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38章

作者:寂寞剑客

“这下好了,大明的北境终于平靖了。”

“欸,只能说平靖了一半,北直、辽东还有山东虽然已经平靖,但是山西、陕西还有四川却还没有平靖,且有得打呢。”

“错矣错矣,张阁老此言错矣。”

“建奴覆灭,大明之腹心之患已除,至于流贼和西贼不过只是芥藓之疾耳,只等大明天兵一到即可平定。”

“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当年流贼还有西贼可是闹得极凶。”

“欸,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之明军已非昔日之明军,以建奴之强尚且一击而灭,流贼西贼更不在话下,翻手可灭。”

官船的船舱里,几位阁老还有十几位尚书、侍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除了张慎言等少数几个人,其余的阁老、尚书以及侍郎都非常乐观,认为明军镇压流贼西贼、平靖北境已经指日可待。

路振飞也是既期待又兴奋。

期待的自然是大明江山能早日重归一统。

对于大明江山重归一统之后的政务治理,路振飞内心还是有期待的,因为随着北直、山西、山东、陕西以及四川数省重归大明治下,就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巡抚、知府、知州以及知县等地方官的缺额,佐贰官的数量那就更多。

此事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源。

路振飞甚至暗暗下定决心,这数省的地方官员一定要做到选贤任能,尽可能的将那些清廉自守而又勇于任事的官员分派这几个省去当官。

由于这几个省的官员队伍几乎遭到连根拔起,相当于与之前的旧官场完成了切割,所以新上任的官员就可以大刀阔斧的对吏冶进行革新,漂没这样的痼疾就有机会彻底根除,北方官场就能涣然一新。

然后就可以借助北方官场鞭笞南方的旧官场。

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整个大明的官场涣然一新。

能否成功不说,路振飞的愿望还是很美好的。

路振飞的兴奋就不用多说,自然是因为功绩!

虽然他在大明中兴的过程中没做出太多贡献,但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大明是在他的首辅任上实现中兴的。

凭这,他就足以配享太庙。

生前位极人臣,死后配享太庙。

读书人到了他这个地步,夫复何求?

路振飞忽然感觉自己的脑袋有些晕,咋回事?

刚才明明只喝了小半罐明酒,怎么就醉了呢?

但是很快,一位不速之客就将路振飞从云端拉回地面。

乘小船登上漕船的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圣上跟前的红人——高起潜。

“有旨意!”高起潜刚吼了一嗓子,船舱里的路振飞等十几个大官便赶紧提起袍裾,准备跪下来接旨。

“几位阁老还有诸位部堂大人且慢。”高起潜却又说道,“临行之前万岁爷特意叮嘱,关于大礼教之争,朝野舆论已然有了定论。”

“归根结底就是孔圣人所说的一句话。”

“克己复礼,为仁,核心便是克己二字。”

“由此可见,礼教之精髓在于克己,而非约束人。”

“约束人自有法度,礼教之设在于儒者修身克己,而非强加于人。”

“对于世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但是儒者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

“有鉴于此,对于那些迂阔、腐朽、愚昧、流于形式并且是专门为了约束世人而设置的礼法一概废除之,比如强迫臣民跪接圣旨之礼,就与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理念背道而驰,臣民果真敬爱皇帝,又何必假借跪接圣旨之形式?臣民若不敬爱皇帝,跪接圣旨便是尊敬?怕是背地里早将皇帝骂得冢犬不如。”

“这……”路振飞等阁部大臣感觉有些懵。

圣上怎么突然整这一出?接旨也不让跪了?

不过细想想,圣上所说的似乎也不无道理。

跪着接旨就一定是敬爱皇帝?更多是震慑罢。

然而儒家制定礼教是为了让臣民对皇帝恐惧吗?

此时的阁部大臣们还不知道,他们的皇帝即将向形式主义全面宣战,只要是流于形式或违背人性的礼法,都将会被铲除。

说了一大通,高起潜又问道:“几位阁老还有诸位部堂大人,万岁爷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路振飞欣然道,“圣命不可违,臣等站着接旨。”

“这就对喽。”高起潜点点头,又展开手中圣旨尖着嗓子念道,“几位阁老、六部堂官及诸卿,京师光复,北境大体平靖。”

听到这抬头,路振飞等大员脑瓜子嗡嗡的。

这是连圣旨的形式都不要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不要了吗?

高起潜可不会管这些阁部大员是什么反应,又接着往下念道:“朕决定复还旧都,再造新明,卿等北上途中可试议三事。”

“其一,朕欲重设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取士与南京国子监同。”

“区别在于,南京国子监培养武臣,北京国子监则培养文臣。”

“今后凡大明生员,无论廪膳生、增广生或附生,皆自动享有报考北京国子监及南京国子监之资格,今后凡大明武臣皆需毕业于南京国子监,文臣则皆需毕业于北京国子监,非两京国子监毕业不可为官。”

听到这,路振飞等阁部大员都惊呆了。

刘理顺更是脱口而出说:“莫非圣上真能未卜先知?”

孟兆祥也道:“是啊,我等刚刚还在讨论重设北京国子监之事,结果圣上的旨意立刻就到了,而且恰好提了重设北京国子监之事。”

刘理顺又道:“如今看来,府学州学及县学增录已是势在必行。”

这下子,就连唯一的反对派张慎言也是无话可说,因为全天下的生员也就六七万,就算将来北方数省的学府恢复之后,也就十万左右的生员,然后北京国子监也要比照南京国子监的规模办学,也就是说每年要录取两万生员。

十万生员却要录取两万人,这比例属实有些过高。

顿了顿,高起潜接着念道:“其二,审判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降将,朕的意思,对贰臣和降将的惩罚需要加以区别,对降将当以杀人为主,对贰臣则重在诛心,就是要让贰臣时时都活在悔恨之中,痛不欲生。”

“然则,具体如何杀人又如何诛心。”

“卿等可于北上京师途中深入讨论。”

“杀人诛心?”路振飞等阁部大员感到有些意外。

他们原以为,似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降将被擒之后必然是难逃一死,可是听圣上这道旨意的意思,似吴三桂等降将必死无疑,但是对洪承畴等贰臣却似乎倾向于留其狗命?然后让他们为自己当初的愚蠢选择悔恨万分?

只不过,具体如何杀人,如何诛心?

圣上的意思就是让他们为此展开讨论。

再一顿,高起潜又念道:“其三,清算北方缙绅!”

听到这,船舱里顿时间变得一片寂静,几乎所有的阁部大员都沉下脸,因此事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

顺便说一句,还都之事能够如此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九卿大员大多是北方人,他们都希望能还都京师。

比如说内阁,五位阁老中仅只有吴麟征是海盐人。

六部尚书中,只有工部尚书吴晋锡是苏州吴江人。

所以崇祯的还都之议,在朝堂上的阻力微乎其微。

反倒是在内务府的阻力非常之大,因为内务府的士子基本都是南方人,似乎只有马鸣騄这个主事是陕西褒城县人。

这也是崇祯决定还都北京的原因之一。

因为内务府或者说士子营在江南的影响力太大了,长此以往,朝廷的事权肯定会遭到内务府的严重侵夺,到那时,朝廷也就变成了外朝傀儡,真正掌控着国家政权的就变成了内务府又或者说内朝,这是崇祯不愿意看到的。

崇祯还是希望朝廷和内务府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三权分立其实并不一定非要立法、司法以及行政的三权分立,文臣、武将以及皇帝的三权分立同样也是三权分立,如有必要,四权甚至五权分立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就是权力的顶层设计必须符合大明国情。

具体怎么搞崇祯也还没有想好,但是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探索。

作为穿越者,崇祯很清楚立法、司法及行政的三权分立不适合大明,所以崇祯梦想着能够找到另一套适合大明的权力架构,以尽可能的延长大明的国祚。

第六百八十六章 清算北方士族

看着昌平破败的南门城楼,崇祯心下感慨。

眼前的昌平城,比之五年前显得更加破败。

崇祯招手示意王家彦上前,问道:“王卿,你可还记得甲申年三月,你我君臣从北京突围之后到此的情形?”

“如何不记得。”王家彦喟然说道。

“臣奉了圣命,率五十余家丁假扮饥民事先混入昌平城,旋于夜间打开城门,接应圣上等数百骑进昌平州,君臣马匹遂得饱食。”

“朕至今思来,恍如梦中。”崇祯也是感慨。

随即又回头询问孙繁祉道:“孙繁祉,昌平州原有多少丁?”

孙繁祉回答道:“回禀圣上,据万历六年核定之鱼鳞图册,昌平州兼领顺义、怀柔以及密云三县,有成丁九万八千余丁。”

崇祯点点头说:“也就是二十余万口。”

明代鱼鳞图册,一般只录成丁的数量。

原因也很简单,妇孺用不着缴纳丁税,所以没有统计必要。

顿了顿,崇祯又问道:“那么现在,昌平州还剩下多少人口?”

孙繁祉轻叹一声答道:“当下之昌平州,只剩三千余丁六千余口。”

听到这,随行的一众士子顿时神情一凝,古人常用丁口十不存一来形容灾难,可昌平州的丁口损失何止十去其九?

说话间,君臣一行已从南门进入昌平城。

进了城门之后就是两座祠堂,从其残存的建筑形式及规模看得出,这两座祠堂在毁于兵灾之前必定是气势恢宏气象万千。

再后面的守备府、神寿宫、养济院、预备仓乃至昌平州城也是一片破败萧瑟,入目所见几乎看不见一栋完好的建筑物。

那些民居就更是破败不堪。

有百姓听到动静从破败的房子里走出来,看到崇祯君臣一行又慌忙避入屋中,只隔着门缝偷偷打量,表现得极为冷漠。

孙繁祉想上前去训斥百姓,却遭到制止。

“不怪他们,是朕的不是。”崇祯叹息道,“若非朕御极之后十七年无所作为,也不至于让山河倒悬,百姓沦为流贼建奴之鱼肉,所以千错万错都是朕的错。”

王家彦、孙繁祉闻听此言都是叹息,不过众人很快便又振奋起来。

崇祯十七年之前的旧气象已成过往,重要的是之后的新大明新气象。

崇祯又问道:“孙繁祉,朕让你查昌平州的缙绅大族现状,情况如何?”

孙繁祉答道:“昌平州的缙绅大族以陈姓、尤姓两家为主,不过这两大族的主支已经先后遭到了流贼以及建奴灭族,现在只剩下旁支。”

“昌平州耕地除了皇庄,就数这两家最多。”

说到这一顿,又接着说:“不过现在,冒出了十几家旁支声称对陈家、尤家的房产以及耕地具有继承权,要求继承。”

“想得倒美。”崇祯冷笑,“陈家和尤家可曾降过流贼建奴?”

“自然降过。”孙繁祉道,“两家都是先降流贼,再降建奴,可笑的是,无论是流贼还是建奴都没有因此放过他们两家。”

崇祯冷然道:“回头告诉陈、尤两家的旁支,想要继承陈、尤两家的房产以及耕地也不是不行,不过得先把陈、尤两家的罪行先清算过。”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回头对其他的士子说道:“其余各府各州亦如此。”

“臣等,谨遵圣命。”朱延祚、冀运洪等几十个勤王士子当即恭声应是。

这几十个士子即将被崇祯派往北直的各个州府调查缙绅大族通敌的罪行。

这个也是崇祯早就打算好了的,无论是明降还是暗降,只要曾经投降过流贼或者建奴就必须得处理,罚没家产耕地是起码,罪行严重的还得把所有成丁抓去修铁路。

一句话,成年人都必须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做了错事就必须受惩罚。

为了争取北方士族就宽大处理,这是不存在的,崇祯从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对北方士族进行严肃处理,不然的话就没办法破解土地兼并困局。

所以在做处理之前,崇祯必须拿到第一手资料。

……

路振飞、孟兆祥等阁部大臣大多主张宽大处理。

唯一主张严肃处理的居然只有张慎言这个次辅。

张慎言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却丝毫没有包庇北方士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