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9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大明官场的陋习,真是个老大难问题。

章旷明明从户部讨了八十多万两银子,分给环湖或者沿江的六个府,每个府分了差不多有十几万两银子,专门用来兴修水利工程。

但是很显然,岳州府的银子是被漂没了。

这么说岳州知府李蛟正的官声也是假的,耳闻为虚。

老农又说道:“老爷要是不信,可以去到湖边看看,反正也没有多远。”

崇祯便没有了体察民情的兴致,当即便带着朱慈炯、王承恩、高起潜以及夷丁离了大路来到了洞庭湖边。

从表面上看,湖堤还挺像回事。

但是走近了,就看出问题来了。

一是没砌石,二是没有打木桩!

不过土堤好歹还是经过了夯打。

这样的湖堤,短时间没有问题,但是湖水浸润久了就会慢慢的坍塌,而事实上,已经有湖堤出现了坍塌,尽管面积非常小。

朱慈炯说道:“父皇,这就是你常说的豆腐渣工程啊。”

高起潜也道:“万岁爷,老奴这就带一队夷丁去把岳州知府给抓起来,这狗官连修缮湖堤的银子也敢贪,活腻歪了。”

旁边的王承恩忍不住暗叹一声。

心说高公公真是记吃不记打啊。

果然,崇祯脸色垮下来,问道:“高伴伴,你啥时候入阁拜相了?”

“入阁拜相?”高起潜闻言一愣,茫然道,“万岁爷,老奴没入阁啊。”

“原来你也知道自己没有入阁啊?”崇祯黑着脸喝道,“那你有什么权力带兵抓捕岳州知府?这是内阁还有湖广布政使司才有的权力!”

“呃……”高起潜闻言顿时语塞,又说错话。

正说话之间,前方官道上匆匆来了一队官吏。

为首的是一个绯袍官员,后面跟着一众青袍以及绿袍。

到了湖堤下,却被夷丁给拦下了,不让他们继续靠近。

崇祯冷哼了一声,说道:“胡国柱,你就让他们过来吧。”

胡国柱这才命夷丁让开,放那一众官员来到了湖堤之上。

“臣,岳州知府李蛟正,率府同知、推官等同僚叩见圣上。”

绯袍官员也即岳州知府李蛟正说完,十几个官员同时下拜:“圣上万福金安。”

“万福金安?”崇祯指着湖堤冷笑,“李大人,岳州有这样的湖堤,大明朝有你这样的知府,朕如何能得万福金安?”

李蛟正却是毫无畏惧道:“回禀圣上,修湖堤之事臣尽力了。”

“你尽力了?”崇祯道,“你倒说说,你是如何尽力修堤的?”

李蛟正说道:“岳州府境内之湖堤延绵足有六七百里,藩司衙门拨给的八万两银子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若按工部定下的标准足工足料的修缮湖堤,一里便要工食银以及材料银五千两,六百里湖堤至少需要三百万两之花销!”

李蛟正的一番话,竟说得崇祯哑口无言。

好半晌后,崇祯伸手一指湖堤,又问道:“这便是你花了八万两银子修成的湖堤?这便是你说的已经尽力了?”

“回圣上,这湖堤的花费并非是八万两。”

李蛟正不亢不卑的应道:“而是十一万两。”

“而且能用十一万两银子把湖堤修成这样,已经不易了。”

“圣上若是不信,尽可以去看常德府或者长沙府的湖堤。”

“若是常德府或长沙府的湖堤修得比岳州府更坚固结实,臣但凭处置。”

“噢是吗?”崇祯笑道,“这倒是新鲜了,从来只听说地方官对朝廷下拨的银子层层漂没,这还是头一回听说有地方官倒着贴银子的。”

说此一顿,崇祯又问道:“多出的三万两又从何而来?”

“讨来的。”李蛟正说道,“臣挨家挨户找缙绅讨来的,因为修好湖堤后可以令环湖万顷良田免受水患,因而各家缙绅都是舍得出银子。”

崇祯久久的盯着李蛟正,李蛟正也是袒然与崇祯对视。

到了这里,李蛟正在崇祯眼中的形象再次与官声重叠。

其实这一路走来,崇祯所得到的信息无不说李蛟正是个清官好官能吏,几乎就没有听到过不好的一面。

好半晌后,崇祯又问道:“如果说按照工部定下的标准,足工又足料,修好洞庭湖大堤需要多少银子?”

李蛟正道:“至少一千万!”

说此一顿,李蛟正又说道:“湖堤修好之后,至少五十年内再无湖患,而且只要长江不发五十年或者百年一遇的大水,环湖诸府年年皆可两季丰收,小麦加稻谷,只是岳州一府便可以多收一千万石以上的粮食!”

崇祯闻此,不由得怦然心动。

粮食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无农不稳!

作为大明的大粮仓,湖广的水利工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沉吟片刻,崇祯突然说道:“李蛟正,朕若向内阁推荐你兼任治水御史,并且给你筹集两千万两银子,专门用来修缮洞庭湖大堤、长江大堤、湘水以及沅水大堤等,要求五十年内不许再遭水患,你可有信心哪?”

听到这话,李蛟正身后的佐官都惊呆了。

这是怎么说的,原本是来向圣上请罪的,结果请出来个这?

李蛟正却是不假思索的道:“若两千万两能够足额拨付,中间不漂没一两,则臣可以将洞庭湖大堤以及长江大堤等修筑得固若金汤,别说是五十年,便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也足可保湖广一省九千余万亩无虞。”

“漂没之事你却不用担心。”崇祯摆手道。

“治水的银子从皇家银号武昌分号中支取,不经手藩司。”

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战爆发

李蛟正道:“如此便再无问题。”

崇祯盯着李蛟正开始陷入沉思,心说要不要给他个机会?

李蛟正却误以为崇祯是在为银子的事而犯愁,当即说道:“圣上,其实兴修湖堤与江堤就是前期的投入巨大,可是一旦湖堤与江堤修成,前期投入的巨额支出便可以通过卖出湖田以及江田来进行抵支,抵支之后甚至还能有盈余。”

“湖田以及江田?”崇祯闻言眼睛一下亮起来。

崇祯这才想起来,潘季驯治黄河时也有卖圩田。

“圣上你看那边。”李蛟正伸手一指不远处的一大片滩地,说道,“这片滩地少说也有上万亩之多,然而因为太过靠近湖边,以致渗水严重成了淤泥滩,而且每到汛期便会被上涨的湖水淹没,因而根本无法正常耕种。”

“但如果湖堤修成,这一片稍加整治便是良田。”

说此一顿,又说道:“似这样的滩涂地在洞庭湖边何止百处?是以湖堤修好之后,至少一百万亩良田唾手可得。”

崇祯闻言便不禁有些感慨。

这就是能吏与庸官的区别,庸官只会抽一鞭往前走一步,但是能吏却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仅能把工作尽量做好,而且还能想方设法减支增收。

“好,朕记住你说的话了。”崇祯欣然道,“回去听信吧。”

打发走李蛟正和一众属官,崇祯当即写了一封信,并安排专人送往南京交给内阁。

当然,崇祯仅只是“建议”,建议内阁让岳州知府李蛟正兼右佥都御史并治水御史,专事负责湖广境内所有水利工程。

同时还给马鸣騄写了一封信。

让马鸣騄筹建水利粮食银号,筹银共计二千万两。

这两千万两银子需专款专用,只用于湖广的水利。

然而兴修水利工程是不会直接产生利润的,如果没有好处,江南的缙绅商贾肯定不可能认筹出资,所以得与湖广一省的粮食买卖挂钩。

换句话说,今后湖广的粮食就将由水利粮食银号统购铳销。

这样一来,水利粮食银号就变得有利可图,就会有人认筹。

而且由水利粮食银号来对湖广的粮食进行统购统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防止黑心粮商恶意压低粮价,总之资本家是没有底线可言的,必须得防一手。

而事实上,崇祯现在的布局其实已经在向着这个方向落子。

比如说工商实业银号,就是内务府用来控制工商业的有力抓手。

比如说航运造船银号,就是内务府用来控制船舶航运业的有力抓手。

又比如说水利粮食银号,就是内务府用来控制全国粮食购销的有力抓手。

至于李蛟正修好湖堤以及江堤之后多出来的数百万亩湖田、江田,这些可是一等一的良田,就专门用来安顿武昌的镇兵。

武昌镇台将成为崇祯着力打造的示范工程。

广西、湘西、云桂川的土司,能否顺利的改土归流就看武昌镇台。

崇祯现在对于金融工具的利用真是越来越熟练了,一两银子不花,空手套白狼就能从江南缙绅的口袋里套到两千万银子,专门用于修建湖广境内的水利工程。

做完了兴修水利的大事之后,湖广大粮仓的整治工作也基本上完成。

崇祯相信,至少在大明的人口还没有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之前,应该是不会再发生粮食危机了,毕竟除了湖广粮仓,徐州、归德还有开封府那边今年也要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甘薯、苞谷以及马铃薯,所以粮食危机是不可能再爆发。

无农不稳,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之后,大明就至少不会再暴乱。

大明境内一旦安定了,老百姓就只会想着过安生日子,这时候就可以集中举国之力对建奴发动北伐了。

……

三月中旬,崇祯返回到武昌。

这个时候,27万新军已经开到武昌并且在汉阳府、武昌府及黄州府分别驻扎下来,继续艰苦的训练。

其中有2万新军驻扎在龟山北麓刚建成的冶铁工场。

刚回武昌,崇祯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说是汉阳冶铁工场的第一个炼铁炉已经建成,三天前就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崇祯大喜,正要过江前去汉阳府看看,却收到了左懋第从西安送来的密信。

拆信一看,建奴居然抢在开春之前向归化发起了突袭,这下打了伪顺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伪顺跟喀尔喀、察哈尔以及准噶尔诸部、约定好的聚兵时间是在今年的秋天,结果建奴抢在开春前就动手。

多尔衮据说征发了二十多万大军,将归化城团团围住。

驻守归化的李岩组织了几次反击,但是都被建奴击败。

左懋第在密信里专门提了建奴的火器部队,说是建奴发明了一种自生火铳,比之前的火绳枪更加的便捷,杀伤力似乎也更胜。

因为火器不如建奴犀利,李岩的几次反击均遭到瓦解。

不过,建奴也没有急着发起强攻,而是环绕着归化城开始挖掘了一道壕沟。

听说归化告急,伪顺权将军高一功当即率领后营主力前出河套,前往解救,但在君子津附近为多尔衮亲领的建奴大军所阻拦,一时之间相持难下。

好嘛,这又成了松锦之战的翻板,徐州大战如此,归化大战还如此。

建奴这也算是食髓知味,因为尝到了甜头,所以每次遇到攻坚战时,都会照着松锦大战再次照方抓药。

崇祯看完密集之后又递给朱慈炯。

朱慈炯看完又给徐应伟及阎应元。

等到三人都看完了,崇祯才说道:“你们几个都说说吧。”

“建奴在围点打援。”朱慈炯说道,“打归化城只是假象,其真实意图是要把伪顺的后营主力从河套引诱到草原上再在野战中予以歼灭。”

徐应伟道:“臣以为建奴围城是真,打援也是真。”

阎应元道:“不错,多尔衮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通过这一战解除来自土默特川以及河套方向的威胁。”

说此一顿,阎应元又道:“相比起归化之战,臣以为左大人在密信之中提及的建奴新装备的自生火铳更加值得注意,这很可能是燧发枪。”

崇祯说道:“不是很可能,那根本就是燧发枪。”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而且朕能猜得到是谁替建奴造的。”

“汤若望。”朱慈炯黑着脸道,“钦天监正汤若望原本就是西洋来的传教士,所以他肯定是见过燧发枪,能造出也不足为奇。”

阎应元道:“圣上,此人宜早除之。”

“不容易。”崇祯摆手道,“朕早就吩咐过李若琏,有机会就将汤若望铲除,不过李若琏回复说汤若望所居住的教堂有上百个建奴红甲喇驻守,出入时更有白甲兵随行,所以根本找不着下手机会,甚至就连近身都办不到。”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不过你们也不用太过担心。”

燧发枪与燧发枪也是不一样的,有了犀利的燧发枪,还得有燧发枪的战术,否则燧发枪就仅仅只是加强版火绳枪,战斗力难以有颠覆式的提升。

战术方面,明军相比建奴,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崇祯又问:“你们都说说吧,归化之战哪家的赢面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