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54章

作者:寂寞剑客

说此一顿,崇祯又道:“高伴伴、卢伴伴各赏一千元!”

“老奴谢万岁爷厚赏。”高起潜、卢九德顿时间大喜过望,慌忙跪下来谢恩。

相比起以前经常五元十元的赏赐,万岁爷这次赏了一千元,当真是一笔巨款。

崇祯最后对王承恩说:“王大伴,这半年多来你把冉妃照顾得非常周到,江宁公主能得以顺利降世,朕承你的情。”

“万岁爷,真折煞老奴了。”王承恩慌忙跪下。

“快起来。”崇祯新手搀起王承恩,又笑着说,“朕现在就敕封你为吴国公!”

“吴国公!”高起潜不由惊呼出身,这事闹的,老王这就晋位国公了?国公?这一刻高起潜真是妒嫉得快要疯掉,大明第一个太监国公啊。

老高我也还只是个侯,老王你咋就成国公了呢?

万岁爷你不带这样的,说好的要封我为太监王的。

王承恩也是吓了一跳,赶紧推辞:“万岁爷,这如何使得。”

“朕说使得,就使得。”崇祯却是不容王承恩推辞,之所以封王承恩为国公,主要还是为了给太监们竖一个标杆,你只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多事不揽事也不惹事,对朕始终忠心耿耿,就有可能像王承恩一样晋封国公。

崇祯把话说到这份上,王承恩就只能受封。

谢过恩之后,王承恩又安排小太监去传旨大赦天下。

很快又有小太监禀报:“禀万岁爷,康国舅携张员外郎前来觐见。”

“康百万?”崇祯此刻的心情极好,笑道,“领他们去花厅候着。”

稍顷,康百万和张翰便在内侍引领下进了行宫花厅,等了没多久,崇祯也穿着一身燕居服走进来,两人便赶紧跪地向崇祯道贺。

崇祯摆摆手,笑着问道:“卿等肯定还有别的事吧?”

“陛下圣明。”康百万说道,“是这样,最近半个月,通过山东、河南流入我大明的建奴货物,诸如东珠、人参、皮毛以及马匹骆驼等都涨价了。”

“都涨价了?”崇祯的眼睛亮起来,因为这是个信号。

大明与建奴之间打仗归打仗,但是民间贸易一直没有断。

甚至都不用通过伪顺来中转,而是直接在山东、河南进行交易。

在建奴那边,商道基本控制在八大晋商的手中,但是大明这边最开始的时候参与贸易的商贾就比较复杂,所以很难取得议价权。

在那一阶段,建奴的八大晋商明显占据着主动,可以低价买入江南的棉布、丝绸、盐、茶叶以及粮食等,而建奴的东珠、人参、皮毛等都能卖出高价。

但好景不长,这一阶段也就一年多、两年不到的时间而已。

崇祯很快就通过工商实业银号完成了对江南工商业的控股,几个月之后又成立了大明总商会,然后通过总商会实现了对大明工商业的整合,从那之后,建奴的八大晋商就丧失了对大明的议价能力,变成了弱势方。

只不过,大明也没有趁机哄抬物价。

甚至还降低了棉布、铁料、盐、油等货物价格。

崇祯当然没安好心,这是为了完成对建奴的经济控制,又或者说经济殖民,就是让建奴沦为大明的经济殖民地。

大明是有这个能力的。

因为大明的工商业已经完成规模化。

规模化的最大优势就是更低的成本。

即便还没有蒸汽动力,即便仍处于手工业阶段,规模化的手工业相比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仍旧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建奴的家庭作坊根本没有办法跟大明竞争。

截止到目前,建奴的棉纺、冶铁、盐、瓷、油等行业,已经基本遭到摧毁,全靠跟大明的贸易在维持着。

不过双方的贸易还算公平。

现在建奴的八大晋商突然间涨价,就很不寻常。

崇祯又问道:“你们有没有统计过,这几年从建奴流入大明的银子有多少?”

张翰回答道:“确切数目无法统计,但是大概的数字是清楚的,最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从建奴流入大明的银子在3000万左右。”

“3000万?”崇祯一下蹙紧眉头,“这不对啊,建奴国库应该还没有见底。”

作为穿越者,崇祯清楚建奴的家底,进关之前积攒的家底加上进关之后从北京及大顺军身上抢到的银子,至少得有7000万两。

现在有3000万流入大明,建奴国库就至少还有2000万。

至于剩下的2000多万两,肯定是分散在了建奴权贵手中。

建奴好几千人的宗室加上三十多万旗人,家中2000万两的存银肯定是有。

康百万说道:“就算建奴国库还没见底,也是所剩无几了,此时截断商路,就算是不能让建奴暴发内乱,至少也够他们忙乱一阵的。”

张翰接着说:“关键建奴多半已经察觉到了不对。”

“对,张卿此话说的没错。”崇祯点头道,“建奴多半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所以这是最后的时间窗口了,错过这次就很难再让建奴造成动荡。”

崇祯也是狠,对于建奴的打击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除了大沽口、盖州卫的持续消耗,还打起了经济战。

而更狠的是,早在三年前,崇祯就已经在为这场经济战提前布局。

当下崇祯说:“那就开始吧,从今天开始,一丝一缕不得流入建奴!谁要是敢违背内务府的旨意,仍在暗中与建奴往来,立刻踢出大明总商会,今后凡是大明总商会成员皆不准与之做生意,噢对,有一样货品仍可以卖给建奴。”

“是何货品?”康百万和张翰闻言不由愣住。

崇祯却笑道:“就是用碱水浸泡过的湖州轻纱。”

“此等湖纱,建奴想要多少我们可以提供多少。”

“当然,价钱还得是老价钱,一匹湖纱100元。”

康百万和张翰闻言也是失笑,建奴这波想必被坑惨了。

花了100万两银子,从湖州买走了1万匹碱水浸泡过的轻纱。

这些湖纱刚被碱水浸泡之后,并没有太大异常,所以建奴的商人根本看不出端倪,但是放了几个月之后,就会变质变脆。

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战前夕(1)

时间来到崇祯二十一年的年底。

今天好不容易轮到休沐,高起潜带着一身疲惫进了城南清水巷的府邸。

高起潜的爵位是忠贞侯,所以府邸跟其他的侯爵都是一样的门头制式,几进几间也是完全一样,绝不能有半点逾矩。

高起潜落轿,从大门进入侯府。

沿途所经处,家丁丫环纷纷向他见礼。

高起潜则背着手板着脸,偶尔从鼻孔嗯一声。

在崇祯跟前他只是奴婢,但是在这座侯府他是主子。

一路进了上房的东暖阁,高起潜才问管家道:“公子呢?”

“交游去了。”管家恭敬的应道,“说是要到晚间才回来。”

“交游去了?”高起潜随口问道,“跟他一起的都是哪些人呀?”

“回禀老爷,小的已经打听过了。”管家忙道,“一个是闽国公家公子,另一个好像是兵科徐给谏家子弟,都是今科的国子生。”

就在三天前,国子监刚刚结束了第四期的招生。

第四期又招收了足足一万名学生,但是这一期的实际人数并不止一万。

因为从第四期开始,陆续有勋臣、有功将士的恩荫子弟保送进国子监。

比如高起潜的继子高全文,王承恩的侄子王仁度,还有华夏的义子也即王破壶的独子王承志等功勋子弟,都进了国子监读书。

另外周培公也考中了这期国子生。

“徐给谏家子弟?”高起潜问道,“徐应伟家吗?”

“正是。”管家恭敬的应道,“好像是徐给谏三弟。”

“这小子,倒是挺会交游的。”高起潜面露欣慰之色。

高起潜这一辈子,除了太监王的执念,也就高全文这个继子。

高全文不仅是他的继子,而且还是他的亲侄子,所以老高舍得拿出他的全部政治资源给这个继子铺路,高家的门第将来得靠这小子来撑起。

脱去鞋袜,高起潜正准备在榻上躺下,外面骤然响起马蹄声。

片刻之后,管家便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老爷,圣上急召你前往国子监。”

“这是出什么大事了吗?”高起潜嘴里嘟嚷着,人却已经从榻上坐起来,又在丫环的服侍下穿好衣衫,再匆匆出门。

来到门外,发现起风了。

西北风刮得正紧。

……

辽河平原,已经开始下起了鹅毛大雪。

大雪之中,十余骑兵正往前逶迤而进。

领头的正是已经升任斥候骑兵哨长的徐乌牛。

半年多前,盖州卫换防,徐应伟还有姥东总的大部分募兵都回了南京,但是徐乌牛却坚持留在了辽东,继续担任斥候骑兵的队长。

半年过去,徐乌牛已经积功晋升为斥候哨长。

这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再次深入辽河平原猎杀蒙古牧民。

每天,都会有数十支斥候队从盖州卫撒出去,到辽河平原甚至深入更北边去猎杀落单的蒙古牧民,有时候也抢牛羊,反正就是各种袭扰。

当然,有时候也会遭到蒙古骑兵合围,反猎杀。

但是总的来说,蒙古人处于全面下风,损失更大。

“停!”徐乌牛扬起右手,身后跟进的十数骑便立刻停下。

徐乌牛侧过头,从风雪中聆听了片刻,随即嘶声大吼起来:“散开!”

伴随着徐乌牛的大吼,十数骑斥候骑兵立刻散开,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扇形阵。

过了没一会儿,前方风雪中便杀出了足足上百骑蒙古骑兵,一边挥舞着弯刀,一边嗷嗷叫着往这边杀过来。

看到这幕,徐乌牛不惧反喜,来得好。

“全都有,准备战斗!”徐乌牛将捂在棉大衣衣襟内的步枪取出来。

十数骑斥候骑兵也纷纷跟着取出步枪,因为辽东气候太冷,担心板机被冻住,所以行军的时候都放在衣襟内捂着。

转眼之间,双方相距已经不足两百步。

徐乌牛和十数骑斥候骑兵便勒转马头,向着来时方向小跑。

明军斥候骑兵在小跑,蒙古骑兵却是疾驰,所以双方之间的距离迅速被拉近,片刻之间就已经相距不到一百步远。

徐乌牛毫不犹豫的返身扣下扳机。

一声枪响,百步外一骑蒙古骑兵应声落马。

经过了长时间的游猎,徐乌牛的骑射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即便是在飞驰的马背上,也基本能命中百步外的人靶。

枪声连续的响起,其他斥候骑兵也开火了。

不过,其他斥候骑兵的枪法就没徐乌牛好,仅有小半命中。

打完一枪,徐乌牛迅速从子弹袋取出一发纸壳弹,正着从枪口塞进去,再用通条将纸壳弹压到枪膛底,稍稍压紧。

插回通条,又从引药盒中取出了一颗引药。

这是格物科专门为骑兵而研发的最新成果。

骑兵在飞驰的马背上,装填弹药颇为费劲。

尤其是往引药室中倾倒引药可谓极其麻烦,不小心倒多了,纸壳弹剩余火药不足,就会导致杀伤不足,可如果倒少了,就会造成哑火。

有时候引药还会被风吹走,也会造成哑火。

所以大多数时候,骑兵会用掉两发纸壳弹。

其中一发纸壳弹充当引药,宁可浪费也要保证引药的充足。

针对骑兵作战的这一特点,格物科特意研发了发火引药包。

就是用极薄且浸过油的棉布包裹适量火药,做成一个个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