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72章

作者:寂寞剑客

五十步以内的命中率还是颇为可观的。

五十步外,命中率就开始断崖式下降。

第三百四十二章 实力不允许

崇祯又让卢九德把人形靶移到二十步。

这下子命中率就更加高,近乎于全中。

也就难怪,盎撒的龙虾兵非要把第一波火力齐射的距离定在三十米以内,因为三十米以内的火力齐射,燧发枪的命中率百分之百。

既便是考虑到哑失率,综合命中率也超过八成!

换句话说,三十米内的一次火力齐射,可以给敌军造成己方数量八成左右的伤亡,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这样的话,就算在向前挺进的过程中,被敌军干掉四成左右的己方士兵也没什么,因为进入三十米后,只需一波火力齐射就可以找补回来!

然后从第二波火力齐射开始就是血赚,一直赚!

不得不说,龙虾兵非要撑到三十米内再行开火,是有科学依据的。

崇祯觉得,撑到三十米内进行第一波次的齐射,对于军官和士兵的心理素质要求实在太高,这对于一支新军来说有些强人所难,但是五十米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新募的步兵通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及锻炼,应该能够达到。

测试完了命中率后,崇祯又接着开始测杀伤力。

测试结果,二十步内(30米),锁子甲加棉甲再加铁札甲三重甲可以轻松击穿,这个杀伤力就比鲁密铳还要厉害。

因为鲁密铳既便是在二十步内,也无法击穿建奴白甲兵的三重甲,这点已经在徐州云龙山的大战之中得到过证实。

当时的鲁密铳真拿建奴白甲兵没办法。

普通的鸟铳就更加不用提,全是摆设。

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打造这杆燧发枪的可是最顶级的一批铁匠,尤其是铳管,对于铁匠技术的要求就更加苛刻。

今后实施批量生产后,燧发枪的性能肯定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毕竟,大明兵工厂的铁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你不能指望几千个铁匠的手艺都跟这十几个铁匠一样好,所以燧发枪的参数肯定会有下降。

但是二十步内击穿三重甲应该没问题。

换句话说,今后就再不用惧怕建奴白甲兵的近身搏杀!

但是建奴白甲兵除了近身搏杀外,还可以在五十步甚至八十步外放冷箭,所以还得看燧发枪在五十步甚至八十步外的杀伤力。

当下崇祯又让卢九德将人形标靶移到了三十步外。

然而当距离增加到三十步(50米)时,燧发枪杀伤力就急剧下降。

在三十步的距离,燧发枪只能打穿一重甲,锁子甲、棉甲或铁扎甲都能够打穿,但只能打穿一重甲,两重甲就没有办法击穿。

而到了五十步(80米)外,就连一重甲都无法击穿。

不过普通战袄、还有普通的皮甲还是可以轻松击穿的。

这也是黑火药时代前装滑膛枪的最大缺陷,用圆锥形弹头的话出膛后容易翻滚,命中率简直没法看,用圆形弹头的话空气阻力又大增,动弹的衰减非常厉害,超过五十步就基本无法击穿甲胄,超过百步就几乎没有杀伤力可言。

看起来,要想依靠燧发枪完全压制白甲兵仍旧办不到。

到了三十步外,白甲兵对火枪兵可以占据碾压性优势。

不过也没什么,因为建奴白甲兵数量有限,而且养成时间很漫长,而明军火枪手的数量很快就是十万起步,而且训练养成的时间极短。

单纯的拼消耗,建奴根本不可能拼过明朝。

更何况,明军肯定还会装备车营来保护火枪手。

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火枪手不被建奴白甲兵杀伤。

最后崇祯估算了一下射速,每分钟大概可以打放两枪。

需要说明的是,崇祯给高起潜配了纸壳弹,所以才有这样的射速,要不然这个老阉货不可能有这么快手速。

每分钟打放两发,这已经属于是火绳枪的极限射速了。

再训练有素的火枪手,打放火绳枪每分钟也只能打两发。

但是高起潜打放燧发枪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换成一个训练有素的火枪手至少可以做到每分钟三发。

如果再给这个火枪手熟悉一段时,每分钟四发也有可能。

这样的话,燧发枪的火力输出密度就不是火绳枪的三倍,而是三倍密度加两倍射速,实际火力强度相差六倍!这简直就是划时代革命性的火力提升!

想到这里,崇祯就再也按捺不住,得赶紧制定燧发枪的生产工艺。

然后让大明兵工厂、户部兵工厂以及所有的小作坊加班加点的生产燧发枪。

一定要赶在下一次大战爆发之前,让大明的新军装备上燧发枪以及标准化之后的红夷大炮,这样的话,野战就再也不怵建奴。

当下崇祯便让十几个老铁匠围过来。

“各位老师傅,咱们把燧发枪的整个制作过程再从头到尾捋一遍。”崇祯道,“看看有哪些地方还存在困难,先从铳管卷制开始。”

“铳管卷制没问题。”负责卷制铳管的老铁匠说道,“这燧发枪的铳管卷制,跟鸟铳、鲁密铳的铳管卷制差不多,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问题就是有些耗时间,一尺长的铳管就得卷好几天才能够最终成形。”

崇祯又问:“焊接呢?焊接有没有问题?”

负责焊接的铁匠说道:“焊接更没问题,都是响铜末大焊。”

不等崇祯发问,第三个铁匠也接着说道:“万岁爷,打造燧发枪并不比鲁密铳困难,就是构件多出了不少,尤其是板机有许多构件,每个构件的锉制、打磨然后组装,可能会麻烦一些,但也不是不能解决。”

崇祯一摆手说:“扳机肯定不能再用手工锉制,得统一浇铸。”

负责浇铸的铁匠说道:“如果浇铸的话,就得用失蜡法浇铸,要不然浇铸出的构件不够精细,很可能会组装不上。”

顿了顿,又道:“就是用失蜡法有些贵。”

“贵也用失蜡法浇铸。”崇祯乾纲独断道。

内务府现在不缺银子,所以崇祯想要一步到位。

当下崇祯又让人把詹仰之找过来,问道:“詹翁,大明兵工厂的制铳车间统共已经生产多少支新式鲁密铳?”

“现在?”詹仰之愣了一下答道,“新下的订单,一支都还没有生产出来。”

大明兵工厂现在已是流水线作业,都是按照批次先进行备料,再然后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往下流转,直到最后才是总装环节。

所以要么是一个批次一千支同时生产出来,要么一支都没有。

现在第一批的一千支新式鲁密铳,刚进入给铳管钻孔的工序,就是将铳管刚锻打成形时的中心小孔,扩大到四分。

这道工序是最耗费时间和成本的。

一个是钻得慢,第二个就是钢钻很容易断。

所以现在,大明兵工厂一支新式鲁密铳都没造出来。

“那就不用再生产新式鲁密铳了。”崇祯摆手说,“换燧发枪!”

“啊?换燧发枪?”詹仰之的脸色垮下来,心说圣上你不能这样啊,你这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我们很难做啊。

“对,换燧发枪!”崇祯沉声说道。

“可是,可是……”詹仰之急得快哭出声,“一千根铳管都已经在钻孔打磨,一千根铳管正在焊接,还有一千根也已经卷制好,这三千根铳管都作废?”

“铳管没关系。”崇祯笑道,“燧发枪铳管跟鲁密铳是一样的。”

“噢,那还行。”詹仰之松了口气,只要铳管不作废就没什么。

崇祯又接着说:“还有,你这一个月一千支的产量可是不够啊,得继续扩充。”

大明兵工厂的鲁密铳生产线大概每三个月可以造好三千支铳,平均月产量差不多就是一千支左右,这里边还没考虑不良产品率。

“圣上,这个真的扩充不了。”詹仰之叫苦道,“已经是极限了,不是因为臣拿不出银子搭建更多厂房炉子,实在是没那么多堪用的老铁匠。”

“现在仅只是月产一千支铳,就要三千老铁匠。”

“如果将产量提升到两千支,就还得三千个老铁匠。”

“这还没算给老铁匠打下手的学徒,加起来就得一万多个铁匠。”

“就这还只是鲁密铳的车间,除了鲁密铳还有虎蹲炮,再还有红夷大炮,真要是按着圣上您的要求,大明兵工厂得招三万铁匠!”

“可现在整个南直隶甚至整个大明朝都没有这么多堪用的铁匠。”

顿了顿,又道:“不过等再过个一年左右就好了,等一年之后第一批铁匠学徒差不多就可以出师了,到时产量就能翻倍。”

听到这,崇祯就忍不住叹了口气。

就算产量翻倍,也不过月产2000支燧发枪,真不够。

所以说,不是詹仰之不想接大单,实在是实力不允许。

要是能够造出蒸汽机就好了,有了蒸汽机作为动力,就可以制造锻压冲床,那时候铳管的加工就再也不用拿着铁锤敲打,速度就会几何级增加,还有钻孔就更不用说,钻床的效率是手工十倍都不止。

第三百四十三章 蒸汽机

看来得抽个时间琢磨一下蒸汽机的机械构造,争取画出草图。

然后让方以智找工匠先把第一台蒸汽机的概念机给打造出来。

作为一个穿越者,崇祯很清楚蒸汽机、内燃机与电机的原理,但是具体的结果就记不太清楚,谁没事会去关注这玩意儿?就算关注过也早忘了。

所以,崇祯也得花段时间才有可能琢磨出蒸汽机的机械构造。

而且,琢磨出来的机械构造不一定对,没准跟真正的蒸汽机有很大的出入。

不过这也没什么,只要能让蒸汽机开动起来,源源不断输出机械动力就行,至于结构优化什么的,可以以后再慢慢改进。

想到蒸汽机,崇祯便又想到了卜弥格。

这都已经十月底,眼看就快到两年了,卜弥格居然还没回来?这个倒霉蛋,该不会是遭遇海难葬身大海了吧?

事情就有这么巧,崇祯正想着卜弥格,

太子朱慈烺就领着卜弥格找到兵工厂。

“卜弥格,你终于回来了?”崇祯喜道。

心说这人哪,是真不经念叨,朕这刚念叨你,你就上门来了。

卜弥格却嗷的哭出声:“皇帝陛下,卜弥格差点就见不着你了。”

“什么意思?”崇祯瞠目结舌道,“你该不会真遭遇了海难吧?”

“可不就是。”卜弥格抹着眼睛说,“那些该死的盎撒野蛮人击沉了我搭乘的商船,若不是我运气好抱住了一只木桶真就淹死了。”

“没事就好。”崇祯忽然又想来一件事,急道,“对了,你雇的那些科学家还好吗?”

“唉,正要跟皇帝陛下禀报这件事。”卜弥格叹息道,“我花了重金从里斯本雇用的十几个科学家,都跟着女王号沉入印度洋了。”

“啥,全死了?”崇祯脸色黑下来。

等了将近两年,结果等来了一个屁,这是怎么说的?

卜弥格连忙说:“不过我还是想尽办法,从果阿搜集了一些各个学科的书籍,噢,还有一些刊物,希望能够稍微的帮到皇帝陛下您。”

说完,两个红夷便抬着一口箱子走了过来。

卜弥格把箱子打开,只见里边装的全都是书。

而且有不少大部头,只不过都是用拉丁文写的。

崇祯随手从逢子里边拿起一本最薄的书,看不懂。

卜弥格帮着翻译道:“论圆锥曲线,这是一本在欧罗马广为流传的数学专著,作者布莱士帕斯卡。”

“帕斯卡?”崇祯心头一动。

不会就是大气压强单位的那个帕斯卡吧?这可是个大牛。

卜弥格道:“皇帝陛下,莫非你也听说过布莱士·帕斯卡?”

崇祯轻嗯了一声说道:“朕听汤若望提过一嘴,好像挺有名的。”

“那真是相当的有名。”卜弥格道,“帕斯卡是欧罗巴近五十年内涌现出来的最有潜力的物理学以及数学天才,连笛卡尔大师都非常器重他。”

笛卡尔都非常器重?那应该就是压强单位没错了。

要是能够把这个大牛弄来大明,那未来大明科学院的物理学以及数学就有了带头人,再加上他以举国之力支持,用不了二十年,大明的物理学以及数学就能迎来一波长足发展,稳稳的占领物理学以及数学的学术制高点。

崇祯当即说道:“卜弥格,你能不能把这个帕斯卡弄到大明来?”

“啊?把帕斯卡带到大明?”卜弥格闻言便一愣,但是很快又说道,“当然,当然,只要皇帝陛下您提供优厚的条件,别说是帕斯卡,甚至就连笛卡尔大师都能找过来,不过,要想把帕斯卡、笛卡尔这样的大师弄过来,得很多银子。”

听到这,崇祯就一挥手说:“卜弥格,你说,你需要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