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87章

作者:寂寞剑客

昨晚这场败仗又不是我指挥的。

好在,洪承畴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侯参军,本部堂已经有些乱了方寸,请见谅。”

“不碍事。”侯方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又说道,“洪部堂,下官有一浅见,或许可以切断明军粮道亦未可知。”

洪承畴当即虚心求教道:“还请侯参军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侯方域哼声道,“我是这么想的,阎应元这块硬骨头确实不好啃,那咱们索性就不去啃他,柿子先拣软的捏。”

“避实而击虚,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洪承畴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不惜拍侯方域马屁,因为他挺怕侯方域以参军的身份逼着他继续打陈官屯,接着打阎应元。

再打陈官屯,洪承畴是真没信心。

他觉得再打一次,大概率还会输。

明末知兵的文官有很多,洪承畴的军事造诣不算最顶尖的,但是这家伙有个优点却是无人可及,就是很有自知之明。

洪承畴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知。

当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与清军稍一接触他就知道打不过,因为明军在大多数层面都居于下风,士兵不及建奴精锐,将领不及建奴悍勇,火器不及建奴犀利,最为重要的是建奴上下齐心,不似大明君臣离心外加党争倾辄。

大明唯一的机会,就是活活耗死建奴。

所以走到宁远后,洪承畴便果断不再往前走。

遗憾的是,政敌还有崇祯非逼着他出兵锦州,还派了一个兵部郎中、一个兵部主事带着皇帝口谕来宁远督战。

洪承畴没办法只能出兵。

最后落了一个兵败被俘。

通过昨夜这一战,洪承畴发现清军真打不过明军。

洪承畴具体也说不上来,清军究竟哪里不如明军,但是直觉告诉他,明军的战斗力的确是已经远在清军之上。

如果是打防御战,清军勉强还可以跟明军打一打。

但是打野战就胜算渺茫,而如果让清军反过来攻打明军据守的坚城,那就算是清军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以及火器优势,也是毫无胜算,譬如昨晚。

洪承畴的直觉非常之准,明军的战斗力确实已经远远超过清军,而且是从多个维度对清军形成了碾压。

火器层面,明军的火器有标准化之利,技术性能以及后勤保障,比清军的火器先进了足足一代,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军的弹药是可以通用的,因而后勤保障很轻松,就是将一箱箱的弹药运上去,然后逐一分发下去就行了。

但是清军的弹药就没有实现通用,每一门大炮甚至于每一杆燧发枪的弹药都必须单独准备,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后勤的容错率,作战之时就很容易出现状况,一个不小心,万一搞错了就很容易造成卡弹炸膛。

制度层面,明军中拥有大量的接受过现代军校教育的基层军官,对火器作战有着深刻而又先进的理解,而清军仍旧是一支典型的冷兵器军队,基层军官大多数都是文盲,只能执行最简单的命令,稍微复杂些的命令就捉瞎。

战术方面就更不用说,明军已经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火器时代,然而清军充其量只是一支半火器军队,就是武器上已经换装火器,但是战术思想上仍没有完成军事变革,对于火器的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地雷的使用。

明军对地雷的使用已经进化到连环雷,差不多就是抗日战争中地雷战的水平,野外驻营时在外围壕沟埋设地雷更是成了常规操作。

但是清军对地雷的使用就很少而且古板。

也正因此,崇祯才敢直接走陆路打北京。

因为有这样的底气在,走陆路也不算冒险。

所以才说,洪承畴这家伙是真有自知之明。

他已经敏锐的察觉到,清军是真打不过明军。

而且他还发现阎应元的军事造诣也远在他之上。

说起来有些丢人,但是洪承畴真让阎应元打怕了,尽管他手中的兵力远超阎应元,但是阎应元也有守城之利,所以真打不过。

所以洪承畴特别怕侯方域逼着他打。

现在侯方域主动提出来不打陈官屯。

洪承畴自然是喜出望外,狂拍马屁。

当下洪承畴又问:“侯参军是说,攻击明军软肋?”

“更加确切点说,是攻击明军粮道之软肋。”侯方域接着说道,“明军粮道之软肋,便是从陈官屯到大沽口之间的这一段陆路!”

听到这,洪承畴的眉头便立刻又蹙成一团。

“侯参军你是说,夺取这中间的11座明军营垒?”

“不不,洪部堂你误会了。”侯方域又说道,“夺取这中间的11座营垒并不容易,因为必须得动用红衣大炮,而且就算是夺了这11座营垒也是没什么用,因为明军肯定会调集重兵发起反扑,到时我大清兵救是不救?”

“不救,营垒必然又会被明军夺走。”

“若救,则双方逐次增兵,最终就打成野战。”

顿了顿,又说道:“而野战,却是我大清兵极力避免的。”

“不是夺取营垒?”洪承畴又问道,“那么侯参军你的意思是?”

“骑兵袭扰即可。”侯方域指着面前沙盘说道,“可将八旗蒙古4万骑兵尽数派出,分成千人队甚至百人队在大沽口与陈官屯之间来回扫荡,即可杜绝南明的民夫在各个营垒之间转运粮草军需,这一来,明军的粮道不就被切断了吗?”

“此事怕是不易。”洪承畴皱眉说道,“分八旗蒙古以千人队去袭击明军的运粮队,明军只需派一个千余人的步兵营护送即可破之。”

“那就增加兵力,以五千骑兵为一队!”侯方域断然道。

“若明军也增加护送兵力,为之奈何?”洪承畴摊手道。

洪承畴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八旗蒙古固然可以派骑兵袭扰。

但是明军也一样可以派步兵进行保护,局面不又变成了野战?

第六百一十九章 此獠诚然难缠

“以骑兵对步兵,野战也不是不能打。”侯方域道,“当然,前提是必须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只要骑兵多,还是有机会吃掉明军的少量步兵。”

洪承畴再次质疑:“如果明军抽调更多步兵回援呢?”

“那就再调外藩蒙古骑兵。”侯方域道,“让摄政王从科尔沁、察哈尔乃至土默特调十万外藩蒙古骑兵来助战,我倒要看看明军能派出多少步兵保护粮道?”

多尔衮为了稳定前线军心,还没有把科尔沁的惨案告诉洪承畴他们知道。

顿了顿,侯方域又接着说:“就算明军将北京城外的十万步兵全部调回来,局面无非就是在陈官屯到大沽口间形成对峙,这也好过在北京城外对峙,洪部堂以为然否?”

侯方域的最后一句话终于打动洪承畴,是啊,在陈官屯与大沽口之间形成对峙,肯定要胜过在北京城外对峙,至少压力会小很多。

而且在陈官屯与大沽口之间形成对峙,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那就是,只有八旗蒙古和外藩蒙古参与对峙,其他的军队诸如练勇、八旗汉军、八旗满洲还有绿营,都不用参与对峙。

这一来,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操于大清兵之手。

因为蒙古骑兵有机动优势,明军步兵撵不上,伤亡就可控。

“此策可以一试。”洪承畴欣然点头,“请侯参军与本部堂联名上书,请摄政王急调科尔沁、察哈尔以及土默特等诸部骑兵入援。”

“敢不从命。”侯方域欣然应允。

当下洪承畴开始书写奏折。

……

今天风太大,飞车不宜升空。

崇祯便只能带着禁卫军来到了朝日坛上观战。

朝日坛座落于朝阳门东南侧,始建于嘉靖年,每年春分之日大明的皇帝都会来到朝日坛祭祀大明神,祈求该年五谷丰登。

崇祯在逃离北京之前,每年也会来这里祭祀。

然并卵,自从他登基,九州万方几乎就没有一年五谷丰登过。

所以这次重游朝日坛,崇祯就半点祭拜之意都没,祭拜个屁。

好在朝日坛上的视野还不错,借助望远镜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正在遭受明军持续炮击的朝阳门城楼。

自从三天以前兵临朝阳门外,崇祯便调集了5个野炮旅450门4寸野战炮,对着朝阳门城楼展开了最猛烈的炮击。

连续三个昼夜轰下来,朝阳门城楼外墙的包砖已经碎得差不多,露出了底下夹杂有稻草梗的夯土墙。

这层夯土墙显然加了糯米汁,强度非常之高。

外层的墙砖已经碎成了渣渣,可是内层的夯土墙上却只有一个一个的浅凹,这么多炮打下来,连一道细微的裂缝都没有。

崇祯便有些感慨的说:“这可真是良心工程啊。”

“那是。”说起北京城,高起潜立刻就来劲了,如数家珍的说道,“从太祖爷那会就开始加固北京城,一直到英宗皇帝时才建成如今之城廓,历时七十余年,五任皇帝,耗费的银子数以亿兆计,又岂能不坚固?”

崇祯翻了个白眼说道:“再坚固的城池,最后不也陷于贼手?”

“这个……”高起潜顿时无言以对,万岁爷你这话老奴没法接。

就在崇祯把天聊死的当口,兀把炭一溜小跑登上朝日坛禀报说:“圣上,陈官屯刚刚送来一封捷报,阎给谏率领步兵第7、第8旅于昨晚重创建奴,斩首六千余级,摧毁并缴获建奴红夷大炮200门,燧发枪6000余支。”

“哈哈,好,不愧是阎应元。”崇祯闻言大喜。

高起潜、卢九德两人也赶紧带着一众小太监向崇祯道喜。

崇祯却没理会,更没提赏钱这个茬,以前按宫里的规矩,但凡遇到喜事,多少肯定要给太监宫女发点赏钱,崇祯却是一毛不拔。

过没多久,徐应伟、江天一也带着一众士子赶到朝日坛。

江天一道:“圣上,皕亨已经挫败了洪承畴的攻势,陈官屯大营安如磐石,我军之粮道亦是稳如泰山,所以是否应该将南下增援的第2镇调回?”

昨天晚上接到阎应元的急报之后,崇祯急令第2镇驰援。

第2镇所属的步兵第7、第8旅、野炮兵第2旅以及山炮兵第2旅,都跟随阎应元驻扎在陈官屯大营,所以南下增援的实际只有三个步兵旅万余人。

这其实也是一开始就设下的陷阱,故意不留重兵保护粮道。

等到洪承畴大军向明军粮道发起进攻之后,明军再逐次增兵。

然后建奴也逐次增兵,直到最后,双方围绕粮道上演最终决战。

说白了就是拿粮道当做诱饵,引诱洪承畴大军主动进攻,如果有机会决战就决战,如果没有机会决战,就持续消耗建奴。

这就是崇祯所设计的珍珠链战术。

那么现在,陈官屯大营岿然不动,第2镇另外3个步兵旅的南下就显得有些多余。

因为粮道上增加了这3个步兵旅,每个据点的兵力都大大加强,搞不好洪承畴就有可能放弃袭扰明军粮道的打算。

那就真的打成了僵持。

这不是崇祯想看到的。

想到这里,崇祯当即点头同意调回第2镇。

徐应伟又问道:“圣上,北京城墙甚为坚固,没有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持续轰击,只怕是很难轰塌城墙的,是否可以趁此间隙令将士们挖掘出一条封锁沟,将整个北京城团团包围起来?这样一来即可以阻断内外交通,也可以杜绝城中的建奴逃走!”

崇祯沉吟片刻之后点头道:“可以挖封锁沟,但只能从朝阳门往南北两个方向挖,而且挖的速度不能太快,只需要给建奴造成压力即可。”

“围三阙一么?”江天一道,“圣上想要迫使建奴弃城?”

“非也,圣上是想迫使建奴尽早与我军决战。”徐应伟摇头说道。

“有贞说得对。”崇祯点头道,“主要还是为了施加压力,迫使建奴尽早与我决战,建奴越早与我决战,此战的代价就越小。”

“要不然,人吃马嚼的每天的开支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内务府虽说积攒下了不少家底,可真要在北京打上两年,就足可以将内务府的家底掏空。”

内务府现在的资产大约是5亿。

账上的现金差不多是2000万左右。

急用钱的话短时间之内可调集5000万。

这些就是内务府的全部家底,勉强够打两年。

徐应伟道:“只怕多尔衮不会轻易就范,仍旧寄希望于洪承畴能够切断我军粮道,进而迫使我军因为军粮告馨不战自溃。”

“那只能用事实告诉多尔衮,这是妄想。”

崇祯说道:“洪承畴断不了我军的粮道。”

……

与此同时,在睿亲王府东暖阁。

多尔衮也接到了洪承畴的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