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99章

作者:寂寞剑客

第六百三十四章 宰相必起于州部

两天之后,北京睿亲王府东暖阁。

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了,可是多尔衮大多数时候仍旧缩在东暖阁里,因为一离开暖阁他就觉得浑身发冷,就跟掉进了冰窟窿般。

曹尔玉走进暖阁就觉得胸闷气短,太热。

“禀主子。”曹尔玉低着头禀报道,“多罗贝勒罗洛浑这几天常去豫郡王府,每次都会在书房与豫郡王长时间密议。”

“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多尔衮皱眉道。

“不知道。”曹尔玉道,“因为两人密议时都支开了旁人。”

“这么说,肯定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多尔衮沉声道。

稍稍一顿,多尔衮又道:“不过也没关系,他们翻不了天。”

正说话间,又一个王府包衣入内跪地禀道:“主子,静海急递。”

“洪承畴的急递,肯定是那边已经出结果!”尽管对此战的结果不抱希望,但是多尔衮内心仍存了一丝侥幸,当下对曹尔玉说,“赶紧呈上来。”

曹尔玉便赶紧接过火漆书信,又以双手递给多尔衮。

多尔衮划开火漆,看完书信,整个人却陷入到了沉思。

好半晌后,多尔衮问曹尔玉:“明熹宗实录你看完了吗?”

“禀主子,奴才已经看完了。”曹尔玉应道,“不过仅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其中的许多人或事记得未必清楚。”

“你怕什么,朕又不考你。”

“是奴才担心说错了,误导了主子。”

“误导?你还误导不了朕,朕问你,天启朝时大明爆发的瘟疫次数多不多?”

“瘟疫?这个明熹宗实录里有记载,而且次数还挺不少,几乎是年年都有,其中又以天启三年山西的那一次瘟疫最烈。”

“这么说明朝经常爆发瘟疫?”

“是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崇祯朝就爆发了多次瘟疫。”

“朕知道了。”多尔衮点点头,又接着问曹尔玉,“对了,明军的封锁壕合拢了吗?”

“回禀主子,明军的封锁壕仍未合拢。”曹尔玉恭声应道,“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明狗在阜成门外留下了一个四五百步宽的口子。”

“围三阙一,此乃是明军的攻心之计。”多尔衮冷然说道,“不过这样也好,要不然明军若真合拢封锁壕,北京城与外界的消息也就彻底断绝,这一来,洪承畴大军在做什么,朕就很难及时知晓了,朕的旨意也很难及时传递给洪承畴。”

多尔衮说完,又抬笔写了一封信装进信封,再用火漆封好。

然后将火漆书信交给曹尔玉说:“多派信差,务必确保将这封信送到静海,并亲手转交给侯方域,并告诉侯方域阅完即焚!”

“嗻!”曹尔玉双手接过书信。

……

此时,崇祯正在地坛登高远眺。

只可惜地坛的高度不及城墙高,所以根本看不见城内景象。

不过,崇祯仍旧凭着原主记忆,知道隔着城墙就是国子监。

当下崇祯问侍驾在侧的王家彦:“王卿,朕记得墙对面就是北京国子监吧?”

“启奏圣上,对面正是国子监。”王家彦恭声应答,心下却有些感慨,甲申国难至今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

国子监还是那个国子监,国子监却又不是国子监了。

王家彦去年曾回过南京,甚至还到南京国子监讲学,才得以知道现如今南京的国子监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原来的国子监教授学生以儒家经义为主,辅以杂学。

然而如今的南京国子监,儒家经义已被整合为国学,而原先的农政、天文、地理、金石等杂学却被提升到了与儒家经义同等的高度,而且还从西夷引入了物理、数学诸学科,每日还有半天练习队列操炮马术,王家彦也不知道这么做是福是祸?

崇祯回过头看着王家彦,问道:“王卿怎么看南京国子监?”

王家彦不由得心头一凛,有时候他真觉得圣上懂得读心术,好似能够看穿臣子心中所想般,比如此刻他刚想到南京国子监,圣上竟然就问他如何看南京国子监。

崇祯笑了笑,和声说道:“王卿,你不必有什么顾忌,尽可畅所欲言。”

王家彦恭敬的应了声是,又说道:“圣上,臣以为南京国子监的学科设置以及授学方式颇有新意,可谓是亘古未有。”

崇祯笑了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就是但是了。

果然,王家彦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但是,作为一所替大明朝廷培养官员的学府,南京国子监的授学内容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其实,王家彦还有句更难听的话没说出来。

从本质上讲,南京国子监几乎变成了武学。

所培养的基本都是武夫,恐治理不好国家。

崇祯也知道王家彦给他留了面子,不过他不在乎这些。

当下崇祯笑着说道:“王卿不必给朕留面子,你其实想说南京国子监已沦为武学,培养的也尽是些武夫,对吧?”

王家彦神情便有些尴尬,心说这可是圣上你自个说的。

崇祯笑着说:“如果朕告诉你,就是想要把南京国子监打造成为培养武官的武学,你是不是感觉很意外?”

目前的南京国子监是个大杂烩。

但是在将来,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会逐一分出去,变成医学院、水师学堂那样的独立的学院或大学,届时南京国子监将成为一所纯粹的军校。

南京国子监的唯一使命就是替大明培养合格的职业武官。

“臣并不感到意外。”王家彦道,“但是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崇祯反问道:“王卿是想说武人治不了国,只会导致国家动乱,对吗?”

“圣上明鉴。”王家彦诚恳的道,“翻遍华夏数千年史书,武人治国其实并不鲜见,然而治国有方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于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割据一方所造成的国家动乱就更不用多说。”

“王卿所见,朕完全赞同。”崇祯竟表示支持,这让王家彦有些意外。

稍稍一停顿,崇祯又说道:“不瞒王卿,朕并不打算让勤王士子以及南京国子监生进入官场,即便是平定了建奴流贼,朕也不会让他们担任地方官,进入中枢更是绝无可能,他们只能在内务府当差或者在军中担任各级军职。”

“这……”崇祯这一表态,有些出乎王家彦的意料之外。

这几年大明国势蒸蒸日上,但是以路振飞为首的文官集团却非常清楚,大明的中兴跟他们文官集团几乎没有半点关系。

大明的中兴,完全是崇祯带着勤王士子缔造的。

所以按常理,在平定建奴以及流贼之后,就应该进入论功行赏的阶段,像徐应伟、阎应元这些勤王士子,就必然会进入到权力中枢,担任六部堂官甚至于阁辅也是理所应当,对于这点,文官集团其实早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圣上虽然还是原来的圣上,但圣上又不是原来那个圣上,毕竟已经煤山悟道了嘛,所以大面积更换朝臣也是不足为奇。

可是现在,圣上却跟他说,并不打算让勤王士子还有国子生进入官场。

目光无意间转向墙内的北京国子监方向,王家彦忽然之间就有了明悟,当即说道:“圣上是想光复京师之后,重办北京国子监替大明朝廷培养官员?”

“对。”崇祯说道,“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一南一北,一武一文,南京国子监培养职业武官,北京国子监培养职业文官!职业武官负责带兵打仗、开疆拓土,职业文官则负责牧守一方,治国理政,将来的内阁辅弼也必须是北京国子监生。”

“职业武官?职业文官?”王家彦感到很新奇。

但又觉得崇祯的这两个新词定义得非常之准确。

当下王家彦又问:“北京国子监的学科如何设置?”

崇祯若有所思道:“既然是培养职业文官的学府,自然也得有所侧重,国学比重肯定要大大提升,事实上南京国子监的学科设置也需要改革,但是这些事先不急,当务之急还是先确定北京国子监的祭酒人选。”

好嘛,北京都还没光复,就在考虑北京国子监的祭酒人选。

多尔衮要是能听见崇祯和王家彦的对话,肯定连肺都气炸。

王家彦却丝毫不怀疑明军能够光复北京,当即推荐一人选:“刘理顺公乃是崇祯七年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于经义也有独到见解,迄今已于翰林院养望十五载,无论资历、名望还是能力,皆足以胜任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

刘理顺也是当年跟着崇祯从北京突围的九卿之一。

而且刘理顺走的也是最典型的储相路线,按照约定俗成的官场潜规则,刘理顺将来是肯定要入阁担任辅弼的,担任国子监祭酒最是合适不过。

但是崇祯却不这么认为,他不喜欢明朝的潜规则。

崇祯反而更喜欢宋朝的官场规则:宰相必起于州部。

所以像刘理顺这样的官员不适合担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第六百三十五章 丧心病狂

“刘理顺不合适。”崇祯直接否决。

王家彦再荐一人:“马世奇公乃崇祯四年庶吉士,于翰林院养望已十又八年,名望足以出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马世奇也不合适。”崇祯摆手道。

“他跟刘理顺一样,没有担任府县父母官的经历。”

顿了顿,崇祯又道:“王卿,你为何不推荐你自己?”

王家彦连连摇手说:“圣上,臣才疏学浅,恐难以胜任。”

“朕看你就很合适。”崇祯肃然说道,“你不仅才学出众,荣登文震孟榜进士,入仕后更曾在开化县、兰溪县两度担任县令,期间微服体察民情,革除衙门积弊,全力替百姓减轻负担,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短短数年便令开化、兰溪两县之面貌焕然一新。”

顿了顿,崇祯又道:“你在地方政绩卓著,心里边也是真的装着百姓,朕所看重你的也正是这一点,如刘理顺、马世奇等或许也会有事功之念,但是他们没当过地方官,根本不知道民间疾苦,施政时难免南辕北辙、弄巧成拙。”

这话王家彦没办法反驳,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说起来,大明的内阁辅臣大多不知民间疾苦。

也没有几个内阁辅臣心里是真正装着百姓的。

这些内阁辅臣所考虑的,永远都是国用以及整个文官群体的利益得失。

崇祯道:“今后我大明的官员必出于北京国子监,而大明的阁辅必起于州部,所以北京国子监作为培养职业文官的学府,其首任祭酒人选以及办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朕希望你能给北京国子监注入清廉、勤政以及以民为本的基因!”

清廉反的是贪污腐败,勤政反的是懒政以及惰政。

以民为本的服务意识,反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古往今来,官场的陋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这几样。

只要克服了以上几点,官场的风气就能为之一清。

崇祯并不奢望搞好北京国子监就能杜绝官场陋习,但是至少可以给大明官场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思潮,从而把死气沉沉的大明官场搅动起来。

说到这就必须提一句大明官场,是真让崇祯失望。

内阁的辅臣已经更换了好几拨,甚至首辅都换了,但是大明官场的诸多陋习却是丝毫没有改善的迹象,路振飞在漕运总督任上明明政绩卓著,但是自从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却马上跟换了个人似的,成了一个好好先生。

总而言之,崇祯对大明的官场生态已经不抱期望。

所以崇祯决定对官员选拔机制做一个彻底的改革。

王家彦的表情当即也变得严肃,向崇祯长长一揖,然后起身说道:“圣上,方才是臣短视,但是现在臣已经充分领会圣意,臣愿意出任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也愿意为了践行圣上所提出的清廉、勤政以及为民请命之理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停顿了下,王家彦又接着说道:“不过,臣一人难免势单力孤。”

王家彦的政治敏感性还是不错,他心里十分清楚,一旦挑起了这个担子,也就意味着要拿大明官场的积弊陋习开刀,这相当于就是要跟整个大明官场为敌,期间的阻力以及各种凶险将超乎想象,所以他一个人单枪匹马真有些遭不住。

“这你不用担心。”崇祯道,“朕会给你找个好帮手。”

崇祯确实已经给王家彦找好了帮手,此人就是狠人金铉。

两人正说话之间,日头也逐渐升高,地坛之上无遮无掩,崇祯和王家彦长时间暴露在太阳的暴晒之下,感到了一等热意。

“天太热。”崇祯当即招手说,“高伴伴,替朕宽衣。”

“万岁爷,使不得。”高起潜却赶紧制止,“眼下正值春夏交替之季节,乍暖还寒,很容易着凉受风寒,所以万岁爷万万不可以贪凉。”

王家彦也是劝谏道:“高公公言之在理,圣上且忍耐。”

崇祯却从高起潜的劝谏想到了另外一层,皱着眉头道:“春秋两季的季节更替时,确实非常容易感冒,不过感冒还在其次,更为麻烦的还是瘟疫。”

“瘟疫?”王家彦、高起潜还有卢九德等几个神情一凛。

王家彦几人也是猛然反应过来,眼下大明正在跟建奴打仗,从北京到静海到登州,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死人,如果死尸处理得不及时,确实很容易爆发瘟疫。

值得庆幸的是,明军将士每天会供应一升明酒,所以不用喝生水解渴,但是即便不喝生水,也还是要警惕。

当下崇祯说道:“这样,立刻召医学院副院长吴有性率领一千学生前来军中听用,再让辎重队多转运些生石灰过来。”

“凡战死之人,我大明将士以及民夫一律火化。”

“建奴之士卒以及民夫,则需撒上生石灰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