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10章

作者:寂寞剑客

“是的,鳌拜大人已经战殁了。”雅布兰道,“随行三千护军也大多战死,就只有十数骑侥幸逃出来,能逃到这里的更是只剩下奴才一人。”

现场顿时变得死一般寂静,三千护军竟然也全军尽墨了?

这可属实让人有些没想到,这可是三千护军,三千个巴牙喇兵啊!

好半晌,多尔衮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问道:“雅布兰,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皇父摄政王,事情是这样的……”雅布兰当即将汉城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多尔衮等人听,包括延曙驿的前哨战也是一并陈述。

听到这,洪承畴、范文程几个便开始小声议论。

“看来,明军确实是装备了一种犀利的自生火铳。”

“是的,这种自生火铳不仅打得远,而且格外准。”

“如若不然的话,鳌拜和前往朝鲜的镶白旗三千护军也不至于全军尽墨。”

“但是好在,明军的这种自生火铳数量不多,只是装备了少量的斥候骑兵,要不然我们大清真就麻烦了。”

“但即便是只有少量这种自生火铳,也很麻烦啊。”

“再麻烦也必须要面对,不然时间拖得越久,明军的这种自生火铳的数量只会更多,我大清兵的麻烦岂不是也更大?”

“言之有理,看来决战必须得提前。”

听着洪承畴几个在那里小声的议论,多尔衮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

多尔衮内心忽然生出一等无力感,大明真是越来越难以战胜了呢,也许当初入关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是没进关的话,日子或许好过得多。

第一次,多尔衮对自己所做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洪承畴极其善于察颜观色,看到多尔衮始终都不发一语,就知道他的信心已经动摇,已经对大清能否战胜大明产生严重的怀疑。

而多尔衮的信心一旦动摇,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当下洪承畴宽慰多尔衮说:“主子,局面其实没那么糟糕。”

听到这,宁完我也是迅速反应过来,接着洪承畴的话茬说:“亨九兄所言极是,明军的这种自生火铳虽然犀利,但是作用有限。”

“不错。”范文程也接着说,“真正决定胜负的还得是大炮。”

“宪斗兄所言极是。”洪承畴又说道,“红衣大炮还有佛朗机炮由于太过笨重,短时间内到不了辽东,但是我们仍旧携带了400门骆驼回旋炮以及600门虎蹲炮,有了这1000门大炮就足可以摧毁明军的空心方阵,就算明军搭起偏厢车阵也没用。”

侯方域也劝说道:“自生火铳再犀利,终究无法与大炮争锋。”

在洪承畴等人的连番宽慰下,多尔衮重新对清军恢复了信心。

但是多尔衮不会承认自己出现了动摇,冷然道:“你们在担心什么呢?就是大清所有人都信心动摇,朕也不会动摇分毫!大清兵不可战胜!”

“对对,主子乃是盖世英主,又岂会被这区区小挫折所吓倒。”洪承畴笑道。

多尔衮却摇头说:“亨九你这可说错了,这可不是什么小挫折,鳌拜战死,镶白旗的三千巴牙喇兵全军覆灭,接下来朝鲜也必定撕毁盟约,一旦朝鲜重新成为南明的藩属国,大清的处境就会急转直下,辽东将变得永远宁日。”

洪承畴连忙说道:“主子明鉴,此事真非同小可。”

“但是也没什么。”多尔衮道,“千头万绪一根线,只要击败明军擒斩崇祯,一切难题就将迎刃而解,崇祯他不该来辽东的。”

顿了顿,多尔衮又喝道:“传旨……”

多尔衮原本是想要下旨,令一万八旗蒙古抢先跨过浑河,伺机切断盛京与盖州之间的道路,断绝明军回盖州的机会。

然而多尔衮话还没说完,便有信差从身后追上来。

“急报!”信差远远的就高喊道,“科尔沁部左翼前旗额森郡王急报……”

听到这,多尔衮脸色便又垮下来,不会吧?辽东不会又出现什么变故吧?崇祯这狗东西该不会已经离开盛京,逃回盖州了吧?

然而,你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

多尔衮的担心很快就变成残酷的事实。

“禀皇父摄政王。”信差来到多尔衮跟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禀报,“明军已于五日前撤离盛京城,正向辽阳、海州卫方向转进。”

洪承畴几个闻此,顿时间也有些急了。

“主子,崇祯这个狗皇帝,这是想跑。”

“主子,不能让崇祯跑了,必须抓住他。”

“抓不住活的,死的也成,必须留下崇祯。”

“主子,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需早下决断。”

在洪承畴几个的催促之下,多尔衮终于下定决心。

当下多尔衮大喝道:“传旨,不必理会明军斥候骑兵的骚扰,全军加速转向东南,直接从东昌堡以南东渡浑河,无论如何也要抢到明军前面,截住崇祯!”

“嗻!”数十骑传令兵当即星散而去。

多尔衮的旨意被迅速传达下去。

第五百一十九章 浑河血战

“高伴伴。”崇祯回过头笑着高起潜。

咋又是我?有完没完?高起潜内心忍不住腹诽。

然而高起潜的脸上却瞬间堆满了笑意:“万岁爷,老奴在此。”

“别怨朕,朕这也是迫不得已。”崇祯喟然说道,“不过朕也不会让你白白付出,打完这仗你若还活着,爵进一级封忠贞侯。”

崇祯其实是无神论者,但是有些东西却不得不信。

比如说高起潜的气运,这老阉竖的气运是真的旺。

所以这次的辽东之战,崇祯还想借助一下高起潜的气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崇祯这么做也是因为不敢冒这个风险。

辽东之战虽然已经推演过不下十次,其中的大多数都打赢了,但是只要是战争,那就一定会存在变数,只要存在变数就存在风险。

所以明军也有可能战败甚至于全军覆灭。

这个时候,崇祯就不能再跟着明军一起。

其中道理也很简单,辽东明军可以战败甚至也可以全军覆灭,只要能消耗掉同等数量的建奴那就不亏,因为大明国力远远胜过建奴。

辽东明军可以失败甚至于可以全军覆灭,但是崇祯不能冒险。

这不是单纯的怕死,崇祯其实并不怕死,可一旦他战死在辽东,那么已经处于萌芽阶段的工业革命就极有可能被顽固派摁下暂停键。

真要是这样,中华民族就仍有可能会沉沦。

真要是这样,西方的盎撒强盗就仍可能为祸人间。

所以这时候,崇祯不能冒险,就不能跟徐应伟他们呆在一起。

爵进忠贞侯?高起潜眼睛立刻亮起来,搓着手说:“万岁爷,老奴乃是您的家奴,能够代替您战死沙场乃是老奴的荣幸,爵位啥的就外道了。”

“哦,是吗?”崇祯笑了笑,又说道,“那就算了。”

“啊,算了?”高起潜脸色垮下来,说好的君无戏言呢?

“高伴伴,这里就拜托你了。”崇祯指了指高起潜,扬长而去。

不到片刻,崇祯便带着八百夷丁风卷残云般消失在了地平线上。

徐应伟很快来到高起潜跟前,说道:“高公公,斥候骑兵回报说,建奴大军正从东昌堡以南十里处东渡浑河,不出意外的话大概会在两个时辰之后到达战场,所以,你应该赶紧披挂甲胄了,免得事到临头来不及。”

建奴选在东昌堡以南十里处渡河,

明军埋在浑河冰面的火药算白瞎了。

所以说战争中总有层不出穷的变数。

“啊?这么快吗?赶紧来帮咱家披甲。”

高起潜如梦方醒,赶紧命小太监给他披甲。

徐应伟摇了摇头,又给各个步兵旅、炮兵营下达了命令。

参加这次浑河大战的明军共计两万五千余人,编为五个步兵旅加五个炮营,此外还有五千多人的朝鲜仆从军。

这么多参战军队,就不能够再摆成一个单独的空心方阵。

所以徐应伟将明军摆成一个“器”字形的复合空心方阵,就是东北、西北、东南及西南方向各摆一个步兵旅,每个步兵旅摆成一个单独的空心方阵。

在“器”字中央,则是明军的主炮兵阵地,兼作预备阵地。

明军的第五个步兵旅及五千多朝鲜仆从军都留在预备阵地。

一旦哪个方向出现险情,第五步兵旅及朝鲜军随时可以出击。

此外,五个炮营也被徐应伟分开来部署,10个野炮总(装备有100门4寸野战炮)以及2个虎蹲炮总(装备有30门虎蹲炮)集中部署在“器”字中央的主炮兵阵地,另外8个虎蹲炮总,则分别部署在四角的空心方阵内。

这样,四角的空心方阵的步兵都可以得到虎蹲炮的轻火支援,同时又可以得到中央主炮兵阵地上的重火支援。

将4寸野战炮说成重火力属实有些勉强。

但是相比虎蹲炮,4寸野战炮确实也可以算得上是重型火力。

另外,在中心预备阵地还有郑森的空军,这次来辽东,郑森带来了十架飞车。

徐应伟回到中心预备阵地上的时候,只见郑森正带着空军的将士在组装飞车,为了便于运输,飞车是拆开的,用的时候再组装。

好在飞车的结构其实也不是很复杂,组装起来也很快。

看到徐应伟过来,郑森便赶紧说道:“有贞兄,阵形太挤了,等会儿打起来,建奴的炮弹直接就能打到我们,这可有些不保险。”

徐应伟摆的“器”字复合空心方阵,四角的每个空心方阵边长大约为七十步,七十步也就是一百一十米多点,差不多可以容纳三百三十多个人侧身并立,总共四个边条,加起来就是一千三百四五十人,将将一个步兵营。

然后从里到外分三排,加起来四千人多点,将将一个步兵旅。

然后相邻两个空心方阵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两百步这样子,这个距离也不是随便得出来的,而是根据燧发枪的有效杀伤距离计算出来的。

因为燧发枪在一百步内的穿透力还是很强悍的。

但是到了两百步,燧发枪的穿透力就会急剧衰减。

【注:滑膛枪弹稳定性差,弹头会剧烈翻滚,动能衰减很快】

所以相邻两个空心方阵之间的距离预留为两百步,即可以保证对穿行其中的敌军造成致命的杀伤,又不至于威胁到对面的友军。

也就是说,整个“器”字复合空心方阵的总占地面积为340步×340步,差不多就是五百米乘五百米,这个面积对红衣大炮来说属实小了点,很轻松就能火力覆盖,所以郑森的空军呆在中心炮兵阵地,并不能确保安全。

面对郑森的抱怨,徐应伟却翻起白眼。

“大木兄,这回可是野战,不是阵地战。”

“打野战,你还指望能有绝对安全的后阵?”

稍稍一顿,又道:“再说了,建奴又不知道你们空军的存在,难不成还能未卜先知,让炮兵专门揪着你们打?”

“倒也是。”郑森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徐应伟又摇头说:“大木兄,你有这闲工夫在这里跟我抱怨,还不如赶紧先弄一架飞车升到高空中担负警戒。”

“没问题,你等着。”

郑森当即率兵操作起来。

没一会儿,一架飞车便缓缓升起空中。

因为这架飞车只需担负警戒,所以郑森没有携带一颗手榴弹,而是全部携带的桐油,这样就可以极大延长在空中的时间。

……

与此同时,建奴大军已经渡过了浑河。

看着浑河冰面,多尔衮心下有些感慨。

“二十六年前,我大清兵曾经在浑河北岸与明军血战。”

“在当时,明军以白杆兵、浙兵以及蓟镇兵驰援沈阳,若不是白杆兵、浙兵与蓟镇兵之间有嫌隙,给了我大清兵各个击破的机会,要想打赢浑河大战还真不容易,就算是最后打赢了,也会伤筋动骨,如此一来也就再不会有今日之大清了。”

“然而,这次的浑河大战,却成了我大清兵千里驰援,局面反过来了。”

“但是好在,我大清兵乃是八旗一体,不可能重蹈白杆兵、浙兵及蓟镇兵之覆辙。”

说到这一顿,就在多尔衮准备率大军继续插向东南方向时,夜不收却回报说前方三十里外的河原上发现明军。

多尔衮沉声问:“确定是明军?”

“确定是明军。”瓦星阿应道,“还有崇祯的天子大纛。”

“你说什么?崇祯的天子大纛?”多尔衮眼睛一下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