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68章

作者:寂寞剑客

还隔着十几步,县令便抱拳作揖道:“不知徐大人已经荣归故里,下官拜谒来迟,还请大人恕罪。”

内务府在大明是个新机构。

但不管怎么样,终归也是官府衙门。

徐应伟作为内务府的兵科都给事中,虽然品级也只是正七品,跟县令是一个品级,但是一个是地方官,一个却是京官,所以含金量是截然不同的。

正七品的都给事中一旦外放,基本都是正五品的知州起步。

所以新昌县令面对徐应伟以下官自居,略显谄媚,但也没毛病。

看着县令向自己的儿子大礼参拜,并且口称下官,徐士益和跪地的乡亲全都傻了,只是一年时间,徐秀才就已经当了这么大的官?也太快了。

县令在徐士益和乡亲们的眼里是大官,在徐应伟这就啥也不是。

徐应伟除了跟当今圣上、太子以及定王朝夕相处,甚至连当今次辅他都亲手抓过,又岂会把一个七品县令放在眼里。

当然,徐应伟也不会摆架子目中无人。

当下徐应伟不亢不卑回了礼,又将县令请入家中。

寒暄过后,县令却迟迟不肯切入正题,净说些没营养的官面话。

徐应伟便有些不耐烦了,他和士子营的勤王士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崇祯的很大影响,办事情喜欢直接明了,最讨厌客套。

当下徐应伟说道:“县尊,有什么事情还请明说,如果没什么事情,我这正忙呢,就先失陪了,还请县尊自便。”

“有贞,怎么跟县尊说话呢。”徐士益吓了一跳。

“徐翁,无妨,无妨的。”县令又哪儿敢在徐应伟面前摆谱,人家可是天子近臣,说话能直达天听,只消一句话就能葬送他仕图。

当下县令说道:“徐大人,其实还真有一桩事情。”

徐应伟点头道:“那就请县尊直接说事,不要扯那些没用的。”

县令便下意识的皱了下眉,心说未免也太直接了,一点情面都不留,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在官场上混出名堂,真是见鬼。

不过面上却不敢有丝毫表露。

当下县令说道:“是这样的,朝廷在三天之前下了一封公函,言国子监已经改革,原国子监祭酒钱谦益钱大人已然去职,今后国子监祭酒一职将会由圣上亲任,国子监诸生将要考试的学科也可能会不一样,此桩事徐大人知道的吧?”

“这个我知道。”徐应伟说道,“此事早就定下了。”

县令接着说道:“本县共有百余名生员符合条件,不日也将会前往南京参加考试,不过此次国子监改革毕竟是亘古未有之文教盛事,本县教谕以及学正都没底,只有徐大人你曾经侍驾于君前,所以能否提点一下本县的生员?”

“就这?”徐应伟哑然失笑道,“这等小事你派个人知会一声就好,我到现在也还是新昌县的生员,自当为本县文教略尽绵薄之力。”

“如此,下官多谢徐大人。”县令闻言大喜。

如果新昌县的生员得了徐应伟的提点,能够多考中几人,那他这个县令也有功劳,布政司和按察司少不了给他个优等。

……

国子监的考试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

崇祯破天荒的亲任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因为这,又有好几个御史上奏折怒怼崇祯。

这些御史认为崇祯坏了科举考试制度,自古以来,皇帝从来只担任殿试的主考官,什么时候充任过国子监考试的主考?

一帮秀才参加考试,配让皇帝亲自充任主考官么?

但是崇祯看都没看,直接就将奏折扔进犄角旯旮。

崇祯不光自己充任主考官,还委任了三个副主考,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内务府格物科都给事中方以智及凤阳府亳州前知州宋应星。

对,就是写《天工开物》的那个宋应星。

宋应星在十天前奉诏进京,旋被委任为格物科给事中。

到现在为止,宋应星是仅有的几个非勤王士子出身的内务府官员之一。

不过宋应星曾经在江西分宜县当了四年县学教谕,而且期间表现卓异,所以对于这次国子监考试他的心里还是有底的。

宋应星问道:“圣上,您的意思还是程文定去留,格物定高下,对吗?”

“对。”崇祯点头道,“各省各府各县的生员之前所学多是经史子集,所练习的也多是程文,对于格物之学少有涉猎者,骤然之间以格物学定去留,对他们未免太不公平,所以此次考试还是以程文定去留,再以格物定高下。”

“圣上明鉴。”宋应星赞道,“臣也以为此举最妥。”

方以智问道:“圣上,这格物之学甚是庞杂,又该如何出考题?”

“此事简单。”崇祯道,“可以将格物学分成诸多学科,曰物理、曰数学、曰化学、曰医学、曰天文、曰历史、曰农政等学科。”

“这些学科全都要考?”宋应星、方以智瞠目结舌道。

“对,全都要考。”崇祯点点头道,“国子监学期三年,前两年上基础课,所有的学科全都要学习,最后一年可以选一门或若干门学科做专门深造。”

朱慈烺皱眉说道:“可是父皇,你刚才也说了,各地的生员罕有涉猎格物学科者,此时让他们考格物学,且要考这么多科,其结果怕是难如人意。”

朱慈烺的意思是,要是这么考,大多数生员只能得零分。

“此事简单。”崇祯却早有准备,笑了笑又道,“反正这次考试仍旧以程文定去留,所以第一场考完之后,第二场暂时先不考。”

“等诸生学了一段时间的格物学后再考第二场。”

“等到明年,国子监的招生考试就要以各个学科的考试成绩定去留。”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说道:“方卿、宋卿,你们可以抓紧时间编撰教材了,就是朕刚才说的各学科教材。”

“编撰教材?”方以智和宋应星有些懵,“不是出考题吗?”

“考题不急,出得太早了容易泄题,所以朕决定等考前最后一天确定考题。”崇祯摆了摆手,又接着说,“但是供国子监诸生研读的教材得尽快编撰好,一旦诸生入学,就能在第一时间拿到教材,朕对于这一期生员可是寄予厚望。”

“臣等领命。”方以智和宋应星闻言,长揖到地。

看着转身离开的方以智和宋应星,崇祯忽然叹口气。

朱慈烺问道:“父皇,你可是想起了西洋传教士卜弥格?”

“不是,父皇是想起了钦天监正汤若望,此人也是博学多才,堪为国子监教授。”说到这稍稍一顿,崇祯又说道,“不过说到卜弥格,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应该快回来了吧?却不知道能替朕找回些什么人?”

第三百三十八章 点科技树

此时远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一个叫“果阿”的葡萄牙殖民地城堡中,卜弥格连着打了好几个响亮的喷嚏。

“神甫,你这次可真是命大。”一个军官说道,“这次你们‘女王号’遇到的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海盗,而是英格兰私掠船。”

“该死,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是他们。”

卜弥格恨恨的说道:“这些该死的盎格鲁野蛮人。”

“神父,你放心吧,总督大人已经带着舰队去清剿他们了。”军官说道,“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把这些抢劫犯抓回果阿绞死。”

“可那又有什么用。”卜弥格叹息道,“我的同伴回不来了。”

说到这,卜弥格又把目光投向城外波涛汹涌的大海,就在前面的大洋中,他花了大钱从里斯本雇用的几个学者,跟着“女王号”沉入到了海底。

现在学者沉入海底,银子也花完了,卜弥格真是一筹莫展。

他现在甚至连搭乘葡萄牙商船前往澳门的船票都没钱购买。

想到这,卜弥格对军官说道:“马库斯,我给你画副肖像画吧。”

“真的?”军官闻言大喜道,“今天是天主给神父您降下神喻了吗?”

卜弥格又说道:“不过我不会白给你画,你得帮我买一张前往澳门的船票,再帮我找一箱各个学科的书籍,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神学等各个学科的书籍全都要,最好再找一些跟物理化学有关的刊物。”

“没问题,这些都是小问题。”

马库斯道:“都包在我的身上。”

说完,马库斯便去搜罗书籍刊物。

卜弥格则是叹了口气,好事多磨啊。

……

好事多磨,崇祯也有着同样的感叹。

自从朝廷正式下公文废除匠籍之后,各地的匠户就可以自由流动,一度困扰大明兵工厂的工匠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由于内务府给的军火订单数目庞大,詹仰之也是对兵工厂的产能进行了大肆扩充,连带着与之配套的上下游工厂也是大肆扩充。

擅长打菜刀的张大犬也到南京开了一家分厂。

这家张大犬不打菜刀,专门给鲁密铳配刺刀。

载止现在,大明兵工厂已经有了上百个生产车间及三千多个工匠。

与之配套的上下游工厂也超过百个,有的提供铁料,有的提供铜料,有的提供蜜蜡,有的提供火药,有的提供木料,凡此种种。

一个庞大的军工产业园区正在成形。

鲁密铳、虎蹲炮以及红夷大炮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

除了抓火器的生产之外,大明兵工厂也一直在进行武器装备的改进。

鲁密铳的性能优于鸟铳,但也是火绳枪,火绳枪相比燧发枪有个致命缺陷,就是无法排成密集队形,其火力输出密度远逊于燧发枪。

鉴于此,燧发枪取代火绳枪是大势所趋。

所以崇祯一直都在让大明兵工厂抓紧研制燧发枪。

经过足足半年多的研制,第一支燧发枪终于造好。

得到消息的詹仰之赶紧来到国子监,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崇祯知道。

崇祯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连国子监的招生考试准备工作都顾不上,直接交给太子朱慈烺以及方以智、宋应星两人。

然后带着一队随从来到了观音山下。

军工产业园区坐落在南京东北角的观音山下。

崇祯毕竟是一个穿越者,最基本的城市规模概念还是懂的,所以没有把重工业区设在南京城内或者上风区,而是设在了下风区。

崇祯兴冲冲来到观音山下的兵工厂,然后见着了大明第一支燧发枪。

但是看到这支燧发枪之后,崇祯却是傻眼了,这特么是转轮打火枪,压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燧发枪好吗?

“圣上,这燧发枪……”

詹仰之原本还想表一下功,但是一扭头却看到崇祯脸色已经垮下来,后半截话当即便硬生生的咽回肚子里,不敢再说。

但是负责研发工作的“总工程师”卜加劳却毫无知觉,兀自洋洋得意的说道:“这个叫钢轮打火枪,在欧罗巴也是最先进的,对于你们明朝人来说更是不亚于天上神兵,明军装备了这种火枪,定能轻而易举的打败叛军及入侵的蛮族军队。”

负责翻译的通译结结巴巴的将葡萄牙语翻译为大明官话。

崇祯已经懒得理会卜加劳,这个家伙连他爷爷老卜加劳的半分本事都没学到,让他照着草图造一把燧发枪,居然还能造成落后于时代的转轮打火枪,这玩意儿要靠发条,以这个时代的弹簧钢的材质,很容易发生故障。

如果精工打造发条弹簧钢,代价就高得离谱。

崇祯黑着个脸问詹仰之道:“詹翁,朕不是给了你草图吗?”

詹仰之便扭头问卜加劳道:“卜加劳,皇帝给你的草图呢?”

听完通译的转译,卜加劳连连摆手道:“不不不,皇帝给的草图根本没有用,那样的燧发枪根本就造不出来。”

“胡扯!”崇祯听完转译,再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法兰西五十年前就已经造出燧发枪,如何造不出?”

“谣言,这是谣言。”卜加劳状极不屑,“没有这种燧发枪。”

崇祯道:“不管造得出还是造不出,你照着图纸加工不就行了吗?”

“不行。”卜加劳哂然道,“我才是大明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应该如何制造枪炮是我的专业,皇帝陛下你只需要听我的。”

崇祯差点就爆粗口,我听你个der!

但崇祯还是忍住了,现阶段还用得着这个憨批。

毕竟这家伙在造炮上还是有一手的,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努力,红夷大炮的造炮工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

眼下正在推进虎蹲炮的标准化工程。

同时也对虎蹲炮的结构做一些改进,主要就是将敞口改成直筒。

所以暂时还不能开了这家伙,但是燧发枪的研发不能再交给他,必须得另外找个人来负责这件事情,但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找谁。

想到这,崇祯就越发的怀念汤若望。

要是汤若望在就好了,完全可以让他造燧发枪。

要是实在找不着别人,恐怕就只能他自己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