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2章

作者:寂寞剑客

而且黄得功也不贪财,也不好色,唯一就是好喝酒。

黄得功几乎每餐必饮,前期还能控制自己不致喝醉,但是到了成为江北四镇军阀之一也开始膨胀,几乎每饮必醉。

但是现在黄得功还没有开始膨胀。

听到辕门外号角声起,黄得功还道是高杰领兵来犯,心说流贼就是流贼,是狗永远都改不了吃屎,终于还是把狗爪子伸到南京来了?那么今天,本镇就斩断你狗爪,也好让你这个贪得无厌的流贼长点记性。

当下黄得功推断起身:“来人,替本镇披甲!”

当即便有两个家丁掀帘入内,替黄得功披甲。

只片刻,直身扎甲便已披好,再把兜鏊往头上一戴,又从家丁手中接过双铁鞭,黄得功便昂然出帐,他的兵器是双铁鞭。

这时候,黄得功麾下的三万兵马已经冲出帐篷并且开到栅栏后严阵以待,这三万人都是募兵,其中甚至还有七千多骑兵。

黄得功的兵力虽然不及高杰,但是实力还是很强的。

“总镇!”见黄得功骑马过来,将士们纷纷让到两侧。

流贼攻陷北京之前,崇祯曾下诏敕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黄得功为靖南伯,但是军中将士还是习惯称呼他为总镇。

黄得功颔首致意道:“贼寇呢?”

副将田雄皱眉说道:“禀总镇,好像不是高杰那个贼子。”

“什么,不是高杰?”黄得功说话间已经策马来到阵前,抬头往前看去,只见一支阵容严整的骑兵已经在对面排开了骑阵。

这支骑兵的数量并不是非常多,顶多也就一千骑这样子。

但是却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黄得功经历过无数大战,是个有眼力的,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支真正的精锐骑兵,比他麾下那七千骑兵要强出一大截。

再一个就是这支骑兵似乎是强行军过来的,不少战马已经累得口吐白沫。

黄得功脸上立刻露出疑惑之色,这样不惜马力的强行军,遇敌之后还有马力打仗?这是上赶着来给他送人头吗?

这时候,对面忽然响起号炮声。

随即有一骑从阵中缓缓走出来,往这边来。

等离得稍微近了些,才看清这人穿着蟒袍,戴着三山帽,竟然是个太监。

看到这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黄得功两侧的部将及家丁纷纷挽弓搭箭,准备要一箭射死这个太监,黄得功急忙伸手制止。

等到离得再近一些,能看清那太监的长相,黄得功顿时之间就变了脸色。

黄得功曾经在京营当过副总兵,认识紫禁城的不少大太监,眼前这位更是化成灰他都能够认出来——提督京营太监王承恩。

“王公公!”黄得功急忙翻身下马长揖到地。

大明朝的文官自恃清高,不把太监放在眼里,武将可不敢。

换成平时,王承恩未必会正眼瞧一眼黄得功,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眼下天下大乱,武将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不敢当,靖安伯折煞咱家了。”

王承恩赶紧下马回礼,却一个趔趄险些摔倒。

“王公公小心!”黄得功赶紧上前一步搀扶住,“小心地滑。”

“这不是地滑。”王承恩摇头道,“是急行军一千八百多里给累的,咱家这两条腿,已经被磨得血肉模糊矣。”

“急行军一千八百多里?”

黄得功闻言神情一凝,怎么回事?

王承恩却又一摆手道:“不说这个,靖安伯赶紧随咱家去叩见圣上。”

“圣上?!”黄得功一下惊呼出声,难以置信的瞪着王承恩大吼道,“王公公,你刚才说什么?圣上?我没听错吧?”

黄得功这一声吼,前排将士也听见。

“圣上?”前排将士顿时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咱家还敢骗靖安伯不成。”王承恩摆摆手又道,“快请吧。”

当下黄得功将双铁鞭往马鞍侧一挂,便撇下王承恩向着前方的骑阵飞奔而来,一边口中高喊着圣上。

大明朝得国最正,皇帝在士绅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动摇。

所以尽管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也有黄得功的一份,但是当他得知皇帝还活着,便毫不犹豫的将朱由崧撇一边。

有皇帝在,还要监国做甚?

“圣上?圣上!圣上安在?!”

黄得功一边跑,一边高声喊叫。

列队的蒙古骑兵逐次让到两侧。

很快一个声音从队列深处响起:“靖安伯,朕在这。”

伴随着这声音,一排文官缓缓让到两侧,露出一个披棉甲的中年男子。

说中年男子其实并不恰当,崇祯今年不过三十三岁,但是由于常年操劳国事,两鬓已经生出了白发,看上去也很憔悴。

半个月跑了一千八百多里,能不憔悴吗?

黄得功是见过崇祯皇帝的,也认得崇祯。

看着满脸憔悴两鬓斑白的皇帝,黄得功哇的哭出声。

黄得功是真哭,哭得眼泪鼻涕都流下来,就像个无助的孩子。

跟高杰、刘泽清还有刘良佐他们不一样,黄得功还是极为敬重君父的。

黄得功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对儒家孝道的推崇相比读书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崇祯被触动情绪,竟然也跟着哭出声,然后是太监跟着哭,再然后文官武将和几个勋贵也跟着哭,最后一千夷丁也跟着抹起眼泪。

夷丁也被勾起情绪,想起被遗弃的妻儿,也是难过。

这一幕却把对面列阵的三万明军看懵掉,什么情况?这啥啊?

好半晌,君臣一干人才逐渐的收住眼泪,列阵的夷丁也慢慢止住悲声。

“圣上。”黄得功哽咽着道,“从北京南下这一路上,您肯定受了不少的苦吧?臣之前没能北上勤王,之后也没能到半道上迎接圣驾,罪该万死!”

“这一路确实辛苦,也好几次险死还生。”崇祯笑道。

“不过,都过去了,朕不是好好的到了仪真,见到爱卿了吗?”

“对对,圣上所言极是。”黄得功连连点头道,“只要有圣上在,大明就还在,流贼就休想翻了天去!”

第四十二章 当兵吃粮

崇祯不置可否。

眼下大明的敌人已经从流贼变成建奴。

不过崇祯并没有对黄得功多说什么,说了他也不明白。

崇祯问黄得功道:“靖安伯,能否先借给朕六千两饷银?”

“圣上何出此言?”黄得功急忙又伏身在地,惶然说道,“臣军中所有饷银都是大明朝的,也都是圣上您的,何言一借字?”

“呵,朕失言了。”崇祯摆手道。

“那就有劳你调拨六千两饷银过来。”

“臣这便去取来。”黄得功起身往回走。

崇祯又把兀把炭、猛可兔等十个夷将叫过来。

既然已经回到江南,接下来也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不必讳言,这次总共行程超过五千里的大迂回,大撤退,绝对是个军事奇迹,崇祯现在想起来都跟做梦似的。

而他之所以能活着回到江南,一千夷丁可以说居功至伟。

所以无论为了酬功还是为了笼络人心,都必须有所表示。

“在察哈尔草原上朕就曾跟你们说过,只要你们护着朕平安回到南京,朕就赐给你们爵位,让你们成为大明天朝的贵族!”

“现在,朕已经站在了长江边上。”

“江对岸就是南京,你们已经完成了护卫任务。”

“而朕,也该兑现自己的承诺,赐给你们爵位。”

听到这,兀把炭、猛可兔等十个夷将顿时激动起来。

爵位啊,皇帝要赐给他们爵位,他们马上要成贵族了!

作为一个蒙古人,夷丁们对于贵族的概念可谓根深蒂固。

草原上,贵族的数量非常稀少,大多数人只是贵族的奴隶。

而且贵族拥有各种各样的特权,对奴隶想打就打,想杀就杀,对奴隶的妻子或者女儿也是想睡就睡,奴隶甚至都不能反抗。

因为大扎撒令规定好了,奴隶只是贵族的财产。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朕现在就敕封你们十人为忠勇男!”

提拔官员需要内阁吏部,但是敕封勋爵可以由皇帝一言而决。

只不过,大明朝的皇帝对于敕封勋爵都极为吝啬,而且所敕封的大多都是伯爵以下的子爵以及男爵,侯爵伯爵很少。

至于公爵更是凤毛麟角。

到了嘉靖年间,觉得子爵、男爵的数量有一些多,已经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负担,便索性将这两个爵位革除,旧有爵位也不认。

所以说,老朱家对官员外戚真是一以贯之的吝啬。

这个问题主要出在根上,也就是朱元璋,防贼似的防着外戚。

这点上,反而是建奴慷慨得多,建奴在进关之初,就敕封了一大堆的侯爵,连许定国这样的垃圾都混了个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

建奴甚至连王爵都能说封就封,比如吴三桂和三顺王。

满清最终能够入主中原,通过大肆封爵来拉拢汉族地主阶层就是一大原因!

正是因为满清的大肆封赏爵位,使得降清的明军以及大顺降将们干劲十足,打起自己人来比建奴还要更来劲,短时间内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所以在这一点上,崇祯决定吸取建奴的成功经验。

至于说财政负担,大明的财政都已经烂成这个鸟样,也不差这几个勋贵的年俸,一个子爵年俸也不过两百石,折银二百两?

十个子爵的年俸也不过二千两。

削掉一个亲王就能养好几十个子爵。

这些说起来话长,其实就是崇祯脑子里一个转念。

听了崇祯的话,兀把炭等十个夷将顿时大喜过望。

虽然只是五等爵位中最初级的男爵,但那也是贵族,从这一刻开始,他们不仅是脱离了军户贱籍,更超越了平民阶层,已经成了大明朝的权贵!

崇祯微微一笑,又说道:“等到将来你们又成了家,又有了新的子嗣,再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世袭罔替!”

兀把炭等这下真是狂喜了。

还能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世袭罔替?

这就意味着锦衣卫百户这个官身能世世代代的传下去。

当下兀把炭等十人便齐刷刷跪倒在地,撅着屁股高唱:“臣等谢圣上洪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远处,胡国柱一脸羡慕的看着这边。

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羡慕什么,反正就是羡慕。

或许是羡慕兀把炭他们能够受封男爵,又或者是羡慕他们能荫一子为世袭罔替的锦衣卫百户?又或者是羡慕皇帝的这手笼络人心的本事?

“平身!”崇祯双手虚抬,示意兀把炭等起身。

等兀把恢等人喜滋滋爬起身,崇祯又接着说道:“朕这次得以安全返回江南,你们十人居功至伟,但是你们麾下的儿郎也是劳苦功高,所以朕对他们同样也有相应封赏,你们这就告诉麾下儿郎,朕一体敕封他们为锦衣卫总旗!”

兀把炭等人立刻把这一喜讯告诉各自手下的夷丁。

消息一传开,一千夷丁纷纷欢呼出声,状极热烈。

这些夷丁在辽西也生活了不短的年头,对于大明朝也是有着相当的了解,知道锦衣卫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锦衣卫的名声虽然不怎么好,但毕竟是天子亲军,地位极高,待遇也好,还手握着侦察缉捕审问等职权,到了地方上能够横着走!

现在他们不仅加入了锦衣卫,还成了锦衣卫总旗!正七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