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67章

作者:寂寞剑客

“文石兄,那就有劳你们准备兵棋推演。”

“快快快,快摆兵棋。”江天一当即招呼参谋科的几个士子摆放兵棋。

兵棋很快摆好,徐应伟、阎应元等几十个士子也自动分成两派,一派指挥明军,一派扮演建奴,在地图上展开鏖战。

第五百九十三章 明军来了

与此同时,在北京睿亲王府。

曹尔玉将一小碗中药端到多尔衮跟前,柔声劝道:“主子,该喝药了。”

“不喝了,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朕这个病药石难愈。”多尔衮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又说道,“把范文程和宁完我叫进来。”

“嗻。”曹尔玉无奈,只能够把药碗端走。

然后又把暖阁外候命的范文程和宁完我叫了进来。

多尔衮将傅以渐从西安发来的急递递给了范文程,又说道:“傅以渐发来急递,伪顺拒绝与大清结盟,不过桑噶尔却给卫拉特、喀尔喀发出了金箭令,要求他们为了守护喇嘛教与大清联兵抗明,你们俩对此是怎么看的?”

范文程看完之后又将急递递给了宁完我。

“主子,伪顺没安好心。”范文程一眼就看出了李岩的图谋,“这是驱虎吞狼策,伪顺不仅想要假借南明之手灭掉大清,更想假借南明之手灭掉蒙古诸部,如此一来伪顺不仅可以在中原坐收渔翁之利,更可以在漠北轻松征服蒙古诸部。”

这时候,宁完我也看完了傅以渐的急递,叹息道:“遗憾的是,我们明知道这是伪顺的驱虎吞狼策,仍然只能照着做。”

“是的。”范文程无奈的说,“此乃阳谋。”

“宪斗,公甫,你们的想法与朕可谓是不谋而合。”

多尔衮喟然道:“无论如何,南明首先想吞掉的就是我们大清,所以即便明知道这是伪顺的驱虎吞狼策也只能听之任之。”

顿了顿,又道:“立即给察哈尔将军发急递,对苏尼特部叛清的事情不再追究,只要喀尔喀部的土谢图汗、车臣汗以及扎萨克图汗愿意响应桑噶尔的号召,愿意为了守护喇嘛教而与南明开战,大清甚至可以正式承认他们的汗位。”

“主子,这代价会不会太大?”范文程脸色微变。

要知道,自从黄台吉被蒙古诸部推举为博格达彻辰汗,后金皇族就正式取代黄金家族以蒙古共主身份自居,所以在后金皇族的眼里,喀尔喀蒙古的车臣汗、土谢图汗以及扎萨克图汗无疑是乱臣贼子。

“无妨。”多尔衮却已经想得足够的透彻。

“此战大清若败,承认或者不承认硕磊他们的汗位又有何区别?”

“此战大清若胜,则就算承认了硕磊他们的汗位,有朝一日也仍然可以逼迫他们自去汗位,向大清称臣纳贡。”

“现在的头号敌人乃是南明。”

“为了打败南明,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

听到这,范文程和宁完我心悦诚服的道:“主子圣明。”

多尔衮摆了摆手,又接着说:“再让傅以渐昼夜兼程奔赴西域,告诉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只要他肯出兵助清伐明,朕可以敕封他为卫拉特部国师汗。”

为了赢得这场灭国大战,多尔衮真是不惜血本,承认这个大汗,承认那个大汗,相当于从法理上承认这些蒙古部落从中央政府中分裂出去。

……

事实证明,行动之前先做几次兵棋推演还是很有好处的。

经过推演,新军的统兵士子们惊喜的发现每座简易营垒的驻军根本不用一个营,只要留下一个步兵总外加一个步兵哨就足够坚持一天时间。

然后每隔一百里设一座大营,驻守一个步兵旅。

一旦百里之内的任意一座简易营垒遭到了攻击,立刻出兵支援。

按这原则,从登州到大沽口九百多里的海岸线,需要设立简易营垒共计六十座,大型的营垒共计七座,需驻扎11个步兵旅加11个炮兵营。

也就是说,首批出征的三个镇台一大半得用于保护粮道。

不过问题不大,因为没等走到大沽口,第二批新军也就该到了。

不出意外的话,第二批到的新军应该也是三个加强了2.5寸山炮旅的加强镇台,再后面的五个镇台恐怕就没那么快编成。

所以初期用于野战的兵力约四个镇台。

兵力略显不足,但是符合崇祯的设想。

因为崇祯的设想就是把建奴引出来在野战中歼灭。

这样的话,一开始就投入重兵无疑会把建奴惊着,一旦建奴受惊之后龟缩不出,明军就只剩强攻一条道走,这是崇祯不愿看到的。

推演刚一结束,参谋科就开始拟定计划分派部队。

不得不说,有了参谋部之后,军事主官的工作量就极大的减轻。

像徐应伟、阎应元已经不用再为辎重的统筹调配、部队的调度这些锁事而操心,他们只需要审时度势,从全局计算得失。

锁碎的工作就都由参谋去做。

这也是明军制度层面的优势。

……

大军开拔之前,骑兵镇台已经先行派出斥候骑兵。

顺便再说一句,参加过谷亭镇大战的骑兵部队已经扩充到万骑,并以此为基础编成了大明第一个骑兵镇台,胡国柱也被调回来担任骑兵总镇。

【注:战马一部分从伪顺购买,一部分从辽东抢】

两天之后,大军沿着海岸线刚刚走到莱州湾海面,充为先锋的骑兵镇台就传回来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前方清河口附近发现建奴的烽火台。

“烽火台?”徐应伟有些意外,“一座烽火台还是很多座烽火台?”

“很多座烽火台。”信差回答道,“从清河河口往北,沿着海岸边每隔数里一座,但是每两座烽火台之间相隔多远,总计有多少座暂时不得而知。”

“知道了。”徐应伟示意信差退下,又扭头对崇祯说,“圣上,建奴果然提前猜到了我们会从海路进兵,因而早早的在北海沿岸修了大量烽火台用于示警。”

“这没什么好意外的。”崇祯笑了笑说,“建奴那边也一样有能人。”

建奴的能人其实不少,文臣方面,像洪承畴、范文程还有宁完我能力都很出众,武将方面诸如吴三桂、王辅臣等也都是悍将。

像孔有德、耿仲明还有尚可喜等,其实也堪称良将。

“圣上明鉴,建奴诚然不可小觑。”徐应伟点了点头,随即又说道,“不过此番我军竟然沿着海岸线推进,必定出乎建奴所料。”

阎应元笑道:“建奴若真在冰面上埋了火药,怕是只能白费力气了。”

“欸,还是不可大意。”崇祯说道,“纵然是沿海岸线进军,也一样要万分小心,如果真被建奴炸塌冰层掉进海里,那是真的要冻死人的。”

“是!”徐应伟应一声,当即命令骑兵镇台注意排查。

同时又派人把第一镇的总镇王家勤叫到跟前:“迪一兄,北海沿岸的烽火台就交给你们第一镇了,还有别耽误太久。”

“是。”王家勤领命而去。

……

数日之后,在潮河的河口。

洪承畴带着几个家丁亲自登上了河口附近的一座烽火台。

由于河口附近全都是平原,烽火台就成了附近的制高点,因而台上的视野极好,居高临下可以将周围十数里尽收眼底。

不过洪承畴只关心前方的海平面。

然而,任凭洪承畴穷尽目力也看不清任何景象,前方除了一片银色的冰面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更不用说什么人影。

洪承畴放下望远镜,问道:“阿大,夜不收全都派出了吗?”

“回老爷,全都派出去了。”家丁队长洪大应道,“而且都伪装成了冰钓的渔民,一旦发现明军的行迹,就会立刻回报。”

“那就好。”洪承畴不由得松口气。

尽管准备工作已经做得足够的充分,可洪承畴心里却还是没底,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次的对手比以前的黄台吉更强大。

六年前输给黄台吉,其实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济。

但是这次,洪承畴却真的心底发怵,面对一个已经悟道的皇帝,真的无法淡定,真做不到安之若素啊。

稍稍低头,洪承畴又把目光投向潮河河口的冰面。

河口的冰面看着没有任何异常之处,但是洪承畴知道底下已经埋了大量的火药,这些火药一旦被引爆,足以将十数里冰层炸裂。

如果运气够好的话,十数里冰层的破裂足以引发大范围的崩解。

真要是发生了崩解,一举葬送南明的数十万大军也是有可能的,如此一来大清与南明之间的攻守之势立时逆转,国运便又回到了大清这一侧。

而他洪承畴的名字,也必将因为此一战永载史册。

正思忖间,身后响起轻微的脚步声,回头看却是侯方域爬上来。

“洪部堂,下官就知道你会在这里。”侯方域笑道,“是在盼望南明大军到来吗?”

洪承畴摆摆手说道:“侯参军说笑了,我怎么可能盼着明军到来?如果有得选择,我宁可明军永远都不要北伐。”

“那恐怕要让部堂大人失望了。”

“算算时间,明军差不多也该进北海了。”

说到这一顿,又道:“而且肯定是直奔潮河口而来。”

“老爷快看!”侯方域话音刚落,家丁队长洪大突然间惊叫起来,“狼烟!西南方向的烽火台点燃狼烟了!”

第五百九十四章 让路放行

“西南方向?”

洪承畴和侯方域猛回头,便看到西南方向的海岸边,紧挨着潮河大营的那座烽火台上已经燃起冲天狼烟。

“怎么回事?”

“难道明军去了浮河口?”

洪承畴脸色瞬间垮下来。

如果说明军去了浮河口,那他们在潮河口的布置就全白废。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侯方域更是十分失态的大叫起来,“崇祯除非是个傻子,否则明军绝对不可能跑去浮河口。”

相比潮河,浮河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浮河的河面很狭窄,远不如潮河的河面宽阔。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浮河的上游连接着大运河。

换句话说,明军沿着浮河的河道进兵,最终就一定会推进到大运河沿线,然后就要面对遍布大运河两岸的无数铳台。

潮河两岸的铳台就要少得多。

“搞错了,这一定是搞错了!”

侯方域继续嘶吼:“一定是有人搞错了。”

洪承畴没有理会侯方域,烽火传讯有着严格的规定及机制,怎可能搞错?只有对烽火传讯机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才会怀疑点错烽火。

但是烽火传讯只能传递一个笼络的消息,那就是西南方向的某个地点发现了明军主力又或者遭受了明军主力的攻击,至于具体是哪个地点遭到了攻击,还有明军有多少兵力?这些就只能等待后续到达的急递。

但是有一点却要事先准备好。

当下洪承畴匆匆下了烽火台。

又吩咐洪大:“洪大,击鼓聚将!”

“再遣飞骑通知沙河口及乐亭大营驻军,即刻前来潮河口大营汇合!”

无论明军去了浮河口还是大沽口,驻扎在潮河口、沙河口还有乐亭大营的八旗汉军以及绿营兵都必须得紧急驰援。

……

然而明军既不在浮河口,也不在大沽口。

此时明军主力刚刚走到小清河口,距离浮河口还有三百里,距离大沽口更是还有足足四百里之遥,最快也要三四天。

“停!”崇祯示意冰爬犁停车。

驾车的明军便赶紧用力踩下冰刀。

冰刀便立刻在冰面划出一道深深的划痕。

一阵刺耳的嘎吱声响过,冰爬犁稳稳的停在了冰面。

崇祯走下冰爬犁,又在高起潜等几个太监以及兀把炭等几十个禁卫军的护卫下来到小清河口的建奴烽火台边。

这是一座夯土的烽火台。

高度大约为两丈,形制极其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