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01章

作者:寂寞剑客

“明军步兵距离城墙上的建奴至少有一百步,建奴还披挂了棉甲,可是枪声响过,城墙上的建奴却一排排栽落墙下。”

李自成的脸色越发的难堪。

宋献策和顾君恩也是面面相觑。

看来明军的火器确实比大顺军的火器要犀利。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负责给大顺铸炮和打造燧发枪的是多明我会的一个传教士,这个传教士跟汤若望相比就是个半吊子,他督造的红夷大炮和燧发枪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说实话能够仿造出来就已经殊为不易了。

好半晌后,李自成才憋出一句:“有机会朕要亲眼见识下明军火器。”

李自成只是单纯的想要见识一下明军的火器,可是宋献策和顾君恩两人却听岔了,还以为李自成要带着两万骑兵突袭明军。

当下顾君恩劝谏道:“圣上不可。”

宋献策也道:“圣上万不可有此念。”

李自成这才反应过来两个人误会了他的意思,当即笑道:“两位军师想哪里去了,朕只是想要见识一下明军的火器,又没说与明军交手,朕再是自大,也绝不会带着两万骑兵就去突袭十几万明军,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

“圣上明鉴。”宋献策和顾君恩闻言松口气。

这时候李自成忽发奇想,问两人道:“两位军师,你们说,如果朕只带着几个亲随跑去跟崇祯见上一面,会怎么样?毕竟,朕说过要与他会猎于北京。”

“啊?”宋献策和顾君恩直接懵掉,圣上你怎么会有这等古怪的念头?

你是大顺皇帝这没有错,可是在崇祯还有南明臣子的眼中,恐怕仍旧还是当初那个到处打家劫舍,将整个大明朝都搅得天翻地覆的流贼。

所以你只带着几个亲随跑去见崇祯,那不是嫌自己命长么?

李自成又自顾自的说道:“朕觉得崇祯应该不会直接杀了朕,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眼下我大顺与南明可是同盟国。”

“圣上别闹。”宋献策实在是没忍住。

意识到失语,连忙又说:“臣的意思,崇祯不值得圣上信任。”

顾君恩也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说的是使臣,可是圣上您是皇帝,一国之君怎可与使臣相提并论?与崇祯见面万万使不得。”

第六百三十七章 修铁路

“你说啥?李自成想要跟朕见一面?”

崇祯脸上露出错愕之色,这没想到。

高起潜还道崇祯不同意,当即说道:“老奴也觉得不妥,一介贼寇,有何可见?老奴这便去回绝了伪顺派来的使节。”

“欸,别。”崇祯制止道,“为什么要回绝。”

“啊?”高起潜转身回头错愕的看着崇祯,“万岁爷的意思是?”

崇祯站起身边踱步边分析:“上次的伪顺使臣回去之后肯定跟李自成说了什么,李自成肯定是受了某种刺激,所以才提出来跟朕会面。”

“如果朕没猜错,他应该是有很多话想要跟朕说。”

“当然,这也可能是李自成的阴谋,只是想要借机加害于朕而已。”

说到这稍稍一顿,又说道:“告诉伪顺使节,朕可以与李自成会面,但是地点必须在朕的大帐内,会面之后,朕保证不会借故留难于他。”

“是。”高起潜领了旨意,跑去回复伪顺使者。

“这个李自成,还挺会整活。”崇祯笑着摇摇头。

好吧,崇祯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就当是一乐子。

送几个西瓜都得先让人试吃,还跑去跟你见面,当朕傻么?

但是等再回过头面对汪平山、胡仁之两人,脸上的笑容便渐渐凝固。

“汪平山、胡仁之,200万太多了,这又不是当初征云南,山高水长道路阻塞,从江南往北京运粮可以直接走海路到达大沽口,接下来的四百多里也都是平路,毫无险阻,你们两个居然就敢要价200万?”

特意从南京赶来的辎重科都给事中朱舜水也帮腔道:“圣上所言极是,200万属实太离谱,之前的100万石你们也只要价50万,此次200万石居然就敢要200万?”

汪平山跟胡仁之对视一眼,苦笑说:“圣上,朱给谏,话不是这么说,当初往云南运粮虽然山高水长道路阻塞,但是只需运粮60万石,然此次往北京运粮却是200万石,是云南的三倍还要多,再加还要额外承担修筑铳台之事,遭遇建奴袭击时甚至还会有伤亡,伤者需要治伤,亡者需要抚恤,这些可是都要我们出钱,所以200万元真的不多,上次那100万石我们就是亏了,亏了足足40万。”

胡仁之也苦笑着说:“臣等已经反复核算过了,200万也只能勉强保本。”

“200万是不可能的,朕只能够给你们100万。”崇祯斩钉截铁的说道。

汪平山、胡仁之的脸色越发的苦涩,心下却在哀叹,果然,朝廷的生意不好做。

然而就在两人叹气时,崇祯又说道:“不过,朕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你们一点额外补偿。”

听崇祯说到补偿二字,汪平山和胡仁子顿时间就来了精神,上次往云南运粮也是这样,单纯靠运粮其实是亏损的。

但是崇祯低价补偿了他们大批珠宝,而且还可以先卖后付。

当下汪平山小声问道:“却不知圣上能给臣等什么样的补偿?”

崇祯却又把目光转向旁边的江天一:“江天一,你们几个刚才还在讨论,说北京城修建起来不容易,朕不应该拆了东边的城墙,有这事吧?”

“正是。”江天一道,“臣以为不应该轰塌北京城墙。”

顿了顿,江天一又道:“而且事实证明,轰塌城墙之后再攻城更加困难。”

在冷兵器时代,一旦从城墙上凿开缺口,攻方步兵就能从缺口一拥而入,守方步兵除了拿人头在缺口生堵,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

踩着缺口进攻,显然比爬墙进攻容易得多。

但进入火器时代之后,逻辑就发生了变化。

守方只需要几门大炮,再辅以步兵线列阵,就能轻松封锁城墙上的缺口,而攻方只能依照添油战术逐次投入兵力,最终被逐一的猎杀。

这样一来,城墙的缺口非但不会成为坦途,反而会成为进攻方的绞肉机。

反而如果不轰塌城墙,顺着梯子爬墙的话,就可以避免建奴大炮的糊脸,因为建奴的大炮没办法将炮口朝下,直接轰击梯子上的明军,至于城外远处,明军早就已经挖好了折线壕沟直达城墙根,也同样可以避免建奴大炮轰击。

所以江天一才说,不拆城墙进攻反而容易。

因为不拆除城墙,只需面对建奴的燧发枪及传统守城兵器。

然而崇祯却说道:“朕也早就告诉过你,拆城墙并不是为了攻城,而只是为了给北京城内的建奴贵族及汉族官绅施加心理压力而已。”

江天一心疼的说:“那也不用轰开那么大的一个缺口。”

崇祯说道:“那如果朕告诉你,等这次光复京师之后,朝阳门到东便门之间的城墙会被整体拆除,你岂不是要更加的心疼?”

“为何?”江天一吃惊的问道,“为何非要拆除城墙?”

这下不光江天一,便是徐应伟、郑森等士子也都看过来。

“因为要修铁路。”崇祯说道,“铁路要从城外直通城内。”

“铁路?”郑森、徐应伟、江天一等士子一下瞪大眼睛,“真的要修铁路?”

早在格物科成功造出蒸汽机之后的当天,圣上就曾经跟他们说起这个铁路,说是用钢条和木头在大地上铺出一条轨道,然后用蒸汽机拖着数十上百节装了钢轮的车厢,可以在轨道上快速奔驰,两个昼夜就能从南京跑到北京。

在当时,众士子都觉得圣上只是说说而已。

却万万没有想到,圣上竟然真打算修铁路。

“当然。”崇祯道,“光复京师后头一件事就是修建铁路,以铁路作为纽带,将留都和京师连为一体,从此之后南北两京就将合为一体。”

铁路可以极大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南北融合。

不光南北要修铁路,将来东西也要修建铁路。

八纵八横太奢侈了,但是两纵两横却是必须的。

顿了顿,崇祯又道:“为了方便北京城内的百姓,火车站必须得建在内城,否则百姓出门乘车或者托运货物就要走很长一段路,属实太麻烦。”

崇祯才不会出于为了替几百年后的子孙保存古迹的考量,保留完整的城墙,像城墙和城楼这种见证历史的东西,如果有可能当然要尽量保留,但前提是不能阻碍发展,不能给百姓的出门或生活造成妨碍。

“贡院那一带是最好的火车站选址。”

“所以从朝阳门到东便门之间的城墙都需要拆除。”

江天一等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说道:“可这样一来,北京的城防就不完整了。”

“城防?”崇祯笑道,“你们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进入到火器时代之后,像北京城墙这样的防御设施还能发挥防御作用吗?”

江天一等好几个士子便立刻不再吭声。

确实,进入火器时代之后,城墙已经没用。

现在能够发挥防御作用的,是铳台这样的设施。

崇祯又把目光转向胡仁之、汪平山两人,说道:“转运军需的费用就100万,多一分钱都没有了,但是朕可以将南京到北京的铁路交给你们承建。”

胡仁之和汪平山两人却不知道铁路是个啥玩意,问道:“圣上,您所说的铁路是跟秦朝时所修筑的直道一样的官道么?”

作为商人,胡仁之和汪平山无疑是很喜欢直道。

因为直道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关中到河套的商贸往来。

但是南京与北京之间已经有了一条运河,再修一条直道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更关键是,修建这样的直道似无利可图?合着圣上想对他们两家敲骨吸髓?让他们两家赔钱转运军需还不够,还要他们两家赔钱修建直道?

“直道?铁路跟直道可不一样,直道就只是一条路,但是铁路却是个系统。”

崇祯道:“铁路修成之后就会成立一家铁路运输商号,这家商号的盈利前景将超乎你们的想象极限,作为你们两家的补偿,朕允许你们占半成股!”

“半成?”这个比例属实有些低,但是胡仁之和汪平山却一下子想到了蒸汽机厂以及之后的机械厂,翁家在机械厂也是只占半成股,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过红,但是现在就是傻子都能够看得出机械厂的巨大盈利前景。

不用说,翁家将来肯定会是大明的巨富。

千万家产都是保守的,亿万家产都有可能。

当下汪平山小心翼翼的问道:“圣上,铁路商号的前景,与机械厂比如何?”

汪平山和胡仁之已经打定主意,只要铁路商号能有机械厂一半的盈利前景,他们就是拼着赔上转卖那批珠宝所得也要接下。

“机械厂?”崇祯道,“铁路商号的前景相比机械厂有过之而无不及。”

稍稍一顿,崇祯又道:“而且修建铁路不可能只让你们汪胡两家出资,你们只要将商号的框架搭起来,后续资金就会源源不断的注入。”

修铁路这样的大工程,汪胡两家肯定承受不起。

所以肯定得发行债券,通过两家市易所筹资。

换成别的皇帝,汪平山和胡仁之未必相信。

但是崇祯的话,他们两个相信,因为崇祯从未食言。

当下胡仁之一拍大腿说:“圣上,这大活我们汪胡两家接了!”

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臣相疑

汪平山、胡仁之接下第二单200万石的转运大活后,汪胡两家的商号立刻开始全力以赴的运转起来,一边筹集更多船只骡马,一边则增募民夫。

虽然此时已经进入五月农忙时节,但只要出得起价,还是可以募集到民夫。

汪胡两家这次也真的是下了血本,甚至不惜将黔国公府那批珠宝低价售出,就只为了垫资转运军需。

所以说,官督商办是真的很厉害。

搁以前,大明至少得准备400万石粮食,才能有200万石运到北京,负责运输粮食的民夫或者运军还苦不堪言,破家灭门不在少数。

可现在,只花100万元就能够把200万石运到北京。

而且负责运输的民夫是主动应募,甚至从中赚了钱。

这两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从官督官办变成官督商办,避开了沿途庞大的官僚机构,从而节省了沉重的漂没成本。

朝廷省了钱,民夫赚了钱,商人也不亏。

唯一利益受损的就是沿途那些官僚机构,再也没办法从中敲骨吸髓。

话又说回来,商人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人,如果放任自流不加以监管,他们绝对会从百姓身上赚走最后一个铜板,所以需要朝廷监督。

就是用朝廷的权力将商人的界限定下来。

你不准越线,一旦越线就需要受到严惩。

在崇祯这里,就是给你经营权,但是不给你控股权。

比如说翁家,机械厂给你经营,经营好了可以分红。

比如说汪家、胡家,铁路给你们两家修,铁路商号给你们两家经营,经营好了可以大笔分红,该多少就是多少,崇祯绝对不会赖账。

但是机械厂和铁路商号必须内务府控股、皇家控股。

如果你想另起炉灶,自己单干?那就让你寸步难行、破家灭门!

官督商办相比官督官办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从南京到大沽口的水路,再从大沽口到北京的陆路,立刻又繁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