10000两。

债券额度只有三种,分别是一万两、五千两及一千两。

“好,很好,马卿你辛苦了。”崇祯对债券感到很满意。

听到崇祯的夸奖后,马鸣騄终于松口气,说:“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崇祯闻言只是笑笑,眼下也不到酬劳的时候,当下又说道:“既然债券已经送到,那就开始发卖吧,外面的缙绅商贾估计早就等急了吧。”

“遵旨。”马鸣騄拱手一揖,又走出大厅喝道。

“来人,打开大门,大明朝首期国债发卖开始!”

为了达成震慑效果,马鸣騄特意调来了两百个夷丁。

这两百个夷丁都是全装惯带,标枪般插满整个内务府。

所以大门打开之后,等候多时的缙绅商贾也没敢造次,而是按着队列依次走进来,又在士子的引导下进入席位。

发售现场依然是水榭加回廊。

一千多个缙绅及商贾被引入四周回廊。

马鸣騄则是踌躇满志的走到中间水榭。

“诸位,由于到场的缙绅商贾有些多,所以首期发卖的二千万两债券不一定够卖,因此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买到债券,本官在这里改一下规矩。”

几十个大汉将军迅速将马鸣騄刚才的话传遍四周的回廊。

听到这,不少到得比较晚的缙绅商贾便松口气,他们还真担心会按照次序买债券,这样的话轮到他们时只怕汤都没得喝。

马鸣騄又道:“我们会先统计到场人数及预期的购买数额,然后酌情定一个比例,再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折算,大家放心,在座的诸位一定能买到债券。”

很快有上百个士子拿着名册,走到回廊中挨个询问。

士子在拿到第一手数据之后,迅速送到账房交给账房先生统计。

不过一盏茶功夫,最终数字就呈送到崇祯御前,到场的缙绅商贾一共有1073人,预期购债额度为六千余万!

说真的,马鸣騄被这个数字给吓着了。

六千万!大明岁入最多也不过两千万!

崇祯的心情就显得十分平静,这跟他预估的差不多。

虽然他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可是观念和习惯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要想让整个江南的缙绅商贾接受并拥抱金融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崇祯的心理预期是两成,只要有两成的民间存银调动起来,那就是成功。

现在差不多正好是两成,因为他估计整个江南八府一州的民间存银应该在三亿两左右,六千万正好五分之一。

第一百三十五章 向崇祯要人

内阁朝房。

四位阁老再次在大堂聚齐。

表面上看,四位阁老正在讨论恩科考题的事情,但其实都有些心不在焉,甚至出现了鸡同鸭讲的情形。

不用多说,四位阁老都在等内务府发债的消息。

这次发债的结果绝不会差,这点早就形成共识。

毕竟堵在贡院街上的那一千多辆马车可是做不得假。

但是这次发债究竟有多好,史可法他们四人就无法想象。

最后还是姜曰广沉不住气,先问道:“你们说,内务府能卖出多少债券?”

高弘图说:“从八府一州赶来南京购买债券的缙绰商贾少说也有上千人,按照一家五万两银子来计算,至少五千万两!”

“五千万?”姜曰广人都懵掉,“这么多?”

解学龙有些心虚,摇头说:“应该没有一家五万两这么多。”

别家多少不知道,反正他们解家筹集了十万两银子买债券。

“解阁老保守了。”高弘图哼声道,“仆已经托人私下打听过,这次来南京买债券的大多是有头有脸的大缙绅或者身家不菲的巨商大贾,那些身家只有几万两甚至几千两银子的小缙绅或者小商贾,根本就没几个。”

“此事并不奇怪。”解学龙道,“那些小缙绅、小商贾或者消息不灵通,或者嗜财如命不敢冒半点风险,所以对此无动于衷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债券这种事情乃是由圣上首创,未来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

机会永远留给先人半步的群体。

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个逻辑。

姜曰广忽又问道:“如果缙绅和商贾真准备了五千万两银子,你们说,圣上会发卖多少债券?还会是之前说的两千万两吗?”

“这怎么可能呢。”高弘图道,“谁还会嫌银子多?”

“仆也觉得不会。”解学龙道,“圣上肯定会临时增加债券。”

只有史可法从始至终没有说话,蹙着眉头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心情?

高弘图三人正说话间,户部左侍郎张有誉忽然气喘吁吁的跑进来。

“四位阁老,卖完了!”张有誉喘息着说道,“内务府的债券卖完了。”

“啊?这么快就卖完了?”高弘图急声问道,“总共卖出了多少债券?”

“两千万两。”张有誉道,“就卖了之前说好的两千万债券,多一两都没有。”

“啊?”这下又出乎姜曰广他们的意料之外,“圣上竟然真的只卖了两千万两?”

“圣上糊涂。”高弘图跺着脚说道,“这么多缙绅和商贾上赶着送银子,内务府为什么就不能多卖些债券?内务府银子花不完,可以给户部嘛,户部现在也缺银子!”

这次姜曰广和解学龙却没有附和,把银子给户部?高硁斋你想什么呢?

圣上不从户部来掏银子就不错了。

……

此时在南宫。

价值两千万两银子的债券已经全部售罄,买到债券的缙绅商贾都是高兴异常,虽说买到的额度只有预期的一半,但是也已经不错了。

接下来就是交割银子同时校验银子成色。

这就是拿银子做货币的不方便处,银子有成色的。

不同产地的银子及不同银矿生产的银子,成色都不一样。

所以在流通过程中,就需要对银子成色进行校验,确定价值。

比如银子成色十足,称为足色银,如果成色不足就要打折扣,这就需要经验很丰富的专业人士对银子进行评估,判定其折色,九成或者八成,甚至七成。

所以交割并且校验银子的环节需要非常小心,而且很耗时间。

缙绅商贾按照次序,赶着自家马车逐次上前交割及校验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