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4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在不远的将来,4寸野战炮、2.5寸山地炮都将变成后装填炮。

崇祯思忖之间,那艘五千料巨舰已经停泊在浦口码头的泊位,随即舷梯放下,郑芝龙带着十几个海军将领快步走了下来。

郑芝龙满脸红光,看着十分兴奋。

“圣上,这艘铁甲巨舰够威风否?”

“威风,简直威风炸了,闽国公,你辛苦了。”

“臣倒是没什么,格物科的方先生和宋先生才是真辛苦。”

说起方以智和宋应星时,郑芝龙的脸上便不自觉的流露出崇敬之色。

搁以前,郑芝龙虽也尊重读书人,可也仅只是尊重而已,但是现在,对方以智、宋应星这等有真本事的读书人已经上升到了崇敬的高度。

原因也是很简单,郑芝龙亲眼看到了方以智、宋应星带给海军的颠覆式的巨变。

蒸汽机提供动力,帮助军舰摆脱风力的束缚,将大炮口径提升到6寸并且由前装填改造成为后装填,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都是格物科带给海军的巨大变化。

崇祯问道:“方以智和宋应星来了吗?”

“两位先生说了,事务繁忙,实在抽不开身。”

郑芝龙笑着说道:“圣上若要见他们,就请去格物科。”

听到这话,崇祯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才是真做事的作风。

要是随便哪个领导跑来视察,就屁颠屁颠的跑去迎接,然后全程陪同参观讲解,那还怎么静下心做事?净顾着当导游了。

崇祯当即在郑芝龙的陪同下登上五千料巨舰。

郑芝龙先指着厚厚的装甲说:“圣上,此舰的铁甲厚度达到了3.5寸,在铁甲之后还有一层7寸厚的桑木板,只是铁甲就有四五百吨重!”

“这么重?”崇祯问道,“能扛住4寸野战炮直射吗?”

“那就得看装填的弹药。”郑芝龙道,“臣等尝试过了,装填黑火药的话哪怕是很近距离直射也打不穿,顶多就是打出一个大凹坑,因为铁甲后面的桑木板有弹性,可以很大程度吸收炮弹撞击力,所以能扛住。”

崇祯问道:“如果使用硝化纤维火药呢?”

“那就真扛不住。”郑芝龙无奈的说道,“五百步外就能一炮打穿装甲。”

崇祯心说,这个世界除了大明也不可能有哪个国家拥有硝化纤维火药,能扛住4寸口径黑火药炮弹就足够用。

“造这艘铁甲舰没少花钱吧?”

“钱确实没少花,光铁甲舰本身就花掉将近200万,还有舰上装备的16门6寸炮再加上48门4寸炮,又花去80多万。”

“80多万?”崇祯闻言一愣,“这么贵?”

64门大炮,80多万,岂不是平均每门炮要1万多?

记得刚开始造炮时,4寸炮的造价不过500两银子,这涨价也太凶了。

郑芝龙道:“这不是把前装填改成后装填了么,加装了那什么炮栓子?而且在三层甲板上加装了导轨,还有那复什么装置,所以价钱就上去了。”

这就对了,是科研经费摊进这艘铁甲舰还有舰炮的造价里了。

“那个不叫炮栓子,叫做炮闩,甲板上叫复进装置。”崇祯没好气道。

“对对对,叫炮闩、复进装置。”郑芝龙挠挠头笑道,“臣老是记不住。”

说此一顿,郑芝龙又笑着说道:“圣上,这艘铁甲舰眼下还没有命名呢,要不然您就给它起个名号呗?”

崇祯沉吟片刻后道:“这可是咱们大明第一艘铁甲舰,得起个响亮的名号才配得上,华夏历史上最厉害的水师将领是哪个?”

郑芝龙道:“那肯定是火烧赤壁的周瑜。”

“就周瑜。”崇祯拍板道,“就叫周瑜号。”

第七百章 坚船利炮

接着郑芝龙又领着崇祯来到第一层甲板的其中一个炮位。

周瑜号的甲板分三层,顶层和第二层装的都是4寸舰炮,每层24门,只有第一层装的是6寸的巨炮,16门6寸炮分别布置于两侧船舷开出的射孔,一侧8门,这样的火力配置方式属于典型的老式战舰。

真正的大炮巨舰时代,大炮都是置于顶层甲板的旋转炮塔。

崇祯这会也来了兴致,让舰上官兵对着无人江心洲来五发。

崇祯主要是想看看新研发的6寸后膛炮的射速,是否真能达到郑芝龙、张继孟他们在塘报上所吹嘘的每分钟两发。

在另外一个世界,舰炮要到18世纪末才能达到每分钟两发。

郑芝龙立刻喝道:“右舷炮,目标前方江心沙洲,五发速射!”

一声令下,船舱里的海军将士便立刻忙碌了起来,测距的测距,调整射击参数的调整射击参数,准备炮弹的则搬来炮弹。

还有炮杆、毛巾、炮擦等装填工具也迅速准备好。

不一会儿,8门炮的炮长纷纷报告说,准备好了。

崇祯又让郑芝龙准备好时钟,这是大明钟表厂比照西洋的钟表制作的,起初是帕斯卡和玻义耳他们为了做科学实验用的,后来就流行了开来。

现在甚至已经进入富豪家庭,变成了客厅的摆设。

顺便说句,大明钟表厂已经在研发能随身携带的怀表以及手表。

类似钟表这样的行业还不少,在崇祯将大明的工业机器开动起来之后,就开始按照自身规律开始运转,衍生出了许多连崇祯也没想到的行业。

准备好时钟之后,右舷的8门6寸舰炮便相继发炮。

伴随着“轰轰轰轰”的巨响,8尊巨大的炮身当即沿着导轨往后滑行。

崇祯和郑芝龙还有几个海军军官当即便举起望远镜,现在用的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单筒望远镜,而是进化成了双筒望远镜。

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的看到,沙洲上腾起数股沙柱。

除此之外,在沙洲前方还有后方的江面上也有好几股水柱腾起,显然,有好几发炮弹打空了,没能命中沙洲。

崇祯对此倒是并不在意。

因为沙洲的面积并不大,还远。

目光回到船舱内,但只见8尊大炮已经被复位装置拉回到原位。

舰炮的复位装置,类似于多弓串联床弩,不过形变量要大得多。

紧接着一个身体强壮的士兵就抡起大锤,重重砸在一个手柄上,手柄在旋转了一个角度之后,另外一个士兵便上前去扳另一个手柄。

很快,沉重的炮闩便顺着铰链往外翻开。

接着又是一通常规操作,先用濡湿的炮擦子熄灭炮膛内的火星,同时给炮膛降温,接着用炮杆裹着毛巾将炮膛擦干。

另一组则取出铁楔往火门里边装填引线。

炮膛很快就被擦拭干净,接着就是往里边装填炮弹。

先是塞进去一个直径比炮膛略小的铁球,为了防止铁球的滚动,外面还裹了丝绸,装入铁球之后就是纸包好的药管。

当然,纸还有丝绸都是用硝酸浸泡过的。

接着插回铁楔,再合上炮闩,然后用铁锤敲击手柄将炮闩旋紧。

因为余量不大,手柄带着炮闩旋转了一个不大的角度即告锁紧。

再接着,炮长就用点火棒插入铁楔火门,火门的引线瞬间暴燃,继而引燃了炮膛内装填的12斤无烟火药,12斤无烟火药的暴燃又将足足50斤重的大铁球猛烈的往前推出,长度达到一丈五尺的炮膛给了铁球足够的加速度。

伴随着巨大的轰轰声响,又完成一轮炮击。

崇祯举起望远镜,只见沙洲上又腾起数团浮团。

接着又是三轮重复操作,五发炮弹很快就打完。

崇祯放下望远镜喝问道:“高伴伴,总共用时多少?”

高起潜尖着嗓子回答道:“回万岁爷,用时一分五十九秒!”

去掉首发炮弹,实际装填四发炮弹,用时一分五十九秒,差不多就是每分钟两发,这个速度,着实让崇祯感到惊喜。

郑芝龙一脸得意的问道:“圣上,6寸舰炮犀利否?”

“何止是犀利,那是相当的犀利。”崇祯笑着说道,“如今我大明海军有坚船利炮,足以纵横四大洋七大洲,哈哈哈。”

“圣上,那就快发兵吧!”

郑芝龙早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迫不及待的想找南洋的佛朗机人、尼德兰人重新过招。

料罗湾大海战,郑芝龙虽然打赢了,但自身损失也不小,而且赢得很侥幸,但如果现在再战,郑芝龙有足够信心碾碎尼德兰人。

“发兵?”崇祯笑问道,“发兵打谁?”

“当然是尼德兰人。”郑芝龙不假思索的道。

“佛郎机人还算是老实,最不老实就是尼德兰人。”

崇祯知道郑芝龙说的是荷兰人,或者说荷兰东印度公司。

现在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正好是荷兰人最为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荷兰拥有1.5万艘商船,水手8万余人,其船舶的总吨位几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总和,号称是海上马车夫。

荷兰的军舰吨位也做到了1500吨,配有舰载炮100多门。

大明的红夷大炮就是仿的荷兰军舰的舰载炮,所谓的红夷就是荷兰。

当然了,葡萄牙作为老牌海洋霸主,在东南亚仍旧控制着不少据点。

但是大明暂时还顾不上跟荷兰人、葡萄牙人争夺东南亚,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就是掳夺人口,更确切点说是掳夺劳工。

因为江南的工业人口已经快枯竭。

如果继续任由江南对周边的江西、福建、河南、湖广诸省的农业人口进行虹吸下去,大明的农业生产就会出现系统性的危机。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对外掳夺劳工。

这跟另一个世界的黑奴贸易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都是巨大的劳工需求才会催生疯狂的奴工贸易。

当下崇祯摆摆手说:“不,先不急着打尼德兰人。”

郑芝龙闻言便一愣,下意识问道:“那咱们打哪个?”

“倭国!”崇祯盯着郑芝龙的眼睛,问道,“闽国公以为如何?”

“倭国?”郑芝龙闻言又是一愣,倒不是因为他夫人是倭人就心存怜悯,而是觉得倭国水师根本就配不上做大明海军的对手。

“圣上,倭国的话根本不必动用海军主力。”

“随便派一支偏师过去就能横扫倭国水师。”

顿了顿,郑芝龙又接着说:“圣上,要打咱们就要打海上霸主,现在这片海域的霸主就是尼德兰人,打败了尼德兰人,咱们大明水师就是这片海域的霸主。”

崇祯笑着摇摇头,又说道:“闽国公,你听仔细了,朕的意思是攻打倭国,而不是攻打倭国的水师,打倭国的水师有什么意义呢?”

“倭国?”郑芝龙这下听懂了,却更感错愕,“圣上欲征服倭国?”

“闽国公以为此事可行否?”崇祯又接着问,“大明有没有可能征服倭国?还有大概需要动用陆军以及海军多少兵力?”

郑芝龙几乎是脱口而出道:“圣上,倭国不可能征服。”

“噢?”崇祯笑着反问道,“闽国公为何会如此认为?”

郑芝龙诚恳的说道:“圣上,臣年轻时曾往来倭国多次,拙荆更是倭国肥前国平户藩田川氏嫡女,因而对倭国颇多了解。”

“倭国之国民大多凶狠好斗,这点从壬辰、丁酉两次倭乱就能够看得出来,其武士之凶悍实不比建奴逊色多少。”

“而且,倭国并不像我中原王朝四海一统。”

“其国内其实分为许多小国,并常相攻杀。”

“因为倭国并非大一统王朝,而是由数以百计的小藩国组合而成,所谓的天皇只是一个摆设,幕府将军的权力也是有限,所以大明要想征服倭国就必须逐一征服这数百个藩国,这属实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

顿了顿,郑芝龙又接着说道:“而这还不是最为麻烦的,最麻烦的是倭国远隔重洋,交通阻塞不说,粮草转运也很困难,一旦倭国之诸藩起兵复反,朝廷根本来不及派兵救援,因而即便征服只怕也是很难守得住。”

从这一席话就看得出,郑芝龙是懂倭国的。

郑芝龙并没有故意夸大其词,说的是实话。

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明打倭国,因为大明要的并不是征服,而是人。

崇祯对倭国的历史略有了解,这个时期的倭国应该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将军。