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49章

作者:寂寞剑客

“圣上无恙,确属百姓之福。”钱谦益点了点头,随即又接着说,“但却非我们钱家之福哪,我们钱家没准会有一场大难。”

“老爷!”柳如是脸色大变道,“你该不会……”

“没有,夫人你胡说什么呢,为夫怎可能做如此有悖人伦之事。”钱谦益断然否认,随即又叹息道,“但我终究是东林党人哪,且还是领袖。”

“老爷?”柳如是花容失色,“圣上该不会借这次弑君谋逆案兴起一场大狱,滥捕滥杀东林党人吧?如此恐非圣君所为。”

钱谦益闻听此言又是一声长叹。

夫人哪,为夫最怕的就是这个。

转念间,钱谦益忽然又想起了一个传闻。

“夫人。”钱谦益拉着柳如是的小手问道,“为夫记得,你与媚香楼的李香君好像是手帕之交,是吧?”

“嗯呢,老爷怎么突然问起这?”柳如是不解的问道。

钱谦益又道:“那你知道不知道,李香君已经被圣上敕封为援剿徐州参将?并且不日就要返回南京受封。”

柳如是说道:“香君妹妹被圣上敕封为援剿徐州参将,这个妾身是知道的,但她要回南京受封并不知道,却不知道是何封赏?”

“是要授爵,李参将要授三等忠勇子。”

钱谦益虽然不是礼部堂官,但是毕竟挂着礼部尚书衔,所以礼部正在筹划给徐州边镇武将授予爵位的事他也是知情的。

钱谦益又道:“夫人,你与李参将,不是,与李爵爷的关系一定要维持好,千万不要让昔日的关系淡了,如果需要银子你就与为夫说,多少都成。”

“老爷,你这是咋了?”柳如是讶然问道。

“别问。”钱谦益道,“夫人你照做便是了。”

李香君与圣上有染这种事,圣上没有承认,谁敢多说?

顿了顿,钱谦益又道:“这回咱们钱家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就落在李爵爷身上了,所以夫人你定要与她处好关系。”

……

东林党人或者与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武百官,已经开始了各种绳营狗苟,崇祯却带着士子营来到了钟山西麓。

随行的还有礼部祀祭司的一个主事。

带上礼部祀祭司主事,乃是为了拜谒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孝陵,就在钟山西南麓。

带着士子祭拜过孝陵,崇祯一行又来到不远的孝陵卫。

朱元璋葬入孝陵之后,继位的建文皇帝便在钟山南麓设立孝陵卫,派驻整整一个卫的军队保卫孝陵,有五千多人。

但是到现在两百六十多年时间过去,孝陵卫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原定员额五千六百人,现在仅只剩不到五百人,且都是老弱病残,其他的卫所军都到哪里去了?活不下去逃亡了。

看到崇祯带着几千个勤王士子过来,孝陵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还有一百多个千户以及百户慌忙出迎,这就有意思,孝陵卫官比兵多!

崇祯却根本懒得理会,只是派了太子朱慈烺去应付他们。

卫所制,匠籍还有贱籍这些东西已经严重落后于这个时代。

也就是现在崇祯还腾不出手来处理,不然早就下旨予以裁撤。

崇祯指着孝陵卫后面一片空地说道:“朕已经请风水师勘测过了,以此处最为适合修建英烈祠,英烈祠专门用于供奉为大明朝立有卓越贡献的英魂。”

“譬如冒襄,他的牌位就会被永久供在英烈祠,万世不祧!”

听到这,黄宗羲、顾炎武、夏允彝等勤王士子就不由得热血上头。

万世不祧是什么意思?就是只要大明国祚没断,就一直会被供奉在这里。

这个甚至比配享太庙的规格都要高,因为配享太庙的话,除非配享的是太祖又或者成祖这样的皇帝,要不然的话,没准哪天就被移出太庙。

崇祯又指着前方说道:“英烈祠的前面是广场,对面也要修筑一座英烈碑,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往后,所有为大明战死的将士,他们的名字都会被铭刻在这块英烈碑上,世世代代接受后人瞻仰,四时都有专人洒扫祭祀。”

如果有可能的话,崇祯甚至想把整座钟山都打造成为一座大型的烈士陵园。

再然后,将所有为大明牺牲的将士的骨灰都埋葬在钟山,这样的话,这里就将成为一个最佳的爱国教育基地。

教育谁?自然是后来的勤王士子。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一个群体要想长期保持生命力,就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

所以说,指望首期六千多勤王士子包打天下是痴心妄想。

眼下这六千多勤王士子还没有脱离集体生活,问题不大。

但是等到这些勤王士子撒出去,早晚出问题,三年之后、五年之后乃至十年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士子保留初心?只有天知道。

出了问题的士子,肯定得剔除。

这时候,就需要有新鲜的勤王士子补充进来。

那么上哪去找新鲜的勤王士子?再发讨虏诏,号召天下士子勤王?

这肯定是不行的,第一期勤王士子奉诏前来,大概率是因为热血,但如果再发一次讨虏诏,奉诏而来的多半就是追逐名利。

而且奉诏前来的士子年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

所以说,必须将勤王士子的人员更迭正规化。

对于这,崇祯也有了全盘计划,那就是国子监。

等处理完了通寇案以及弑君案,崇祯就正式接管国子监。

对没错,崇祯将会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兼任国子监的祭酒,或者说校长。

再然后,国子监就会面向大明境内所有的府学、州学及县学进行招生,只要拥有秀才功名,且年龄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全都可以报考。

第二期(其实是第一期)勤王士子拟招一千人,学制三年。

这一来,三年之后就会有一千名勤王士子毕业,然后每年都会有一千士子加入,就能基本上保证整个勤王士子群体的活力。

所以说,打造一个士子爱国教育基地就很重要。

只不过眼下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主要就是缺钱。

修这样一座烈士陵园的工程量,可比修一座帝王陵大多了。

时间先不说,所要耗费的银子就是个天文数字,崇祯现在还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就算拿得出也不能用来修建一座烈士陵园。

第三百一十五章 拖下去杖毙

傍晚时分,崇祯和众士子回到国子监。

此时南京的紫禁城已经修复了一部份。

至少太庙、社稷坛以及后宫的乾清宫已经修复。

只不过,崇祯仍旧不打算住到乾清宫,而是准备跟勤王士子们一起住在国子监宿舍,继续过集体生活。

至于原因,自然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无论如何,南京都是东林党的大本营。

东林党既然有能力在扬州炸掉他座船,也就有能力烧掉他的寝宫。

甚至都不用烧掉他的寝宫,如果等到机会,只需一个太监一条绳子就可以很轻松的把他勒死在睡梦中。

嘉靖皇帝不就差点被勒死?

几个宫女就敢弑君,要说背后没有人指使,谁敢信?

在当时因为大礼议的缘故,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闹得非常僵,所以这背后的主使之人是谁,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崇祯得跟勤王士子们一起住在国子监。

而且就寝之前,连崇祯自己都不知道他会住在哪一间宿舍。

这就极大的提高了东林党行刺的难度,再加上勤王士子和夷丁的双重保护,东林党再想对他实施精准刺杀就绝无可能。

言而总之,人身安全无小事。

崇祯可不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刚回到国子监,就看到王承恩、卢九德还有高起潜已经等在大门口。

“万岁爷。”看到崇祯,高起潜便哇的哭出声,“万岁爷,老奴差点就见不着您了,老奴差一点就被炸得粉身碎骨哇。”

为了骗过东林党,王承恩他们三个都是跟着銮驾一起的。

刺客发动袭击时,王承恩和卢九德守在另外两条战船上,只有高起潜守在御船上。

高起潜这老货也是机灵,看到第一艘火船发起进攻,他便毫不犹豫的从船艉悄摸摸的跳进河中,然后凫水捡了条命。

“狗东西,还真是命大。”

崇祯也是有些哭笑不得,心说这都已经是第几回了?

在察哈尔蒙古草原一次,在兖州府境内的冲锋一次,扬州运河码头这是第三次了,换别人估计已经死了三回,可这老阉货却回回都能捡回狗命。

“主要是万岁爷您洪福齐天。”高起潜一脸谄媚的说道。

“老奴只是沾了点您的福气,就得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成,那就多沾点朕的福气。”崇祯笑道,“今后再有这种事,朕还用你这员福将,反正你运气好,又死不了。”

“嘎?”高起潜脸色垮下来。

不是,圣上你不能这样子啊。

你不能逮着我这一头羊使劲薅啊。

崇祯没有再理会高起潜,又对朱慈烺说:“烺儿,你就不必陪着父皇住国子监了,赶紧回你老丈人家去陪太子妃吧。”

朱慈炯便冲朱慈烺挤眉弄眼。

朱慈烺有些羞涩的说道:“父皇,要不儿臣明天再过去吧?”

“明天什么明天,小别胜新婚,父皇又岂是不近人情之人。”崇祯摆了摆手又道,“顺便将皇家银号的账目准备一下,明天拿过来给父皇瞅瞅。”

“是,儿臣领旨。”朱慈烺长长一揖,转身快步离去。

朱慈炤见状也皱着小脸说道:“父皇,儿臣也想回南宫。”

“你回什么南宫?”崇祯道,“这段时间你就住国子监。”

“噢。”朱慈炤的小脸垮下来,怏怏不乐的跟在崇祯身后。

父子三人在国子监跟着士子吃完晚饭,金铉和李若琏就先后到来。

“金卿,你先说。”崇祯示意金铉上前,“通寇一案审得怎么样了?”

“圣上,此案怕是有些麻烦。”金铉道,“因为操江提督署抓获的那伙海寇,已经在一次牢房失火中全部烧死,无一幸存。”

“全部都烧死了?”朱慈炯黑着脸问道。

“是的,全死了。”金铉道,“现在一个活口都没有了。”

顿了顿,又说道:“更加麻烦的是纵火的狱卒也上吊了,唯一的线索都断了。”

“上吊?”崇祯哂然一笑说,“恐怕不是上吊,而是被上吊吧?”

“英明莫过圣上。”金铉道,“就是被人勒死之后挂在梁上。”

“像是他们的行事作风。”崇祯道,“滴水不漏。”

“刘孔昭呢?”朱慈炯道,“刘孔昭总还活着吧?”

“这就是个糊涂蛋。”金铉摇头道,“被人利用了而不自知。”

崇祯若有所思道:“这么说,刘孔昭是真的不知情?”

金铉道:“内情多半不知道,但是讨好东林党的心思是有的。”

“那岂不是说通寇案已经成了悬案?”朱慈炯黑着脸说道,“所有的证据链都断了,马鸣騄和詹仰之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金铉有些无奈的道:“至少从目前看是这样。”

“那也未必。”崇祯道,“只要东林党承认这是他们策划的,马鸣騄和詹仰之只是被人栽赃陷害,就能还他们俩清白。”

朱慈炯道:“让东林党自己承认栽赃陷害?可这怎么可能。”

崇祯说道:“原本朕还想再等等看,看东林党会不会发动民间舆论给我们制造压力,但是既然现在通寇案进入了死胡同,那就不能再等下去,因为国事不能再等,大明朝还等着马鸣騄这个财神爷尽快归位挣钱呢。”

说此一顿,崇祯又问李若琏:“李卿,你那边查得怎么样?”

“臣惭愧,也是什么线索没有查出来。”李若琏羞愧的道,“袁彭年这厮是油盐不进,臣各种利害说尽,他就是拒不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