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62章

作者:寂寞剑客

“我的老天爷,一千五百万?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我倒觉得参谋科改的挺好,要不然割了几个首级绑在腰间,跑起来挺碍事的,而且像现在这样按照功绩评定功勋等级,再给予奖金,退役返乡之后还会根据功勋等级给予里长甚至乡长的职使,比只给钱好多了。”

“啥都别说了,我的步枪已经饥渴难耐了。”

“就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北伐?老子已经迫不及待了。”

看着徐乌牛他们十几个斥候在那摩拳擦掌,李禹成胸中也是热血激荡。

“对了,这次北伐胜利后要成立北直镇台。”徐乌牛说道,“镇兵要从北伐立功的新军中优先挑选,所以大伙都得努力。”

“北直镇台?”十几个斥候的眼睛顿时间就亮起来。

如今的大明,先后成立了河南镇台、湖广镇台、云南镇台、四川镇台以及南直镇台,还有朝鲜镇台,也已经发了两万镇兵过去。

镇兵的好处,大家伙也都是清楚的。

除了每丁25亩恩赏田,还不用纳粮。

立刻有斥候问徐乌牛道:“哨长,北直镇台一共多少镇兵?”

“这个暂时还不清楚。”徐乌牛摇摇头,又接着说道,“不过按照之前惯例,15万人肯定是有的,25万也可能。”

“那我们还担心个啥。”刚才问话的斥候哈哈一笑说,“无论15万还是25万,以咱们的身手肯定能选上,对不对?”

其他斥候闻言也纷纷附和。

徐乌牛笑了笑,忽又说道:“镇兵没问题,国子监呢?”

“国子监?”十几个斥候一脸茫然的反问,“国子监不是圣上的天子门生么?跟咱们这些丘八有什么关系?”

徐乌牛笑着说:“我听人说,我也是听说啊,不一定准,听说在这次北伐中表现卓著的老兵有机会免试进入国子监读书。”

“可以免试进入国子监读书?”十几个斥候怦然心动。

“对,免试进入国子监读书。”徐乌牛又特意强调一句,“三年期满毕业之后,仍可以回新军服役,而且职务是把总起步。”

营房内突然变安静,十几个斥候都不再多说话。

不过从他们的表情,就能猜到他们内心的想法。

这么好的机会万万不可错过,老子一定要进国子监!

甚至就连朝鲜人李禹成也萌生出幻想,按捺不住问道:“哨长,那我们朝鲜军要是立了功,有没有机会进入国子监读书?”

“你们朝鲜军啊?”徐乌牛拍了拍李禹成的肩膀,随口胡诌道,“好好干,大明肯定不会亏待你们,没准你们真的有机会被选上。”

李禹成闻言大喜,恨不得明天就北伐。

……

在徐州,某寨堡。

是个难得的晴天,杨破奴正躺在院子里边晒太阳,一边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一边瞄一眼娘子隆起的肚子。

这已经是王寡妇四年之内的第三胎了。

杨破奴美滋滋的暗忖着,看来娶王寡妇当娘子真是娶对了,都说屁股大生儿子,这个小娘皮已经连着生了两个儿子,第三胎想必也还是个儿子,嘿嘿。

王老实过来串门,见杨破奴这副嘴脸,真想照着面门来一拳。

王老实的媳妇也生了俩,不过两个都是闺女,把王老实给气的。

“哟,亲家公来了?坐,快来坐。”杨破奴嘴巴都咧到了耳朵根。

这话听得王老实就更想揍杨破奴,谁他妈的跟你攀亲家?美的你。

不过,王老实还是捏着鼻子坐到杨破奴身边,黑着脸说:“老杨你听说了没有?马上就要北伐了,这回咱们可万万不能错过。”

“咋?”杨破奴打趣道,“就现在这安生日子,还不知足?”

说实话,现在河南镇兵的小日子是真的很不错,不缺吃不缺穿的,而且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要是倒回去三年五载,他们根本不敢想能过上这等日子,娘的,这可是财主家才能过上的好日子,何时能够轮到他们头上?

“知足个屁。”王老实没好气的道,“那个败家娘们尽下不带把的,气死老子了,老子得再挣笔钱,然后纳一房小妾,非生他十个八个儿子。”

“就你这小身板,居然还想着纳妾?吃得消吗你。”

“这个不用你管,反正你得去跟堵部堂提一下这事。”

王老实失落的说:“咱们镇台已经好长时间没捞着仗打。”

“瞧你这话说的。”杨破奴没好气道,“堵部堂能听我的?”

王老实哼声道:“至少堵部堂认得你,换我都见不着他老人家。”

“老子没工夫。”杨破奴直接就拒绝,好吧,他其实早就找过堵胤锡,但是堵胤锡一句话就把他给堵回来:圣上用兵,自有法度。

杨破奴谁都敢不敬,唯独不敢不敬圣上。

既然圣上下了旨意,那就什么都不必说。

……

总之明军这边士气高涨,无论是新军将士还是各镇镇兵,基本上都是求战心切,因为开战就意味着有机会斩获战功,就能获得奖赏。

然而,清军这边的情况就有些不太乐观。

多尔衮强拖着病躯,顶着风雪正在检阅八旗汉军及绿营。

八旗贵族因循守旧,八旗满洲目空一切,仍旧沉浸在骑射时代的荣耀中难以自拔,但是多尔衮的脑子是清醒的。

多尔衮比谁都清楚,接下来的这次大战,八旗汉军绿营才是中流砥柱,八旗蒙古、练勇和八旗满洲都只是辅助。

因为八旗汉军和绿营运用火器最为熟练。

八旗贵族牢骚满腹,八旗满洲军心不稳,多尔衮都不怕。

但如果八旗汉军和绿营出问题,多尔衮就真有些吃不消。

所以即便天寒地冻,即便明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可能加重,多尔衮也还是坚持要在丰台大营检阅八旗汉军及绿营。

多尔衮要趁这个机会笼络军心。

拿什么来笼络军心?没有别的,唯名利。

忍着身体的不适检阅完了八旗汉军及绿营之后,多尔衮开始大肆封赏。

12万八旗汉军以及4万绿营兵,每人赏银5两,布5匹,职田50亩,而且这50亩职田用不着缴纳任何赋税。

不得不说,这份赏赐着实不轻了。

这一点从八旗汉军和绿营兵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

赏赐过后,12万八旗汉军和4万绿营兵顿时山呼万岁,声浪直冲云霄。

看着眼神热烈、气势如虹的八旗汉军和绿营,多尔衮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这才对,这样的八旗汉军和绿营,才有机会跟明军掰一掰手腕。

只不过,光有兵没有将也是不行,还得有统兵大将。

洪承畴是清军最理想的统帅人选,但是靠洪承畴一个人肯定也是不行的,底下还得有几个既有威信又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大将。

吴三桂、姜瓖能力有,但是忠诚度明显不够。

王辅臣、夏龙山、吴国贵等武将,资历太浅,忠诚度也存疑。

多尔衮思来想去,觉得八旗汉军和绿营还是掌握在三顺王手中比较妥当,就是平常不打仗之时让三顺王管着,遇到有战事时,交给洪承畴指挥。

再派侯方域监军,这样的安排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

当下多尔衮又道:“孔有德、耿仲明还有尚可喜听封。”

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赶紧出列跪地。

顿了顿,多尔衮又接着说道:“朕今敕封孔有德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分掌八旗汉军左右营大都统职,尚可喜为定南王,总掌绿营大都统一职。”

听到这,行辕内的满汉蒙武将顿时一片哗然,简直不敢相信。

因为多尔衮的这一委任已经破了建奴不让汉臣单独统兵的祖制。

比如之前洪承畴在辽东统兵,也是通过巩阿岱、莽图等满人武将。

可现在,多尔衮却直接把12万八旗汉军及4万绿营交给孔有德三人。

第五百八十七章 时不我待

徐应伟与阎应元之间的较量持续了足足六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之外,剩下的时间所有人都呆在彝伦堂内欣赏这场矛与盾之间的较量。

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负众望,精彩但是惨烈到极致。

阎应元指挥的“清军”在北京城内步步为营,处处设防。

徐应伟指挥的“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最终,“明军”仍旧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战胜了“清军”。

标志就是“清军”的主力部队全部遭到歼灭,剩余的练勇虽然数量众多,却已经不足以扭转整个战局。

兵棋推演结束之后一清点,明军伤亡居然超过十五万人。

而清军的伤亡数字更夸张,竟然高达三十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绿营以及外藩蒙古的仆从军近乎全灭。

最夸张的则是战役持续时间。

沙盘推演的时间就持续了六天。

而“实际”的时间则长达六个月。

换句话说,徐应伟指挥的“明军”花了足足六个月时间,付出了死伤十五万人的沉重代价,才终于歼灭掉建奴的三十万主力。

这个结果,让在场的一众士子都有些心情沉重。

因为崇祯说的是最极端条件下的推演,可徐应伟与阎应元之间的这场兵棋推演,不能算最极端的条件,因为伪顺并没有参与进来。

如果伪顺军参与进来,结果就会不同。

也就是说,这次北伐还是有失败的可能。

然而,崇祯看到这一结果之后却反而松了一口气。

“看来此次北伐,我大明想输都难啊。”崇祯微笑着说道。

见许多士子一脸茫然,崇祯便扭头对朱慈烺说道:“太子,你来说说其中的原因,朕为何说此次北伐我大明必胜。”

朱慈烺应了声是,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同等条件之下,明军真有徐应伟指挥,然清军却没有阎应元指挥,不要说建奴的那些武将,便是换成士子营当中的其他统兵士子,面对徐应伟能打出这等结果吗?”

“这还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其三。”

顿了顿,又说道:“其二,建奴纵然有阎应元指挥,也绝做不到兵棋推演中这般,无论是八旗汉军、八旗蒙古还是八旗满洲都做不到这等悍勇,孤绝不相信建奴的任意一支部队都可以做到战至最后一卒仍誓死不退。”

再一顿,又加重语气说道:“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建奴的组织性以及纪律性绝对不可能跟大明新军一个水准!所以,纵然建奴也有一个阎应元,纵然建奴真能做到战至最后一卒仍然誓死不退,也打不出兵棋推演中的这个结果。”

“所以根本用不了六个月,大明天兵就能灭掉建奴!”

朱慈烺的这番分析可谓有理有据,在场的官员士子无不认可。

但其实,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第四点有利因素,而且第四点因素的重要性甚至于还在朱慈烺所说的第三点原因之上。

只不过,前三点因素都是军事层面的。

而第四点因素则是政治层面上的因素。

那就是,大明的政治稳定性远远胜过建奴。

现如今,大明朝堂的政局简直不要太稳定,政务那一摊崇祯完全交给内阁处理,但是军事及工商业这两摊则是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崇祯现在手里握着枪杆子还有钱袋子,内务府的人事任免也完全由他一言而决,内阁那边也很识相,路振飞自从当上首辅之后还从未与崇祯闹过不愉快。

所以完全可以预见,北伐战端一开,大明朝堂肯定是上下一心。

但是建奴那边恐怕就不是这个局面,首先多尔衮与布木布泰母子间就存在隐忧。

随着顺治年岁渐长,权力欲望也必然随之膨胀,还有随着顺治接受儒家礼法熏陶的时间越长,布木布泰被迫与多尔衮私通带给他的耻辱感也会越发的强烈,所以多尔衮与顺治的皇权之争随时有可能暴发。

再一个,八旗贵族现在对多尔衮也是诸多不满。

由于大明切断了与建奴的贸易通道,使得八旗贵族再也无法获得丝绸、茶叶、卷烟、明酒等奢侈品,从而造成八旗贵族的生活品质的下降,于是这些八旗贵族就毫无例外的将矛头对准多尔衮,认为是多尔衮的无能才导致生活变差。

第三点,多尔衮开始大量起用甚至于重用汉臣。

对于多尔衮的苦衷,崇祯其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因为满人不仅贪婪,而且因循守旧,言必称老汗祖制,反对一切形式的变革,重用这些满人就别想从骑射时代进化到火器时代。

所以多尔衮重用汉臣完全是出于无奈。

但是重用汉臣也给建奴留下了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