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36章

作者:寂寞剑客

当年身为大明总兵的时候如此,现在身为满清蓟辽提督亦如此,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些可怜的辽民永远只是他吴三桂的筹码。

目送吴应熊离开,方光琛问道:“王爷是想拿这些辽民当筹码?”

吴三桂并未否认,点点头说道:“此法对清军没有任何用处,清军根本不会在乎辽民的死活,但是对于明军或许能有点用,若是最后局势真到了最坏的地步,只要驱赶这些辽民上城墙,就能让明军的大炮有所顾忌。”

方光琛阴声说道:“除非明军能不顾城头辽民之死活,否则就只有招抚王爷,且仍旧得委任王爷为蓟辽提督兼山海关总兵。”

两人正说话之间,吴应熊忽又黑着脸回来。

“你怎么回来了?”吴三桂道,“不是让你去抓辽民?”

“父亲,辽民已被明军走了。”吴应熊气急败坏的说道,“是辽东明军干的,王夫之答应给辽民每丁百亩地,而且三年之内不用纳粮!”

“王夫之的辽东明军不是一直缩在盖州卫?”吴三桂顿时间变了脸色,“什么时候到的辽西?撒出去的夜不收为什么不报?”

“父亲,我们的夜不敢只怕是早就已经被辽东明军干掉了。”

“这不可能。”吴三桂断然说道,“明军的斥候骑兵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我们的夜不收一个不留全部干掉。”

吴应熊说道:“那就是被策反了。”

听到吴三桂、吴应熊父子两个在那里争论,方光琛哭笑不得。

当下方光琛劝道:“王爷,既然辽东明军已经进了辽西走廊,再争论夜不收是被干掉还是策反还有什么意义?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搞清楚明军的确切意图,还有,来的只有辽东的明军,还是北京方向的明军也一并来了?”

“北京方向的明军?”吴三桂脸色大变。

如果北京方向的明军也来了,那就只能说明一个事情。

那就是明军和清军的决战已经分出胜负,而且还是明军获得了大胜,这对吴三桂来说无疑是最坏的结果。

然而越是害怕什么,越是来什么。

吴三桂正在担心北京方向的明军,就有家丁进来报告:“王爷不好了,燕山南麓发现了大量明军,离山海关已经不足二十里!”

“你说什么?”吴三桂勃然大怒,“为何到现在才禀报?”

家丁惶然道:“因为我们往永平府方向派出去的夜不收一个都没回来,最后还是一个猎户发现明军踪影赶来禀报才得以知道。”

“该死。”吴三桂恨声道,“看来崇祯已经不想招抚本王。”

顿了顿,吴三桂又咬牙切齿的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崇祯知道知道,山海关乃是我吴三桂的地盘,来了山海关,是虎给我卧着,是龙也给我蟠着!”

方光琛也点头附和道:“事到如今,只能跟明军决一死战。”

……

这次征讨吴三桂的两个镇是第1镇及第2镇,其中又第2镇充为主力,这其实也是平衡之道,因为第2镇没有参加八里桥大战。

为了尽可能提高速度,第1、第2镇都没有携带野战炮旅。

因为没有野战炮的拖累,所以行军的速度极快,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已经进至燕山南麓一个叫义院口的废弃小村,距离山海关还有大约二十里路。

马蹄声响起,朱慈炯率徐乌牛等数十骑斥候骑兵回归大队。

“启奏父皇,好像跑掉了一个猎户,把消息送进了山海关,所以现在关城内的吴军已经在做守城准备了。”

“老百姓呢?没有被抓进山海关吧?”

“永平府这边并没有遇见几个百姓,吴军就想抓也抓不到,只不过辽西走廊那边应该有辽民,就不知道辽东军能不能阻止吴军。”

“问题不大,王夫之还是值得信赖。”

“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

“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不招抚吴三桂?”

“是的,我们完全可以先招抚吴三桂,然后想办法收拾他,比如说以奏对为名将他诳入京师再处死,这样岂非更省事?”

“你把吴三桂想得太蠢了,就算招抚,他也不会轻易入京。”

“还有,像吴三桂这样的大汉奸若不坚决予以镇压,反而采取招抚绥靖之策,就等同于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先河,相当于是在鼓励像吴三桂这样的边臣,就算是拥兵自重,甚至于养寇自重也不会有什么事,今后就会有更多边臣群起效仿。”

“所以,吴三桂必须镇压,投降的机会都不能给他。”

顿了顿,崇祯又道:“因为吴三桂突破了武将的底线。”

第六百八十三章 兵败被擒

“如此,儿臣懂了。”朱慈炯道,“吴三桂他们突破了武将的底线,而洪承畴、张缙彦他们则突破了文臣的底线,所以一样得镇压。”

“还是有所区别的。”崇祯说道,“吴三桂这样的武将必须得处死,但是像洪承畴这样的贰臣,还是可以采取更好的惩治办法。”

朱慈炯若有所思道:“让他们去修铁路?”

“对,就让他们去修铁路。”崇祯笑道,“一来不能浪费人力资源,二来对于像洪承畴这样的贰臣,让他们活着并且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国势蒸蒸日上,其实比杀了他们更加让他们难受百倍,而且更能让其他的文臣引以为戒。”

“也对,看到洪承畴他们每日活在悔恨交加之中,今后再有人想背叛大明时,恐怕就得三思而后行。”朱慈炯又把话题转到组建骑兵的事情上。

“父皇,镇压吴三桂之后,是不是就要组建骑兵军团?”

“是的,到时候直接将剩下的九万新军都拉到科尔沁,再加上骑兵镇的一万,正式组建四个骑兵镇,后面生产的山地炮和线膛步枪优先装备骑兵。”

在灭掉了建奴之后,下一步肯定就是对川北、陕甘宁及漠北用兵。

在川北、陕西用不着骑兵,但是对漠北草原及河西走廊以西的广袤区域用兵,那就必须得用到骑兵,而且必须是大规模的骑兵才行。

鉴于此,必须得尽快建立大规模的骑兵军团。

但好在,大明需要的只是龙骑兵,这就容易得多。

“父皇,儿臣有一个请求。”朱慈炯忽然变得有些扭捏。

崇祯道:“你不就是想做骑兵军团的主帅么?父皇准了。”

虽然说胡国柱长进了许多,变得更加的低调,但如果朱慈炯能够挑得动担子,那肯定还是让朱慈炯当这个主帅更放心。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不管怎么说,朱慈炯都是皇子。

最重要的是,朱慈炯的能力远胜胡国柱。

“真的?”朱慈炯大喜过望道,“父皇,须知君无戏言。”

“父皇什么时候食言过?”崇祯笑骂道,“你这叫要挟君父。”

朱慈炯嘿嘿笑道:“不管,反正父皇你已经准了儿臣所请,不许耍赖。”

看着崇祯和朱慈炯两人有说有笑,高起潜、卢九德等随行太监也是满心欢喜,心说万岁爷跟定王关系是真好,这样父慈子孝,真挺好。

说话间,山海关的雄伟关城已经遥遥在望。

因为明军是沿燕山南麓秘密进军,到了义院口之后再转道向南,所以最先看到并不是西边的西罗城及拱辰门,而是直接看到了关城的北门,也就是威远门。

威远门高五丈余,便是城门两侧的城垣也有三丈六尺之高。

所以远远看过去,就像一尊巨兽雄踞山海之间。

气势确实很雄伟,难怪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关。

……

“明军?”

看着北护城河外漫山遍野开过来的明军,吴三桂神情复杂。

眼前的这支明军让吴三桂既熟悉又陌生,让他感到熟悉的是这支军队的服饰,依然还是以大红色为主要基调。

将士们的战袄是红色的,棉甲是红色的,旗帜也是红色的。

而让吴三桂感到陌生的,则是这支明军的装备,他记忆中的明军装备很杂乱,有各种各样的刀,有各种各样的长矛,还有各种各样的盾牌,还有车辆,且大多破破烂烂,许多车辆走着走着就会在半路上散架。

然而眼前的这一支明军,操的是清一色的火器。

除了清一色的自生火铳,似乎就没有别的兵器。

于是,吴三桂就不可遏止的产生了巨大的疑问?

这样一支只装备了自生火铳的明军,真的可以击败大清兵?

吴三桂甚至产生了一等错觉,如果有一支骑兵,只需要一个冲锋就能把威远门外的这支明军冲垮,然后就可以漫山遍野的追歼。

方光琛也有着跟吴三桂一样的困惑。

这样一支明军,真可以击败大清兵?

……

“停,就在这里扎营吧。”崇祯说道。

“再往前就要进入红衣夷炮的射程了。”

透过望远镜,崇祯已经看到了城头的红夷大炮。

是以前的老式红夷大炮,但是打到七八百步还是没什么问题。

军令传下去,明军随即开始安营结寨,主要就是挖掘壕沟,这一条几乎已经变成了明军驻营的必备科目。

接着,两个山炮旅就开始组装山地炮。

很快,180门2.5寸山地炮就组装完成,在威远门外排成了前后两排,黑洞洞的炮口以四十五度斜角斜指着威远门。

……

“那是什么?红衣大炮?”

“明军的红衣大炮竟然还可以分拆?”

“这就难怪,明军可以沿着燕山南麓快速行军!”

看着这些突然间冒出来的红衣大炮,吴三桂和方光琛不由得吃了一惊,此事简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极限。

方光琛叹道:“王爷,关城守不住了。”

明军如果没有携带红衣大炮,山海关还是可以守一守的。

可是现在明军带了红衣大炮,山海关失守就是早晚之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关城能承受得住红衣大炮的轰击。

“守不住也得守,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吴三桂恨声说道:“为今之计,只有拼死一搏或许还能赢得一线生机。”

确实无路可退了,身后的辽西走廊已经被王夫之的辽东明军彻底堵死,南侧是浩瀚无际的北海,北侧则是山高林密的燕山,唯一的活路或许是出西罗城东西突围,但是吴三桂知道那根本就是一条死路,那是个陷阱。

崇祯这个狗皇帝,确实很阴险。

他故意留下这一条活路,就是为了瓦解城内练勇的斗志。

方光琛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才说山海关城已经守不住。

但是吴三桂不甘心,他奋斗了半辈子,不甘心就此落幕。

当下吴三桂回头吩咐吴应熊道:“儿子,去把老子的寝具搬来威远门,从今天开始老子吃喝拉撒都在威远门上!”

吴三桂这是要跟威远门共存亡。

吴应熊劝道:“父亲,不如由孩儿来守。”

“你还太嫩。”吴三桂喟然说道,“快按为父说的做。”

吴应熊无奈,只能下了城关回行辕去取吴三桂卧具。

方光琛似乎是被吴三桂的决心感动到了,喟然说道:“王爷,待在下先回府安顿好了家小,也一并来此,誓与威远门共存亡。”

“有劳先生。”吴三桂说完长揖到地。

方光琛轻叹一声,转身匆匆下了城关。

……

明军山炮兵阵地。

江天一问崇祯道:“圣上,现在就攻城?”

“没有这个必要。”崇祯笑了笑又说道,“山海关之战,只要朝廷大军出现在关城外,战斗事实上就已经结束。”

“啊?什么意思?”

江天一听得一头雾水。

郑森等几个士子也不明所以。

只有朱慈炯听懂了崇祯的言外之意。

“父皇是说,这仗已经不用再打了,若不出意外的话,天黑之后就会有人绑了吴三桂献城投降,所以大可不必浪费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