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25章

作者:寂寞剑客

“是。”堵胤锡赶紧站起身,长揖说道,“但是均田亩的具体细则还请圣上示下。”

“朕这里没有细则。”崇祯一摆手又道,“具体细则你跟河南巡抚陈潜夫商议吧,朕这里只有几条原则,不管大口小口还是女子都按一口来计入均田,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只要发出过一声啼哭,就必须纳入均田。”

“考虑到河南现在人口稀少,先按照一口给田5亩执行。”

【注:三个壮劳力的五口之家耕种25亩就已经是极限,再多就只能佃给人种,均田亩的目标是量产自耕农,而非地主,所以人均5亩是一个极值】

“由于河南现在已经是边镇,随时可能遭受建奴的侵扰,因此五年内免除一切税赋。”

“再一个,优先把黄河南北两岸各个州县的耕地分下去,其余州县的地先留着,用于第二期债券托底。”

关于均田,崇祯有很多想法。

比如全面禁止耕地卖买等等。

但是这些想法都不怎么成熟。

而且现在也用不着考虑这些。

在现阶段,只是均田和五年免税就足以争取北方的民心。

消息传开之后,建奴和流贼除非跟进,否则北直、山西还有陕西的百姓必然会川流不息的朝河南山东逃亡。

甚至不排除江南的庶民北逃。

对于这一结果,崇祯当然也是乐见其成。

现阶段为了稳住江南基本盘,不会轻动江南的缙绅集团,但是等将来北伐成功,流贼也剿灭了之后,江南缙绅这颗毒瘤肯定要铲除。

堵胤锡将崇祯说的几点记下,随即起身:“圣上,臣就先告退了。”

“欸欸,慢着。”崇祯急声说道,“堵卿,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情?”

“啊?噢,嗨。”堵胤锡一拍脑袋苦笑道,“臣忙晕头了,把这事忘了。”

稍稍一顿,堵胤锡紧接着又说道:“今年的屯田所得已经颗粒归仓,收成谈不上好,但是也绝对不差,总共收成720多万石!”

“好!”崇祯闻言大喜,这下军粮就再不成问题了。

徐州屯田所得720万石,至少可以剩下360多万石。

原本还要拿粮食偿还附近州县缙绅的种子以及农具,可现在附近州县的缙绅已经基本上遭到镇压,这笔粮食就省了。

此外,路振飞解送到徐州的漕粮还剩下100多万石。

再加上康百万他们从江南低价买入的500万石粮食,现在崇祯手里可以随时动用的粮食已经达到了960万石!

当然,江南的500万石粮食运来徐州肯定会有损耗。

交给皇商来运粮,漂没这种事情不会再有,但是真正的漂没却免不了,因为运粮的船只是真的存在倾覆风险。

但是这个损失由皇商承担。

到时候皇商得拿银子补上。

所以最终调集到徐州的粮食应该是在900万石左右。

但这已经足够了,既便是按照一人一年4石来计算,也足以养活225万大军一年,或者养活40万大军5年半。

现在徐州防线的边军总数是17万人。

【注:原有二十八镇14万人,加上左梦庚、金声桓2万人,士子营六千人以及补充的少数边军,共17万人】

淮安府将要招募的乡勇大约20万人。

淮安府的乡勇不发饷银,但是口粮必须由官府提供。

所以,现在黄淮防线需要养活的士卒总数为37万人。

所以军粮是真不用担心,900多万石粮食养活37万人可谓绰绰有余,五年之内都不用担心军粮。

第一百六十二章 二十万乡勇

在北京皇父摄政王府。

“现在说说军粮的事。”多尔衮道,“这些年辽东的粮食收成都不好,占领北直之后虽然搜刮了一些,但是也不多。”

“眼下各旗的公粮全加起来也就90多万石。”

“此次东西两路大军同时出击,总兵力达16万。”

“如此大规模的出征,可谓是我大清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盛事。”

“然而出兵数量多了,粮草消耗也就会跟着剧增,16万大军,加上战马骡马及驴等牲口十余万头,人吃马嚼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所以,指望八旗公库提供全部粮草是绝对不可能的。”

顿了顿,多尔衮又道:“本王只给你们提供30万石军粮以及相应数量的草料,这些粮草大概够你们维持半年用度。”

“如果超过半年战事仍未结束。”

“那么后续所需的粮草就只能靠你们自筹。”

【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清兵屠川,筹粮也是原因之一】

听到多尔衮这话,多铎、阿济格、谭泰等八旗贵族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自行筹粮就意味着可以大肆屠戮大肆劫掠。

这可是他们八旗子弟的传统手艺。

阿济格笑着说道:“老十四你放心吧,粮草绝不是问题,就凭咱们八旗健儿手中的钢刀还有大稍弓,还怕筹集不到粮?简直就是笑话。”

其余的八旗贵胄纷纷附和,气氛极为热烈。

显然,在场的八旗贵胄都很热衷于做这种事情。

多尔衮点点头说:“那你们就各自回付去准备吧。”

……

此时在徐州行在。

堵胤锡已经走了,金铉这次没有跟着离开。

建奴就快要南下,金铉的三千骑兵也就不可能再跟着堵胤锡外出,而是必须回归正面战场准备与建奴的大战。

崇祯带着金铉再次回到行在大厅。

一边又问金铉道:“金卿,骑兵的训练没落下吧?”

“没有。”金铉道,“这三个月,臣一刻都未曾放松过对标下骑兵的训练。”

顿了顿,金铉又自信的道:“三个月前刚成军时,臣不敢说大话,但是现在臣却可以拍着自己胸脯向圣上保证,如果是同等数量的骑兵交战,无论是建奴的八旗铁骑还是漠北蒙古诸部的轻骑,臣的三千精骑都是不惧。”

夏镇战役结束之后,金铉又从中挑选了三百老兵。

所以现在,金铉麾下的骑兵又恢复了三千人之数。

金铉的这三千精骑跟胡国柱的八百夷丁都是骑兵,而且是装备最为精良的。

经过上次夏镇大捷,明军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甲胄,所以这两支骑兵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极大的强化,已经不输给建奴白甲兵。

其中胡国柱的八百夷丁人均三重甲,锁子甲、棉甲再加上最外层的铁札甲,武器除了腰刀、角弓以及长柄大刀之外,崇祯又额外加了三眼铳,真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既便是面对建奴的白甲兵,也能拼一下。

当然,多数时候夷丁不会披三重甲。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夷丁才会披挂三重甲上战场。

因为披挂三重甲的时候,战马的耐力会大打折扣,无法久战。

说白了披挂三重甲胄时,八百夷丁也就成为真正的重装骑兵。

像这样的重装骑兵,也就冲锋一次,而且距离一般不会超过千米。

另外,八百夷丁这么多的武器甲胄,所以除了战马之外,还额外配有驮马。

金铉麾下的三千精骑就只有两重甲,里层锁子甲外层罩棉甲,武器是腰刀、长柄大刀再加鲁密铳,没有弓箭及驮马。

从这,就能看出崇祯赋予这两支骑兵的不同用途。

胡国柱的八百夷丁偏向于重装骑兵,金铉的三千精骑则更加偏向于龙骑兵,必要时候也能作为轻骑兵直接用于冲杀。

“好!”崇祯听了后大喜过望。

“等有时间了,朕一定要亲自检阅。”

“将士们早就盼着这天。”金铉喜道,“要不然就今天吧?”

“今天可不行。”崇祯摆摆手,说道,“今天朕还得赶去收粮,那一万多亩苞谷、一千多亩蕃薯还有一百多亩土豆也该收了。”

……

此时,在山阳的知府衙门。

范中杰亲手将一份名册递给冒襄与阎应元俩人。

“这是最近这一个多月来,山阳县招募的乡勇,合共3万人,按内务府定的规定,一名乡勇应卯一日支米一升,前后一共支米四千石有奇。”

“除去这四千石米,府库尚有饷米九万六千石。”

说完,范中杰又将另外的一本账册也一并递过来。

“现在你们俩来了,这名册还有账册就交与你们了。”

冒襄接过名册账册,又回头与阎应元对视一眼,深感责任重大。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山阳县的这3万名乡勇就交到他们手里了。

如果一个月之后无法使这3万乡勇形成战斗力,进而导致黄淮防线的崩溃,他们两个就会沦为大明朝的罪人,到时就真的无颜见江东父老。

阎应元却问范中杰:“敢问府尊,真有3万乡勇?”

阎应元是不太相信,只是一个山阳县真能招募到3万人的乡勇。

毕竟大明朝的文官武将办事向来不靠谱,所以很可能只是虚报,冒支饷米。

“不怪两位不相信。”范中杰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笑着说道,“刚开始时本府也是不信,需知我大明朝许多小县的总口数也不过一两万人,山阳县虽然是人口稠密的大县,在册的成丁数也不过5万多,居然能有3万成丁应募乡勇,属实令人难信。”

说到这一顿,范中杰又说道:“不过,本县确有3万成丁应募乡勇,这还得归功于国难戏班的宣传,再加上现在又是农闲,因此应募的壮丁数量极多,总之如若有虚报,哪怕只是短少了一人,本府甘领军法!”

范中杰这话,说得就极为硬气。

阎应元顿时肃然起敬,因为他生平最钦佩的就是这种人。

当下阎应元拱手说道:“府尊勿怪,此乃在下职责所在,并非有意冒犯府尊威严。”

“小友言重。”范中杰淡淡一笑说,“都是为了圣上效力,也都是给大明朝廷办差,谨慎仔细些也是应该,本府不至于这般小气。”

冒襄又问道:“敢问师兄,3万乡勇现在何处?”

“就在刘伶台驻扎。”范中杰道,“正由山阳县的典史以及大河卫的两位指挥同知带着做一些最基本的队列操演。”

“如此,弟等就此别过。”冒襄说完转身就走。

阎应元则又对范中杰说:“府尊,九万六千石饷米暂时有劳代为保管,等在下与辟疆兄整顿好乡勇,即遣人来取走。”

“好说。”范中杰欣然应允道。

“告辞。”阎应元再揖转身离开。

等出了府衙,冒襄忧心忡忡的说:“皕亨兄,3万乡勇,只你我二人,却需要在一个月内使之编练成军,何其难也。”

“确实很难。”阎应元严肃的点头。

随即又摇头:“但其实也没有多难。”

“咦?”冒襄惊喜的道,“皕亨兄心中莫非已经有定计?”

“嗯。”阎应元也没矫情,点头说,“单只靠我们两个人,要想在一个月之内将3万乡勇编练成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咱们必须得先找到一批帮手。”

“3万人的乡勇,我就不信其中没有几个识字的。”

“哪怕其中只有三百个识字的童生,你我便多了三百个帮手。”

“如此一来,你我便只需负责训练这三百个童生,然后再由每个童生负责训练一百个乡勇,3万乡勇便可在短时间内训练成军。”

“妙,妙啊!”冒襄两眼一亮赞叹道。

“皕亨兄你真行,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此等微末小事,不值一提。”阎应元笑着摆手,随即又说道,“最关键还是要发动民夫修筑铳台,此事就需仰仗辟疆兄。”

“此事好说。”冒襄微笑着说道。

“山阳虽非如皋,但我冒家在此间也颇多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