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16章

作者:寂寞剑客

左良玉对外虽然号称有精兵三十万,但其实只有十万左右。

而且这十万人中大多是叛逃的贼兵,装备和训练十分堪忧,真正可战的也就是左良玉之前的两万老营。

所以,如果崇祯真带着徐州的二十八镇精兵南下,左良玉自忖是挡不住的,到时就只能放弃武昌逃跑。

但能不跑还是不想跑。

丧家犬的滋味不好受。

柳敬亭道:“所以主上应该奉诏出兵。”

左良玉道:“可是,万一崇祯扣下我儿作为人质又该怎么办?”

“这有什么。”柳敬亭轻笑道,“主上春秋正盛,妻妾亦众,何愁没有子嗣?”

左良玉一想也对,是啊,他现在也不过四十多,孔夫子他爹八十岁尚能生子,没理由他左良玉就生不出儿子。

……

两天后,安庆府潜山县。

大明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批军械已经送到潜山县。

这批军械是崇祯离开南京前就跟康百万说好的。

“圣上,这是您要的军械,一共两千支鲁密铳!”詹仰之指着身后逶迤而行的近千头驴子说道,“此外还有长矛四千余支,腰刀六千余把,棉甲六千余副。”

长矛、腰刀和棉甲都没什么,两千余支鲁密铳却让崇祯有些意外。

因为他要的仅只是鸟铳而已,却没想到大明兵工厂居然向他提供了鲁密铳。

毕竟大明兵工厂从整合完成再到投入生产,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么点时间居然就能生产出两千多支鲁密铳?

这无疑是违背常识的。

崇祯道:“这两千多支鲁密铳哪来的?”

詹仰之笑着说道:“回圣上话,鲁密铳最难加工的是铳管,正好之前的鸟铳厂库房就有留存的两千多支铳管,就都拿来改为鲁密铳。”

“是这么回事啊。”崇祯难免有些失望。

当下崇祯命詹仰之将军械卸下,再开箱。

崇祯从中拿出一支鲁密铳,整个铳身已然是有了近代步枪的雏形,但扳机还是夹持火绳的蛇杆机构,而且没有配刺刀。

接着拿出多支鲁密铳进行比较。

可以明显的看到,鲁密铳的铳管壁厚不均,甚至连形状都不规则,有的是八边形,有的是四边形锉四个倒角,还有六边形,没有圆形。

也没有靠山准星这些视瞄机构,一概没有。

崇祯的脸色变得有些难堪:“这也叫鲁密铳?”

徐州边镇也有不少鲁密铳,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呃……”詹仰之愣了下说道,“外形是粗糙些,但所有铳管都回炉重新锻打,铳管内壁也是重新钻过孔,而且重新对曲直进行校正,一切工序都是按鲁密铳的要求进行,最后也做了试放,精度以及射程都与鲁密铳差相仿佛。”

“好吧。”崇祯对此也感到无奈,饭要一口一口吃。

顿了顿,崇祯又问道:“三千辆偏厢车什么时候能造好?”

詹仰之轻噢一声说道:“厢车厂因为木料没能及时到位,可能还要一段时间才能造好三千辆偏厢车,大概一个月。”

崇祯嗯了一声又问道:“澳门卜加劳炮厂的五十个枪炮工程师到了吗?”

“还没。”詹仰之摇了摇头,旋即又道,“不过广州那边已经发来急递,卜加劳炮厂的五十个枪炮工程师已经从澳门出发。”

崇祯舒了口气,又道:“詹翁,这批鲁密铳就算了,但是下一批鲁密铳,还有偏厢车、虎蹲炮及红夷大炮,就必须得执行朕之前所说的标准化!如果还是像这一批,那朕是要拒收的,所有损失由你们承担。”

“是是是,一定标准化,一定执行标准化,这批鲁密铳也是因为要得急,不然肯定标准化。”停顿了下,詹仰之又道,“不过这个造价……”

“朕说了,造价不用担心。”崇祯慨然说道,“只要东西好,钱不是问题。”

说话之间,郑森等六十多个士子长已经赶到,崇祯当即让他们带着勤王士子来领取军械并且分发下去。

第一百五十章 训练有素

郑森所在组的营地中,勤王士子正在互相帮衬着披甲。

虽说棉甲的重量只有不到十斤,相比动不动二十多斤、三十多斤的锁子甲、铁札甲重量已减轻许多,甚至比布面甲都要轻,但是一个人要想完成披甲还是相当有难度,尤其是环臂甲,一个人根本就没办法完成披挂。

“次尾兄,帮我束一下环臂甲。”

徐应伟拿着一对环臂甲来到吴应箕面前求助。

“好。”吴应箕当即拿起环臂甲帮徐应伟披挂。

大明的棉甲跟建奴的棉甲不同,不光样式不同,还佩有环臂甲。

吴应箕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门弟之见,对于徐应伟这个姥东徐氏出身的寒门子弟已经毫无芥蒂。

在吴应箕的协助下,徐应伟很快就完成披甲。

吴应箕又拿起钵胄替徐应伟戴上,系紧革带。

再定睛看,出现在眼前的就是个威风凛凛的大明猛卒!

别看徐应伟是一个地道的浙江人,却有着接近六尺的魁梧身材,配上一身威武的棉甲以及带有红色缨枪的钵胄,真跟年画中走出的门神。

徐应伟又抓起长矛,笑问吴应箕:“次尾兄,够威风否?”

“威风!”吴应箕由衷的朝徐应伟竖起大拇指,“有贞兄你真不像个南方人。”

徐应伟嘿嘿一笑说:“次尾兄,他日北伐战场上遇到建奴,你只管安心放铳,因为我就站在你身后,只要我在,任何敌人都别想靠近你!”

“好好。”吴应箕笑道,“我的小命就交给你了。”

一边说,吴应箕一边抓起搁在自己脚边的鲁密铳。

“好说,咱们俩谁跟谁。”徐应伟勾住吴应箕脖子。

说话间,同组的其他士子也都完成披挂,纷纷聚拢过来。

郑森的这个组共102人,33人为火枪手,63人为长矛手,还有5个号鼓手,最后再加上郑森这个士子长。

这个人员配置,跟边军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大明边军的火枪手占三成,长矛手占五成,加两成刀牌手。

作战之时刀牌手冲在最前,出现减员之时就由长矛手递补,始终维持盾墙完整,而如果配备了车营,则是由车营负责保证火枪手安全。

但是勤王士子既没有车营,也没有刀牌手。

冒襄便问郑森道:“大木兄,我们怎么没刀牌手?”

郑森道:“圣上说,到了徐州之后会有车营协同我们士子营。”

“车营?”吴应箕眼睛一亮,问道,“车营有没有红夷大炮?”

“那还用得着说吗,肯定有。”郑森笃定的说道,“而且数量不少。”

停顿了下,郑森一正脸色厉声喝道:“号手,吹集结号,全体集合!”

两个号手便立刻吹响了喇叭,啊哦啊哦的天鹅音便响彻营地,刚刚还在说笑闲聊的士子赶紧上前列队。

不到片刻,士子便列队完成。

前后六排,前三排为火枪手,每排11人,间隔约三尺,后三排为长矛手,间隔约为一尺五寸,互相之间侧身紧挨一起,3排总共63支长度为一丈四尺【4.48米】的长矛直指天空,就像是一片密集的长矛森林。

看着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郑森这个士子长居于左前方。

郑森身后是两个号手,两个号手身后是三个鼓手,六个人分三排呈塔形,这也是为了让号鼓手尽可能的靠近郑森。

因为战场上的干扰太大。

距离远了就看不清队长号令。

“鼓手,前进鼓!”郑森再次喝道。

三个鼓手当即敲响挂在胸前的战鼓。

伴随着“咚咚咚”的鼓点声,方阵开始踏步前行。

走队列这种事情,勤王士子练了近俩月,已经是极为熟练。

咚咚咚的鼓点中,一个个的士子方阵从各自的营地中走出,最终在大营外的空地上汇聚成了六千人的大方阵。

这个视觉冲击就极其的强烈。

整个大方阵由共计六十四个小方阵组成。

六十四个小方阵又分成了前后四排,每排各十六个小方阵。

郑森所在的士子方阵走在第一排的中间,便成了标兵方阵,郑森便立刻带着两个号手以及三个鼓手快走几步,走在整个方阵的前方。

走在队列中的徐应伟从郑森身上收回目光,一边踏步前行,一边回顾身后,只见左右身后都是身披棉甲、头顶缨盔、手持长矛的士子,整个视野中除了长矛还是长矛,几千支长矛直刺长空,真成了长矛森林。

看着这片仿佛无际无边的长矛森林,徐应伟胸中陡然涌起一股无尽的豪迈,如此雄兵天下何处不可去得?何等敌人不可以战胜?壮哉!

走了几十步之后,郑森突然高喊道:“鼓手,擂战鼓!”

鼓手当即便驻停,鼓点节奏则陡然之间变得激昂起来。

其他六十三个方阵的士子长也纷纷跟着下令,六十三组鼓手跟着加快节奏。

原本踏步前行的六十四个士子方阵立刻变阵,前排十六个方阵在原地踏步,后面四十八个方阵却朝两翼展开。

很快,六十四个小方阵就沿着起伏的山势排成一字长蛇阵,长度近五百步。

从这,就足以看出这一个多月以来,勤王士子的训练有多认真,有多艰苦,凌乱起伏的山势竟然没对他们的列队造成太多影响。

至少从队列训练,勤王士子已经胜过了边镇。

即便是从夏镇拉一镇边军过来,也不可能做得比勤王士子更好。

待六十四个士子方阵形成完整的一字长蛇阵,郑森再一次下令:“鼓手,放铳鼓!”

随即所有士子长也下达了命令,将近两百个鼓手再次改变节奏,鼓声变得更密集,就像下起骤雨,能把人的血液都给点燃。

密集的鼓点声中,第一排火枪手往前走一步。

然后依照郑森的手令点燃火绳,举铳,瞄准,然后放铳。

“呯呯!呯呯呯!”伴随巨大的放铳声,阵线很快被浓郁的硝烟遮蔽住。

隐隐有惨叫响起,当即有两个勤王士子捂着脸倒地哀嚎,不过左右两侧的其他士子根本不为所动,放完铳即收铳撤回原地。

这两个倒霉的士子估计是鲁密铳炸膛了。

但是训练没结束,不会有人来救治伤兵。

“第二排,点火,举铳,瞄准,放!”郑森继续下达命令。

遵照郑森的手令,第二队七百名火枪手再次同时扣下扳机,随即又是“呯呯呯呯”的巨大放铳声,阵前的硝烟变得更浓郁。

三排铳全部放完,郑森又拔出腰刀撩天:“号手,吹冲锋号!”

“嘟哒嘟嘟嘟嘟哒”的冲锋号响彻长空,原本肃立不动的三排长矛手便立刻开始嗷嗷的嚎叫了起来,随即越过火枪手向前发起潮水般的冲锋。

只不过,长矛手的冲锋就再也无法保持完整的队形。

身高腿长脚力好的士子很快就冲到前面,比如徐应伟。

长矛手往前冲杀了大约百步,郑森又喝道:“号手,吹集结号!”

啊哦啊哦的天鹅音随即响起,听到集结号,正嗷嗷往前冲的长矛手便纷纷收住脚,然后毫不犹豫的撤了回来,重新列队。

……

不远处的山头上,崇祯正通过三节望远镜注视着勤王士子训练。

经过一个多月的高强度训练,六千多士子已完全做到令行禁止,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拿到军械之后的训练却是第一次。

从目前的情形看,士子营基本上已经成军。

士子营之所以能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成军,除了勤王士子的刻苦训练,跟崇祯的努力也是分不开。

因为崇祯对明军复杂的令旗号鼓系统做了大量的简化。

经崇祯简化之后,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队(连),就只有号鼓,号声分为集结号和冲锋号,鼓点分为行军鼓、战鼓以及放铳鼓。

其他所有的号鼓一律都被崇祯取消。

在吵杂的战场上,越复杂的号鼓越是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