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06章

作者:寂寞剑客

“咦?”杨破奴愕然,“圣上也知道?”

崇祯心说这个算什么,河底水温通常都在四摄氏度左右。

不过既便是四摄氏度,不游惯冬泳的人也坚持不了多久,杨破奴估计是打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所以才能够坚持一个时辰之久。

不过,杨破奴的到来,给崇祯提供了一个思路。

郑森几乎同时想到了,迫不及待的说:“圣上,既然杨把总可以从黄河凫水进来,我们也就可以派信差凫水出去,甚至可以在夜间派一艘或数艘舢板渗透,学生就不相信建奴真能严密封锁好几里宽的河面!”

“嗯。”崇祯沉声说道,“今晚就派舢板去邳州!然后让路振飞派信差绕道凤阳府去洛阳给牛金星送信,但是这封信应该怎么写呢?”

黄宗羲道:“圣上,这封信应该这么写,就说我大明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才将建奴的四十万大军吸引到徐州战场,好不容易才造成了北京极度空虚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就要奇袭北京,所以派信使正告伪顺,不得与我大明争夺北京。”

“嗯,这主意不错。”崇祯欣然道,“就警告牛金星安分点。”

这时,郑森忽然说:“圣上,学生有句话不知道该讲不该进?”

“你想要说什么呀?”崇祯没好气的道,“还是玉石俱焚那茬?”

“是。”郑森肃然道,“学生仍以为只要能够重创建奴,只要大明能得中兴,就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大名府、东昌府乃至济南府的百姓也是可以牺牲掉,所以此时不宜对伪顺军使激将计,待到两三个月后建奴的麦子快熟,再诱使伪顺出兵北京,同时掘开黄河大堤,则建奴必然陷入山穷水尽之绝境!”

整个土坯房瞬间就变得一片死寂。

既便是杨破奴这个不懂战略的小把总,也看得出此策的恶毒处!

明军若真的按照郑森说的这个法子做,先让建奴消耗两个月的时间及两个月的口粮,在徐州城外屯田,等到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再突然掘开黄河两岸大堤,用滔天大水淹掉建奴花三个月精心耕种的麦田,与此同时伪顺军发兵北京……

届时建奴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那真就是山穷水尽。

且不说河水泛滥而下会淹死多少建奴,就算淹不死也会被困住,届时徐州的建奴就是想回去救北京也是回不去。

徐州的建奴回不去,北京就必然失守。

然后建奴种了三个月的麦田全部被淹,屯田颗粒无收。

如此一来,被困在徐州的建奴大军就连口粮都成问题。

这样的处境如果都不算山穷水尽,什么能算山穷水尽?

杨破奴有些惊惧的看着郑森,心说这士子浓眉大眼的,竟如此狠辣?

崇祯回头,目光深深的看着郑森:“郑森,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法子真可以重创建奴?甚至有可能一下灭掉建奴?”

郑森说道:“灭掉建奴肯定不可能,重创建奴却没问题。”

“没问题?那朕现在告诉你,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崇祯冷哼一声道,“真要是按照你说的掘开黄河大堤,同时诱使伪顺大军发兵北京,建奴绝对不至于山穷水尽,但是整个北直乃至于山东的百姓却一定会陷入水穷水尽的绝境!”

“这不可能。”郑森不服气道,“学生以为断然不至于此。”

崇祯便对黄宗羲说:“黄宗羲,你来告诉郑森为什么建奴不会有事,但是北直还有山东的百姓却反遭池鱼之殃。”

“学生遵旨。”黄宗羲拱手一揖,又对郑森说道,“大木兄,你只想到黄河泛滥而下可以淹没建奴的屯田,更可以将建奴困住,却没有想到建奴是活的,他们在河水还没有彻底泛滥开来之前就会提前撤围。”

郑森皱眉道:“建奴能跑过洪水?”

黄宗羲说道:“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黄河决堤。”

“那你见过?”郑森有些不服道,“黄河决堤是怎么样的?”

“我真见过,不过那仅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决堤,最后被堵住了。”黄宗羲说道,“黄河水面宽阔而且不深,因此就算大堤上出现缺口,也不会快速扩大,还是以我见过的那次小型决堤为例,从十余丈宽的缺口扩大到一百余丈,用了三天的时间。”

“啊?三天?”郑森瞠目结舌道,“黄河决堤竟然这么慢么?”

“要不然呢?”黄宗羲摇头失笑,“难不成你还以为只要掘开一个缺口,就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到几百丈,河水就能汹涌而下?”

第二百六十二章 草船借箭

崇祯说道:“那是长江,长江决堤才会快速泛滥,沿岸百姓甚至都来不及撤离,但黄河决堤不会如此。”

黄河决堤开始是不会淹死人的。

就说花园口决堤之初,缺口两侧百姓都平安转移。

但是等到黄河水彻底泛滥开来,积水逐渐加深后,处于洪泛区的百姓就会发现四面都是洪水,然后变得无处可逃,最终被上涨的洪水所淹没。

黄宗羲道:“黄河决堤,最初时洪水上涨是很慢的,建奴拥有足够的时间逃离,所以指望洪水困住建奴是痴心妄想。”

郑森说道:“既便是这样,也至少可以将建奴的屯田淹没!”

说此一顿,郑森又说道:“没有了屯田的收成,再加上北京又被伪顺大军包围,徐州的建奴就算逃过洪灾也是难逃……”

说到这里,郑森突然就停下来,脸色变得难堪。

“不说了?”崇祯轻哼一声说,“接着往下说呀。”

郑森脸色变得凝重,沉声说道:“圣上是说,屯田被淹后建奴就会把主意打到北直甚至山东百姓头上,从百姓的口中夺食?”

“你说呢?”崇祯反问郑森道,“你觉得建奴是会选择饿死自己,还是饿死北直或者山东的汉民百姓?”

说此一顿,崇祯又说道:“合着国难戏班的戏你是白听了,是吗?辽东三屠,这出戏说的是什么事件?”

郑森说道:“说的是辽东缺粮,老奴为了夺谷大量屠杀辽东汉民。”

“所以呢?”崇祯冷哼一声道,“你觉得多尔衮就会心慈手软吗?”

郑森说道:“多尔衮和黄台吉,跟老奴还是有所不同,或许不会……”

“你太天真了。”崇祯冷然道,“多尔衮、黄台吉骨子里跟老奴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两兄弟比老奴更懂得伪装,可是一旦伪装不下去,就会变得跟老奴一样,甚至比老奴还要更凶残十倍。”

郑森这下终于不再说玉石俱焚。

因为事实就是,真要是这么干,受害的只有汉民百姓。

崇祯肃然说道:“朕是大明皇帝,江南的汉民百姓是朕的子民,江北的汉民百姓也一样是朕的子民,朕要是连自己子民的死活都不顾,就不配当这个皇帝。”

“万岁爷!”听到这,高起潜和卢九德便噗嗵一声跪下,开始抹泪。

崇祯目光扫过郑森等勤王士子,接着说道:“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处境,朕都不会干掘黄河这种断子绝孙的事!”

“学生等领旨。”郑森、黄宗羲等勤王士子皆是长揖到地。

等到再起身时,黄宗羲眉头却不经意的蹙了下,似有些困惑。

直到现在为止,黄宗羲、阎应元还有顾炎武等士子的判断都是一致的,都认为崇祯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仅只是手段,仅只是为了笼络士心。

可是现在,黄宗羲却开始动摇,或许他们想错了?

正思忖间,耳畔忽然又响起崇祯的声音:“黄宗羲,朕想让你去洛阳,你可敢去?”

“此有何不敢?”黄宗羲洒然道,“圣上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以及黎庶百姓,都敢以身犯险,学生不过一士子有何惜哉?”

“好。”崇祯道,“那你今夜便出发。”

郑森忽又劝阻道:“圣上,掘黄河大堤确实不可取,但是游说伪顺出兵真不着急,还是等城外的麦子成熟了再游说伪顺出兵也不迟。”

崇祯哂然一笑说:“你是想白捡几百万石小麦是吗?”

“这肯定不可能。”郑森摇头说道,“建奴就算退兵,也会在退兵之前烧掉麦子,绝无可能将麦子留给我们,学生就只是想让建奴白忙活三个月。”

“建奴无谷可食,遭殃的还是北直及山东的汉民百姓。”崇祯摇头说道,“而且我们也会误了农时,若如此,徐州城内一百多万百姓就只能拿内务府的粮食来养活,你应该清楚那需要消耗掉多少粮食?”

“这个……”郑森顿时不再吭声了。

郑森到底还是太过于年轻,阅历经验都不足。

崇祯又扭头对黄宗羲说道:“黄宗羲,你回去准备吧,朕会让高伴伴给你准备舢板,丑初一过你就顺黄河而下,先给水师捎个信,让他们不要急,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开动脑子,终会想到突破建奴火炮封锁的法子。”

又对杨破奴说:“杨破奴,你一并去。”

“是。”杨破奴轰然应喏。

……

闸口镇,建奴大营。

多尔衮一直忙碌到子时过才终于睡下。

然而刚睡着没多久,便被“轰轰轰”的打炮声给惊醒。

“来人!”多尔衮急从榻上翻身坐起,喝道,“拿甲来!”

门开处,侯方域抱着多尔衮的镶白旗布面甲快步走进来。

布面甲跟棉甲又有所不同,棉甲是纯用棉花打造的甲胄,布面甲是用铆钉将铁片固定在两层厚布内,更重,防护更好。

像多铎、多尔衮这样的八旗贵族,已经不用亲自上战场。

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披挂锁子甲以及铁札甲,但是单纯的棉甲又不足以保证安全,所以多数时候都会选择披挂布面甲。

当曹尔玉进来之时,多尔衮已经在侯方域服侍下披挂好。

曹尔玉想去刀架上拿刀时,却又被侯方域抢先取走腰刀。

“主子,您的腰刀。”侯方域恭敬的用双手将腰刀递过去。

曹尔玉眸子里立刻掠过一抹阴霾,冷冷的看了侯方域一眼。

多尔衮才不会关心两个奴才的勾心斗解,将腰刀往革带上一挎就转身走出了营房。

出了营房之后,便看到多铎、何洛会、瓦星阿等镶白旗的贵族也已经惊醒并起床,甚至就连洪承畴、范文程及宁完我也赶了过来。

这时候,西边黄河方向传来的炮声更加密集。

多铎道:“十四哥,应该是明军水师试图硬闯又被发现了。”

顿了顿,多铎又笑着对洪承畴说:“真是多亏了亨九先生,想到修炮台这等手段,现在别说是水师的战船,老鼠都别想通过。”

“惭愧,惭愧。”洪承畴连连摆手。

不一会,就有夜不收匆匆前来报告:“主子,有艘小船趁着夜色从徐州顺河而下,等我们发现之时就已经快要穿过炮台封锁线,所以最后就没能拦住。”

“啊?”多铎的脸色瞬间就垮下来,这打脸也来得太快了吧。

他刚刚还在说连只老鼠都别想通过,结果就有小船过了封锁线。

瓦星阿便没心没肺的说了一句:“看来亨九先生的法子也不咋的。”

“闭嘴吧你。”多铎骂了瓦星阿一句,又对洪承畴说,“亨九先生莫怪,瓦星阿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蠢货。”

“十王言重了。”洪承畴连忙说道,“何况此事确实是奴才有欠考虑了。”

说到这里一顿,又说道:“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只需在河面拉起多条绳索,再在绳索之上每隔十步绑一浮标,再在绳索两侧绑上几只铃铛,如此一来再有明军小船趁夜色偷渡之时,就难免会触碰绳索,继而触发警铃。”

“嗯,此法不错。”多尔衮道,“照准吧。”

“嗻!”何洛会打了个千,转身下去安排。

不过被这么一搅,多尔衮回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

发现已经睡不着,多尔衮便索性翻身坐起:“外面谁在?”

“主子,奴才在。”一直守在外面的侯方域便应声走进来。

多尔衮笑着问道:“怎么?你一直守在门外,就没去睡觉?”

侯方域慌忙说道:“主子这不是赶了一千多里路,难免车马劳顿,所以奴才就索性睡在了门外,但凡主子有什么需要,奴才就能够及时服侍。”

“你倒是有心了。”多尔衮摇头道,“可惜本王想要的你提供不了,这次来得太急,本王竟然是忘记带上那套三国志通俗演义了。”

“此事倒也不难。”侯方域谄媚的道,“奴才正好也读过三国演义,却不知道主子想要听哪一回?奴才或许可以背给您听也未可知。”

“背给我听?”多尔衮奇道,“你竟然背下来了?”

侯方域忙道:“也没有全背下,但是最精彩的几回应该是没问题。”

“此话当真?”多尔衮便起了考较侯方域的念头,当下随口说道,“如此说的话,你将诸葛亮草船借箭那一回背与本王听。”

侯方域说道:“那是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

看着侯方域滔滔不绝的往下背,多尔衮便有些钦佩。

心说看来十五弟没骗他,这侯方域果然是个大才子。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大哉长江……”

侯方域刚背到这,多尔衮却突然间脸色大变,旋即起身喝道:“够了!别背了!”

侯方域便愣在那,心说又咋了?我就背个三国演义,也没有做什么啊?这人倒霉了真是喝凉水也能塞牙缝哪。

第二百六十三章 崇祯快憋不住了

天还没亮,崇祯就被隐隐约约的吚哑声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