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8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当下徐应伟又问朴东熙道:“朴东熙,你们朝鲜现在有多少常备军队?”

朴东熙轻叹一声,摇头道:“按名册,我们朝鲜王国应该有十二万人的常备队,但实际上恐怕连一半都没有。”

好家伙,跟大明一样的毛病,吃空饷。

徐应伟心想如果朝鲜只有五六万军队,那就问题不大,因为就算这五六万军队都被建奴征调到中原,也很难对整个大局造成影响。

但很快,徐应伟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当下徐应伟又问:“你们朝鲜有多少人口?”

“人口?”朴东熙摇头说道,“我们朝鲜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人口清查了,不过万历年间曾做过一次清查,当时的口数为五百多万。”

“万历年间还有五百多万口?”徐应伟道,“那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以及胡乱,现在的总人口应该在两百万到三百万之间。”

“这个肯定不只。”朴东熙道,“五百万口应该还是有。”

“你胡说什么呢。”旁边的徐应龙忍不住训斥道,“万历年间也就五百多万口,经过几十年的战乱还有五百万?合着朝鲜的人口数就没有减少?”

“不不,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朴东熙连忙解释,“万历年间清查的人口数,只是在册的总人口数,但是我们朝鲜除了鱼鳞图册上记载的人口,还有逃奴以及隐匿人口,所以万历年间的实际总人口数量应该翻一倍。”

徐应龙吃惊的问道:“一千万口?”

“是的。”朴东熙道,“至少一千万口。”

顿了顿,朴东熙又道:“但是现在顶多还剩五百万口。”

即便五百万口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徐应伟的眉头越发的蹙紧,如果任由建奴吃进并且消化掉这五百万朝鲜人口,就麻烦大了。

另一边的徐应龙却忍不住开启嘲讽:“你们朝鲜人真是一群废物,五百万口,怎么着也能凑出一百万壮丁吧?一百万壮丁居然还打不过区区十几万建奴女真。”

“你们大明又能比我们朝鲜强多少?”朴东熙反唇相讥道,“我们朝鲜充其量也不过百万壮丁,你们大明却至少有五千万壮丁,不也照样打不过女真?”

“嘿,还敢顶嘴?”徐应龙恼羞成怒道,“看小爷不打死你。”

徐应龙说着就扬起沙包大的拳头,朴东熙便赶紧蜷缩成一团。

“行了,老二你别闹。”徐应伟制止了徐应龙,又对朴东熙说,“你在朝鲜恐怕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吧?要不然绝对不可能知道得这么多。”

朴东熙便立刻沉默了,他何止不是普通人家子弟。

“给你。”徐应伟将酒罐扔给朴东熙,“我有个建议。”

朴东熙伸手接住陶罐,感觉有些受宠若惊:“什么建议?”

徐应伟幽幽说道:“请恕我直言,朝鲜王国应该拨乱反正了。”

“拨乱反正?”朴东熙的眼睛瞬间亮起来,“你要放我走吗?”

“本官不光要放你走,还要给你一支军队。”徐应伟肃然说道。

“还要给我一支军队?”朴东熙怦然心动,“为什么?”

“因为你姓李。”徐应伟笑着说道,“是朝鲜王族。”

朴东熙能够说一口标准的大明官话,还懂这么多。

仅只是这两点,他的身份就已经是欲之欲出了。

“不,我姓朴。”朴东熙惶然否认,“不姓李。”

“好,你姓朴。”徐应伟也不拆穿。

“这段时间你就先安心住着盖州。”

徐应伟得先奏报崇祯。

……

然而,建奴盛京将军叶克舒的塘报却先一步到了北京睿亲王府。

“朝鲜国三王子麟坪大君被明军给抓了?”多尔衮脸色有些难堪,“叶克舒这个狗奴才搞什么啊?竟然如此大意。”

朝鲜三王子李氵窅被捉,这可不是件小事。

因为朝鲜王国的昭显世子不久前刚病故,朝鲜国王李倧有意在两位已经成年的儿子中间选择一位立为朝鲜王世子,李氵窅是其中一个。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李氵窅却被明军给抓了。

这就使得清廷与朝鲜之间的外交面临严峻的考验。

如果换成以前,多尔衮根本就不会在意,朝鲜如果不听话,再出兵教训一次就是了,正好可以掳掠一些人口回来,弥补一下大清的人口劣势。

毕竟大清打朝鲜就跟成年人打三岁小孩,手拿把攥。

可是麻烦的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南明又崛起了。

现在大清必须集中全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准备与南明之间的决战,实在是腾不出手去教训朝鲜,甚至还得反过来求着朝鲜出兵助战。

第四百八十九章 翅膀硬了

“主子,朝鲜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出乱子的。”

侯方域沉声道:“早则明年,迟则三年之后,南明是必定会起兵北伐的,到时候投入北伐的明军恐怕就不会是十万八万,而是五十万甚至一百万!到那时,我大清也势必要调集所有能够调集之军队,朝鲜军就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军队。”

“嗯,有道理。”多尔衮深以为然道,“朝鲜不能生乱。”

洪承畴便说道:“主子,既如此就索性放李淏回朝鲜吧。”

李淏,是朝鲜国王李倧次子,若是按照儒家一贯的礼法,李淏跟李氵窅都没有资格继承朝鲜的王位,朝鲜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已病故的昭显世子李坐的长子,也即当今朝鲜国王李倧的嫡长孙。

但是李倧更加倾向于成年的儿子继位。

李倧的儿子中,已经成年的只有三个,除了已经病故的昭显世子,就是次子李淏以及第三子李氵窅,现在李氵窅被明军抓走,就只剩下留在北京充当人质的李淏。

侯方域又说道:“主子在放走李淏之前,最好还能够送他一番恩宠。”

“送他一番恩宠?”多尔衮皱着眉头问,“你是说,跟朝鲜王室联姻?”

“对,联姻是最有效的拉拢手段。”侯方域点头道,其实他还有半句没说出来,也是花费最少的,大清就是靠着反复的联姻,轻松获得了科尔沁蒙古的绝对忠诚。

多尔衮皱眉说道:“可是皇上的几个妹妹年龄尚幼,其他宗室也没有合适女子,而且就算有适龄的宗室女子,也是不够尊贵。”

这时候范文程说:“主子,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谁?”多尔衮沉声问道,“你该不会想说东莪吧?”

东莪是多尔衮的独生女儿,其生母也是朝鲜宗室出身。

“不不不,奴才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范文程连忙说道,“奴才说的是苏麻喇姑,此女自幼便跟着太后,就跟太后的亲闺女似的,不如索性由太后收为义女,再下嫁给李淏,如此也不算是辱没朝鲜宗室。”

多尔衮欣然点头。

“这个可以。”

……

与此同时,在南京国子监。

崇祯正在王承恩、高起潜的侍候下穿大明皇帝的冕服。

这身冕服是去年底新做的,但是崇祯就只在新年祭祀的时候穿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穿过,因为他非常讨厌穿冕服。

关键是穿冕服实在是太累。

披挂山文甲都没有穿冕服累。

但是今天晚上要出席总商会的晚宴,而且晚宴上还有西夷各国的使节,崇祯就必须穿上象征大明皇权的冕服,摆出皇帝的仪仗。

“太紧,扎太紧,把腰带给朕松一松。”

崇祯平举双手任由王承恩和高起潜给他穿戴冕服,一边又问朱慈烺道:“烺儿,这几天怎么没见着朕的皇孙?”

“父皇这是想埅儿了吗?”

朱慈烺忙道:“儿臣这便去将他抱来。”

“快去抱来。”崇祯笑道,“今晚带着埅儿一并出席。”

“儿臣遵旨。”朱慈烺前脚刚走,朱慈炯后脚就进来。

“炯儿你来得正好。”崇祯忙道,“赶快收拾一下,随朕一并出席晚宴。”

“父皇,儿臣就不去了吧。”朱慈炯打了一天的猎,有些累了,就不太想出席今天晚上的商会晚宴,反正就是几百个商贾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挺没劲的,真要有这时间,多读几本兵书不好?或者练习夜打香头也成。

朱慈炯最近迷上了夜打香头,贼拉刺激。

顺便说一句,朱慈炯的枪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

正说话之间,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走进来跪地禀报道:“万岁爷,辽东急报。”

“辽东?快呈上来。”崇祯还道是辽东出了什么大事,示意高起潜从小太监的手中接过塘报递给他。

“父皇,辽东出什么事了吗?”

朱慈炯一口气喝了半罐明酒,这才一抹嘴好奇的问道。

“该不会是多尔衮按捺不住,即将要对盖州卫用兵了吧?真要是这样的话,这次儿臣无论如何非得领兵救援盖州卫不可。”

“你还想领兵去救援盖州卫?美得你。”

崇祯摇头道:“多尔衮也没胆子对盖州卫用兵。”

“不是多尔衮对盖州卫用兵?”朱慈炯一脸失望的问道,“那又是怎么回事?”

“徐应伟说,他抓住了朝鲜的一个宗室子弟。”崇祯笑着说,“他还提出建议,大明可以扶持朝鲜的这个宗室子弟夺取王位。”

“朝鲜宗室?”朱慈炯哂然道,“费那劲干啥?”

高起潜也道:“就是,朝鲜王室世受我大明国恩,可到了李倧这一代却忘恩负义、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竟然向建奴称臣,此等背信弃义之国不可轻饶!”

“说的没错。”朱慈炯点头道,“必须将朝鲜国从不征之国的名单上删除。”

“你们懂个屁。”崇祯没好气道,“朝鲜该争取还是要争取的,要不然的话,任由朝鲜倒向建奴并助纣为虐,就算不致于影响整个北伐的大局,也肯定会增加北伐难度,并且让我大明付出更大的牺牲,只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争取朝鲜。”

说到这稍稍一顿,崇祯又接着说:“大明的尊严固然不容亵渎,但是朕更加在意的却是大明将士的生命,只要能够少死几个大明将士,朕可以不再追究朝鲜以往的过错,总之就一句话,大明的将士可以牺牲,但是绝对不做无谓的牺牲。”

听到这里,朱慈炯和高起潜的脸色立刻也变得严肃起来。

朱慈炯更是郑重的说道:“儿臣谨受教,是儿臣欠考虑了。”

崇祯看了一眼虚心认错的朱慈炯,只见这小子身量已经比他高,保守估计,至少已经有一米八左右的身高,已经是个壮小伙。

霍去病在朱慈炯这个年龄已经带着八百骠骑在大漠中大杀四方。

当下崇祯说道:“炯儿,要不然就由你率领三千新军走一趟朝鲜,协助徐应伟抓住的那个宗室子弟夺取朝鲜的王位?”

“父皇,你是认真的吗?”朱慈炯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父皇认真的。”崇祯道,“不过你得听从徐应伟调遣。”

“没问题,这完全没问题。”朱慈炯满口答应下来,对于他来说,只要有单独领兵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别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当个小兵都成。

不得不说,十七岁的年龄正是最富有冒险精神的年龄。

“那行,你赶紧回去准备一下。”崇祯道,“今晚就走。”

“儿臣遵旨。”朱慈炯揖了一揖,转身兴冲冲的离开了。

看着快步离开的朱慈炯,崇祯心中忽然生出一等小鸟的翅膀硬了,终于要离开巢穴的惆怅感,这事闹的,这是完全代入原版的崇祯了?

把原版崇祯的血脉亲情都给继承下来了吗?

……

有着同样感慨的并不只崇祯,还有张献忠。

“孩儿们长大了,翅膀硬了。”张献忠有些失落又有些欣慰的说,“一个个打起仗来比我这个父皇都厉害了。”

张献忠刚刚接到前方的塘报。

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李定国分别在叙州、阴平关跟明军以及大顺军打了一仗,孙可望取得了一场小胜,率领联军将明军赶出了叙州,李定国更是在阴平关打了个大胜仗,斩杀了八千多个大顺军,还困住了后续的大顺军主力。

顺便再多说一句,迫于明军的强大压力,袁韬、武大定等已经与张献忠的贼兵合流。

“圣上此言太过。”汪兆龄道,“平东将军还有安西将军打得确实很不错,但是跟圣上相比却还是远远不如,姜是老的辣。”

“丞相此言太过。”张献忠大笑。

虽然明知道汪兆龄是在拍他马屁,可张献忠听了却还是心生欢喜。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献忠正在变得越来越喜欢听部下的逢迎拍马。

尤其喜欢听像汪兆龄这样的读书人的恭维话,这能让张献忠更加有成就感。

顿了顿,张献忠又说道:“明军在叙州只是吃了个小亏,一时间胜负难分,但是被定国孩儿困在阴平关的伪顺军恐怕是撑不了几天,闯贼自作聪明,竟想效仿邓艾偷渡阴平关,这下一头撞到定国孩儿的兜里,却是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