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97章

作者:寂寞剑客

“阎给谏有更好的破解之法?”朱慈炯问。

“有啊。”阎应元指了指前方,又接着说道,“建奴不正在用么。”

“阎给谏是说,我们也修铳台?”朱慈炯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

“没错,我们也修铳台。”阎应元伸手在虚空之中画了一个十字,又说道,“建奴想要修一条纵向的铳台链,把静海与南边的青县连起来,那我们就修一条横向的铳台链,把陈官屯大营与海岸边的甜水井据点连成线。”

“看最后是建奴的铳台链将我们的粮道隔断?”

“还是我们修的铳台链反过来将建奴的铳台链从中间截成两截?”

顿了顿,阎应元又说道:“野战我们不怕建奴,修铳台我们也同样不怵建奴,建奴能动员多少民夫?能跟大明相比?”

……

在北京。

明军动用了好几万民夫,以朝阳门外的四里桥为起点,分别向着南北两个方向挖掘封锁壕,壕沟深两丈,宽逾六丈。

到现在为止,北边的封锁壕已经延伸到安定门外,南边的封锁壕也已经延伸到了左安门外,差不多已经围住了三个之一个北京。

这对北京城内的八旗贵族及汉族官绅造成了很大压力。

眼睁睁看着明军的封锁壕延伸过来,清军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和颓丧感,无疑是非常折磨人的,于是对多尔衮和洪承畴的不满情绪再度爆发。

以多铎为首的八旗贵族的不满情绪,主要是冲着多尔衮。

但是以孙之獬为首的汉臣以及以张缙彦为首的汉族缙绅,他们的不满情绪更多的是冲着洪承畴而去,都觉得是洪承畴无能才造成了如今的被动局面。

孙之獬和张缙彦甚至特地跑到睿亲王府来向多尔衮告状。

说是告状,其实就是进馋言,这也是汉族官员的基本操作。

汉族官员互相间斗了几千年,练就了一身党同伐异的好本事。

“摄政王,奴才有一句忠言,不吐不快。”孙之獬一本正经的道。

“洪承畴此人号称知兵,其实名不符实,当年剿贼虽然小有胜绩,然大半皆是二曹、贺人龙等人之功,洪承畴实无寸功,为大清计,主子需早日撤换洪承畴。”

多尔衮皱着眉头没说话,他内心其实挺瞧不上孙之獬,因为这厮没半点骨气,当初大清兵刚进北京城,头一天朝会,这个孙之獬就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剃成金钱鼠尾发式,而且试图混到满臣班中,结果被阿济格一脚踹翻在地。

孙之獬只能灰头土脸又回到汉臣的班次。

结果汉臣故意紧挨一起,孙之獬挤不进去只能站到班次的最末尾,从此在北京城内沦为了朝臣的笑柄,谁都瞧不起。

但是瞧不上孙之獬是一回事,怎么对他又是另一回事。

哪怕只是竖立一个榜样,大清对孙之獬也不能太苛待。

所以多尔衮只能耐着性子听孙之獬在东暖阁大放厥词。

但是当孙之獬提出以多铎替换洪承畴时,多尔衮终于怒了。

“孙之獬!”多尔衮阴森森的盯着孙之獬,“十王许了你多少好处?”

“主子何出此言?”孙之獬赶紧跪倒地上,“奴才并未收受十王半点好处,奴才实在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还请主子明察哪。”

“那你就是在教朕做事?”多尔衮眼神更冷。

“主子明鉴,奴才安敢如此。”孙之獬脸都白了。

“那你们就少在朕面前絮叨。”多尔衮目光扫过张缙彦,又道,“都回吧,回府后管好你们府上的奴才,休要胡说八道。”

孙之獬和张缙彦讨了个没趣,狼狈离开。

多尔衮的心境却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洪承畴又吃了个败仗。

大留里之战,一家伙就报销近两万蒙古骑兵。

更让多尔衮生气的是,还损失了200门骆驼炮。

至于洪承畴提出的铳台攻势,多尔衮并不看好。

一是因为修铳台太慢,得多长时间才能把静海跟青县连起来?

二是因为大清可以修筑铳台,南明难道就不行?他们也一样可以修筑铳台,到时候不就成了比拼修铳台,比拼人力物力?

比人力物力,大清怎么可能比得过南明?必败!

只不过并未下旨阻止洪承畴,他还是心存侥幸。

万一明军来不及反应,真的让洪承畴办成了呢?

……

几乎是同时,崇祯也收到了阎应元送来的急递。

待王家彦和徐应伟等人看完急递,崇祯才问道:“你们怎么看?”

江天一说道:“圣上,臣以为皕亨的提议非常好,建奴修铳台,我们也修铳台,建奴跟咱们大明比人力那是找死。”

郑森附和道:“没错,就是耗也能活活耗死建奴。”

徐应伟说道:“但是铳台修成之后,需派兵驻守,眼下从登州到北京的一千多里后勤通道上已经修了13座大营,此外还有70多座小型据点,总共80多座大小营垒却只有七个步兵旅的留守兵力,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

“如果再将陈官屯大营与甜水井据点连成一条线。”

“那么这一百五十多里至少需要修筑210座铳台。”

说到这一顿,又说道:“按一座铳台留一个哨计算,至少需要210个哨,70个总,也就是十四个步兵营,将近三个步兵旅才够。”

崇祯沉声道:“那就把第2镇调回去。”

第2镇还有三个步兵旅留在北京城外。

正好把这三个步兵旅调回去保护粮道。

王家彦又道:“圣上,还需再从山东募些民夫前来。”

崇祯想了一下后说道:“算了,山东的民力原本就不足,眼下已经开春,马上就要春耕了,还是别从山东募人了,就从朝鲜征调。”

身为大明皇帝,山东百姓的死活还是要管。

至于朝鲜百姓的死活,他崇祯就顾不上了。

“立即给登州发急递,让闽国公率领水师前去朝鲜要人,顺便将辽东的两万朝鲜军也运过来,或许不用多久就能派上用场。”

第六百三十二章 黔驴技穷

接下来的十天,明军不断的派出斥候骑兵进行袭扰。

不过清军并没有理会,只有等到明军斥候骑兵迫近到了四百步以内时,才会动用红衣大炮或者佛朗机炮进行糊脸。

就是装填霰弹来攻击。

佛郎机炮的霰弹射程有限。

但是红衣大炮的霰弹又远又狠。

吃过几次亏后,明军斥候骑兵就再也不敢靠得太近。

清军却也不急,每天只往前修一座铳台,宁可慢点,也绝不贪功冒进。

然而到了第十一天上,却突然出了变故。

这天洪承畴正吃早餐,洪大忽然走进来。

“老爷出事了。”洪大气喘吁吁的禀报道。

“闭嘴!”洪承畴怒道,“没见老爷我正在吃饭?”

虽然已经降清,但是洪承畴仍以儒家士绅自居,儒家士绅讲究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对于吃饭的时候受人打扰很忌讳。

洪大却没有管,又说道:“明狗也开始修铳台了。”

“此有何稀奇?”洪承畴不以为然的说道,“明军想修铳台,尽管让他们修去。”

“唉呀,不是。”洪大急得直跺脚,“明狗的铳台是往东修的,也修成了一条线,明显是想要截断我们大清兵的铳台链。”

“竟有这等事?”洪承畴脸色微沉。

说话间,侯方域也是急匆匆走进来。

“部堂,下官听说明军也在修铳台?”

侯方域进来就问:“而且修了一条横线?”

洪承畴并没有多说什么,起身就自顾自往外走。

两人很快就上了静海县城的南门城楼,静海县城的城墙仅只有两丈来高,最高处也只有不到三丈高,但是视野极好。

因为附近没有任何遮挡物。

两人站在城头上,借助望远镜可将方圆十几里区域尽收眼底,即便是相距七八里远的陈官屯大营也清晰可见。

这一看,果然发现了问题。

记得昨天的时候,陈官屯大营的明军还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但是今天,却突然多出来许多的民夫,正在陈官屯大营东边的旷野抢修铳台。

而且明朝的民夫并不是一座铳台一座铳台的修,而是十几座铳台同时修!

所以站在静海城头上看去,就好像是陈官屯大营突然间长出了一条根须,而且这条极须还是笔直的向着东边延伸而去。

再从这条根须向着北边看,就看到了大清正在修筑的铳台链。

只不过大清的铳台链只往南延伸了一千步左右,加上要避开陈官屯大营,所以特意向着东边划出了一个弧度,所以还没有修到陈官屯一线。

所以现在,大清的铳台链前端距离陈官屯大营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结果,还没等大清的铳台链越过陈官屯,大明的这条铳台链没准就已经延伸到了北海边,就麻烦。

“洪部堂,这下子可麻烦了。”

侯方域黑着脸道:“被明狗抢了先。”

洪承畴的一对浓眉也已经拧成了一个川字。

“明军这是征调了多少民夫?一下修十几座铳台?”

侯方域估计了下,沉声说道:“看这个场面,少说有几万人。”

“几万人!”洪承畴喟然说道,“咱们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征集到五千多个民夫,然而崇祯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又从江南征发来好几万民夫,加上北京以及沿途转运粮草辎重的民夫,明军动用的民夫只怕是已经超过50万。”

侯方域道:“明军动用的民夫肯定已经不止50万人,只不过明朝的做法跟我们大清还是有着明显不同。”

洪承畴道:“什么意思?”

侯方域道:“我们大清的民夫是强行征召的,只给食,不给银,然而明朝的民夫却是通过粮商募集的,就是明廷给予粮商一个总的价位,然后由粮商负责将粮草转运到前线,所需民夫牲口也由粮商出钱雇佣。”

伸手一指,侯方域又道:“包括前面这些民夫,多半也是由商人雇佣而来。”

“说这些不相干的做甚?”洪承畴没好气的道,“本部堂只是想要告诉你,我们大清的人力与南明根本就无法相比。”

“这也也是没办法的事。”侯方域也是有些懊恼。

“北方的人口数量原本就不如南方,大清兵进关时又杀了不少,继而吓跑了不少,以致于北方数省的人口十去其六,人力枯竭。”

稍稍一顿,侯方域又问:“还要接着修铳台链吗?”

“当然修。”洪承畴咬着后牙槽说道,“这是大清最后的机会了。”

侯方域道:“可是看双方的修筑进度,明军显然会抢先一步修成,到时距离一近,我们大清的民夫就得顶着明军的炮火修筑铳台。”

“顶着明军炮火也要修。”洪承畴说道。

侯方域便不再多说什么,只能姑且一试。

如果修不成铳台链,真就没什么办法了。

……

于是接下来一个月,双方开始狂修铳台。

大明的民夫在修好了从陈官屯到甜水井之间的一条铳台链之后,又开始修第二条,这样转运辎重的民夫就可以走在两条铳台链中间,更安全。

建奴的民夫则开始提高每座铳台的规格,更庞大,护墙更加厚,壕沟更宽也更深,甚至就连护坡也从原先的五尺高增加到了一丈高、三丈长。

而且建奴在原先的铳台链的两侧各加了一条铳台链。

也就是说,大明在单车道的基础上准备拓宽成双车道。

但是建奴直接决定上三车道,而且定的还是最高标准。

因为建筑标准太高,而且还是三车道,进度自然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