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32章

作者:寂寞剑客

提督河南军务就罢了,提督徐州军务那就很不简单。

徐州现在可是驻扎着三十镇边军呢,让堵胤锡提督河南并徐州军务,圣上的意思就是要把徐州的三十镇边军交给堵胤锡来统率。

“这……”堵胤锡又是感激又惶恐。

感激的是崇祯竟对他如此信任并器重。

惶恐的则是担心自己承担不起如此重任。

因为崇祯此举相当于把整个大明的安危压在他身上。

堵胤锡此时不过是个正四品的文官,真担心扛不住。

“怎么?”崇祯说道,“堵卿可是觉得这一任免并非出自兵部考选,而只是出自朕的中旨,因而觉得有些不合规矩?”

“非也。”堵胤锡摇头说,“皇帝原本就有权力临阵简拔总兵、提督军务等武职,若是事事需经兵部,反而会误了大事。”

顿了顿,又说道:“臣只是担心难以胜任。”

“这你不用担心。”崇祯道,“朕觉得你行,堵卿你就一定行。”

堵胤锡长揖到地,肃然说道:“如此,臣唯有肝脑涂地,杀身以报圣上之洪恩。”

“朕不要你肝脑涂地,亦不要你杀身以报。”崇祯说道,“朕只想要你守住徐州、守住河南进而守住整条黄淮防线。”

堵胤锡慨然应诺道:“臣领旨。”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来到路口。

崇祯回头问陈潜夫道:“陈卿,周边的几个县城都看了,情况基本上都差不多,你打算把你的巡抚行辕设在何处?”

陈潜夫不假思索的道:“中牟。”

“嗯,中牟是挺不错。”崇祯点点头又道,“那朕就不陪你去中牟了,徐州大战虽然打赢了,可是徐州那边还有一堆事情等着朕处理呢,朕得回去了。”

“臣等恭送圣上。”陈潜夫以及一众属官长揖到地。

……

过来的时候火急火燎,五天时间急行军六百里。

但回去时就从容得多,走了差不多半个月才终于回到徐州,这时候已经是崇祯十八年七月十五,这一年已经过半。

黄得功、路振飞还有阎应元等十几个士子也已经到了徐州。

黄得功以及路振飞麾下的二十镇总兵,还有那些副将、参将、游击以及守备之类的武将更是等急了,就等着崇祯回来论功行赏呢。

按惯例,打了胜仗之后就要论功行赏。

这次徐州大战无论按照哪个标准评判,都是毫无疑问的大捷,文官武将加官进爵,边军以及乡勇获得赏赐那都是板上钉钉的结果。

杨破奴所在这一镇边军也跟着黄得功来了徐州。

杨破奴俨然成了明星,被昔日的上司、同僚及部下围在中间。

“破奴。”之前老叫杨破奴为癞皮狗的把总现在也不敢胡乱叫,规规矩矩的开始叫起杨破奴的大号,“你说这次圣上会不会赖账啊?”

“是啊,圣上该不会赖账吧?”另外几个同僚附和道。

“不会,你们只管把心放在肚子里好了。”杨破奴拍着胸脯道,“我敢向你们保证,圣上是绝对不会赖账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不会赖账,那这个人就一定是圣上,也只能是圣上,总之大伙尽管放心好了。”

“圣上的信用那自然是没话说。”王老实皱着眉头说道,“可是,你不觉得这次要发的饷银还有赏钱有些多?好几百万两呢!”

王老实如今也当了哨长,管着一个铳台。

“好几百万两?”杨破奴闻言也是一愣,“有那么多吗?”

“那可不是咋的。”另一个把总说道,“总共十六万边军,光是五个月的战饷就得四百八十万两银子,这还没算赏金。”

“咱们不怕别的,就怕领白条。”

“啊这?”这下杨破奴也是不确定了。

就在这时,又一个把总兴冲冲跑过来。

“弟兄们,好消息,有个天大的好消息。”

那把总招招手示意杨破奴等几十个把总、哨长都围过去。

等所有人都围过来,那把总才压低声音说道:“你们猜,我刚才见着谁了?”

“见着谁?”王老实一点都不老实,打趣道,“才这么会功夫,你总不至于飞回扬州翠云楼去见你的老相好吧?”

“去去去,入娘贼的王老实。”

那把总笑骂一声,又道:“我以前不是跟你们讲过,我有位同乡在宫里当差?刚才我见着这位同乡了,他告诉我说,圣上可能要赏赐咱们恩田!”

“恩田?”杨赖皮顿时就来了精神,“怎么回事?”

“是这么回事。”把总一五一十的道。

……

与此同时,在皇帝行在。

刚刚回到徐州的崇祯也把黄得功、路振飞、堵胤锡还有三十镇边军的总兵、副将、参将以及守备等武将都召集起来。

一百多个武将几乎把整个行在大厅都挤满。

放眼望去都是山文甲配凤翅盔,头顶还有老长老长的缨枪。

然后当着三十镇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以及守备的面,宣布了让十六万边军退役并赏赐恩田额度的事。

这个消息有些过于震撼。

除了堵胤锡外,都是头一回听说。

在场的一百多个武将一下有些回不过神来。

好半晌后,路振飞说道:“圣上,让三十镇十六万边军全部退役,是不是有些过于草率了?黄淮防线又岂能没有边军驻守哪。”

崇祯叹道:“不退役恐怕是不行了,朝廷已经给不起边军的饷银了。”

路振飞便立刻不吭声了,四百八十万饷银,这个数字确实有些吓人。

崇祯又道:“更何况这十六万边军只是退役,并没有离开黄淮防线,他们仍旧属于徐州提督帐下民兵,一旦建奴或者流贼来犯,徐州提督随时可以将他们召回,他们也仍旧有义务为了大明而战。”

“圣上,那我们呢?”

终于有一个副将壮起胆子问道。

三十镇边军都退役,我们这些岂不成光杆了?

崇祯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你们这些武将自然是随朕回南京。”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一旦建奴或者流贼犯境,徐州提督署可没有那么多的武将来统率这些民兵,到时候还是得你们过来。”

“那没事了。”那个副将舒了口气。

其他的副将、参将、游击还有守备也纷纷松口气。

被剥夺兵权什么的,他们其实习惯了,可如果不让他们带兵打仗,那他们这些武将岂不就成了废人?这就不行。

但是这些武将又哪里知道,

这次回去南京之后,再想出来就难了。

说真的,崇祯早已经受够了边镇的这些逃跑将军。

冲锋陷阵你们不行,临阵脱逃第一名,明军野战这么拉胯,就是这些边镇武将的锅,之前形势所迫,崇祯只能够忍着。

因为当时是真的无将可用。

可现在局面终于缓过来了,崇祯就再也不想忍了。

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再忍,因为有这些习惯性逃跑的边镇武将在,明军就永远长不出跟建奴野战的勇气。

毕竟将是兵魂啊!

灵魂这么弱的军队又有何战斗力可言?

不过做事情讲究个方式,不能太粗暴。

这些边镇武将毕竟也是有功劳,所以得保留体面。

这个体面就是授予相应的爵位,把他们留在南京圈养起来。

堵胤锡当即说道:“圣上,这次能得以打退建奴,守住黄淮防线,各镇边军及淮安府之乡勇都有大功,臣以为朝廷应该有所封赏。”

“自然要有封赏。”崇祯笑着说,“朕早拟定好了。”

“头一个便是靖南侯黄得功,于此战中劳苦功高、居功至伟,论功劳当爵进一级,由侯爵晋升为公爵!”

“靖南侯的汛地是夏镇。”

“所以,就晋封为夏国公。”

顿了顿,崇祯又笑着说道:“夏国公,典章敕书等回南京再补上。”

黄得功对此着实有些意外,忙道:“圣上,此有些过了,臣封侯爵尚且诚惶诚恐,封公爵实不敢受,请圣上收回诚命。”

“君无戏言,哪有收回来的道理。”

“再说爱卿你封国公乃实至名归。”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环顾四周说:“你们还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恭喜夏国公?”

金声桓、王遵坦、马化豹、左梦庚等三十镇总兵,还有那些副将、参将、游击以及守备便纷纷向黄得功道喜。

“末将等恭喜夏国公。”

这下黄得功想推辞也是不行。

因为崇祯的意思已经表露得很清楚。

你黄得功如果辞了国公不受,你底下那些个总兵、副将、参将、游击还有守备又哪儿有脸受封爵位?不能挡别人富贵啊。

顿了顿,崇祯又把目光转向左梦庚。

“左卿。”崇祯语气有些沉重的说道,“令尊的事,你知道了吧?”

“回圣上,臣已然知晓了。”左梦庚抹了下眼泪说,“身为人子,却未能见上先父最后一面,属实不孝。”

“节哀吧。”崇祯叹息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既然以此身许国,也就顾不上小家,不过朕不会让你们这些功臣白付出。”

“楚国公为大明戎马一生,最终累死在任上。”

稍稍一等,又昧着良心说:“如此忠臣自当有一番身后哀荣,朕决定追赠楚国公为武昌王,配享太庙。”

第二百九十四章 论功行赏

这一番话,崇祯真是昧着良心说的。

不过也无所谓了,死者为大,左良玉人都已经死了,清君侧导致南明灭亡的大错也还没酿成,所以他其实也没什么大错。

左梦庚却赶紧跪地稽首:“臣谨替先父叩谢圣上隆恩。”

“起来吧。”崇祯将左梦庚扶起来,又说道,“楚国公的爵位就由你承袭了吧。”

楚国公的爵位是可继承的,但是武昌王的爵位只是追赠,当然是不可以继承的。

“臣叩谢圣上洪恩。”刚起身的左梦庚又赶紧跪地稽首,崇祯这次就没有再搀扶。

崇祯又把目光转向三十镇总兵以及六七十个副将、参将、游击以及守备,朗声道:“至于卿等,总兵皆封一等忠勇子,副将以下皆晋封三等忠勇子!”

“臣等谢圣上洪恩。”一众武将顿时大喜过望,不意竟是子爵。

原本他们预计能封男爵就已经不错了,没想到圣上直接封了子爵。

说句实话,一次就封了一百多个子爵,这个绝对堪称是大手笔了。

成祖爷靖难成功之后也没有这么阔气,恐怕也只有太祖爷能有得一比了。

崇祯心里想的却是,区区一个爵位的虚名又算得了什么?他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永乐大帝朱棣,他不会吝啬这些虚名,想要就给你们好了。

至于这些个爵位的含金量,那就得由朕说了算。

一句话,大明爵位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在我崇祯。

笑了笑,崇祯又道:“至于后续的赏赐,朕也不可擅专,需返回留都与礼部商议之后才能确定,大家该不会等不及吧?”

“那不会。”众武将慌忙摇手。

有了爵位,就算没有赏赐又如何?

崇祯又道:“既如此,你们就先回驿馆歇着吧,待朕处理完了恩田的事,便与尔等一道返回留都议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