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07章

作者:寂寞剑客

朱慈炯便示意夏完淳搬过来一只马鞍,然后端正坐好。

朱慈炯由于受到崇祯的影响,也是十分讨厌繁文褥节,但此刻另当别论。

因为此刻他朱慈炯代表的并非他自己,而是代表大明,大明的国格不允许他随意,而是必须摆出大国威严,朝鲜毕竟是犯了错的。

夏完淳见状便也率领未受伤的将士肃立在朱慈炯身后。

李倧乘坐的肩舆逐渐的接近,将近五十步时,李倧便看到了坐在马鞍上的朱慈炯,当即示意内侍放下肩舆。

李倧挣扎着从肩舆上站起身。

然而才往前迈了一步,便险些摔地上。

此间可以看出,李倧的身体状况是真的很差。

最后李倧只能够由两个内侍搀扶着来到朱慈炯的跟前。

朱慈炯端坐在马鞍上没有动,只是面无表情盯着李倧。

李倧便颤巍巍的跪倒在地上,喘息着请罪道:“罪臣朝鲜王李倧,携国中臣工叩见大明定王殿下,并恭请大明皇帝陛下金安。”

李倧身后的文武百官也跟着跪倒一片。

在朝鲜的文武百官中,有不少仍心向大明的,但是畏惧建奴兵锋的大臣更多,但是刚才在彰义门城头看过明军与清军之间的厮杀,这些大臣就纷纷转变立场,转而支持脱离建奴的控制,重归大明属国之列。

在这些文官武将看来,当大明属国显然更好。

毕竟之前他们已经当了近三百年的大明属国,大明一直都没有苛待朝鲜君臣,每次派使节去朝贡,大明皇帝给的赏赐比他们的贡品更多,壬辰倭乱的时候还出兵帮朝鲜,所以当大明的藩属国真是有赚不赔。

反之,满清就有些需索无度。

不光是要朝鲜每年缴纳钱粮,甚至还要调兵。

所以,当大明藩属显然要比当满清藩属更好。

只不过这次,朝鲜君臣却打错了主意,大错特错。

朱慈炯向着南京方向遥遥的一揖应道:“圣躬安。”

李倧又向朱慈炯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跪坐起身。

朱慈炯这才黑着脸沉声喝道:“有上谕,朝鲜王李倧,你可知罪?”

李倧和身后的文武百官赶紧又跪伏于地,惶然回应道:“李倧知罪,罪臣不该屈服于建奴淫威之下,做出有辱大明尊严、有失朝鲜国格的愚蠢行径,惟望大明皇帝陛下看在我朝鲜国凡两百七十余年,始终侍奉大明以宗主国、从不敢有丝毫逾矩之份上,宽宥我朝鲜君臣一时糊涂所犯之错误,则我朝鲜君臣感激不尽。”

朱慈炯冷然道:“与建奴所签之盟书何在?”

李倧招了招手,便有一个内侍将盟书呈上。

朱慈炯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建奴与朝鲜之间签订的盟书,分别以汉、满以及朝鲜文书写一遍,并且盖有黄台吉的宝玺以及李倧的印信。

朱慈炯看完盟书之后,又将之归还给李倧。

李倧当即命领议政金瑬点火,将盟书焚烧掉。

烧掉盟书之后,李倧又命内侍取来一袭貂裘。

“此裘乃建奴伪帝黄台吉所赐,今一并焚之。”

李倧说完又命内侍点了一把火,将貂裘也给烧掉。

再接下来,就是重新签订盟书,但是朱慈炯没有带崇祯的皇帝宝玺,所以这份盟书得先带回南京盖上崇祯的宝玺,然后再专门派人送回朝鲜。

到了这里,朝鲜也就脱离建奴,重新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再接下来,就是确定世子人选,这个其实已经没有悬念,李氵窅现在已经成为李倧唯一在世的成年儿子。

朱慈炯道:“朝鲜王,有个事孤得跟你说声抱歉。”

听到这话,李倧和金瑬等朝鲜大臣顷刻脸色煞白,还道朱慈炯要提出什么过分要求,譬如说要朝鲜进献数千甚至数成处女。

建奴伪帝黄台吉就曾干过这事。

朝鲜不给,他们就直接动手抢。

谁让他们朝鲜的女子艳名在外呢。

“是这样,凤林大君李淏已然殁于方才的乱战中。”

朱慈炯目光转向李氵窅,心说孤不会白替你擦屁股,将来总得百倍讨回,只希望等将来付出代价的时候,不要埋怨。

李倧闻言,脸色顷刻间变成白纸。

也是可怜,原本就已经纵欲过度,已经油尽灯枯,结果又接连失去了长子以及次子,这样的精神打击,没几个老人能撑得住。

……

当天晚上,李倧回到景福宫之后就一病不起。

因为病重,李倧甚至都没有参加当天晚上的庆功晚筵,而只是让李氵窅代表他给朱慈炯敬了杯酒,向朱慈炯和大明表示了感谢。

领议政金瑬和左议政具仁垕等朝鲜官员都出席了晚筵。

朝鲜的上流社会都崇尚儒家文化,常常以小中华自居,也都以习汉字、说大明官话作为身份地位象征,所以都能与朱慈炯无障碍的交流。

朱慈炯端着酒樽走到金瑬的席前,笑着招呼:“金大人。”

“不敢当。”金瑬慌忙跪坐起身,谦卑的说,“定王直呼臣姓名即可。”

朱慈炯笑了笑,又说道:“傍晚进城的时候,孤看汉城的街上颇萧条,城中百姓似也过得颇为困苦,这是怎么回事?朝鲜不是历来富庶?”

金瑬便叹息道:“定王,那是以前的老黄历了。”

左议政具仁垕也凑过来,叹息道:“近几十年,我们朝鲜是迭遭壬辰倭乱、丁卯胡乱以及丙子胡乱,再还有李适等逆贼作乱,国中百姓尽颠沛流离,王畿也是不例外,是以定王进城时之才会看到那等破败萧条之气象。”

朱慈炯又问道:“孤听闻朝鲜岁入只十余万石?”

“谁说不是呢。”金瑬和具仁垕不约而同的向朱慈炯倒起苦水。

“十余万石还得是年景好的时候,若遇到灾年,十万石都没有,京中官员时常只能领取三成甚至两成俸禄,八九品小臣甚至有饿死街头者。”

“这么悲惨啊?”朱慈炯终于亮出了此行的底牌。

“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以帮你们朝鲜君臣度过难关。”

“是这样,眼下我大明百业兴盛,工匠的需求量极大。”

“你们若可以征集朝鲜铁匠前往南京做工,大明可以给予每人每年十元、也就是十两足色银的工食银,如果不想要银子,也可以折米。”

听到这话,金瑬和具仁垕的眼睛顿时亮起来。

一个铁匠每年十两,一万个铁匠岂不是十万两?

南京的米价记得是每石一两,十万两就是十万石。

这对于当下的朝鲜来说可是一笔巨额的国库收入。

有了这笔国库收入,至少官员的俸禄就不用再拖欠。

当下金瑬和具仁垕对视一眼,又问朱慈炯:“定王,不知大明需要多少铁匠?”

“多多益善。”朱慈炯笑道,“孤刚才已经说过了,我大明百业兴盛,对于各种工匠的需求量都非常大,一千个不嫌少,十万个孤亦不会嫌多。”

金瑬大喜道:“我朝鲜八道之铁匠少说也有两万人!”

具仁垕也道:“定王,除了铁匠,其他的匠人需要否?”

“需要,只要是匠人大明就需要。”朱慈炯道,“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甚至杀猪匠,只要是匠人,我们大明就都需要,给的工食银也是一样。”

说到这一顿,又说道:“当然了,得是技能熟练的工匠。”

第五百一十五章 辽东大战

朱慈炯开始朝鲜攻略,崇祯也站在了盛京内城的崇德殿正门前。

“二十年了。”看着并不算太雄伟的崇德殿正门,崇祯喟然说道,“朕至今还记得即位之初,召袁崇焕于平台奏对。”

“当袁崇焕说五年即可平辽时,朕心下那个高兴。”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在当时,朕是真相信袁崇焕能说到做到,真能在五年内平定辽东,彻底的解决建虏之乱。”

“但是袁崇焕终究没能够平辽,他终究是食言了。”郑芝龙说道,“如今二十年过去,反倒是圣上自己打下了辽东。”

“欸,郑卿你这话可就说错了。”

崇祯摆摆手说:“辽东乃是有贞打下的,不是朕。”

徐应伟连忙说:“臣能得以打下沈阳城,其实并非臣之功,第一仰赖圣上励精图治、厉兵秣马,然后是将士用命。”

崇祯身为皇帝,却不贪臣之功。

徐应伟为臣子,却也不肯贪天之功。

看着崇祯和徐应伟在那里互相谦让,郑芝龙也是心生感慨,这样的君臣真是不多见,两相对比,他是不是太过于在乎功名利禄?

徐应伟又说道:“更何况,臣也只是打下了沈阳,而没有完全平定辽东,在没有平定科尔沁蒙古诸部之前,辽东仍有反复之虞。”

“有贞说得对。”崇祯道,“现在就看多尔衮会如何选择了,多尔衮若不肯发兵来救,我们就挥师北上解决科尔沁蒙古,多尔衮若是发兵来救,那我们就在辽东与建奴堂堂正正打一场野战,三十年了,东事也该做个了结。”

自老奴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

“与建奴野战?”听到这,郑芝龙和徐应伟等都有些错愕,怎么是野战?

要知道自从浑河血战之后,明军就再没有跟建奴打过野战,松锦大战中,洪承畴率辽东八镇总兵出援锦州,也是走到松山之后又跟建奴打成了防御战。

之后历次大战,徐州大战,山阳血战以及阎应元守大沽口,都是防御战。

谷亭镇大战勉强能算野战,但建奴只动用了骑兵,没有动用步兵及炮兵,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野战。

所以无论是郑芝龙还是徐应伟,都没有想过崇祯竟然会选择在这时候在辽东与建奴打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

“对,与建奴野战!”

崇祯也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明清两国之争,不是单纯的军事之争,而是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民生的体系之争,面对体系之争,国民信心就尤为重要。

直到现在为止,大明百姓甚至官员其实都是畏建奴如虎。

甲申国难之后,虽然也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包括勤王士子在内,大明几乎所有的官绅百姓都认为,明军也就打防御战能够打胜仗,打野战肯定打不过建奴。

这点,从郑芝龙刚才的表情就能看出,甚至徐应伟也是信心不足。

军队的自信比金子都珍贵,全体国民的群体性自信尤其不可或缺。

所以,必须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大明的将士,告诉大明的官绅百姓,明军不光可以在防御战当中打败建奴,更加可以在野战中打败建奴。

眼下的辽东大战,就是树立信心的绝佳时机。

为此,崇祯甚至于不惜放弃结硬寨、打呆仗的总体性战略。

郑芝龙却还是有些担心,皱眉问道:“圣上,此时与建奴野战会不会太冒险?”

崇祯反问道:“那你说什么时候与建奴野战不冒险?若是不出现意外,早则明年晚则后年,大明就一定会大举北伐,那时候肯定避免不了与建奴野战,郑卿你说,是此时先与建奴来一场中等规模的野战好呢,还是等到北伐之时,上来就与建奴决定性野战更好?”

“那自然是趁现在先与建奴来一场野战为好。”郑芝龙不假思索的说道,“如此也好积累一些野战的经验,那么等明年或者后年北伐之时,也就有了底。”

“最为重要的还是信心。”崇祯说道,“若是北伐决战时大明将士仍信心不足,那么最终战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若我大明将士对北伐胜利充满了信心,那么赢得北伐的可能性也就会极大的提升。”

这事或许是崇祯想多了,但是为了打赢决战,再谨慎也是不过分。

其中的道理也非常简单,这次辽东大战大明输得起,但是明年或后年的决战,大明输不起,一旦输掉明后年的决战,不说从此北伐无望,但是拖个十年八年却很有可能,崇祯不想浪费这么多时间,他的时间可是宝贵得很。

“臣明白了。”徐应伟说道,“此次辽东之战,就是树立信心之战。”

“对,这就是树立信心之战。”崇祯肃然说道,“就是拿这次辽东大战树典型,昭告全体大明将士,同时也昭告大明所有官绅百姓,明军不仅可以在守城战中击败建奴,也可以在野战中打败建奴,明军无所畏惧、不可战胜!”

……

与此同时,多尔衮大军刚走到山海关。

此次出征,多尔衮足足带了六万正兵,其中八旗满洲一万,八旗蒙古一万,八旗汉军两万,绿营两万。

不久之前,多尔衮听取了洪承畴等人的建议,根据绿营兵及八旗兵的特点,对军队构成做了明晰划分。

未来八旗满洲和八旗汉军将全部换装燧发枪,成为火枪兵。

当然,现阶段清军总共也只有5万支燧发枪,要让八旗满洲和八旗汉军全部换装暂时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能分批换装。

还没换装的仍旧以大稍弓、斩马刀等作为主要的作战武器。

但是此次跟随多尔衮出征的一万八旗满洲和两万八旗汉军已全部换装,现在手上拿的都是燧发枪,只不过大稍弓和斩马刀也被保留下来。

八旗蒙古因为其兵种特性,主要用于追击扩大战果,所以仍保留骑射。

绿营兵除了辽东镇、大同镇等三十镇,多数绿营的战斗意志都很薄弱,到了战场上后经常性一触即溃,鉴于此,多尔衮就对绿营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整,原辽东镇、大同镇的三万绿营兵被抬旗为八旗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