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96章

作者:寂寞剑客

当下崇祯笑着说道:“说到屯田,楚藩、辽藩、岷藩、襄藩等十几位藩王的庄田,现在是荒着呢还是谁在耕种?”

有明一代,分封在湖广的藩王多达十九位。

延续到崇祯年间的藩王就有十三个,这十三个藩王占了湖广大半良田,剩下的小半耕地又集中在地主缙绅手里,最终的结果就是自耕农仅占不到百分之五的耕地,却需要承担百分之百的田赋,是明初朱元璋裁定税额的数十倍!

这么重的税赋谁扛得住?于是自耕农就只有两个路走。

自耕农要么逃亡,要么将自家的耕地投献给藩王名下,从此当个佃农。

所以到了崇祯十年之后,湖广的自耕农几乎已经绝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都集中到了各个藩王宗室名下。

再然后,李自成以及张献忠先后打下湖广,分封在湖广的藩王几乎被一锅端,各藩名下的耕地就又变成了无主之物。

前两年,崇祯是没有精力顾及这些。

但现在,大明的处境已经极大好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藩王名下的庄田。

“这个……”见崇祯问到藩王庄田,章旷顿时无言以对,脸色也是不太好看。

“怎么?”崇祯脸色垮下来,黑着脸问道,“章旷章大人,是不好说还是不敢说?”

“于野兄,你又何必替那些人遮掩?”这时候旁边的堵胤锡忽然说道,“圣上,各藩的庄田早被各府缙绅暗中抢占殆尽。”

第三百七十二章 冶铁御史

“侵占宗室的庄田?”崇祯冷笑道,“谁借给他们的胆子?”

堵胤锡道:“要说呢,许多庄田原本确实也是各府缙绅的,只是为了逃避税赋才不惜投献于各藩名下,但既然现在这些庄田已经在各藩名下,缙绅就无权再拿回去,他们想要拿回去也行,把投献在各藩名下之后逃脱的税赋补齐即可。”

“圣上,这样怕是不妥吧?”章旷吓得脸色都白了。

因为这么搞的话,打击面就实在太广,整个湖广的地主缙绅怕是要翻天。

“他们翻不了天。”崇祯却冷哼一声说,“章旷,你只需要告诉朕,此事你能不能办?你若是不能办,朕便让别人来办,但这件事是一定要办的。”

崇祯甚至连人选都想好了,那就是应天巡抚兼提督操江军事金铉。

顿了顿,崇祯又接着说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乃是我大明朝的粮仓,朕绝不允许那些蠹虫危及大明的粮食安全。”

见崇祯决心这么大,章旷一咬牙说道:“臣能办!”

“能办就好。”崇祯欣然道,“眼下已经过了惊蛰,马上要开始今年的春耕,所以此事你需要抓紧办,各藩的庄田收回之后全部充为朝廷官田,分给湖广的百姓去耕种,田租就按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额度,每亩五升三合五勺!”

经张居正清丈之后,湖广合共有耕地9100多万亩。

到崇祯年间,各藩侵占再加上各府地主缙绅投献的,各藩名下的庄田少说也在8000万亩往上,留在地主或百姓名下的耕地绝不会超过500万亩。

即便按8000万亩计,一年便可以收取粮赋428万石有奇!

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极大的促进粮食增产。

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为什么一个包产到户就能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原因很简单,就是农民的积极性提上来了。

同样的道理,佃农和自耕农的积极性也是截然不同的,佃农因为是佃的别人家地,就不会很尽心的侍弄,因为谁也不知道来年地主家还让不让佃?但如果是自家耕地就不同,那肯定是往深了翻土,也肯定会起早摸黑拾粪往自家地里施肥。

总之一句话,如果让湖广的9000多万亩耕地留在各府缙绅名下,再佃给佃农种,每年撑死了也就产出九千万石!但是如果让自耕农来耕种,就至少可以收粮一亿八千万石,这就凭空多出来九千万石粮食,足以保证江南的粮食供给。

当然,以上的假设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湖广由于多次遭受兵乱,人口大量流失,现在至少有一半以上耕地抛荒,所以每年能够产出五千万石粮食就顶天了,但即便是这样,改由自耕农来耕种也可以多出来五千万石!

有了这五千万石粮食,同样足够保证江南的供给。

所以说湖广熟天下足,这话真不是一句谚语而已,真有事实依据。

“圣上是说,将藩王名下的庄田充为官田,再然后分给百姓耕种?”章旷差点怀疑自己的耳朵出现幻听。

堵胤锡倒是见怪不怪。

“对,别的省先不管,但是湖广乃是大明之粮仓,不能再任由藩王弊政延续下去,而是必须拿出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顿了顿,崇祯又说道,“好在,分封在湖广的这些藩王大多已经被闯贼和张献忠杀得绝嗣,所以问题不大。”

在将来,崇祯肯定还要把湖广的模式推广到整个大明。

因为藩王侵占耕地的情况,除了广东福建和江南之外,整个大明都是重灾区,只要整个大明都按照湖广的这个法子办,大明就再不会有粮食危机。

当然了,步子不能一下就迈这么大,不然就会扯着蛋。

就当下而言,还是优先处理好湖广,毕竟这是大粮仓。

“圣上此举,诚然利国利民!”章旷大为动容,朝崇祯深深一揖。

又起身说道:“不过此策若是当真推行开来,必然会极大触怒湖广之缙绅,臣担心这些缙绅会勾结外贼,欲不利于大明。”

“朕还是刚才那句话,他们翻不了天。”崇祯冷然道。

稍稍的一顿,又说道:“当然,防患于未然还是要的,朕决意在武昌再设一个镇台,屯兵十万到十五万,所以得留出四百万亩官田给朕作恩赏田,普通的耕地还不行,必须得是洞庭湖畔最肥沃的良田才行。”

章旷欣喜道:“圣上是要从乱兵中筛选出五万到十万人充为武昌镇的镇兵?然后每丁赏赐二十五亩恩田?”

“章旷,你说什么呢?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

崇祯道:“这些乱兵聚众哗变、放火杀人,甚至还杀了我大明的湖广总督,朕不予严惩却反而要赏赐给他们恩田,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何腾蛟泉下有知估计会被气得活过来再次一次吧?”

“此间是臣思虑不周。”章旷连忙有些讪讪的向崇祯致歉,“还请圣上责罚。”

“责罚就免了。”崇祯哼声道,“章旷,有一颗仁心是好的,但是仁慈太过,那就成了烂好人,受了你恩惠的人也是不会念你的好。”

“臣,谨领圣上教诲。”章旷再次长长一揖。

崇祯又接着说:“不过,你刚才的话朕听进去了。”

“十八万乱兵,朕不会滥杀,那八万没有做过恶的,就留在武昌府种田吧,可以每丁先分给他们二十亩田,前三年需要上缴收成的五成,此后每年递减一成,直至降为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止,今后就一直按照此数征收粮赋。”

“至于剩下的那十万余乱兵,则必需得终身服劳役。”

“朕打算在长沙府下湘潭县设立一个大型冶铁工场,这十万乱兵就替朕、替朝廷在那里冶炼一辈子的铁吧。”

这下章旷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惩处之法。

不过章旷还是担心湖广的安危。

章旷道:“圣上,那武昌镇的镇兵从何而来?”

崇祯道:“武昌镇暂且不设镇兵,至于安危,你也不用担心,朕会把南京的27万新军全部调来武昌长期驻训。”

听到这,章旷顿时彻底放下心来。

朝廷新募的新军章旷已经见过了,据说只是不到三千新军就将六千多精锐乱兵打得溃不成军,现在圣上要调来27万新军长期驻防武昌,还能有什么事?便是伪顺又或者建奴倾举国之兵南下,也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顿了顿,崇祯又道:“章旷,趁现在春耕还没有开始,百姓们都还闲着,你赶紧组织壮丁兴修水利,至于银子,据朕所知现在户部有的是银子,你若是开口去讨要,上百万两估计是很难要到,但是几十万两应该不难。”

“臣领旨。”章旷长身一揖兴冲冲走了。

打发走章旷,崇祯又派人把吴晋锡叫来行辕。

待吴晋锡大礼参拜过,崇祯问道:“吴晋锡,听堵卿说你对金石矿冶之道颇有涉猎?”

“不敢说颇有涉猎,只能说略懂。”吴晋锡一脸谦虚的应道,不过从表情就看得出,此君应该是真懂矿冶之道。

崇祯便决定考一考吴晋锡。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你读过没有?”

“回圣上话,臣有幸拜读过天工开物一书。”

“可否与朕说说生铁何来,熟铁何来,钢又何来?”

“臣借用天工开物之原文,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为熟,生熟相和炼之则成钢,不过臣以为其炼钢之法实不足取。”

“哦?”崇祯问道,“你有更好的法子?”

“确有一法,不过并非臣之所创,乃是臣于一古书中得来。”吴晋锡道,“既然生铁炒之可为熟铁,当也可炒之而为钢,而不必锤炼!”

崇祯笑道:“你说的是炒钢法吧?两汉时便有之。”

“圣上竟也读过那部古书?”吴晋锡不禁有些意外。

说到这里,便可以确定吴晋锡对于矿冶之道确有涉猎,是个技术型官员。

当下崇祯一正脸色说道:“吴晋锡,朕欲在长沙府下湘潭县设一大型冶铁工场,专替内务府冶炼生铁、熟铁及钢铁,今需一冶铁御史负责此事,你可愿为为朝廷担此重任?你若是愿意,朕这便提议内阁擢升你为右佥都御史兼冶铁御史。”

吴晋锡闻此不禁有些懵,大型冶铁工场?冶铁御史?

可是只听说过屯田御史,从未听说过有冶铁御史啊,不过右佥都御史倒是不错,正四品的科道言官,再往前一步那就是朝廷重臣或者封疆大吏。

好半晌,吴晋锡才问道:“圣上,打造冶铁工场以及开矿之花销……”

“花销之事不用你操心。”崇祯当即打断,“内务府会提供所有开销。”

吴晋锡想了想,又说道:“此冶铁工场之规模需多大?年出铁多少斤?”

“工场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年出铁量也是多多益善。”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道,“朕不给你设定上限,但是下限却得说好,年出铁不少于两千万斤!”

第三百七十三章 赏赐

两千万斤也就是一万吨。

年产一万吨钢对后世钢铁厂来说是毛毛雨。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却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因为这几乎是整个大明朝一年的钢铁产量!

吴晋锡既然是技术型官员,对此也是有所了解的。

“圣上,此事绝无可能。”吴晋锡断然说道,“臣办不到。”

“当然,也不是一下子就问你要这么多钢铁,中间肯定要一个过程。”崇祯道,“工场以及矿山之用工你也不用担心,朕给你十万个壮丁!”

“十万个壮丁?”吴晋锡闻言一下反应过来,“那些乱兵?”

这就有点意思,有了十万个壮丁,年产两千万斤铁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对,就是那十万乱兵。”崇祯道,“这辈子,他们就在工场或者矿山中渡过吧,这个也是他们应得的惩罚,本来依律当斩首的。”

吴晋锡道:“若是如此,臣可以一试。”

“不是试,而是必须得办成。”崇祯肃然道。

“臣领旨。”吴晋锡肃然应道,“臣定然办成此事。”

说此一顿,吴晋锡又接着说道:“不过,臣还有一个疑问。”

“疑问?”崇祯轻嗯一声说道,“你说,你还有什么疑问?”

吴晋锡道:“圣上为何要选在湘潭办这个冶铁工场?武昌不行吗?”

“武昌?”崇祯闻言便是一愣,这个就是思维定势,之前只记得湘潭有个钢铁厂,所以下意识的就把冶铁工场选在了湘潭,但其实武汉好像也有一个钢铁厂,而且规模更大,武汉甚至曾经创办过一个著名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

汉阳造步枪,那可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步枪,没有之一。

“武昌也行。”崇祯反应过来之后当即点头道,“这个冶铁工场具体办在武昌府、汉阳府又或者黄州府你自己看着办。”

“反正那十万乱兵朕是交付给你了。”

“还有银子,你只需一封信,内务府便会派人给你调来。”

“噢,对了,用不着调,皇家银号在武昌就有一家分号,可以直接从分号支取。”

说完,崇祯又吩咐堵胤锡道:“堵卿,为了防止乱兵闹事,可能还得劳烦你率领一万镇兵暂时留下协助,等新军到来后,朕会调遣新军前去接替你们,到时候你就可以带着这一万镇兵返回徐州了,至于其他镇兵,明天领了赏钱就可以回去了。”

“臣领旨。”堵胤锡躬身一揖,当即便跟着吴晋锡转身离开。

吴晋锡一边走一边跟堵胤锡说,我打算把冶铁工场开在龟山北麓。

堵胤锡则回应说龟山北麓不错,靠近汉江,无论是矿料、木炭还是炼成之后的铁料都可以从水路运输,着实方便,还可以直接从龟山取木烧炭炼铁。

吴晋锡则大笑着说道,若是年出铁百万斤的工场,确实可以直接从龟山取木烧炭,但是如今圣上要的是年出铁两千万斤有奇的大工场,龟山上的木柴就根本不敷使用,所以必须得开采煤炭才行,炼成焦炭而后炼铁。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走出行辕。

目送堵胤锡和吴晋锡两人离开,崇祯又让高起潜把王夫之、管嗣裘以及夏汝弼三个士子叫到他的行辕。

土地问题,历来都是根本问题。

即便有武力震慑,湖广的缙绅也不会甘心吐出到嘴的肥肉。

如果仅仅只是湖广的缙绅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值得担心的。

但如果让这些缙绅豪强利用宗族的纽带,将整个族群都煽动起来,就要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